-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米德爾馬契-(全兩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24947
- 條形碼:9787020124947 ; 978-7-02-012494-7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米德爾馬契-(全兩冊) 本書特色
★ BBC“*偉大的英國小說”榜首★ 《時代周刊》“史上*偉大的100部長篇小說”第8名★ 入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新生文學書單★ 霍金選擇帶上孤島陪伴自己的唯一書籍 《米德爾馬契》是霍金選擇帶上孤島陪伴自己的唯一書籍。 “越專心閱讀喬治·艾略特,越能發現我們對她了解得多么少。”——弗吉尼亞·吳爾夫 “有史以來*偉大的英語小說。”——文學評論家F. R. 利維斯
米德爾馬契-(全兩冊) 內容簡介
《米德爾馬契》以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英國鄉村為背景,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并借此展現了一幅社會圖景。本書有兩條敘事線索,一方面講述了年輕女性多蘿西婭的災難性婚姻與理想的破滅,另一方面講述了青年醫生利德蓋特可悲的婚姻與事業的失敗。作者運用對比、對稱、平行和重復等手法,把這兩條主線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把眾多人物寫了進去,成功地表現了“社會挫敗人”這樣一個幻滅主題。
米德爾馬契-(全兩冊)米德爾馬契-(全兩冊) 前言
前 言
大凡在世界文壇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學家,其決定因素不外乎兩種:一是高產高質量;二是產量不高但富有創新精神。英國十九世紀女作家愛略特屬于后一類作家。她一生創作的主要作品是三部中篇組成的《教會生活場景》和七部長篇:《亞丹·比德》(1859)、《弗洛斯河上的磨坊》(1860)、《織工馬南》(1861)、《羅慕拉》(1862—1863)、《費立克斯·霍爾特》(1866)、《米德爾馬契》(1871—1872)和《丹尼爾·德龍達》(1874—1876)。與其同時代作家狄更斯、薩克雷和特羅洛普相比,愛略特的作品遠算不上高產,但她憑借她的創新精神,在英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中占據了顯著的地位。
喬治·愛略特原名瑪麗安·伊萬斯,一八一九年出生在英格蘭沃里克郡的一座莊園上,她的父親是這座莊園的管家。愛略特少年時就讀于附近兩所女子寄宿學校,很快掌握了法語和意大利語,信奉福音教,熱衷于慈善事業,讀了大量宗教和文學作品,而且對天文、地質、數學以及昆蟲各類科學,都非常感興趣,是方圓一帶有名的才女。一八三六年母親去世后,她輟學為父親管家。四十年代初,她隨父親遷居考文垂市,開始熟悉城市生活。在這里,她結識了查爾斯·勃雷、查爾斯·韓奈爾等激進派青年,對議會改革、憲章運動、反谷物法運動、天主教赦令等重大社會問題發生了濃厚興趣。《基督教起源的調查》(查爾斯·韓奈爾著)一書轉變了她的宗教信仰。她先后翻譯發表了施特勞斯的《耶穌傳》和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文》,在當時英國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五十年代初,三十五歲的愛略特只身闖進倫敦,成為著名雜志《威斯敏斯特評論》的撰稿人和編輯。這時,她與當時的著名評論家亨利·路易斯認識并逐漸產生深厚友誼,不久又與這位有婦之夫的大學者一起出走,組成新的家庭。他們的婚姻為上流社會所不容,因而經常旅居歐洲大陸,結交了許多德國和法國的社會名流、學者和藝術家,大大開拓了愛略特的視野。
愛略特的七部長篇小說是在一八五九至一八七六年間創作的。評論家一般把它們分為前期和后期。前期作品主要描寫英國十九世紀的鄉村生活,著重描寫普通人心靈中的豐富內涵和高尚情操,風格如荷蘭現實主義繪畫,平凡而恬靜。后期作品均涉及了重大的歷史和政治事件,內容豐富,頗具力度和深度。在表現手法上,前期作品著重人物形象刻畫,后期作品注重人物心理分析。《米德爾馬契》一書無論是人物形象描寫還是人物心理分析,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米德爾馬契》一書有兩條主線。其一是理想主義少女多蘿西婭的災難性婚姻與理想的破滅,其二是青年醫生利德蓋特可悲的婚姻與事業的失敗。作者運用對比、對稱、平行和重復等手法,把這兩條主線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把眾多人物寫了進去,成功地表現了“社會挫敗人”這樣一個幻滅主題。
社會世俗扼殺人類抱負這點,在青年醫生利德蓋特這個人物身上寫得*為成功。利德蓋特是個孤兒,雖說論出身還有些地位,可他本人學醫從醫,是一名自食其力的自由職業者。他對出身看得很輕,埋頭研究病理學和解剖學,追求事業上的成功。但他不幸與米德爾馬契市市長的女兒羅莎蒙德結了婚,從此陷入家庭囹圄。羅莎蒙德天生麗質,楚楚動人,卻只有一顆浮名浮利培育出來的世俗之心。她的世俗要求和花銷像鉗子一樣死死夾住了利德蓋特,使其債臺高筑。利德蓋特的醫學研究雖然阻力重重,但在銀行家布爾斯特羅德的資助下,還能進行下去。不料他的資助人早年私吞他人財產的丑聞被揭露,他的醫學研究因此中斷,不了了之。在債務和輿論的壓力下,利德蓋特為了負起家庭責任,只得遷居倫敦,為富貴人看富貴病,不到五十歲就抑郁地死去了。他是被侵蝕靈魂的世俗煩惱折磨死的,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說的這是那種“由于付不起肉鋪的賬和不得不在小處節省而釀成的悲劇”。
作為男子,利德蓋特的事業雖然*終失敗,卻也還切實而熱烈地追求過。而作為女子,多蘿西婭的理想要空泛因而浪漫得多。在她所處的社會里,女子從事社會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多蘿西婭為了改革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在她的莊園里實行種種嘗試,卻處處受挫。她的理想雖然比別的女子高尚,卻仍得像一般女人一樣,寄希望于締結一樁好的婚姻。她終于碰上了老得可以當其父的卡蘇朋教區長,認為他是個不同尋常的人物,愿以自己的青春和才華幫助卡蘇朋完成他的宏偉著作。然而,又老又丑又自私、不過“一只空心大葫蘆”的卡蘇朋,只需要一個盲目的崇拜者。他夸夸其談的那部“傳世之作”,他一生寫不出來也不準備寫出來;他只要求他高談闊論時身邊有一名洗耳恭聽的聽眾,而不是什么助手。因此,婚后多蘿西婭越是急于要求幫他寫書,他越是感到為難。他們夫婦因此日益疏遠,互存戒心。后來,卡蘇朋的遠房侄子向多蘿西婭揭穿了卡蘇朋寫書的實質,多蘿西婭受到了很大震動。卡蘇朋發現多蘿西婭看透了自己,自尊心受到刺激,加之擔心他死后多蘿西婭改嫁他的侄子,便在遺囑中對多蘿西婭提出了苛刻要求,臨死還讓多蘿西婭成為他妒忌心的犧牲品。無怪乎多蘿西婭后來談及人生信仰時感嘆道:“向往偉大的目標,企圖達到它,可是仍以失敗告終,這是*大的不幸。”見本書七二六頁。
除了多蘿西婭與利德蓋特,《米德爾馬契》深化“社會挫敗人”的幻滅主題時所描寫的人物中,值得一提的還有銀行家布爾斯特羅德和老守財奴費瑟斯通。布爾斯特羅德早年私吞了別人的遺產,遷居米德爾馬契后娶了市長的妹妹,靠開銀行發跡,成為當地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正當他春風得意之時,他私吞別人遺產的丑聞突然被揭露,一夜之間成為眾人唾棄的人物。費瑟斯通卻是想利用財產做釣餌,控制別人,捉弄別人,可他突然中風,來不及立下一份如愿的遺囑就死了。總之,在《米德爾馬契》所表現的世界中,越是想在社會上顯顯身手的人,結局越可悲。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又主張人應該在有限的范圍里認識自己的義務,使生活具有新的意義。利德蓋特、多蘿西婭、布爾斯特羅德夫婦、高思一家等,這些人物一方面在做些愚蠢可笑的事,在強大的社會面前顯得無能力,另一方面又在日常生活中盡責任盡義務,推動著社會不停地運轉。這使整部作品充滿了有關人生的哲理,讓讀者認識到人類的希望所在。從這點看,愛略特的幻滅主題并非徹底的悲觀主義。
在愛略特的早期創作中,客觀描寫是主要手法,主觀的心理分析僅僅是在嘗試。隨著愛略特寫作風格逐漸形成,心理描寫漸漸占了主導地位。《米德爾馬契》一書出版后,愛略特的心理分析手法引起評論界重視。隨著后人對愛略特的深入研究,她的心理分析手法得到評論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有的評論家,如巴巴拉·斯摩里,為愛略特撰寫專著,認為愛略特是現代小說的先驅之一。這樣的評價并不過分,許多現代著名作家,如英國的勞倫斯和約瑟夫·康拉德,美國的亨利·詹姆斯,法國的普魯斯特,都承認受過愛略特的影響,從她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啟發。
喬治·愛略特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起伏很大。她在世時蜚聲文壇,但去世后不久,由于以史蒂文森為代表的新浪漫主義時興,她的作品和聲譽一落千丈,在很長時間里受到冷遇。到了本世紀二十年代,她的聲譽雖有不小幅度的回升,但贊揚的基調還是很有保留的。直到四十年代后期,當時的權威評論家里維斯在《審辨》雜志上發表了評價愛略特的文章,指出她的作品具有托爾斯泰式的思想深度。此后,英美文學界對愛略特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多方位、多層次、多命題的研究文章和專著,幾乎每年都有發表和出版。
米德爾馬契-(全兩冊) 目錄
序言
上冊
**卷 布魯克小姐
第二卷 老年和青年
第三卷 期待中的死亡
第四卷 三個愛情問題
下冊
第五卷 死者之手
第六卷 孀婦和妻子
第七卷 兩種誘惑
第八卷 日落和日出
尾聲
米德爾馬契-(全兩冊) 節選
布魯克小姐的姿色,在素淡的衣衫襯托下,反而顯得格外動人。她的手和腕關節大小適中,盡管她的衣袖談不到式樣,跟意大利畫家筆下圣母穿的差不多,也無損于它們那美好的形狀;平凡的穿戴只是給她的容貌,以及她的身材和舉止,增添了一種高貴的氣息。她同外省那些時髦女郎站在一起,給人的印象,仿佛當今報上的文章中出現了一句摘自《圣經》的名言,或者老一輩詩人的警句。人們通常認為她絕頂聰明,但總要補充一句,說她的妹妹西莉亞更通情達理。不過西莉亞身上也幾乎沒有裝飾品,除非仔細觀察才會發現,她的打扮與她姊姊的不太一樣,帶幾分爭妍斗勝的意味;因為布魯克小姐的樸素是各種條件造成的,這些條件,她的妹妹無不具備。在這方面,那種大家閨秀的優越感具有一定的作用:布魯克家的社會地位雖然算不上貴族,但無疑也是“上等人家”,哪怕追溯到一兩代以前,仍不致發現一個祖先干過賣布或賣雜貨的生意,他們的身份絕不低于海軍將官或牧師。有一個祖先看來還是清教徒中的頭面人物,在克倫威爾手下當過差,只是后來皈依了國教,為了擺脫一切政治紛爭,才解甲歸田,當了一個受人尊敬的莊園主。這種家庭出身的年輕女子,住在清靜的鄉下,出入的不過是客廳那么大的農村教堂,自然認為崇尚浮華只是小家碧玉的奢望。何況注重儉樸也是修養良好的表現,因此在那些日子里,每逢為了家庭排場,需要撙節開支的時候,總是首先從婦女的服飾上開刀。即使撇開宗教情緒不談,這一切已足以說明衣著樸素的原因;但是就布魯克小姐而言,單單宗教便可以成為決定的因素。至于西莉亞,她百依百順,完全以姊姊的好惡為轉移準則,只是盡量使一切合乎常情,既符合嚴峻的教義,又不致顯得古怪,與世俗格格不入。帕斯卡爾的《思想錄》,杰里米·泰羅杰的名言,多蘿西婭熟讀過不少;她覺得,從基督教角度來看,人類的命運已千鈞一發,在這個時候,女人還要為時裝操心,這無異是瘋子的行徑。精神生活是涉及永生的大問題,在她看來,對嵌心花邊和提花圖案服飾的濃厚興趣,是怎么也無法與它協調的。她的頭腦偏重推理,天然渴望對這個世界獲得某種崇高的觀念,而蒂普頓教區的狀況,以及她個人在那兒的行為準則,不言而喻,都應該符合這個觀念。她醉心于偏激和偉大,任何事物,凡是她認為具備這些特點的,都是她奮力追求的目標。她可以為理想獻身,但也可能突然改變態度,結果在她原來沒有打算獻身的地方獻出了自己。毫無疑問,一個正當結婚妙齡的少女性格中的這些因素,必然影響她的命運,使它背離常規,以致美貌,虛榮,以及單純的生物本能,都無法對它發揮決定作用。但是盡管這位姊姊有這一切特點,其實她還不滿二十歲。姊妹倆大約在十二歲左右,已失去了雙親,從此便按照一種既狹隘又混亂的計劃,起先在一個英國人家庭,后來又在洛桑的一個瑞士人家庭里接受教育,她們的監護人便是她們獨身的伯父,他企圖用這辦法彌補她們孤苦無依的不利處境。
她們來到蒂普頓田莊,跟伯父住在一起,還不到一年。伯父已年近花甲,性情隨和,缺乏主見,也沒有固定的政治態度,年輕時,他喜歡游歷各地,現在定居在這一帶鄉下,才不得不把多年養成的散漫習性稍加約束。布魯克先生的行為,往往像天氣一樣難以預測,唯一可以保險的是,他不論做什么都出自仁慈的動機,而且在實行的時候,總是花錢越少越好。因為哪怕毫無定見的面糊頭腦,在習慣的熏陶下,也不免產生一些難以改變的硬塊。有的人一生懵懵懂懂對自己的利益從不計較,可是偏偏把鼻煙匣當作寶貝,隨時提防,生怕別人染指。
在布魯克先生身上,上代的清教徒精神顯然已蕩然無存,但是在他的侄女多蘿西婭身上,它卻生機勃勃,既在缺點方面,也在優點方面顯示出來,有時甚至使她對伯父的談吐,以及他在田莊上百事不管、“放任自流”的態度,感到不能容忍,以致巴不得自己快些成年,可以自行支配金錢,實施各項慷慨的計劃。大家相信,她是一個有繼承權的女孩子,因為不僅父母留給姊妹倆的遺產,使每人一年有七百鎊收入,而且多蘿西婭出嫁之后,生了兒子,那兒子就可以繼承布魯克先生的產業,估計一年能收入三千英鎊——對當時的外省家庭說來,這筆田租已相當可觀,因為那是很早以前的事,那時這些外省人對庇爾先生在天主教問題上的新態度還在嘵嘵不休,對未來的黃金世界,以及豪華的金融寡頭統治向體面生活提出的高貴需要,也還一無所知。
那么多蘿西婭為什么不出嫁呢?她不是生得那么漂亮,又可以繼承不少財產嗎?是的,阻力只有一個,這就是她的偏激心理,她堅持要按照某些觀念安排生活,可是這些觀念往往使一個謹慎的男子在提出求婚之前,不得不再三考慮,而在她來說,也可以使她終于拒絕一切求婚。一個年輕小姐,有地位,有財產,可是雇工病了,她會突然跪在他床邊的磚地上,誠心祈禱,仿佛她是生活在使徒時代,又像一個羅馬天主教徒,頭腦里裝滿守齋的各種怪念頭,常常深夜獨坐,誦讀古老的神學著作!這樣一個妻子,說不定哪一天早晨,她會突然把你叫醒,提出一個使用她的收入的新計劃,這個計劃不僅與政治經濟學背道而馳,而且會剝奪你的駿馬雕鞍,那么一個男子在甘冒風險,與她結為終身伴侶之前,自然要三思了。婦女有些想入非非的見解是難免的,但為了保障社會和家庭生活的安全,這些主張自然不宜當真實行。正常的人總是別人怎樣,他也怎樣,這樣,萬一有個瘋子跑到了大街上,人們才能識別,及早回避。
米德爾馬契-(全兩冊) 相關資料
《米德爾馬契》是霍金選擇帶上孤島陪伴自己的wei一書籍。
“越專心閱讀喬治·艾略特,越能發現我們對她了解得多么少。”
——弗吉尼亞·吳爾夫
“有史以來zui偉大的英語小說。”
——文學評論家F. R. 利維斯
米德爾馬契-(全兩冊) 作者簡介
喬治·愛略特(1819—1880)
英國小說家、詩人。本名瑪麗·安·伊凡斯。從小受良好教育,先從事翻譯活動,后憑《教會生活場景》成名,代表作有《米德爾馬契》《亞當·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織工馬南》等。愛略特以對人物心理細致入微的描寫著稱。
譯者:
項星耀(1924—1997),江蘇蘇州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任新聞記者。1949年后,先在蘇州文聯工作,后至上海師范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校任講師、教授,講授外國文學。其主要譯作有《平凡的北極帶》《謝德林寓言選集》《往事與隨想》《一位女士的畫像》和《基督教簡史》(合譯)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