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民國風流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13876
- 條形碼:9787218113876 ; 978-7-218-1138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國風流 本書特色
“百家講壇”常見 《人民日報》有聞 獨立評論民國風流 自由書寫劉氏風格 歷史教科書上沒有的民國文人宦海風波、奇聞異事、文壇韻事大合集 蔣子龍、王躍文、十年砍柴、余世存等聯袂推薦
民國風流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寫民國及其以后有名學者文人的雜文隨筆集,民國以來的學者文人及一些政者,在中國歷目前占有很獨特的位置,人稱民國風流。與一些描述民國人物與社會的著作不太相同的是,作者有其不同流俗的民國史觀,對民國其社會其人物能做平心之論,既不因對某人的崇拜而飾其短,也不對某人的異見而掩其長,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的側面知人論世,寫出了不一樣的“民國風流”。
民國風流 目錄
**輯 民國現象有看頭
那些去留學的大師們
當年武大沒教授
校長握過你的手嗎
民國教授打分數
清末多荊軻
洋考成果是洋相
文人戴綠帽
里通外國而里恨外國者
幾顆“嚇彈”炸故宮
民國糊涂蛋
紅袍加身
一塊錢事件
袁世凱出書
蔡鍔來革蔡鍔命
一輛自行車好難穿過上海灘
民主的危急時刻
民國的桌子
民國的飯局與政局
學學術自由
知識分子“見官死”
窮死不要“特別費”
一樣婚配三樣情
第二輯 當年國士個個牛
好歹上了《清史稿》
林紓自抬杠
保皇派保底人性
太炎先生二三事
日光族首蘇曼殊
風流自有蘇曼殊
想來還是學問長
花癡易實甫
天地康輕師
太炎先生挨屁屁
眼力與筆力
王闿運的官運
芙蓉姐姐與辜鴻銘哥哥
世上已無梁啟超
知音高境是高義流遠
及時雨胡適
胡適的牌德
胡適老章演反串
舌尖上的黃侃
文憑是識字
夏丏尊自虐與虐他
文青季羨林
校長當如張伯苓
“保姆”弦歌或絕響
強者哲學PK自由精神
傅大炮別號傅老虎
水滸英雄傅斯年
肉麻麻的聞一多
畫家帶劍黃賓虹
獨立名格
道德這么說 也不是批評自己的
文人不言謝
顧頡剛開壇
杜鵑聲里過花期
西醫誤了高夢旦
陸鏗的信條
后記 把歷史寫得更好看
民國風流 節選
當年武大沒教授 蘇雪林本來是在安徽大學當教授的,月薪兩百元,名號好,工資高,蘇雪林挺滿意的,打算在這里安富樂教,但期間發生了一件事,讓她無比傷心。當年的安大學風不太好,管理比較松弛,男生可以隨意到女生宿舍去串門,經常鬧到半夜還不消停。蘇雪林除了教授之外還兼任女生指導員,她做事很認真,對這個風化問題很是看不慣,經常去干涉,勒令男生九點前必須離開女生宿舍,這讓男生很記恨。有天,蘇雪林從外面回家,經過一片小樹林,突然一塊小石子飛來,打中她前額,血流如注,到醫院縫了幾針,在額上留下了一個終生沒消的疤痕。 恰在這時,武漢大學的校長王世杰向她伸出了橄欖枝,邀請她往武大任教,同時被邀的還有其好友袁昌英、凌叔華,這讓蘇雪林有點喜出望外,二話不說,卷起鋪蓋就往武漢趕。可是,到了武漢,卻碰到了一件讓她覺得比那塊小石子更傷心的事,校方送到府上的聘書上寫的是特約講師,在安徽大學當的是教授,到了這里卻是講師?一塊小石子打在她額上,只感到身痛,現在一紙輕慢的聘書卻擊中心房,讓她心痛。在蘇雪林看來,小石子是學生打的,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少不更事,不值得耿耿于懷,而這聘書卻是一所大學給的,其中透露的是對她的蔑視與怠慢。 蘇雪林的自尊心一直是很強的,當年她還是個文學女青年,是美女作家,在一次文人的派對中,她伸出一只手,想跟迎面走來的魯迅先生相握,而先生只是向她微微點頭,沒伸手來接應,這讓蘇雪林懷恨在心,余生皆與先生交惡。這次武大把她給賣了,讓她氣憤異常,卷起鋪蓋又想走人。袁昌英知道后,趕緊來解釋:“武漢大學為尊重名器,*高職稱只是副教授,一個正教授也沒有。你這特約講師,等于是別校的副教授,將來升格為副教授,等于別的大學的教授了。” 袁昌英所言不虛,在1928年就被胡適所聘擔任中國公學教授的沈從文,1931年,他被聘請到武大來任教,職稱跟蘇雪林一樣,由正教授降為講師,連降兩級;而其時名氣甚大而且當了文學院院長的陳源,其職稱也只是副教授。蘇雪林從頭數,還真發現,當年武大人文薈萃,少長咸集,還真沒一個正教授。這下使蘇雪林安下心來,無話可說。 蘇雪林職稱雖然比較低,但其薪水卻不低,當年武大的講師月薪是兩百元,助教一百二十元,其薪水與在安徽大學持平,然而,蘇在武大,只專心當講師,并不兼“班主任”,工作量少了,工資未少,比較而言,她在武大的教學工資是比安大高的。 在武大這里,當教師的“利”可以給你多開,但當教師的“名”卻不能給你亂戴。 “武漢大學為尊重名器,*高職稱只是副教授,一個正教授也沒有。”這可能讓我們這代人很不理解,我們所謂尊重名器,就是使勁地批發名器,我們現在是這么做的:對某大學給的教授指標越多,教師職稱越高,就表示對這所學校越重視,越看重,就表示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對某學校給的職稱指標越少,越低,就意味著看不起這所學校,就意味著薄待知識分子。當年的武大價值觀卻是相反,對教授這名號卡得越緊,卡得越死,就是對這名號保持著敬畏,放得越松,放得越多,就是對這名號不當回事,就是把這名號看賤了。 在武大看來,教授是一個崇高稱呼,不是市場上的小菜,也不是專賣店的帽子,不是略有點才氣,略有點學識,就可以批發的。比方圣賢,兩三千年來,能夠戴上這名號的,只是一兩人而已,教授雖然沒圣賢那么尊,但也很貴的,不能甩賣。世界上許多東西往往是這樣:多了,也就濫了;濫了,也就賤了,其反命題是:少了,也就貴了;貴了,也就尊了。當人人都可以叫做大師的時候,把大師當癟三來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誰還對教授、大師以及圣賢保持*基本的敬畏呢?多則濫,濫則賤。現在喊人做大師,多半用于諷刺場合了。紅燈區的女子都被稱為小姐,這小姐還值價嗎? 額外說個事。我平時很少看新聞,偶爾看了一個新聞,說的是臺灣學生到大陸求學,臺灣對這些學生的學歷很是“歧視”,除了有限的幾所大學臺灣承認學歷之外,其他大陸大學,在臺灣是不被認可的,粗粗一看,我還挺憤青的,臺灣居然還歧視大陸大學,怎不讓人出離憤怒呢?細細一想啊,這不是歧視,而是正視。教授如果也搞“大躍進”,那學歷當然多有注水的了。人家需要干貨,臺灣要擠一下大陸學歷的水分,不也是很正常的嗎?兩岸的其他事情不好說,*少這事情,在我看來,不是政治事件,只是學術尊嚴話題。
民國風流 作者簡介
劉誠龍,年齡冇老冇少,到中年;身份非士非仕,公務員;處境不尷不尬,靠邊緣;面目無黨無派,自個玩;文體難解難分,亂成篇。自1990年在《湖南日報》發表散文以來,至今已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散文》《書屋》《天涯》《四川文學》《香港文匯報》《香港大公報》等海內外30個省市280余家報刊發表詩歌散文、雜文、隨筆3000來篇,數百篇作品曾被《讀者》等100多家文摘報刊轉載,有作品入選《大學語文新編教材》,100多篇雜文、隨筆、散文入選各版本年選,出版散文雜文集《臘月風景》《暗權力》《暗權術》《暗風流》《戀愛是件奴才活》《非常弱音》《誰解茶中味》與《歷史有戲》《回家地圖》《心心點燈》等。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