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繪本創作全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853804
- 條形碼:9787537853804 ; 978-7-5378-5380-4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繪本創作全解 本書特色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如何通過涂鴉來發掘本能中存在的無懈可擊的邏輯,并鍛煉出與眾不同的發現事物魅力的視角與能力的繪本創作經驗。同時,作者以絢麗的色彩和機智、幽默的語言,讓你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既輕松又快樂。
繪本創作全解 內容簡介
本書的力量就在于讓剛開始學畫繪本的人對畫繪本不那么恐懼, 讓學習的過程不那么無聊。本書作者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畫繪本的方法和技巧都毫無保留地告訴給那些喜歡畫繪本、想要成為繪本大師的人。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如何通過細心地觀察和不斷地做總結, 以鍛煉出與眾不同的發現事物魅力的視角和能力。同時, 作者以絢麗的色彩和機智、幽默的語言, 讓你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既輕松又快樂。
繪本創作全解 目錄
一 原創的開端——回到原生態,放縱潛意識/1
拒絕模仿,正視自我
解決方案:找回不受限制的心態/3
二 形象的創作——找到直指目標的極簡方式/9
創作出真實又與眾不同的形象
解決方案:向兒童學習涂鴉/11
模擬角色的情緒,找到*佳呈現點
解決方案:培養自我代入感/22
三 質感的創造——增加畫面可辨識元素/31
輕松使繪本獲得表現力
解決方案:利用工具和材料制造肌理/33
創作有秩序的肌理
解決方案:構建材質沖突/42
四 空間的營造——賦予畫面次序/45
設定合理空間
解決方案:用顏色“推”或“提”,必要時制造“混亂”/47
五 千條妙計與一定之規/53
找到一個*簡造型法/55
找到一個不需要繪畫技巧的技巧/58
找到一個需要修復、修飾、提高的局部/65
找到一個適合的工作流程/67
六 為了尋找*好的自己——閱讀優秀作品/69
繪本創作全解 節選
原創的開端 ——回到原生態,放縱潛意識 拒絕模仿,正視自我 解決方案:找回不受限制的心態 無論是對經典范例的學習還是對流行樣式的模仿,實質上都是在重復他人的經歷——即便你做得更好,也只是在模仿他人的路上走得更遠些。另一方面,社會欣賞習慣、行業批評規則、集體心理暗示等,讓職業畫家頭腦里有了太多“正確”的條條框框。——這一切就能把敢于用不同眼光、不同思路理解問題的氣質徹底消解了。所以說,凡是原創的東西就會沖擊大家現有的觀念,帶來風險。 原創一如既往的稀缺,只有少數敢于挑戰規則、正視自我的“另類分子”才可能成為創新者。 對原創繪本作者而言,原創猶如用自己的嗓音說話一樣必要。畫畫是另外一種語言形式,所以,我以為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嗓音說自己想說的話,而不要耍“花腔”。如果只專注于說話技巧,很可能你會把主題都忘了。 所以,把你的美術技巧歸零,回到原生態吧!它可以把你帶入為技術所累的職業畫家所無法達到的境地。屏蔽繪畫法則吧!它們只是評論家的尺牘,不是畫家的指導原則,更不是實施細則。 原創的開始是一種需要放縱潛意識的過程:不去刻意控制筆,而讓筆去帶領。遵從直覺,任由非邏輯的想法在筆下蔓延。不修飾地將這些原創思緒完全表達出來,并由此發展出自成一格的原生態形象。 我的女兒史小鷇有很多小本子。她順手把她認為有趣的事情畫下來,像寫日記一樣。對小學生來說,圖畫比寫字還要省力和直觀,無論敘事還是抒情,都表達得從從容容、自自然然,充滿個性。 當一切理性的外表、規則的束縛都不存在了,原創繪者就可以完全沉浸在自我中放縱筆墨。現代主義的藝術家們都力求捕捉這種真實的自我,實際上,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境界和時刻,只是普通人很難像一個藝術家那樣用線條把它們記錄下來。 其實,對創作而言,體驗比知識、技能更重要。很多專業繪者,為什么沒有覺得繪畫像吃飯、呼吸一樣自然?那是因為有潛在的規矩束縛著,下筆顧忌太多。網絡發達,優秀作品的信息太多,不要說學,看都看不過來。巨大信息量導致的選擇困難,干擾了自我意識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繪者的創作不是源自個人體驗,至少不完全是。 所以,有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不受干擾,放縱下意識流露的體驗過程是原創所必需的。 形象的創作 ——找到直指目標的極簡方式 創作出真實又與眾不同的形象 解決方案:向兒童學習涂鴉 解決了思想問題,就該談實踐問題了。如何才能在筆下創作出真實又與眾不同的角色形象呢?對飽諳世故的“理性群體”,我以為,涂鴉是對抗審美疲勞的良藥。沒有唯美的操作,沒有技巧的考量,所以下筆不會猶豫。涂鴉結果的不確定性,更可為原創形象的產生提供多種可能性。 這里說的涂鴉,與其說是繪畫形象,倒不如說是手寫體的象形文字。它們更接近抽象的概念符號,只保留了基本的辨識特征——剛好能讓人認出來畫的是什么東西。 英國美學家貢布里希說,“畫其所知”而不畫其所“見”。這正契合了兒童畫的表達方式——用符號指代清楚事物就算完成了圖畫的功能。我常常將圖像文字化:一個圓圈是身體,再畫一個圓圈是頭,左右兩邊各來一根線條代表胳膊,下面兩根線是腿。所以說,學習兒童涂鴉,就是要學習如何把圖像變成“象形文字”——回到符號化的表達,模擬兒童,用蹣跚的線條去探險*能表達你意圖的符號。 繪本是給不太識字的孩子看的,低齡兒童不懂文字,但他知道什么樣是狐貍,什么樣是鴨子,所以繪本創作要讓人一目了然。 其實,我的很多繪本作品并不具有復雜的結構元素和明顯的構圖感,至少開始是這樣的。 有時候,我會在手機上畫圖稿——與計算機的相比,手機上的繪畫軟件功能很簡單,“畫筆”難以精確操控,線條像娃娃寫字一樣歪歪斜斜,十分有趣。這對我來說,正是夢寐以求的涂鴉效果。 我還會暫時保留一些“筆誤”——那些重復交疊的邊線,因為它們中可能有一根是相對準確的,因而這種重復又叫“試錯”。我們要做的就是盡早犯錯誤:早一點兒犯錯誤,就會早一點兒走向正確。認識世界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需要說明的是:涂鴉不是終極效果,是手段——誘發原生態的形象。涂鴉不可避免的筆誤,會在下一步中覆蓋或修正。 現在,來說說我是如何發現涂鴉的魅力的。作為一個“學院派”,我在接受那些委托前并沒有學習過諸如動物解剖學之類的知識,但抄襲網上共享的矢量圖或者模仿流行的甜俗卡通形象是我無法容忍的。可是,短時間內我也沒有辦法對諸如狐貍之類的動物的動態結構了如指掌——變成動物專家不是我的興趣所在,所以我并沒有去翻閱動物的資料。 此外,場景設計也是個問題:石頭、大樹、草地、花朵、白云……美術院校不會教這些。當然可以收集大量圖片資料,再如實地繪制出來;但那將大大超過委托方要求的時間。 我從女兒小時候的涂鴉作品本子里找素材,找到了極其生動的形象,頗受啟發。另外,還通過網絡看到國外的畫家給孩子的涂鴉上顏色的效果——一種既有童趣又有體積感的表現。 我開始考慮:稚拙風格結合現實表現手法,是一個童書創作的表現新途徑。 兒童涂鴉具有自然地切入生活的能力,追蹤事物的形象和本質時,不求助于思想和邏輯。我需要模擬的是兒童不受限制的心態,如果不自覺地摻雜了一些成人的經驗,比如立體意識、幾何化的特征,都是很自然的,也是有益的情況。因為無意識帶出經驗已經內化為習慣,并成為個體經驗的一部分。 無心而為的筆畫痕跡,保留著童真的浪漫感,也許是*大程度的真實,而這種真實又是與眾不同的;成人的技術把控讓畫面更耐人尋味——當這兩種創作手法出現在同一幅畫面中時,給人帶來的視覺感受是對立又融合的。就像泡騰片掉進水中,伴隨著瞬間激烈的氣泡,又迅速融化般的自然。 后來,我通過教學活動意識到,由于每個人的“書寫”習慣不同,畫出的痕跡樣式有很大的差別,這給原創帶來無數的可能性。 ……
繪本創作全解 作者簡介
史霖 ,男,1972年生。畢業于山西大學美術系。2001年結業于廣州美院油畫研修班。現任職于太原師范學院美術系。多幅作品發表于《中國油畫》《藝術界》等專業雜志。作品曾獲山西省第四屆油畫寫生展一等獎。2013年開始致力于兒童繪本創作。系列作品《公雞與毛毛蟲》《搖搖晃晃的橋》《螞蟻和西瓜》《長發妹》《狐貍爸爸鴨兒子》《我喜歡我自己》《女巫的掃把》等已由希望出版社出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