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近幽者默 林語堂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47153
- 條形碼:9787507547153 ; 978-7-5075-471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幽者默 林語堂傳 本書特色
《近幽者默/林語堂傳》是林語堂研究的第1人施建偉先生的大作。是1999年版《林語堂傳》的修訂再版,除了改正原版若干文字錯誤外,還增加了前言、后記、附錄等內容。 作者當年寫作時先后尋訪了福建平和縣、廈門鼓浪嶼、廈門大學、上海、北京、重慶北碚、臺北陽明山、香港等地,對林語堂生活過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并與林太乙夫婦、林相如女士等人直接交流,為的是讓人們了解真實的林語堂。 作者將林語堂思想、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的多重性、復雜性和矛盾性表現出來,更將他作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先驅者,為中西文化的交流而在世界文壇上所進行的鍥而不舍的努力表現出來,讓人們看到一個“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
近幽者默 林語堂傳 內容簡介
福建漳州龍溪坂仔村的一個幼童,曾天真地對父親說:“我要寫一本書,在全世界都聞名……”七十年后,這位幼童的預言實現了。幼童是林語堂,他的《京華煙云》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生活的藝術》在美國已出到四十版以上,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丹麥、瑞典、西班牙、荷蘭等國的版本同樣暢銷,四五十年而不衰。 他自認為自己是異教徒,心里卻是基督教徒。 他獻身文學,一直以沒有進理學院為一大錯誤,他心近科學。 他愛中國人,但批評中國人比誰都誠實、坦白。 他崇拜西方,可是蔑視西方教育心理學家。 他是現實主義的理想家,也是滿懷熱情的達觀者、冷靜的觀察家。 喜歡出奇制勝飄逸的文章、富有幻想力的作家,也喜歡論世文章,具有實用主義常識的作者。 對文學、村姑、地質、原子、音樂、電子、電動刮胡刀、科學小零件都有興趣。 他用泥巴做模型,在玻璃片上用蠟塑風景畫、人像畫。 喜歡雨中散步,能游泳三碼……
近幽者默 林語堂傳 目錄
山地的孩子——一個夢想主義的家庭——頭角崢嶸的夢想家
第二章 生活在雜色的世界里
生活在雜色的世羿里——外國傳教士的影響——父親的“家學”——去廈門上學——**次見到外國兵艦——圣約翰大學的高才生——不能當牧師——教會學校的雙重影響
第三章 曲折的浪漫史
賴柏英——陳錦端——廖翠鳳
第四章 清華學校里的“清教徒”
清華學校里的“清教徒”——初識“有一流才智的人”——辜鴻銘的啟示
第五章 “在叢林中覓果的猴子”
出國留學——“在叢林中覓果的猴子”——告別哈佛大學——在法國和德國——獲得博士學位
第六章 《語絲》所孕育的文壇新秀
重返北京——初涉文壇——躋身于“任意而談”的語絲派——在《語絲》的搖籃里成長——反對“勿談政治”
第七章 與警察搏斗的“土匪”
“女師大”學潮——用竹竿、石塊與警察搏斗——以“土匪”自居——關于“費厄潑賴”的討論——“痛打落水狗”
第八章 “打狗運動”的急先鋒
“三一八”慘案——痛悼劉和珍、楊德群——怒斥“閑話家”——“打狗運動”的急先鋒——從“任意而談”到任意而“罵”——被列入了“通緝名單”——加入了南下的行列
第九章 廈門大學的文科主任
出任廈大文科主任——國學研究院的“窩里斗”——惜別魯迅——魯迅離開后的風波
第十章 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
在“寧漢對立”時來到武漢——目睹了風云變幻的時局——在“寧漢合流”后離開武漢
第十一章 追隨蔡元培先生
從武漢到上海——重逢魯迅——受到蔡元培器重——深受學生愛戴的英文教授
第十二章 《剪拂集》和《子見南子》
《剪拂集》:對“語絲”的懷念——《子見南子》掀起軒然大波
第十三章 “教科書大王”的癖嗜
“教科書大王”和“版稅大王”——“南云樓”的誤會——對中文打字機的癖嗜
第十四章 創辦《論語》半月刊
提倡幽默——在邵洵美的客廳里——兩位得力的助手
第十五章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宣傳主任”
“土匪”心又復活了——抗議希特勒的暴行——面對總部和胡適的矛盾
第十六章 歡迎蕭伯納
上海刮起一股“蕭”旋風——與蕭伯納共進午餐
第十七章 楊銓被暗殺以后
血濺亞爾培路——他沒有參加入殮儀式,但參加了出殯下葬儀式——“要談女人了!”和《論政治病》
第十八章 “有不為齋”齋主
暢談“讀書的藝術”——憶定盤路四十三號(A)的庭園——廖翠鳳是位賢內助——“有不為齋”的獨特情調
第十九章 活躍于文壇的“幽默大師”
論語派的主帥——退出《論語》編輯部——《人間世》創刊——關于“論語八仙”種種
第二十章 與賽珍珠相遇
賽珍珠是個“中國通”——接住賽珍珠拋來的球——《吾國吾民》在廬山脫稿——《四十自敘》
第二十一章 “據牛角尖負隅”
生活里不完全是鮮花和掌聲——和魯迅“疏離”——“欲據牛角尖負隅以終身”
第二十二章 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文化
《吾國吾民》一炮打響——舉家赴美
第二十三章 人生旅途上的新航程
臨別贈言——對美國文明的感受——與魯迅等人在《文藝界同人為團結御敵與言論自由宣言》上簽名——“西安事變”在美國的反響
第二十四章 《生活的藝術》暢銷美國
東西文化比較研究觀的總綱——推出“生活的*高典型”的模式——異想天開的“公式——幽默大師的玩笑——“每月讀書會”的特別推薦書
第二十五章 盧溝橋的炮聲傳到大洋彼岸
林語堂深信中國必勝——廖女士擔任了婦救會副會長——勇敢者的足跡:全家爬上了冒煙的活火山——從佛羅倫薩到巴黎
第二十七章 懷念戰亂中的故國
巴黎上空戰云密布——把錢存入中國的銀行——撫養六個中國孤兒
第二十八章 從法國到美國
在國際筆會上聲討希特勒——出名后的苦悶——從一個奇特的視角闡述中國古代的妓女、姬妾
第二十九章 回到抗戰中的故國
在香港痛斥日、汪——到國外去為抗戰作宣傳——向“文協”捐獻私宅——以抗戰為背景的《風聲鶴唳》
第三十章 再回抗戰中的故國
提出治世藥方的《啼笑皆非》——在大后方高談東西文化互補——《贈別左派仁兄》
第三十一章 美國出版商的警告
懷著雙重的抱憾離國——何應欽給過他二萬美元嗎?——接受三所美國大學的榮譽博士稱號——林語堂的苦惱
第三十二章 發明中文打字機的苦與樂
發明中文打字機的苦與樂——面臨傾家蕩產的絕境
第三十四章 在坎城
在海邊別墅“養心閣”——反映華僑愛國主義精神的《唐人街》——把孔子和老子做比較——明快打字機*后的命運
第三十五章 塑造理想的女性
《杜十娘》與《朱門》——李香君、蕓娘、李清照
第三十六章 和賽珍珠決裂
林語堂后悔莫及——林、賽的政治分歧
第三十七章 南洋大學校長
南洋大學建校新加坡——提出當校長的條件——校長和校董會的沖突——談判——決裂
第三十八章 醫治受傷的心靈
醫治妻女們受傷的心靈——虛構了一個烏托邦的“奇島”——林氏筆下的武則天
第三十九章 鄉情:濃得化不開
初訪臺灣——反對“兩個中國”的陰謀——《匿名》和《從異教徒到基督教徒》
第四十章 美食之家
“伊壁鳩魯派的信徒”——和張大千的友誼——中西美食文化比較
第四十一章 盡力工作,盡情作樂
盡力工作,盡情作樂——一個旅行愛好者——釣魚的樂趣
第四十二章 《紅牡丹》和《賴柏英》
應邀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作報告——中南美美洲六國之行——一本“香艷”小說:《紅牡丹》——鄉情和愛情的疊合:《賴柏英》——《逃向自由城》與《無所不談》
第四十三章 歸去來兮
莊祝七十大壽——再訪臺灣——不能自已的鄉情
第四十四章 陽明山麓的生活
陽明山麓有一塊“生活的藝術”試驗田——在臺北繼交的朋友們——請黃女士處理私人信件
第四十五章 他是一個“紅學家”
林語堂和《紅樓夢》——喜愛中國書畫
第四十六章 “金玉緣”
“金玉緣”——個性截然不同的一對夫婦——陰陽互補的美滿婚姻
第四十七章 活躍于國際文壇
在國際大學校長大會上暢談東西文化的調和——林語堂與國際筆會的歷史淵源——國際筆會第三十七屆大會上的《論東西文化的幽默》
第四十八章 五十年前的夙愿
主編《漢英字典》——陽明山麓的“有不為齋”——煙斗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寫作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林語堂的孔子觀
第四十九章 悲劇發生在幽默之家
中風的“初期征兆”——長女自盡——廖翠鳳患了恐怖癥——《念如斯》
第五十章 “一團矛盾”
在臺港兩地歡莊八十大壽——總結一生的《八十自敘》
第五十一章 在*后的日子里
發生在圣誕節前夕的事——念念不忘六十年前的戀人陳錦端——在*后的日子里
后記
再版后記
近幽者默 林語堂傳 節選
《近幽者默/林語堂傳》: 美麗的西溪橫穿坂仔,河床寬闊,兩岸相距約一百多米,但常年有水的主航道僅二十多米寬。枯水季節,婦女們都直接到河床中間去洗衣、洗菜。那由鵝卵石和沙土構成的河床,是水牛的棲息地,也是林語堂弟兄們幼年時嬉樂的天堂。干涸的河床,遠山近水,牧童水牛,捶衣嬉逐,構成了坂仔獨有的民情圖和風景畫。 西溪雖有急流激湍,但不深。在那沒有現代化公路的年代里,河流是坂仔的主動脈,這里離廈門一百二十公里,坐船要花費三四天時間。漳州西溪的“五篷船”只能到小溪,由小溪到坂仔約有十二三公里,還須換乘一種很小的輕舟。 林語堂出生于坂仔教會生活區內的一間平房里。屋旁邊是大小禮拜堂、鐘樓、牧師樓等西洋式的建筑,周圍有荷花池、龍眼樹、蘭花樹、水井、菜地,以及那為小和樂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的“后花園”。這些都是教會的財產,林家不過借住在這里而已。 在坂仔,小和樂常常走到溪邊,遙望遠處灰藍色的群巒,在陽光下炫耀著自己變化多端的服飾,觀賞著山頂上的白云,一邊變幻著柔軟的身段,一邊任意地漫游。老鷹在高空盤旋…… 有時,小和樂攀上高山,俯瞰山下的村莊,見人們像螞蟻一樣小,在山腳下那方寸之地上移動著。這壯觀的山景,令他敬畏,使他感到自己的藐小。他常想:怎樣才能走出這深谷?越過山峰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呢?成年后,每當他看到人們在奔忙、爭奪時,兒時登高山俯瞰“螞蟻”的情景又浮現于他的眼前,他回味著兒時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壯美和神秘,以及人的藐小,他認為自己的一切靈感和美德都是坂仔山水所賦予的:這雄偉的高山雕塑著他的個性,激發了他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是他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在他的審美趣味和思想性格里,隨時都可以發現坂仔山水的倩影。正像許多人都愿意稱自己是自然之子那樣,林語堂一再自詡是“山地的孩子”。 大自然的博大神秘,大自然的神圣純潔,陶冶著他幼小的心靈,大自然的靈氣溶入了他的血液。這個山地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以故鄉的山水作為他觀察世界、體驗生活的唯一參照系。后來,他之所以會把紐約的摩天大樓看作是細小得微不足道的玩具,就是來自童年時對高山的記憶。正如他在《回憶童年》中所說: 生長在高山,怎能看得起城市中之高樓大廈?如紐約的摩天樓,說他“摩天”,才是不知天高地厚,哪里配得上?我的人生觀,就是基于這一幅山水。人性的束縛,人事之騷擾,都是因為沒有見過,或者忘記,這海闊天空的世界。要明察人類的藐小,須先看宇宙的壯觀。 無限深情地懷念家鄉的山水,這是林語堂創作中久盛不衰的題材。他相信,自然是他的力量之源,家鄉的山水是他的藝術生命和思想信仰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已經“進入”了他“渾身的血液”,成為他身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近幽者默 林語堂傳 作者簡介
施建偉,1939年生于江蘇蘇州,1961年畢業于南開大學中文系。1991年任國立華僑大學中國文化系主任兼海外華人文學研究所所長,同年被破格評為教授、并成為第一批“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獲得者;1993年任同濟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兼文化藝術系首任系主任、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所首任所長、對外漢語部主任;2001年被同濟大學特聘為當年文科WEI一的“資深教授”。2002年12月榮獲美國加州蒙特利派克市“榮譽公民”;2003年6月被聘為同濟大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所”名譽所長;2007年任同濟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同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中心”名譽顧問。 已出版著作有:《魯迅美學風格片談》《幽默大師林語堂》《林語堂在大陸》《林語堂在海外》《林語堂廖翠鳳》《虎踞江東的孫權》《港臺作家傳記叢書》等,發表的文章和學術論文等三百余篇。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