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現代作家研究-2012年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382809
- 條形碼:9787506382809 ; 978-7-5063-828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作家研究-2012年卷 本書特色
叢書所收文章大體可分五類,即作家生平研究、經典作品研究、文學流派與思潮研究、文獻史料研究、作品(版本)傳播與接受研究。這些文章基本反映了現代文學研究界新動態和研究成果。
現代作家研究-2012年卷 內容簡介
由中國現代文學館主編的學術研究刊物《經典作家研究專刊》,實現與學術界的良性互動,更新新文學研究內容、方式與方法,面向社會大眾普及新文學經典作家與作品,展現文學館人風貌及學術體系對文學研究的貢獻。專刊每月一期,每期研究一位經典作家或一個文學思潮、流派。現將專刊所發文章精選篇目以《現代作家研究》為名結集出版,方便大家閱讀和珍藏。叢書以年份為卷次,每年一卷,此為2012年卷。
現代作家研究-2012年卷 目錄
目 錄
夏 衍
周明全 《包身工》:底層文學的鼻祖 001
許建輝 與夏衍修改《魯迅傳》事有關的一封信 007
孫 謙 夏衍戲劇的時代性、個人性與超越性 018
劉 濤 以話劇抗戰 025
宋 嵩 夏衍前期與后期劇作的喜劇風格及其成因 031
李 莉 仰觀“屋檐下” 追思夏衍情 038
葛 濤 夏衍的集外佚作電影劇本《遙遠的愛》考 045
王統照
楊洪承 “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的踐行者 050
張元珂 《山雨》的評價及版本問題 057
劉增人 王統照的“孤島”歲月 065
許建輝 文物記憶中的王統照 071
沙 汀
孫偉科 計文君 沙汀,在其香居茶館里 084
張元珂 艾蕪的“牢獄之災”與“牢獄敘事” 097
閻浩崗 異域色彩與人生哲學 109
徐 俊 沙汀藏信輯錄 116
蕭 乾
馬會娟 蕭乾與翻譯的“情緣” 131
趙 娜 銀亮著一片黃昏的海 137
王朝軍 “十足誠實的”夢幻者 144
北 喬 良知風骨與性情書寫 151
劉緒才 1950年代的蕭乾:“龍”抑或“泥鰍” 158
高建新 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給蕭乾先生的一封信 164
沐定勝 從“太太的客廳”走進《夢之谷》 166
徐 俊 《大公報》文藝獎金史實鉤沉 171
葉圣陶
葉永和 蔣燕燕 葉圣陶曾經提案公審“四人幫” 174
劉 泉 劉增人 詩意葉老 182
商金林 “抗戰詞史”中的“絕唱” 189
李徽昭 李繼凱 葉圣陶與中國書法文化 197
馬天博 黽 勉 以從事,罔敢任草草 203
張元珂 對于一組信件的閱讀札記 208
許建輝 從《隔膜》到《長夜》 211
周可楨 葉圣陶論教育 214
唐 弢
巫小黎 唐弢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219
子 張 唐弢書話內外 226
張夢陽 唐弢的藝術感 232
張元珂 真情言說、人間獨語與文化反思 239
葛 濤 唐弢與魯迅藏書的保護 246
姚雪垠
唐浩明 《李自成》對我的創作啟迪 254
詹玲穿 透歷史的人性光芒:姚雪垠和他的《李自成》 259
熊元義 姚雪垠在文藝理論上的貢獻 265
劉 寧 民國時期的鄉村圖景與綠林社會 274
閻浩崗 《李自成》的主題與姚雪垠的立場 279
許建輝 檔案解讀——姚雪垠在1950年代 285
趙樹理
孟繁華 趙樹理現象綜論 297
宋穎慧 李繼凱 “雅文化”視域中的趙樹理 304
王春林 現實主義精神與意識形態遮蔽 311
楊占平 趙樹理的文學道路和創作成就 316
卿建英 既要懂悲劇 也要懂團圓 321
陳為人 趙樹理之“驢說” 327
董大中 在北圖“打撈”趙樹理 334
老 舍
舒 乙 《劍北篇》的足跡 342
張麗軍 老舍底層敘述的多元精神維度 352
北 喬 日常生活中茶館的審美敘事 365
王秀濤 老舍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北京大眾文藝改造 370
許建輝 寫在《四世同堂》手稿“申遺”十年時 375
劉 屏 文學館珍藏的老舍字畫 381
郁達夫
陳 寧 郁達夫小說的創作情性 387
張 欣 郁達夫小說“浙味”說 395
張麗軍 城市底層敘述與大眾文藝的倡導者 400
劉 剛 王映霞手札三通 407
后 記 413
現代作家研究-2012年卷 節選
《包身工》:底層文學的鼻祖 周明全 近年來,文學的責任遭遇了各種各樣的背離。有些作家沉迷于寫作技巧,在“怎么寫”中躑躅不前,且私人化傾向越來越濃;有些作家只關注自己瑣碎的日常生活,對重大問題、對發展變化著的社會生活失去了關注的興趣和激情。文學應該在技巧上下功夫,也應該觀照自己的內心,但文學的真正責任應該是“揭出病痛,以期引起療救注意”,且“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自2004年以來,“底層文學”由微至顯,開始受到廣泛關注。雖然理論界對“底層文學”至今仍爭論不休,但從“底層文學”近年的創作實踐來看,不難看出兩個*顯眼的特征,即“底層文學”一般都是由處于社會底層的作家創作的,另外,“底層文學”的關注點是底層大眾。這兩點似乎都只是表象,在我看來,“底層文學”*可愛的、*有價值的,是它在踐行文學的價值和張揚文學的責任。 關于“底層文學”的爭論還將繼續,但只要我們回過頭來,從老一輩文學家那里,就不難發現,現在被熱議的“底層文學”,早在數十年前,就被作家當成了戰斗的武器。出生在底層的作家夏衍和他的《包身工》,無論從作家的出身,還是作品所關注的角度,均是底層。可以說,《包身工》就是“底層文學”,且是當之無愧的“底層文學”的鼻祖。 作為一個譽滿當代文壇的大師,夏衍的創作涉獵劇本、小說、散文、文藝評論、報告文學,甚至翻譯了包括《母親》在內的諸多作品,但在他95歲高齡時,卻說“我覺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來。”這當然是夏衍的自謙之詞,但這無疑也反映出,《包身工》對夏衍自己及對時代的重要意義。 夏衍生在亂世,整個少年時代的記憶都是苦澀的。他曾在《走過來的道路》中寫道:“從小吃過苦,親身經歷過農村破產的悲劇,也飽受過有錢人的欺辱和奚落,因此,對舊社會制度的不滿和反抗,可以說在少年時代就在心里扎下了根子。”這里孕育著他把自己的一生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相連,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契機。 高小畢業后,由學校以公費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6年多的學習中,對夏衍的改變是深刻的。這一時期,正是日本左翼運動的全盛時期,受左派影響,夏衍放棄了工業救國思想。這期間,盡管夏衍也讀了如《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進步書籍,但當時支配他行動的依舊是“打倒列強除軍閥”這樣的革命 綱領。 作家生活在底層,并不意味著就能寫出真正的“底層文學”,就能去關注底層。生活在底層,固然有了創作的源頭活水,但如果沒有鮮明的階級立場,沒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文學的價值和文學的意義,照樣不能將根扎在大地,照樣寫不出反映底層疾苦的優秀作品。“五四”前后,武俠小說、官場小說、青樓小說、鴛鴦蝴蝶派等大行其道,但是有了強烈的階級意識后,左翼作家才開始出現。 夏衍是左翼作家之中的優秀人物,他寫出如此多革命的、進步的文學作品。早在**次世界大戰時,夏衍看到了“弱肉強食”的世界,油然而生了富國強兵的愛國主義理想。十月革命的炮聲使夏衍“震動了一下”,“五四”后曾以“過激黨”自居,還參加了浙江**個馬克思主義刊物《雙十》和《浙江新潮》的編輯工作。可是那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誕生,在知識界,無政府主義還有很大的影響,像夏衍這樣的“過激黨”,也只不過是基于愛國熱情,不滿舊社會的黑暗,莽莽撞撞地尋找革命的道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共產主義,并沒有清晰而明確的認識。但自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夏衍深刻地感受到,“應該說,在以反帝反封建為主的民主革命時期,盡管我們的處境十分危險,我們的工作非常困難,可是在政治斗爭的領域內,我們的斗志是昂揚而堅定的。因為在這個革命階段,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剝削和迫害,所以對這三個敵人的憎恨和反感是強烈而深刻的”。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夏衍的組織關系轉到上海閘北區第三街道支部,他的任務是在滬東一帶紗廠的工人中做組織、宣傳工作。這一時期,他利用基督教青年會辦的工人夜校與工人發生了聯系,后來又與進步工會組織的負責人發生了聯系。這為《包身工》的寫作提供了素材和埋下了伏筆。這一時期,為了生計,夏衍“翻譯了一些日本、俄國的文學作品”。1932年1月20日,夏衍翻譯發表了日本報告文學研究者川口浩的《報告文學論》,這是我國現代*早系統地譯介報告文學的專論,也為《包身工》的寫作提供了理論支撐。 1930年代的中國,正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農民、工人都處于社會的*底層,飽受壓迫和欺詐。這時期也是共產黨領導下*艱苦的革命斗爭時期,在文學上需要富有戰斗性的文學,激勵人民的革命斗志。順勢而成立的“左聯”,剛一開始,便竭力提倡報告文學這個文學形式。當時,所以提倡這個文學形式,是因為報告文學便于迅速地反映現實,可以不必借助于虛構,將現實境況“報告”出來。但更主要的是在于“左聯”想使文學和政治結合起來,使作家和現實生活的斗爭結合起來。可以說,報告文學是伴隨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適應近代社會經濟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 1930年8月4日,“左聯”執委會通過決議,明確指出:我們號召“左聯”全體聯盟員到工廠到農村到戰線到社會的下層中去。那邊郁積著要爆發的感情,那邊展開著迫切需要革命的非人的苦痛生活,那邊橫亙著火山的動脈,那邊埋藏著要點火的火藥庫。那么,我們怎樣把這些感情,把這些生活匯合組織到*進步的階級斗爭中來,這就是我們應該堅決開始的工農兵通信運動工作。因這些不是單純的通信工作而是組織工農士兵生活提高他們文化水準政治教育使他們起來為蘇維埃政權而斗爭的一種廣大教化運動。從猛烈的階級斗爭當中,自兵戰的罷工斗爭當中,在如火如荼的鄉村斗爭當中,經過平民夜校,經過工廠小報、壁報,經過種種煽動宣傳的工作創造我們的報告文學吧!這樣,我們的文學才能夠從少數特權者手中解放出來,真正成為大眾的所有。 作為“左聯”執委的夏衍,自然將“左聯”的理念作為自己創作的圭臬。左翼作家大多關心社會底層,工人、農民和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者”,寫他們的生活、遭遇和命運。早在1927年,夏衍在上海閘北區第三街道做工會工作時,就認識了紗廠的一些朋友。1929年年底,住到了滬東塘山路業廣里,因為這片是工人區,所以,有幾位做工人運動的同志還經常到夏衍家。“包身工”制度和那些年輕女孩的悲慘生活,就是這些工人朋友告訴他的。1930年,上海藝術劇院社被解散,為開展工人運動,夏衍他們組織了流動演劇隊到工廠區演出,為了找關系,夏衍又和過去認識、在基督教青年協會辦的工人夜校擔任教員的即《包身工》里面的馮先生接上了線,馮先生又告訴了夏衍很多包身工的事。“一·二八”后,沈西苓要寫一個以上海女工為題材的電影劇本,夏衍就將包身工的情況告訴了沈西苓。
現代作家研究-2012年卷 作者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館是重點文化單位,是中國也是目前世界文學博物館。這里主要展示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學流派的文學成就,是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陣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