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Barbarian Invasions: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第三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709425
- 條形碼:9787510709425 ; 978-7-5107-0942-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Barbarian Invasions: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第三版) 本書特色
羅馬帝國的毀滅,日耳曼民族的崛起,刀山與血海,墓碑與史冊,一段波瀾壯闊的古代歐洲動蕩史。
武力與、野蠻與文明的碰撞:帝國臥榻之側盤踞的雄獅;
民族演變,國家由來,盤根錯節的歷史學、考古學未解之謎;
“萬王”,“上帝之鞭”,胡人**帝國、公元5世紀世界**大國建立者的傳奇。
Barbarian Invasions: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第三版) 內容簡介
公元4世紀至6世紀,威震歐亞非、控制西方文明世界七百多年的羅馬帝國,令人震驚地被蠻族摧毀。其廢墟上先后建立起數十個日耳曼人“民族國家”,給歐洲未來的政治版圖打開了全新局面。本書即講述這一上承羅馬帝國、下啟中世紀的精彩時代。
Barbarian Invasions: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第三版)Barbarian Invasions: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第三版) 前言
序言
我們常說:“落后就會挨打。”可是,在紛繁復雜的人類文明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十分奇特的現象:貧窮落后的小國長期穩定安寧,而原本富裕繁榮的古老文明卻一次次地突然被野蠻勢力摧毀,落后戰勝先進,從此國家分裂,經濟衰敗,科技倒退,天災橫行,戰火紛飛,人口驟降……接下來的是一段支離破碎,乃至于空白的記憶。我們中國人對此并不陌生,西周、東晉、唐、宋等朝代的末季,這樣的悲劇曾經多次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重演。
在西方世界,類似的悲劇也并不罕見,其中負盛名的黑暗篇章,就是本書中敘述的“民族大遷徙時代”。在公元4世紀至6世紀期間,曾經威震歐亞非三大洲,控制大半個西方文明世界長達七百余年的羅馬帝國,在眾多內外因素的作用下,令人震驚地被一些落后的蠻族部落摧毀。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先后建立起了數十個日耳曼人的“民族國家”,給歐洲未來的政治版圖打開了全新的局面,也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成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時代上承羅馬帝國,下啟中世紀,因而具有極其獨特的重要性。本書所敘述的,正是這樣一段支離破碎,而又耐人尋味的黑暗歷史。
就內容而言,本書主要描述日耳曼民族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系,并輔以一些其他相關民族的資料。其中為中國讀者所關心的,可能莫過于一些近代著作中所謂的“匈奴人”,也就是古羅馬文獻中的“胡尼”(Hunni),他們在公元4世紀中葉進入東歐,一路所向披靡,迫使大批日耳曼人逃向西南方,從而直接引發了民族大遷徙狂潮。實際上,這個游牧民族與秦漢兩晉時期北亞的匈奴人可能有些關系,但并非完全相同。現代的許多學術著作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因此把它改譯為“匈人”,或按照英文,直稱為“Huns”。在本書中,筆者按拉丁文原音,將其譯為“胡人”,也許更加切合實際一些。
本書既以西方古代史的內容為主,不免要涉足大量譯名。對于已經約定俗成,并廣泛使用的譯名,即便有些不合理之處,本書也繼續采用;而對于尚無定論,或存在爭議的名詞,本書采用避繁就簡的辦法,以利讀者的閱讀和理解。如“Hunni”等個別名詞的翻譯較難處理,都會在正文中加以進一步解釋。
羅馬帝國的滅亡原因復雜,影響深遠,歷來是國際史學界熱門的話題之一,相關的討論幾百年來長盛不衰。包括吉本、孟德斯鳩、馬克思、恩格斯在內,眾多聲名顯赫的社會科學家都為此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精力,也取得了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對近現代全世界的歷次政治和社會運動都或多或少地產生了指導性的作用,解決了一些舊問題,但也制造了一些新問題。
毋庸諱言,由于種種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對于晚期羅馬帝國、民族大遷徙和早期中世紀歐洲史的研究,學術界起步較晚,相關的著作和譯著也比較罕見。雖有愛德華·吉本的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譯本,但該書是兩個半世紀之前的作品,在內容、方法、觀點等方面均已過時,對一些歷史事件的過程和年代的敘述甚至明顯錯誤,久已不能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上述批評絕非對愛德華·吉本個人及其作品的貶損。正相反,近現代學術界對民族大遷徙史的研究熱潮,正是從吉本的這部巨著開始的,無論后人取得了多么重大的成果,也不應因此忽視吉本作為開拓者的豐功偉績。但在另一方面,奉古人的言論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也無助于學術的進步。總的來說,筆者的工作主要是“述而不作”,若能間或有些新穎的闡述和思想,以補充現有著作之不足,也都要歸功于各國先賢的論著。
本書參考的資料比較廣泛(參見附錄:參考書目),鑒于書中內容的復雜性,加之中國讀者大多對這段歷史比較陌生,筆者力求寫得通俗易懂,內容側重于傳統的政治史,輔以少量的宗教史和軍事史,以便于歷史基礎知識的普及。筆者深知自己才疏學淺,錯誤和疏漏在所難免,切望各界有識之士就書中存在的問題不吝賜教。
羅三洋
2006年11月22日,北京
2015年再版前言
《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出版已經8年了。版受到當時客觀條件限制,采用黑白色印刷,導致圖片清晰度較低,許多讀者都反映印刷不夠精美,特別是地圖看不清楚。今如愿將這本彩圖修訂版呈到讀者面前,希望就此彌補以前的遺憾。
與版相比,修訂版增加了多幅地圖和彩圖,改正了版中的不少語句錯誤,刪減了版中的部分網絡用語和調侃性詞匯,使本書的流暢性和嚴肅性有所增加,相信有助于改善讀者的閱讀體驗。
本書的前身為網絡連載《上帝之鞭——民族大遷徙史話》,它始于我十多年前留學時期翻譯約達尼斯《哥特史》(譯文已由商務印書館于2012年出版)的經歷,起初只是幾個簡單的片段,并沒有準備寫成一本二三十萬字的書。由于學業繁重,寫作曾長期中斷,在網友的鼓勵下,數年后又重操舊業。不少讀者反映,該系列有助于他們理解一些西方歷史背景的小說、電影、游戲等文藝作品,也對他們的歐洲深度游有相當的幫助,具有的實用價值,因此我不揣冒昧,回過頭來補寫了部分篇章,終形成了一部較完整的書稿。
自我開始寫作《上帝之鞭——民族大遷徙史話》十幾年來,人類的遷徙活動變得愈加頻繁和浩大,科技與經濟的發展都未能削弱這一進程。就在我的家門口,中國 “春運”的規模從2001年的1.34億人次驟增到2015年的37億多人次,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規模大的、周期性的人類大遷徙。究其原因,主要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長期在遠離自己家鄉的地區工作和生活,又無力在工作地購買足夠面積的房屋,將自己的家鄉親戚都接來長期定居。于是,逢年過節,他們明知春運的旅途并不舒適,也只能踏上擁擠的返鄉之旅,去與自己的親人團聚。比中國春運規模稍遜,但更加危險,而且遍布全年各個時段的另一場人類大遷徙則發生在地中海上。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船只載著數以萬計的偷渡客,從北非向南歐航行。偷渡客們為這次非法航行支付了自己的整個家當,為的只是能夠離開貧困而危險的非洲家鄉,以非法移民的身份在相對富裕和安定的歐洲暫且謀生而已。在地中海的驚濤駭浪中,每年都有上千名偷渡客葬身魚腹,可是更多的人還在前赴后繼。他們并不知道,就在一千多年前,地中海上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只不過當時人類遷徙的方向與現代正好相反:數十個歐洲民族試圖渡海前往非洲,其中只有一個取得成功,它的名字叫“汪達爾人”,意思是“流浪者”。這,就是歐洲民族大遷徙的故事。
縱觀古今中外的各次人類大遷徙,都有一個共同點:人類傾向于從貧窮地區向富裕地區流動,以便實現自身利益的大化。其實,這也是以雇傭合同制為勞動關系基礎的現代社會繁榮發展的主要社會基礎,它與古代流行的人身所有制有著天壤之別,后者把人類牢牢限制在一塊特定的土地范圍內,從而限制了科技與財富的流動。為了保障雇傭合同制的這一社會基礎,聯合國《世界人*宣言》第十三條規定:“一、人人在各國境內有*自由遷徙和居住。二、人人有*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在內,并有*返回他的國家。”當然,人類大遷徙不僅會帶來巨額的財富,也會制造出各種悲歡離合的故事,甚至可能引發恐怖的傳染病。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人類遷徙的規模還會變得更大,頻率也會變得更高,完全可以被視為推動人類歷史演變的主要力量。我們常說,“以史為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本書主要的現實意義應當也正在于此。
彩圖修訂版的這次出版,首先要感謝我素未謀面,但是神交已久的專業歷史地圖繪制師王曉明。7年來,我們有過多次合作,我親眼目睹他的繪圖技巧有了長足的進步,對歷史和地理的時空把握能力更是上升到了令人嘆服的水準,能夠不時指正歷史作品的一些錯誤,因此獲得越來越多出版單位和作者的青睞。閱讀他繪制的歷史地圖,實在是一種藝術的享受。本書的策劃、重慶指文化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監劉曉和責任編輯王曉蘭都是熱情而專業的出版人士,對本書的修訂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議,負責圖書設計制作的山竹工作室也為本書的再版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還有許多親友曾對書稿提出寶貴的意見,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羅三洋
2015年6月8日于北京
Barbarian Invasions: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第三版) 目錄
Barbarian Invasions: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第三版) 節選
勃艮第人相信,在離開沃爾姆斯原住地之前,他們的祖先曾經將大筆的財寶沉入萊茵河中。的《尼伯龍根之歌》即將從這里唱響,歌中的勃艮第國王“鞏特爾”(又譯作“君特”)就是君狄卡留,而胡王“埃策爾”當然也就是阿提拉。這部史詩的主要人物都有真實的歷史原型,但故事情節幾乎全是勃艮第人的杜撰或歪曲。《尼伯龍根之歌》的應該是:居住在沃爾姆斯附近的勃艮第人因為一些小事得罪了羅馬人,羅馬人于是召來胡王埃策爾,他攻陷沃爾姆斯,將鞏特爾、克里姆希爾特、希爾德布蘭、西格弗里特、哈根等勃艮第貴族殺死或俘虜了。但是有哪個日耳曼人樂意聽這樣的故事呢?所以為了流傳下去,它必須接受情節被顛覆的命運。由尼伯龍根史詩發展而來的《指環王》和《尼伯龍根的指環》都成了當今世界上為流行的文藝作品,然而尼伯爾家族的寶物至今卻無人能夠發現,也許它們真的還沉睡于萊茵河的某段河床深處。
阿提拉并沒有在沃爾姆斯停下腳步。在埃提烏斯的指引下,他的軍隊繼續向西南方推進,兵鋒直指西哥特王國的新首都圖盧茲。他們選擇了沃爾姆斯-梅斯-沙隆-特魯瓦-巴黎-奧爾良-圖盧茲這條路線,阿提拉本人這次并未隨軍前往西哥特王國,但日后他還是會踏上這條道路。西哥特人對這次戰爭有些猝不及防,埃提烏斯一舉攻克了他們的東部重鎮阿雷拉特。但此后戰局便急轉直下,演變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惡戰,前后共持續了4年。公元439年,埃提烏斯的副將李托利烏斯終于推進到了圖盧茲城下,西哥特王提奧多里克的主力都云集于此。
李托利烏斯與埃提烏斯一樣,也曾長期在胡人之間生活,受胡人習俗的影響頗深,他率領的這支軍隊主要就是由胡人組成的。大戰之前,他按照神秘的東方薩滿教規,燒烤新鮮的山羊肩胛骨,觀察骨片上燒開的裂縫。占卜的結果是大吉,李托利烏斯于是下達了立即進攻的命令。這次戰役的結果卻是巨大的災禍:時過境遷,胡人那些往日令人敬畏的飛箭已經不再能夠對西哥特重騎兵的甲胄造成傷害,他們被團團包圍在狹窄的加龍河谷里,再也無法施展高明的馬術,結果一排排地死在西哥特人的長矛和標槍之下,李托利烏斯本人也被生擒。得知這一噩耗,埃提烏斯趕緊花大價錢向提奧多里克求和,等來的卻是心腹愛將的首級。圖盧茲戰役在軍事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它標志著胡人輕騎弓箭手對日耳曼重騎兵和重步兵優勢的終結,從此之后,胡人只能依靠靈活的戰術和高明的外交政策來保持對日耳曼人的優勢了。即便是在胡部,日耳曼人的位置也變得日益重要,胡王室成員自身更是通過通婚,走上了日耳曼化的道路。
正當西哥特人與西羅馬人和胡人激戰之時,君士坦丁堡的朝廷里爆發了激烈的黨爭。提奧多西二世的姐姐普爾切里婭和歐多西婭皇后為了爭*奪利而公開決裂,兩個女人不斷地從首都輪流出走,把皇帝折騰得焦頭爛額。提奧多西二世雖然“生于深宮之內,長于婦人之手”,但是現在已經成長為一位富有經驗的政治家。公元438年,他經過長期籌備,頒布了世界法學史上里程碑般的《提奧多西法典》,成為日后《查士丁尼法典》和大陸法系的基石。與前世的羅馬法典相比,《提奧多西法典》顯著地突出基督教的地位,而且首度將打壓猶太人的政策列入法典,這是君士坦丁以來羅馬帝國基督教化的必然結果;提高了奴隸、債人和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的法律地位,表現出的人道主義精神,這也是奴隸制在民族大遷徙的打擊下走向沒落而使然。另一方面,《提奧多西法典》又執行著鮮明的雙重標準。古代的羅馬法對于全體公民基本一視同仁,而《提奧多西法典》卻規定,在犯有同樣罪行的情況下,富貴者應該被減免懲罰的力度,而貧賤者則不能得到赦免。“富貴者”的標準主要是看他的私人土地和金錢財富數量,以及是否在內任職,而不是他是否出自名門,反映出民族大遷徙時代新貴的崛起與舊豪門的沒落。故此,《提奧多西法典》可以稱為西方封建時代的部法典,中世紀的歐洲小邦林立,重商主義抬頭,農奴制度盛行,都是受了這部法典的間接影響和法律支持。
在外交方面,提奧多西二世主要受大將軍阿斯帕和大太監茲斯托馬斯的影響,前者強硬,而后者軟弱。公元440年,薩珊波斯入侵敘利亞,阿斯帕受命前去抵抗,造成東歐前線兵力空虛。聽到這個消息,布勒達當機立斷,決定再次南下。在馬爾古斯主教的指引下,他長驅直入,了整個巴爾干地區。此時,阿提拉卻無所作為,也許是圖盧茲戰役的慘敗帶給了他過大的損失,一時還難以恢復元氣。他休整了將近兩年,才在公元442年跟上來當“摘桃派”。但在一座名叫阿西慕斯的小城下,阿提拉損失了大量的部隊,還被俘虜了一些人,只得狼狽撤退。與此同時,布勒達的軍隊則進展順利,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東羅馬帝國被迫在公元443年簽訂了更加**辱國的《阿德里亞堡條約》,向布勒達賠款6000磅黃金,并把以后每年的貢金提高到2100磅黃金。
現在輪到阿提拉談判了,他首先提出要懲辦阿西慕斯的軍民,也就是賠償損失,并交還戰俘。君士坦丁堡的詔書發出去了,阿西慕斯軍民的回答倒也干脆:“錢?沒有!俘虜?殺了!”還剩下兩個活口,但阿提拉必須用阿西慕斯城在戰爭時期失蹤的兩個小男孩來交換。阿提拉找遍全軍的帳篷也沒有發現那兩個小男孩,這才發現了。他十分窩囊地到阿西慕斯城下去道歉,譴責自己的無能,總算得到了阿西慕斯軍民的“諒解”,要回了那兩個戰俘。阿提拉在這場戰爭中一個銅板也沒有撈到,這是他終身的奇恥大辱,畢竟布勒達在公元443年到445年間共從東羅馬帝國獲得了不低于一萬磅黃金的收入。
從東羅馬帝國與胡人簽訂的歷次條約可以看出,布勒達的軍事實力遠遠強于阿提拉,而兩人之間的關系自公元441年后就一直趨于惡化,當時布勒達與阿提拉之間曾經為一名叫做澤科的羅馬喜劇演員鬧得不可開交。在《阿德里亞堡條約》簽訂之后,或許是出于嫉妒或貪婪,阿提拉決定與布勒達后攤牌。三位此時臣服于胡人的東日耳曼國王——格皮德國王阿爾達里克、東哥特國王瓦拉米爾和斯基爾國王埃迪卡——在他的陰謀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公元445年初,布勒達在打獵中突然去世,據阿提拉的親信說是被鹿頂死的,可是誰也不相信他們的話。值得一提的是,布勒達生前頗受百姓愛戴,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意思便是“布勒達之城”。如今,布勒達的部下決心為冤死的國王報仇,但他們群龍無首。在一場激烈的內戰之后,“阿提拉在同胞的尸體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大帝國”。
無論奪*的手段是否光明正大,在吞并了兄長布勒達的領土和部屬之后,阿提拉此時已經成為地球上有勢力的人。他的帝國疆域西至萊茵河,東至里海,北至波羅的海,南至亞得里亞海-黑海-高加索山脈一線,總面積約500萬平方公里,比同時期中國南北朝的總和還要大,而且是游牧民族喜愛的平原。他的軍隊號稱控弦五十萬,上百個蒙古種、突厥種、日耳曼種、伊朗種、斯拉夫種民族向他臣服,東羅馬、西羅馬、薩珊波斯帝國和周邊無數的小國都必須向他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同時代的許多人都猜測,阿提拉打算征服南方的三大帝國,后統一全世界。此時,從西方的西哥特、西羅馬、東羅馬
Barbarian Invasions: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第三版) 作者簡介
羅三洋,男,1979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1985年隨家庭移居北京,畢業于北京市八一中學。1998年赴德國留學,就讀于海德堡大學,留學期間翻譯了約達尼斯《哥特史》,并在網絡論壇上發表連載《上帝之鞭——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受到讀者好評。2006年回國后,出版有著作《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夢斷三國》(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年)、《柔然帝國 (西向天狼叢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譯著《哥特史(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商務印書館,2012年)等。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