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從統一意大利至征服迦太基和希臘諸國-羅馬史-第三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22560
- 條形碼:9787229122560 ; 978-7-229-1225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統一意大利至征服迦太基和希臘諸國-羅馬史-第三卷 本書特色
1、德國歷史學家蒙森畢生心力傾注、三十余年寫就歷史巨著,也是迄今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02年)的一部歷史著作。 2、鐵血宰相俾斯麥所尊敬的政敵。其博大精深的學識、其百科全書般的內容和其絕妙的文筆,使此書名聲遠揚,至今仍是羅馬史研究者必讀的作品。 3、千余條注釋全新添加,原著經典注釋+著名譯者強強聯手,完美結合,更加全面地展示蒙森原著的風采,讓今天的讀者領略歷史巨著的魅力。 4、每一章用小標題將其分為若干小章節,解決了原著線索龐雜、過于宏大的體量帶來的晦澀感,方便普通讀者閱讀理解。 5、精裝精譯典藏,內文與封面、環襯等均采用日本進口特種紙印刷,環保不傷眼,值得一生收藏。
從統一意大利至征服迦太基和希臘諸國-羅馬史-第三卷 內容簡介
《羅馬史》第三卷主要講述的是從羅馬統一后到征服迦太基和希臘諸國,經歷了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而同迦太基進行的兩次布匿戰爭;為爭奪地中海東部而同馬其頓和安條克等進行的東方戰爭。書中比較詳細地描寫了戰爭的經過及羅馬的失策與戰功,以及羅馬共和國與周邊各民族城邦間的關系。有關戰爭的研究占據了本卷的四分之三內容,然后筆鋒一轉,比較細致地對羅馬共和國的內部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對外貿易進行研究,對羅馬的信仰與風俗、文學與藝術及其與希臘文化的交流等作了深入比較研究。《羅馬史》第三卷引述了大量數據資料和加圖等人的原始文獻材料,以及古羅馬劇作家、詩人的相關作品資料,這為從事羅馬史研究者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素材,為閱讀者提供了大量的可資借鑒的元素。身為德國人的蒙森,以德人理性的思維和縝密的邏輯,為作品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是一部經典型的史學研究著作。
從統一意大利至征服迦太基和希臘諸國-羅馬史-第三卷 目錄
**章:迦太基 /1
第二章:羅馬與迦太基爭西西里之戰 /34
第三章:意大利擴展至其天然疆界 /73
第四章:哈米爾卡和漢尼拔 /102
第五章:漢尼拔戰爭至坎尼這役 /136
第六章:漢尼拔領導的戰事——自坎尼之戰到扎瑪之戰 /167
第七章:從漢尼拔簽訂和約至第三期結束的西方世界 /231
第八章:東方諸國與第二次馬其頓戰爭 /256
第九章:羅馬與亞細亞王安條克之戰 /304
第十章:第三次馬其頓戰爭 /345
第十一章:政府與被統治者 /382
第十二章:土地和資本經營 /437
第十三章:信仰及習俗 /475
第十四章:文學與藝術 /501
從統一意大利至征服迦太基和希臘諸國-羅馬史-第三卷 節選
腓尼基人 閃米特族曾經在古代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與其中的其他民族不屬于一個行列。閃米特族確切的中心在東方,而古代世界各民族的中心則在地中海地區。雖然戰爭和遷徙改變了各民族的原有界限,使民族之間相互交融,但一種強烈的差異感始終深植于人們心中,將印度日耳曼族與敘利亞人、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隔絕開來。對于向西散布*廣的閃米特族,即腓尼基人而言,這種差異感同樣十分強烈。其本土位于一條狹窄的海岸邊,小亞細亞、敘利亞高地及埃及將其環繞,這片土地被稱為“迦南” 原意為“低”,指沿海低地,是一個古代地區名稱,大致相當于今日以色列西岸和加沙,加上臨近的黎巴嫩和敘利亞的臨海部分。——譯者注(Canaan),意謂“平原”。這是該民族對其本土的唯一稱呼,即使到了基督紀元時期,非洲的農夫依然自稱為迦南人。但希臘人卻給迦南另取了一個名稱——“腓尼基” “腓尼基”是古代希臘語,意思是“絳紫色的國度”,原因是腓尼基人居住地的特產是紫紅色染料。腓尼基人強迫奴隸潛入海底采取海蚌,從中提取鮮艷而牢固的顏料,然后用紫紅色染成花色的布匹運銷地中海各國。——譯者注,意思是“紫顏料產地”或“紅人之鄉”。意大利人也習慣稱迦南人為布匿人(Punians),直到現在,我們仍慣于稱其為腓尼基人或布匿人。 腓尼基人的商業 這片土地非常適于農耕,而其優良的港口以及豐富的木材和金屬卻*利于商業的發展。也許就是由于毗鄰地中海的東方大陸物阜民豐,港口及島嶼星羅棋布,人類商業繁榮的曙光首先在這里興起。腓尼基人將所有的勇氣、智慧和熱情完全投入商業和由此發展起來的航海術、制造業以及殖民擴張之中,使東方和西方得以聯結起來。在相當早的時期,在塞浦路斯、埃及、希臘、西西里、非洲、西班牙,甚至大西洋和北海就已經出現了腓尼基人的足跡。其通商范圍西起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和康沃爾(Cornwall),東至馬拉巴爾(Malabar)海岸。他們經手的有東方的黃金和珍珠,泰爾 泰爾,又譯提洛,新教的《新約圣經》中翻譯為“推羅”,是黎巴嫩南部行政區中的城市,為該國主要的港口之一。——譯者注的紫色顏料,非洲內陸的奴隸、象牙、獅皮和豹皮,阿拉伯的香料,埃及的亞麻布,希臘的陶器和美酒,塞浦路斯的銅,西班牙的銀,英格蘭的錫和厄爾巴島的鐵。腓尼基的航海家會帶來各民族所需要或有能力購買的任何東西。他們四處航行,但總會回到他們時時牽掛的那并不廣闊的家園。 腓尼基人的智慧才能 腓尼基人在歷史上足以與希臘人和拉丁族齊名,但他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證據,并且可能是*有力的證據,證明古代民族的力量傾向于單方面發展。在精神領域,那些源自阿拉姆民族的高尚而又影響深遠的創造活動,與腓尼基人并無關系。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信仰和知識是阿拉姆民族所特有的,并首先從東方傳到了印度日耳曼族。可據我們所知,腓尼基人無論在宗教、科學還是藝術上,都不曾在阿拉姆族中占據獨立的地位。腓尼基人的宗教概念粗野而鄙陋,他們的崇拜似乎意在助長欲望和殘暴,而并非對其加以抑制。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腓尼基人的宗教曾對其他民族產生過特殊的影響,至少在有史可查的時期是如此。腓尼基人在建筑和雕塑藝術上與意大利毫無可比之處,更不用說與藝術的發祥地相比了。科學觀察及其實際應用*早起源于巴比倫,或者說是幼發拉底河流域。可能就是在那里,人類首次追尋星辰的軌跡;就是在那里,人類首次區分了語言的不同發音,并將其化為文字進行表達;就是在那里,人類開始思考時間、空間以及大自然力量的運作,天文學、紀年學、字母和度量衡的*早遺跡都指向這一地區。毫無疑問,腓尼基人利用巴比倫精妙絕倫的工藝以發展自己的工業,利用他們對星象的觀察以發展航海業,利用表音文字及度量衡的調整,以便于通商。他們在銷售貨物的同時,也播撒了許多重要的文明種子。但這并不能證明,文字或其他具有獨創性的人類思維的產物為他們所特有。然而,他們傳播給希臘人的宗教和科學觀念,更像是鳥兒從空中掉落的谷粒,而不像農夫播撒的種子。希臘人,甚至意大利人具備一種能力,他們在與易受文明影響的民族進行接觸時,能夠教化這些民族并使之與己同化,而這種能力是腓尼基人全然缺乏的。在羅馬人征服的領域內,伊比利亞人伊比利亞人(Iberian)這個概念,在語言學和地理學上有著不同的含義。在語言學,特別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當中,伊比利亞人指的是那些以伊比利亞語為母語的民族。泛指生活在當今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所有常住民族。——譯者注和凱爾特人凱爾特人(拉丁文:Celtae 或 Galli,希臘文:Keltoi),是公元前2000年活動在中歐的一些有著共同文化和語言特質的有親緣關系的民族統稱。現在凱爾特主要指不列顛群島、法國布列塔尼地區語言和文化上與古代凱爾特人存在共同點的族群。——譯者注的語言都被羅曼系的語言所取代。直至今日,非洲的柏柏爾人柏柏爾人是西北非洲的一個說閃含語系柏柏爾語族的民族。實際上柏柏爾人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它是眾多在文化、政治和經濟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統稱。他們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少數人群*東部可以到埃及,*南部可以到布基納法索。——譯者注仍舊說著漢諾(Hannos)和巴卡(Barcides)時代所使用的語言。 腓尼基人的政治素養 *重要的是,同印度日耳曼族相比,腓尼基人與阿拉姆其他各族一樣缺乏政治生活的本能,即爭取自治自由的崇高理念。在西頓西頓是黎巴嫩南部省的一座城市,位于地中海沿岸,是腓尼基人的主要城市之一,和泰爾齊名。后來西頓的居民向外殖民,建立迦太基等若干城邦。——譯者注和泰爾的全盛時期,腓尼基人的領土始終是雄踞在幼發拉底河和尼羅河的強權相互爭奪的目標,該地有時落入亞述人之手,有時落入埃及人之手。希臘諸城的力量僅及其一半,竟然能獲得獨立。而謹慎的西頓人卻認為,封鎖東行的通商道路或埃及的港口所造成的損失,將會比*昂貴的供奉還要嚴重,因此他們寧愿依時勢的變化定期向尼尼微尼尼微(Nineveh),西亞古城,新亞述帝國都城。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東岸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意為“上帝面前*偉大的城市”。其原址位于伊拉克的北部,底格里斯河的東岸,隔河與今天的摩蘇爾城相望。——譯者注(Nineveh)或孟斐斯孟斐斯是古埃及城市,位于今尼羅河三角洲南部,上下埃及交界的米特·拉辛納村。其名稱起源于第六王朝(約公元前2345 —前2181年)國王佩皮一世的名為 Men-nefer 的金字塔,希臘人訛稱為孟斐斯。——譯者注(Memphis)繳稅,甚至在無可避免之時,將他們的船只提供給國王用于交戰。在國內,腓尼基人甘于忍受統治者的壓迫,在國外,他們也絕不會為了攻城略地而放棄和平的經商之業。他們的居住地到處都是工廠。在他們看來,與本地人互通有無,遠比獲得遠方的廣闊領土并在那里艱難而持久地推行殖民事業更為重要。他們甚至避免與自己的競爭對手兵戎相見。在埃及、希臘、意大利和西西里東部,他們任人排擠,幾乎未作出任何反抗。古代在阿拉利亞(羅馬紀元217年即公元前537年)和庫邁
從統一意大利至征服迦太基和希臘諸國-羅馬史-第三卷 作者簡介
特奧多爾.蒙森(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蒙森的主要成就是對古代羅馬歷史的研究。《羅馬史》這部巨著,是蒙森于1854年至1886年在德國三所大學任教期間歷30余年的艱辛寫作而成。它描述了古代羅馬共和國的全部歷史發展進程,為這個影響深遠的古代文明大國注入了新的生命。該書準確系統的敘述使這部巨著在涉及這一古代時期的各個領域都達到了百科全書式的廣度,體現了在羅馬史研究中運用的新史學方法。 張穎,湖北荊州人,現居廣州,英語翻譯專業碩士學位,愛好文學,熱衷翻譯,尤為喜愛歷史題材的作品,翻譯并出版了《英語民族史》。 楊苗,安徽安慶人,英語翻譯專業碩士學位。熱愛文學,閑暇之余愛好閱讀、寫作、譯書,接觸大量英語原著小說和歷史著作,曾多次參與經典散文作品、銀行財務報告以及企業標書的翻譯項目。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