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絲綢之路千年史:從長安到羅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00653
- 條形碼:9787569500653 ; 978-7-5695-006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絲綢之路千年史:從長安到羅馬 本書特色
此書將兩千年來圍繞絲綢之路而展開的利益爭奪條理清晰地進行了講述,故事性強,對我們當下 “一帶一路”建設很有啟發意義。 帝王、將相、商人、僧侶在絲綢之路上來來往往,或流通貿易,或傳播文明,或追求真理,一幕又一幕歷史劇在絲綢之路這個舞臺上開幕、落幕、開幕…… 絲綢之路不僅塑造了過去,更延伸著未來。
絲綢之路千年史:從長安到羅馬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在研究、參考威廉·穆爾《阿拉伯帝國》、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美國哈佛大學《阿拉伯文獻史》等國內外兩百種學術資料的基礎上, 用輕松、生動的筆法, 以時間為軸, 講述了西周至西夏兩千年間絲綢之路上發生的重大事件, 如周穆王西游, 亞歷山大東征、張騫出使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甘英西使大秦、法顯西行求法、玄奘法師西游、杜環西行等, 貫穿古絲綢之路 (陸路) 的開辟、發展、繁榮全過程, 全書故事性強, 是一部了解絲綢之路歷史的通俗作品。
絲綢之路千年史:從長安到羅馬 目錄
穆天子開辟玉石之路/001 亞歷山大東征/007 吾愛希臘留遺篇/014
麻煩制造者匈奴/020
第二章 鑿空西域
開拓者張騫/025 馬邑敗謀/029 中亞巨變/034 西行漫記/039 世界史開幕**人/045
張騫歸來/051
第三章 開拓絲路
帝國反擊戰/057 漢匈決戰漠北/063 細君公主和親/069 汗血寶馬萬里歸/076
浚稽、燕然大戰/082
第四章 西域攻略
刺殺樓蘭王/089 結烏孫、開都護府/094 伐康居郅支斃命/102 號令西域/109
第五章 三絕三通
王莽亂政西域反/118 班超奇兵通絲路/125 血戰疏勒城/133 貴霜崛起與西域二通/141
甘英西使大秦國/148 虎子班勇繼父業/157 亂世之中的西域/162 薩珊波斯帝國/167
第六章 古道佛光
僧侶的足跡/173 絲綢貿易戰爭/178 出兵十萬只為一僧/182 法顯西行/188
絲路貿易反壟斷/193 北魏經營西域/197 宋云、惠生西行/203
第七章 絲路戰爭
拜占庭-波斯爭霸/207 突厥的奇跡/211 絲綢之吻/217 突厥大分裂/221 隋煬帝西巡/226 粟特與昭武九姓/231
第八章 拓疆西域
暴風雨前夕/238 唐太宗西征高昌/245 玄奘法師西游/248 揚威曲女城大會/255
唐、突決戰西域/262 新皇帝的麻煩/268 “絲路命運共同體”/274
第九章 三國四方
兩面告急/280 重置安西四鎮/286 武則天光復安西/293 吐蕃、大食與突騎施/299
屈底波征服粟特/306 “絲路衛士”蘇祿可汗/314 唐玄宗自毀門戶/320
第十章 怛邏斯城
開元、天寶輝煌/331 “山地之王”高仙芝/336 “真主的化身”并波悉林/342
鏖戰阿特拉赫小鎮/346 并波悉林之死/353 杜環西行/358
第十一章 日暮絲路
安史之亂/364 西域易主與悟空西行/369 支離破碎的西域/377
落日余暉:張議潮歸唐/382 絲綢之路更替/388
參考書目 /394
絲綢之路千年史:從長安到羅馬 節選
第十章 怛邏斯城 “山地之王”高仙芝 在唐軍奪取石堡城的同時,唐玄宗還把眼光瞄準吐蕃側翼的蔥嶺地區,包括喀喇昆侖山脈和克什米爾。這一高原地帶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西漢時絲綢之路南、北兩道都要經過蔥嶺。唐代時絲綢之路穿越塔里木盆地有兩條主干道,西域中道和西域南道,以及通往南亞的絲綢之路南道,都要在蔥嶺地區匯合,然后通往中亞和印度。 此地區有兩個國家,大勃律、小勃律 a 。大勃律,在吐蕃西北隅,西與北天竺、烏萇國接壤,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喀喇昆侖山脈、興都庫什山脈交匯處。小勃律在大勃律西北二百三十余里,都治孽多城。大、小勃律本為一國,依附于吐蕃。公元687年,勃律國首次遣使赴唐朝貢。公元692年, 武威軍總管王孝杰大破吐蕃,重置安西四鎮,在于闐地區建筑堡壘群,堵住了吐蕃人翻越喀喇昆侖山脈入塔里木盆地的通道。吐蕃人只好另辟入中亞和塔里木盆地的羊同-勃律道,吞并勃律國,設置勃律節度衙,對該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部分勃律人舉兵反抗吐蕃,退避西北的孽多城,形成小勃律國。 吐蕃人為了侵犯安西四鎮,多次攻打小勃律。公元722年9月,吐蕃圍攻小勃律,小勃律王沒謹忙求救于北庭節度使張嵩,說勃律是唐帝國的西門,勃律一淪喪,西域就全部被吐蕃吞并了。張嵩立即派遣疏勒副使張思禮,率步騎四千人揮師越過喀喇昆侖山脈,在小勃律的配合下,大敗吐蕃軍,斬獲累累。自此十數年吐蕃對小勃律老實了許多。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即位之后,為了吞并小勃律,胡蘿卜加大棒,軟硬兼施。公元737年,尺帶珠丹令大論結桑東則布再次進攻小勃律,以武力相威脅。其后又將自己的女兒赤瑪類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終于完成對小勃律的吞并。 吐蕃進而控制蔥嶺以南諸國,打開了入中亞、塔里木盆地的通道。安西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夫蒙靈詧曾經數次出兵討伐,均未果。以開疆拓土為榮耀的唐玄宗一直對此耿耿于懷,在策劃進攻石堡城的同時,也對奪取勃律地區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唐玄宗將這個神圣的使命交給將軍高仙芝。 高仙芝的父親高舍雞原是高句麗國人。公元668年唐高宗滅高句麗國,高舍雞內遷中原,先后在河西、西域從軍,為保護絲綢之路而戰。高仙芝年幼時隨父到達安西都護府駐地——伊邏盧城,因驍勇善戰,二十余歲被授予將軍。此后一直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麾下任職,默默無聞。直到夫蒙靈詧擔任節度使后,高仙芝一飛沖天,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從此邁上通往名將的坦途。 公元747年,唐玄宗采納夫蒙靈詧的推薦,令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胡、漢兵萬余人,討伐小勃律。高仙芝離開龜茲后,沿著絲綢之路西域中道,一路西行,走了十五天至撥換城,又西南行十余天至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此城即東漢的盤橐城,曾經是名將班超經營西域的大本營,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高仙芝從握瑟德西行十余天至疏勒,在此翻越白雪皚皚的蔥嶺,在群山高原之間向南行進了二十余天,抵達蔥嶺守捉。蔥嶺守捉原屬朅盤陀國,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咽喉要隘,法顯、宋云、玄奘西行都途經此地。這里可以找尋到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痕跡,拜火教信徒的圣火曾經在此熊熊燃燒。唐玄宗即位后,安西都護府在朅盤陀國故地置蔥嶺守捉,派兵駐守,成為唐帝國位置*偏遠、海拔*高的哨所。 高仙芝在此休整數日,向南又開始艱苦的行軍。經二十余天,至帕米爾河,又二十天抵達識匿國。唐軍飲馬瓦罕河邊,進行戰前總動員。高仙芝召集諸將,制定進攻**個目標連云堡的作戰計劃。萬余唐軍分為三個縱隊,各自行動。疏勒守捉使趙崇玭率三千騎兵,走北谷道,傍著瓦罕河北岸而行;撥換守捉使賈崇瓘走赤佛堂路;高仙芝與監軍太監邊令誠取道護密國攻取連云堡,約定三天后即8月23日辰時(上午七到九點)發起總攻。連云堡下臨瓦罕河,漲水時無法渡過,南面十五里有座山。連云堡上有吐蕃守軍千余人,他們依據山形搭建木柵欄,安營扎寨,屯兵八九千,與連云堡守兵形成互為掎角之勢。 三路唐軍只帶三日的干糧,克服了高原行軍的種種困難,沿途以泉水或融化雪水解渴,準時于8月23日早晨在連云堡附近會師。 史書中有段記載頗為傳奇:“水既難渡,將士皆以為狂。既至,人不濕旗,馬不濕韉,已濟而成列矣。仙芝喜謂令誠曰:‘向吾半渡賊來,吾屬敗矣,今既濟成列,是天以此賊賜我也。’”——唐軍上下都以為瓦罕河水漲難渡,無不憂心似焚,結果到了瓦罕河邊,水位淺得“人不濕旗、馬不濕韉”,高仙芝一陣狂喜,大呼:“天助我破敵也!”這些文字有神話高仙芝的嫌疑,但也從側面反映了高原行軍的艱辛。 唐軍飛越蔥嶺天險,突然間兵臨連云堡城下。吐蕃守軍慌作一團,紛紛爬上山去,搬起巨石塊、檑木,朝唐軍沒頭沒腦地亂砸一通。 高仙芝令中郎將李嗣業、田珍為左右陌刀將,讓二人打頭陣。李嗣業身材魁梧,力大無窮,擅用陌刀,威震四方。陌刀是當時盛行的近戰利器——長柄刀,威力巨大。史書云:“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鉆。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其長二到三米,重約合今天的二三十斤,專為對付突厥等游牧部落的騎兵而打造。唐軍在開闊的荒原與突厥騎兵對戰時,中軍前方三排為陌刀兵,陌刀兵背后是弓弩兵,左、右兩翼為裝備長槊、橫刀、弓箭的輕騎兵。交鋒時陌刀兵手握長柄陌刀,上砍人下砍馬腿,大量殺傷敵騎。弓弩兵配合陌刀兵,阻斷敵騎的后續部隊,必要時也跟敵騎展開貼身肉搏。左、右兩翼輕騎兵迂回橫擊,或保護中軍。 高仙芝給李嗣業、田珍下達死命令,“不及日中,決須破虜”——必須在中午之前拿下連云堡。由于長途高原行軍,唐軍根本無法攜帶拋石機等重型武器,只能靠士卒的血肉之軀殺開一條血路。吐蕃人也是頭一回見識到兩米長、明晃晃的陌刀,嚇得嘰里呱啦叫。李嗣業、田珍二將身先士卒,帶頭沖鋒陷陣,把陌刀揮舞得像風車似的,無數吐蕃人在慘叫聲中被腰斬,墜落身死的無數。其余的吐蕃人看了無不膽寒,連云堡上一片鬼哭狼嚎。唐軍后續部隊如潮涌,一窩蜂往上爬,吐蕃人抵擋不住,潰不成軍。唐軍自辰至巳,鏖戰兩個時辰,終于在午前攻陷連云堡,斬首五千級,活捉千余,繳獲戰馬千余匹,糧草、器械無數。下一個目標是阿弩越城(或即亞辛城)。但太監邊令誠眺望遠處的崇山峻嶺,雙腿發抖,立刻癱軟在地。高仙芝只好讓他帶領三千傷病員和老兵留守連云堡,自率大軍繼續往南,行三天后抵達坦駒嶺。坦駒嶺是興都庫什山脈的山口之一,海拔四千七百米,史書稱“下峻阪四十余里”。從坦駒嶺直下,到阿弩越城所在的亞辛山谷,地勢漸漸降低,足足有一千八百余米長的陡峭山坡,令唐軍將士望而膽寒,云“大使將我欲何處去?”都大罵說這個高麗人要把他們帶到陰曹地府去。 高仙芝擔憂士卒心生恐懼,不敢下去,就耍了一個心計。暗中讓西域人偽裝成阿弩越城的使者,前來投降,說阿弩越城赤心歸唐,已將通往吐蕃的吉爾吉特河上藤橋盡皆砍斷。高仙芝假裝大喜,鼓勵將士繼續前行。唐軍士氣大振,壯起膽子,安全通過四十余里的陡坡。三天之后,兵臨阿弩越城下。高仙芝要整軍攻城,孰料阿弩越城守軍早已嚇破了膽,真的搖晃著白旗投降。高仙芝很走運,兵不血刃地拿下第二個目標。 第三個目標孽多城是小勃律王蘇失利的老巢,位于一塊小盆地中,四面環山。攻陷阿弩越城的次日,高仙芝入城,立即部署襲取孽多城。高原地區山路狹窄崎嶇,不利于大兵團行動,高仙芝先讓將軍席元慶、賀婁馀潤修整橋路。 為了活捉蘇失利,高仙芝決定采用假途伐虢之計,先派席元慶率一千騎兵去見蘇失利,哄騙他說:“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橋,但借汝路過,向大勃律去。”——我既不占領你的城池,也不砍斷你的藤橋,只是借個路過去,征討大勃律。臨行前高仙芝又對席元慶面授機宜:“軍隊一到,城中五六個死忠吐蕃的頭目一定會挾持老百姓,逃進附近的深山老林。你可假借皇帝要賞賜絲帛,騙出那些頭目,然后全部抓起來,等我到了再做處置。” 席元慶依高仙芝之計一一行事,抓捕了吐蕃的死忠頭目,但是小勃律王蘇失利和吐蕃公主赤瑪類躲入石窟,一時找不到。高仙芝率大部隊到達之后,馬上將那些吐蕃死忠頭目全部斬首,并趕緊令席元慶砍斷藤橋。藤橋距離大勃律僅六十里,長一箭道(相當于一千米),是吐蕃軍增援孽多城的唯一通道。吐蕃人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才修好。席元慶跟部下砍了一天,在夜里將藤橋砍斷。藤橋剛斷,大隊吐蕃人馬就殺過來了,但為時已晚,只能站在斷橋那邊干瞪眼。吐蕃援軍無望,小勃律王蘇失利在高仙芝的親自招安之下,只好乖乖出來投降。高仙芝遠征小勃律之戰,威震西域,唐朝史書說:“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雖然吹噓的成分極大,但是此役唐軍咸魚翻身,重新奪回蔥嶺以南的主導權,將吐蕃人牢牢壓制在瓦罕河、喀喇昆侖山一線。 9月,高仙芝押送蘇失利和赤瑪類凱旋,10月至連云堡,與邊令誠會合。月底到帕米爾河,高仙芝迫不及待遣使馳赴長安城奏捷。夫蒙靈詧被高仙芝越級上報氣得就要嘔血,竟然不顧身份,爆粗口,痛罵高仙芝忘恩負義,什么“啖狗腸高麗奴!啖狗屎高麗奴!”高仙芝卻脾氣很好,沒有與火大的夫蒙靈詧爭論,只是不停地謝罪道歉。太監邊令誠看不下去,偷偷給唐玄宗打小報告:“仙芝深入萬里,立奇功,今旦夕憂死!”——高仙芝遠征萬里,立了千古奇功,現在卻擔心被殺! 唐玄宗二話沒說,立即在次年2月1日提拔高仙芝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取代夫蒙靈詧,并把夫蒙靈詧召回京城。陌刀將李嗣業因功也被任為疏勒鎮守使,他是唐帝國*西端的邊關守將。李嗣業的雙腳牢牢地踩在絲綢之路上,從中亞過來的商販,從塔里木盆地過去的商販,都要經過李嗣業的嚴查后才能放行。 幾乎在高仙芝遠征小勃律、揚威蔥嶺以南山地的同一時刻,唐帝國鄰近的倭馬亞王朝在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中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嶄新的王朝——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國江山易色,絲綢之路也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 ……
絲綢之路千年史:從長安到羅馬 作者簡介
柯勝雨,福建省作協會員,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廈門市思明區閩臺文化交流中心學術文化部主任,廈門遠東進修學院兼職教授。2015年第五屆廈門文學藝術獎獲得者。已出版歷史作品多部,主要有:《大唐帝國東亞戰記》《東方大帝忽必烈》《可愛的奸雄:曹操》《卑微的智者:諸葛亮》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