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給孩子的漢字思維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352485
- 條形碼:9787121352485 ; 978-7-121-3524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給孩子的漢字思維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孩子,家長 假如把漢語的整體思維形態比喻為一座無與倫比的古典建筑,那么,漢字的個體魅力就是這座古典建筑上一件件精妙絕倫的建筑構件。
給孩子的漢字思維 內容簡介
每一個漢字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本書所展示的,不僅僅是某個具體漢字的個體魅力,而是漢語原創時的整體思維形態,展現給我們的是一部生動、形象的中華民族文明史和中國社會發展史。假如我們把漢語的整體思維形態,比喻為一座無與倫比的古典建筑的話,那么漢字的個體魅力,就是這座古典建筑上那一件件精妙絕倫的建筑構件。本書能夠讓孩子們在領略中華漢字文化的同時,能夠從直觀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直至達到智慧的悟性境界。
給孩子的漢字思維 目錄
序:對“錢學森之問”的再思索
**章 變幻神奇的“人”
第1節 從“人”到“仁”
第2節 不同組合的“人”
第3節 頂天立地的“人”
第4節 什么叫尋常?
第二章 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
第5節 農忙三季
第6節 五谷豐登
第7節 成績與勝利
第三章 從農村到城市
第8節 無“兼”不商
第9節 井井有“條”
第10節 從“尹”到“君”
第11節 “城郭”與“邊陲”
第四章 文和字
第12節 文和字有什么區別?
第13節 造字的游戲體驗
第14節 “心”字軟件
第15節 用心,用的是什么心?
第五章 感性、理性和悟性
第16節 如何進行判斷?
第17節 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士”?
第18節 生命與性命
第19節 性能與生態
第六章 社會穩定的壓艙石
第20節 什么叫綱常?
第21節 什么叫仁義?
第22節 民主與自由的中國特色
第七章 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23節 什么叫根本?
第24節 “作秀”是怎么回事?
第25節 為什么叫三陽開泰?
第26節 “小康”、“大同”是怎么回事?
第27節 順其自然是什么自然形態?
第28節 和合與合適
第八章 繁體與簡體,如何規范和統一?
第29節 “發”與“發”
第30節 “龍”與“鳳”
第31節 講和與爭訟
第32節 “關聯”與“運動會”
第33節 “義”與“義”
第34節 繁簡之爭何時了?
第35節 繁簡之爭如何了?
第九章 如何做事立功?
第36節 什么叫“言而有信”?
第37節 什么叫“謹而信”?
第38節 點點認識世界
第39節 “做”與“作”有什么區別?
第40節 如何做事?
第41節 職責與責任
第42節 記事與計十
第43節 “時(時)”與“寺”
第十章 如何做人立德?
第44節 如何為人子、為人父?
第45節 如何為人母?
第46節 如何為人師?
第47節 什么是道?
第48節 得道與為道
第49節 什么叫傳統?
后記
給孩子的漢字思維 節選
第1節 從“人”到“仁” 從今天開始我們講《漢語思維探秘》系列講座,這個講座我們從哪里開始講起呢?就從我們人類自身講起,就從一個“人”字開始講起。 請問大家一個問題:有誰知道古代*早的“人”字是怎么寫的? 我們中國的文字,是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的,據說黃帝派他的史官倉頡創造出了文字。所以,漢字的產生距今至少也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由于時代實在久遠,導致沒有任何資料能夠留存下來,所以我們今天并不知道倉頡造字的時候,*初的“人”字是怎么寫的。但是商朝的時候,人們刻在獸骨和龜甲上的文字,也就是我們今天稱之為“甲骨文”的文字,現在已經發掘出來了,可以讓我們一睹當時的“人”字的真容。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就是甲骨文字形的“人”字——。看得出來,甲骨文的這個“人”字,就像一個側著身子站立的人形。所以,“人”字是一個象形字,看起來就像一個人的形體。 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文字不僅刻在獸骨和龜甲上,同時人們還把它還刻畫在一些其他材料上,譬如刻畫在石頭上,刻畫在竹簡上。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刻在不同材料上的“人”字。 ——這是一個中國古代刻在璽印上面的“人”字,這個“人”字是不是就像一只用四肢在地上行走的野獸?其實它并不是野獸,而是類人猿,是我們人類的祖先,這時的他正在慢慢地向人演變。 ——這是一個中國古代刻在石頭上面的“人”字。你看,他的身體正在向上挺起,前肢稍稍離開了地面,后肢則慢慢地站起來,還有一點戰戰兢兢的感覺,是不是這樣呀? ——這是一個刻在竹簡上面的“人”字。你看,這個“人”的前肢這時候已經完全騰空,離開地面了,但是上身還是有一點前傾,后肢還沒有完全站穩。 ——這已經是一個非常規范的甲骨文了。這個“人”的前肢已經變成了手,而后肢則變成了腳,他的身體這時候已經完全站直了,已經完全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了。 如果我們把上面這幾個不同的“人”字放在一起,排成一行,這能讓我們想起什么呢?對,這就是一個人,他從嬰兒時期的爬行,到幼兒時期依靠桌椅的助行,再到成人之后的直行,這是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個人成長史?同時,這也讓我們想起了人類的進化史:從古猿開始,慢慢地演變成了類人猿,*后演變成了直立行走的人,從此也就有了我們人類。大家看,一個簡簡單單的“人”字,就把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史和人類的演化史,全部真實地再現出來了。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一個特殊的“人”字,這是一個模擬假想的“人”字——,和甲骨文的“人”字——相比,這個“人”字()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它添加了兩筆。是哪兩筆呢?其中的一筆向前,表示向前邁開的腳;還有一筆向后,表示向后擺動的手——說明這是一個直立行走的人,他正在邁步向前走。那么,人的雙腳為什么是向前邁?人的雙手為什么要前后擺動呢?雙腳向前邁,是為了向前走;雙手前后擺動,是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只有這樣人在走路的時候才不會摔倒。行走的時候,只有保持身體的平衡,我們才能走得快,行得穩。 大家想一想,楷書的“人”字為什么這樣寫?為什么說只有它*能夠代表人呢?因為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雙手逐漸騰出來了,不用在地上行走了。雙手騰出來以后,能干些什么呢?你看我們的這雙手,它能拿,能捏,能把,能控,還能緊握拳頭……是不是這樣?我們的手能做很多事情。所以說,人的身體上面*能代表人的,就是我們的這雙手。 為什么我們的手能做這么多事情?你看我們這雙手的結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已經不再是用來走路的前肢了,并且手的五指的各項功能也已經開發出來了。我們把自己的手掌伸開,再把大拇指張開,拇指與食指中間這個凹的地方叫什么?叫虎口。這個虎口像不像一個“人”字形? 拇指的“拇”字是什么意思?《說文解字》對“拇”字的解釋是:“拇,將指也。”也就是說,我們手上的這個大拇指就像一個將軍,而其他的四指呢?就像普通的士兵。你瞧,這個四指排列得非常整齊,而將軍在發號司令。將指與這個普通四指之間,它們是既協力,又同心,中間是虎口,這樣拇指與四指之間就可以形成合力。所以,我們這雙手就能拿,能捏,能把,能握,能掌,能控……只要我們一出手,那就無所不能,是不是這樣呀?譬如:時機,我們能把握;分寸,我們能拿捏;局勢,我們能掌控……五指之間的團結協作,就形成了強大的合力,可謂是五指一心,眾志成城。 手的功能開發出來了,古猿慢慢地演變成了類人猿,并*終演變成為我們現在能夠直立行走的人。 人是一種群居性的動物,人與人之間免不了要相互交往。那么,當兩個人走到一起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怎么做呢?我們會各自伸出自己的一只手,然后兩個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也就是說,當兩個人的手握在一起的時候,表明雙方之間沒有敵意,是友好的,是可以交往的朋友。那么,朋友的“友”字又是怎么寫的呢?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友”字的篆體字形——,它實際上是由上、下兩只手共同組合而成的——兩只手緊緊緊在一起,這就是友。 我們常說:某個人是我的朋友。那么,什么叫朋友?朋友表達的是什么意思?現代社會里,朋友是指相互之間有交情的人。但是在中國古代,朋和友卻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他們之間是有區別的。古人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什么叫同門?就在同一個老師門下學習的人,這樣的人稱為同門,也稱為朋。今天呢?我們稱之為“同學”;什么叫同志?具有相同志趣的人,這樣的人稱為同志,也稱為友。所以,為同一個目標而奮斗,同屬一個政黨的人,相互之間就可以稱為同志。這樣看來,“同志”這個詞并不是共產黨人的專利,實際上目前在臺灣的國民黨人,他們相互之間也是互稱同志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這個“手”字。今天我們寫“手”字的時候只是一個字,但是在古代,左手和右手是不同的兩個“手”字。關于這一點,我們從甲骨文字形就可以看得出來:一撇向右的字形表示右手,一捺向左的字形表示左手,這兩個字形都表示手。你看,非常微妙!有了這雙手,我們就能做事。譬如:石塊,我們能敲;工具,我們能造。我們這雙手能開展各項工作,進行各種勞動,靠的是什么呀?我們這雙手上的虎口可是**功勞! 而這個“人”字呢?字形造得就像虎口,大家看,是不是很像呀? 那么,這左、右兩只手所起的作用是一樣的嗎?不一樣。有什么不同之處呢?我們來看《說文解字》對“左”字的解釋是:“左,手相左助也。”《說文解字》又說:“扶,左也。”“助,左也。”這些解釋所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呢?左手只是扶持一下,稍微幫助一下,起一個輔助作用,主要工作還是需要依靠右手來完成。看起來是兩只手,實際上所代表的是不同的兩個“人”,他們之間配合密切,有剛有柔。左手主要起輔佐作用,那就要心甘情愿當副手,不要喧賓奪主。 我們的這兩只手有兩個虎口,虎口就像“人”字形,所以手與手握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友”字;如果是“二”字和“人”字進行組合呢?這就構成了一個“仁”字。那么,這個“仁”是什么意思?“二”和“人”所代表的是兩個人,它們象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我們看一下《說文解字》對“仁”字的解釋:“仁,親也。”這個“親”是指親人、親屬,表明這兩個人之間有血脈相通。也就是說,“仁”字的意思首先是指一家人,然后再擴展到整個社會。 《說文解字》里面還有另外一種“卿”,它的篆體字形看起來就像是面對面的兩個人,這兩個人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在一起合作共事,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既親密,又親熱。同樣是兩個人,既可以為“仁”,體現為一家人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為“卿”,體現為在一起合作共事的同事關系。中國古代,朝廷里面設有六卿,就是六個合作共事的同僚。 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簡單一點說,是非“親”即“卿”:彼此之間,要么存在血脈相通的家人關系,要么存在合作共事的同事關系,否則兩個人之間怎么可能發生關系呢?所以,“親”和“卿”就是同仁。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稱為同仁,那么,眼與眼之間的關系呢?則稱為瞳仁:當兩個人相互對視的時候,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對方的那顆黑眼珠里面。這個黑眼珠叫什么?就叫瞳仁,也可以稱為瞳人。 實際上,植物的種子也稱為“仁”。比如:杏仁、桃仁、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仁……通稱為“果仁”。果核分為兩瓣,這兩瓣相互合抱成一顆,這也是既卿卿又我我——是卿,又是親,共同呵護著中間的這個生命。這個生命叫什么?叫胚胎,它的遺傳基因傳了一代又一代。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這一節講了“拇”、“朋”、“友”、“手”、“仁”和“卿”等字,以及“朋友”、“同志”、“同仁”、“瞳仁”和“果仁”等詞語。
給孩子的漢字思維 作者簡介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縱觀教育發展現狀,更多的疑問在我們腦海中徘徊:如今教育發展了,為什么各領域涌現出來的大師卻越來越少?為什么很難培養出擺脫標準答案、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為什么有學者認為我國綜合國力增強了,但軟實力尚不夠強大?正是這些疑問,促使作者走上了“漢語思維”的研究與開發之路。 本書是作者十幾年潛心研究的結晶。它將被撕成碎片的漢語,還原成為一個整體。它展現的不是某個具體漢字的個體魅力,而是漢語原創時的整體思維形態、生動形象的中華民族文明史和中國社會發展史,讓孩子在畫面、故事和歷史中,將學到的知識進行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的有機整合,從而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此外,本書還將抽象的字和詞放置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在抽象和具象的轉換間,不僅引導孩子認字識字,還能認物和識事,幫助孩子開發智能、啟迪智慧。 本書打破傳統教育的藩籬,重在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培養系統的漢字思維,讓孩子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厚的營養。細細品讀此書,恭喜你可以找到解碼“錢學森之問”的密鑰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