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獻珍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93878
- 條形碼:9787010193878 ; 978-7-01-01938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楊獻珍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從學術視域,對楊獻珍哲學思想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地考察和闡釋; 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統一,考察了楊獻珍哲學思想形成的歷史境遇,所提出的創新性理論命題,獨創性的哲學思想;對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貢獻、傳播“精神武器”給中國人民的歷史功績,予以科學評價。以宏闊的歷史視野,考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先進性、革命先驅對其選擇及其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楊獻珍“以馬為主,馬中西融合創新”思想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對當代中國哲學的走向和哲學研究的價值取向,有著較高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楊獻珍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學術視域,對楊獻珍哲學思想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地考察和闡釋; 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統一,考察了楊獻珍哲學思想形成的歷史境遇,所提出的創新性理論命題,性的哲學思想;對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貢獻、傳播“精神武器”給中國人民的歷史功績,予以科學評價。以宏闊的歷史視野,考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優選性、革命先驅對其選擇及其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楊獻珍“以馬為主,馬中西融合創新”思想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對當代中國哲學的走向和哲學研究的價值取向,有著較高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楊獻珍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 目錄
引論
**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淵源與歷史邏輯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特質及崇高歷史使命
二、列寧創建馬克思主義哲學俄國化的新范式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與思想解放
一、19至20世紀之交中國思想界激蕩與困惑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思想界的開聰啟蒙
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南的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章 楊獻珍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歷史進程
**節 楊獻珍由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
一、手工業者家庭影響與私塾傳統文化的熏陶
二、中小學的優等生與學潮抗爭的積極參加者
三、從愛國主義者向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轉變
四、從研讀馬克思主義的大學教師到中共黨員
第二節 戰爭年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楊獻珍思想發展
一、知向誰邊:中國革命性質、特點、前途的探討
二、痛定思痛:對大革命失敗的深刻理論反思
三、煉獄歲月:秘密翻譯和解讀馬列主義論著
四、抗日前線:教育闡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五、解放戰爭:推進思想解放和偉大歷史轉型
第三節 過渡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楊獻珍理論創新
一、普及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促進歷史主體思想啟蒙
二、倡導馬列主義思想方法,改造主觀世界增強黨性
三、闡發傳播毛澤東哲學思想,確定十六字教學方針
四、提出綜合經濟基礎論,創造性發展歷史唯物主義
五、任黨校校長、中央委員,闡發馬克思主義唯物論
六、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加強黨員干部黨性教育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曲折發展與楊獻珍杰出貢獻
一、弘揚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批判“大躍進”唯意志論
二、批判“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揭露唯心主義先驗論
三、創新“合二而一”哲學命題,反對極“左”對抗哲學
四、闡發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持續批判主觀主義唯心論
五、“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馬克思主義哲學曲折發展
第五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新階段與楊獻珍哲學思想發展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抵制“左”和右的干擾
二、解說“三次哲學論戰”,廓清哲學論爭理論是非
三、贊譽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杰出貢獻
四、肯定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創新
五、闡發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發揚共產黨優良作風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中國化的關鍵環節
**節 唯物主義思想史的全面、系統、深入考察
一、新中國思想啟蒙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教育
二、中外唯物論思想史的系統研究與深入闡發
三、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生成是哲學史偉大革命
四、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世界觀
第二節 哲學基本問題是辯證唯物論的基石與總綱
一、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二、哲學基本問題是劃分世界觀的*根本問題
三、哲學基本問題原理是無產階級理論指南的基石
四、哲學基本問題是學習唯物論的總綱與核心
第三節 哲學基本問題是一切實際工作的基本問題
一、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根本分野
二、哲學基本問題是“永遠不會陳舊的”黨性原則問題
三、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一切實際工作的基本問題
四、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攸關革命建設事業的成敗
第四節 唯心主義是“左”右傾向和不正之風總根源
一、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根本對立
二、“左”和右錯誤根源于哲學基本問題上的唯心主義
三、唯心主義是各種不良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的總根源
四、離開唯物主義不僅是錯誤的危險的,而且是反動的
第五節 闡發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學說、痛批共產風
一、唯心主義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共產風的根本癥結
二、辯證唯物主義是共產主義學說指南、共產黨根本原則
三、“共產風”是空想社會主義表現、混淆社會發展階段
四、共產主義理想奠定在辯證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基礎上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中國化闡發與創新范式
**節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唯物主義反映論
一、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認識論的中心問題
二、能動的反映論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靈魂
三、堅持唯物論的反映論,批駁各種錯誤認識論
四、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指引事業成功的方法論
第二節 實事求是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認識路線
一、哲學基本問題原理是實事求是的理論基礎
二、“左”與右的錯誤因背離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三、反思歷史經驗教訓,捍衛實事求是哲學基礎
四、堅持實事求是路線,抵制唯心主義形而上學
第三節 “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義理論命題
一、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歷來是唯心主義理論命題
二、經典作家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的批駁
三、反對黑格爾“同一論”,堅持唯物論的反映論
四、混淆兩個不同范疇“同一性”具有嚴重危害性
第四節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辯證唯物論的反映論,反對唯心主義認識論
二、堅持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反對消極機械反映論
三、“同一論”助長唯意志論、“文化大革命”先驗論
四、闡釋自由與必然哲學范疇,反對唯意志論宿命論
第五節 闡發并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一、考察評析中國哲學史代表性的知行觀
二、闡釋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動力和目的
三、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邏輯探蠡
四、楊獻珍對真理標準的闡發與理論創新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中國化的創新范式
**節 唯物辯證法思想與形而上學根本對立
一、楊獻珍的辯證法思想在哲學批判中發展
二、形而上學主要特點及其嚴重危害
三、形而上學思想方法與個人主義形影相伴
四、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第二節 對立面統一和斗爭是辯證法思想核心
一、經典作家對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接續闡發
二、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是辯證法思想的核心
三、形而上學“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
四、打破“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窠臼
第三節 創新“合二而一”,和諧哲思閃耀光芒
一、探尋考察“合二而一”哲思的緣起與初衷
二、“合二而一”思想的探蠡闡發與遭逢圍剿
三、“合二而一”哲學思想逆境中創造性闡發
四、“合二而一”意義重大,和諧哲思閃耀光芒
第四節 “用辯證法做經濟工作”的理論創新范式
一、遵循經濟辯證法客觀規律,反對唯意志論無條件論
二、強調對立面統一規律,批判形而上學獨斷論
三、倡導“合二而一”思想,統籌兼顧形成合力
四、創新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濟辯證法思想
第五節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是惟一科學的世界觀
二、強調“改造世界觀是改造思想的根本問題
三、形而上學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四、辯證唯物主義是惟一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國化的拓新范式
**節 唯物史觀與社會主義理論創造性闡發
一、抗日根據地社會形態的唯物史觀考察
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系統深入闡發
三、批判“共產風”與空想社會主義思潮
四、創新發展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第二節 堅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
一、闡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生產力觀點
二、生產關系必須要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
三、對“生產關系大躍進”的唯物史觀批判
第三節 “綜合經濟基礎論”的重大理論創新
一、“綜合經濟基礎論”與“單一經濟基礎論”的論爭
二、“綜合經濟基礎論”理論內涵及對蘇聯模式的超越
三、“綜合經濟基礎論”對唯物史觀理論及方法論創新
四、“綜合經濟基礎論”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黨的群眾路線
一、唯物史觀是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
二、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觀體現
三、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集體領導原則
四、批判官僚主義家長制、個人迷信的唯心史觀
第五節 世界觀、方法論與工作作風邏輯探蠡
一、世界觀、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二、世界觀決定歷史觀、群眾觀和群眾路線
三、世界觀、歷史觀與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四、世界觀、歷史觀與領導方法、工作作風
第六章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傳播范式
**節 理論研究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之魂
一、馬克思、恩格斯哲學黨性思想發展考察
二、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思想的弘揚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思想的中國化飛躍
四、楊獻珍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思想
第二節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范式創新
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思想創新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與實踐的創新范式
三、楊獻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藝術創新
第三節 楊獻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貢獻
一、匡正“消歇論”、“斷裂論”理論誤判
二、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反思、批判精神
三、“馬中西哲學融合”的中國創新范式
四、推進歷史主體與精神武器在實踐中結合
五、堅持和弘揚實事求是精神的杰出楷模
六、享譽世界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七、獻身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教育家
后記
展開全部
楊獻珍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 作者簡介
楊洪林,男,1950年生,湖北省鄖西縣人,二級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武漢紡織大學原人文社科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發表論文12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6部。主持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0余項省部級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