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佛山韻律文學藝術叢書 · 2017年文藝評論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086043
- 條形碼:9787536086043 ; 978-7-5360-8604-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佛山韻律文學藝術叢書 · 2017年文藝評論卷 本書特色
本套圖書彰顯禪城文化魅力
佛山韻律文學藝術叢書 · 2017年文藝評論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佛山市創作藝術院的重點出版項目, 由佛山市文學創作院的專業作家組成的佛山韻律文學藝術叢書編委會編。本書宣傳展示“文化佛山”。該卷收錄由佛山文藝理論家創作的評論, 作品內容涉及評論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體裁的作品。這些作品絕大多數發表在正規期刊上, 有一定的視角和水平。
佛山韻律文學藝術叢書 · 2017年文藝評論卷 目錄
文學·影視
003 李嬋娟 論黃圖珌的散曲創作及其散曲史意義
019 曾令霞 城市史與知識考古
——劉醒龍小說《蟠虺》的兩個向度
028 朱郁文 張愛玲文字中的廣東文化元素
039 梁德榮 嶺南經典建筑的文學傳奇
——讀彤子長篇小說《陳家祠》
042 巫小黎 佛山作家新作品評二題
049 江左秋 論林庭光小小說中的“低視角”
055 張玉太 江 冰 張況《中華史詩·三部曲》詩評二則
062 莫運平 童心童趣童真編織的詩意世界
——評李劍平詩集《推開詩意的窗》
068 姚朝文 黃飛鴻、李小龍功夫電影敘事的民間價值取舍
080 羅祎英 從怪力亂神到文化癥候
——漫談武俠電影類型的發展
戲劇·曲藝
095 王思偉 論彭熾權的成功對佛山粵劇發展的啟示
109 王思偉 打破行當界別,角色從頭做起
——談粵劇《典官記》
115 馮德根 為戲而生:再談粵劇南派小武梁蔭棠
122 蘇 雋 談談劇本創作的“心、骨、肉、皮”
126 劉 東 論粵曲藝人“小明星”與她的“星腔”
136 張成云 草根們的歡娛
——唱龍舟
美術·書法
147 梁根祥 中國水鄉山水畫的新高度
——簡評“在水一方——江南嶺南水鄉題材中國畫邀請展”
153 梁久剛 談談黑白木刻版畫的創作技法
159 陳建宏 現實關懷與語言變革
——邱大尉現代水墨人物畫的啟示
165 羅祎英 藝評三則
176 王志敏 余事、末藝、書法
——當代文人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
182 王志敏 源于心靈深處那份古雅
——倪寬篆刻作品解讀
193 鄭榮明 “得意”何在?
——論書法創作狀態與意境
197 鄭榮明 碑情帖韻鑄文心
——試論葉恭綽在碑帖融合上的獨特貢獻
工藝·攝影
209 吳信坤 從西洋雕塑看石灣陶藝發展
219 劉 東 從美學角度談石灣陶藝的欣賞
226 紀文瑾 二十世紀石灣人物陶塑的圖像變遷和文化轉化
253 紀文瑾 找回傳統的根
——潘超安陶塑創作評述
266 盛 慧 莊 陽 淺談陶藝大師莊稼對石灣陶塑的藝術貢獻
277 劉孟涵 傳統出新 繼往開來
——淺論劉澤棉大師70年的藝術成就
286 楊凡周 守望與迷茫
——“封偉民 張微微女性題材陶塑作品展”前言
290 劉孟涵 廖娟微塑陶藝簡論
295 冼艷芬 石灣微塑藝術概觀
299 劉正明 論佛山銅鑿剪紙特色及其發展
306 田 莉 溶州刺繡略論
311 胡錦輝 淺談如何用情感表達升華民俗攝影作品
佛山韻律文學藝術叢書 · 2017年文藝評論卷 節選
論黃圖珌的散曲創作及其散曲史意義 李嬋 黃圖珌(1699—1758年),清代戲曲家。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清雍正六年(1728年),入都謁選。先后任杭州府同知、湖州通判、衢州府同知、河南衛輝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去職歸家,卒年不詳。黃圖珌自幼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工書善畫,尤以山水知名于時”,并且擅長詞曲創作,“弱冠時即好為歌詩,以自娛”,著有《看山閣集》64卷,其中有《南曲》4卷,收有小令90首。黃圖珌散曲曲味濃郁,格調豪放與清雅兼具,語言雅俗結合,在清代本色派作家中獨樹一幟,但學術界對其關注不多。本文認為,黃圖珌散曲在題材表現、創作技巧及曲學追求等方面展現出多維的文學價值,在散曲日漸衰落的清中葉具有獨特意義。對其文本的解讀及散曲史上的定位,有必要認真對待。 醉、隱于山水之間:真性情的陶寫 黃圖珌散曲涉題較廣,舉凡言情、賞景、詠物、嘆世、應酬、游歷等皆有所作,特別是對醉酒情態進行著力描摹、頻繁使用漁父意象、真誠再現山水美景,均對自我的真性情進行了獨特的陶寫,充分展現了文人士大夫多重的內心世界。 因出生于簪纓世家,生活在康乾盛世,仕途上沒有明顯的大起大落,故黃圖珌性情平和恬淡,為人處世極為率性真誠。與親友的酬唱應和是其散曲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其中對醉酒情態的描摹非常顯眼,此乃真性情的突出表現。翻開《看山閣集·南曲》,豪飲沉醉之態比比皆是:“今夜里歡如未盡杯休放,且學那秉燭之游意頗良。”表現了不醉不休的豪情;“春林深處聞有鸝聲,命山童攜佳釀欣然往聽……”表現了攜酒欣賞山林之樂的愜意;“一手把酒,一手援筆而潑之”,則展現了他酒后潑墨作畫的輕狂與豪放。近人吳梅曾指出:“樂府亡而詞興,詞亡而曲作,大率假仙佛里巷任俠及男女之詞,以舒其磊落不平之氣。”黃圖珌性好酒,且逢飲必大醉,這種豪飲、歡醉雖酣暢淋漓,大快人心,充斥著作者的疏狂任性之氣,但亦極可能是其借酒澆愁、排遣郁悶之舉。從黃圖珌所作散曲來看,在醉意之外,偶爾也透露出淡淡的哀傷:“莫笑我以花為命酒為名,此內藏身沒甚炎涼境。”“且逢場,醉鄉深處沒炎涼。”他的【黃鐘·月下歸】《友人招飲》亦云:“【月里嫦娥頭】刻燭拈題,賭酒彈碁,天生我輩疏狂甚矣!【歸朝歡尾】笑人生大半是沉酣杯底,我如獨醒,索然猶無味,何如酒里尋知己,不覺的一醉怡然月下歸。”作為一個累世為官、自身卻不甚顯達的封建正統文人,黃圖珌仍有抱負未得施展的遺憾,官場中的種種遭遇可能也造就他的掙扎與無奈,或許只有在無數次的沉醉中,作者才能感受到一絲解脫與慰藉。對錢財等身外之物,黃氏也極度蔑視。他認為富貴不過是一場虛幻,與其汲汲于功名富貴,不如借酒澆愁、醉眠于人間:“看的那黃金如土輕,懷的這素志如山重。”“忽然間愁到我堪哀堪痛,驀地里窮到我難留難送。真懵懂,何不去酣酣一覺醉眠酒甕?” 除大力描摹醉酒情態之外,漁父這一特殊意象在黃圖珌散曲中也頻頻出現,值得關注。黃文散曲中,涉及漁父意象的作品有7首,數量雖不多,卻寫得生動清雅。正如俞陛云所說:“自來高潔之士,每托志漁翁,訪尚父于磻溪,諷靈均于湘浦,沿及后賢,見于載籍者夥矣。”黃氏雖為官多年,但他性情高潔,對清凈、悠閑的隱逸生活頗多向往,漁父這一意象正是其真性情的鮮明體現。如【中呂·念老漁】《羨漁》序云:“漁人之致,妙在清真,無半點濁氣。蓋因其生長水面,空空一心,清清兩耳,日為洗滌,時加拂拭,莫不潔如霜,凈如雪,清如風,白如月;寒不能改,炎不能奪;悠哉自得,淡然無欲,其致所以清真,而不容濁氣以混淆也。不覺令人奇之,羨之,思之,慕之,愛之,敬之,嗟之,嘆之,愧不能交而友之,效而為之。其所有依依之情,耿耿之衷,乃發而成歌。”由衷地贊美漁父不受世俗浸染的清真之氣,表現出對漁父生活的欣羨與向往。曲詞清雅中有豪蕩,情感表達真摯飽滿。對比漁父與世無爭、閑適清平的生活態度,黃圖珌自嘆不如:“我之致不如漁人之幽致,我之樂安若漁人之真樂?致既未同,樂亦不合,臨此江月,愧何如哉!”
佛山韻律文學藝術叢書 · 2017年文藝評論卷 作者簡介
本書是佛山市藝術創作院的重點出版項目,由佛山市文學藝術界的專業作家和藝術家組成的佛山韻律文學藝術叢書編委會編。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