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藝術學文庫生活美學與當代藝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34344
- 條形碼:9787519034344 ; 978-7-5190-343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藝術學文庫生活美學與當代藝術 內容簡介
向文明中國的“生活美學”,亟需返本而開新,那就要復興生活美學的“中國文明”,同時要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當代藝術。生活美學,就是一種關乎“審美生活”的存在之學,也是追問“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學。中國人的美學,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種生活美學,這個傳統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延續至今。
中國藝術學文庫生活美學與當代藝術 目錄
**輯 生活美學:中國與全球
重建中國化的“生活美學”
生活美學:全球美學新路標
生活美學:是什么?不是什么?
生活美學與當代中國藝術史
廣義與狹義的西方生活美學
西方生活美學專著五種
走向生活美學的“生活美育”
以“生活美育”建成觀賞文明
審美生活:文明素養?文化人權?
從“藝術終結”到“生活美學”
第二輯 中國藝術觀:當代性轉換
走向“新的中國性”藝術觀
建構“新的中國性”美術觀
生活美學:建樹中國美術觀的切近之途
當代需要何種“中國性視覺理論”
過去需“西體中用”,現在要“中體西用”
走向生活美學的“新的中國性”藝術
以“生活美學”革新當代藝術觀
第三輯 美學與藝術:中國化歷程
何謂美學“中國化”
走上美學研究的“中國化”之路
融人“全球對話主義”的中國美學
“美學譯文叢書”的復出
“分析美學”在中國
“哲學”與“美學”的漢語創生.
“美術”與“藝術”的漢語源流考
從中國“美學”到“中國”美學
比較美學、跨文化和文化間美學
當代全球美學的“文化間性”轉向
在文化間架橋的當代美學
藝術學:舶來品,還是本土貨?
第四輯 知人論世:對話美學家
當今藝術理論的“哲學化”——與丹托的對話之一
丹托的姍姍來遲號晗逢其時
素描李澤厚
從“人化”啟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盤點李澤厚哲學?
新版《朱光潛全集》的真正分量
細讀朱光潛中英文手稿印象
宗白華所踐行的“生命風度”
蔡儀的自然美論與“自然全美”
王朝聞先生的“家”和“背影”
王朝聞藝術批評的“土方法”
追憶城市美學家佩措爾德
神林恒道的日本生活美學
第五輯 藝術終結:終結在何處
如何釋讀“藝術終結”?——與丹托的對話之二
終結之后的藝術當代狀態——與丹托的對話之三
藝術終結由誰先提出?——與卡特的對話之一
藝術終結向哪方發展?——與卡特的對話之二
藝術終結于何處?
藝術終結與現代性的終結
當代藝術理論的“死胡同”
親歷藝術終結的全球化語境
第六輯 世界藝術史:全球新視野
走向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藝術史”
西方藝術史:四種單線敘事模式
全球藝術格局:單向流動?多元互動?
誰來撰寫全球藝術史有合法性?
“亞洲現代性”:中日韓的比較與交鋒
東亞學術性何處尋:以韓國當代藝術為例
藝術的全球化:向左走?向右轉?
國際前衛藝術的“關系主義美學”
第七輯 當代藝術:當代中國性
視覺藝術大師來華與中國藝術的嬗變
《當代中國藝術激進策略》出版
當代中國藝術的“書法性”表現
誰在“妖魔”化?妖魔“化”了誰?
建構“國家藝術體制”的新途
市場雙刃劍穿透當代藝術
中國藝術家的“身份嬗變”
庫奈里斯貧窮藝術的“中國性”呈現
解構抽象表現模式,建構“自然呈現主義”
“上水”“上墨”“上茶”之哲學
走向影像化的“上善若水”
不“雕”不“塑”,有“影”有“相”
數碼藝術的“新科技美學”之思
高科技能否“延展生命”?新媒體如何“恢復美感”?
從“生活美學”定位公共藝術
第八輯 門類藝術:影視、舞蹈與設計
電影媒介:從“現實”還是“世界”出發?
電影拍攝:不在場卻在存留世界
電影銀幕:遮蔽在場與框架結構
觀眾與演員:電影內外的“人之要素”
電影也是“假裝的視覺游戲”
“非人工性”:再看電影與繪畫之分
巴贊的電影本體論:新舊與對錯
反思巴贊的“照相寫實主義”
本體問題轉換:電影的邊界在哪里?
作為“移動影像”的電影存在
作為“大眾藝術品”的電影播放
舊電視本體論:從技術到文化的規定
以技術本體為基:作為“移動影像”的電視
媒介融合的挑戰:電視“模板”的數位化拓展
回歸到生活本體:趨向“生活美學”的電視
看電視的生活:在“電視世界”中來存留世界
設計:在審美自律與社會他律之間
當代“舞蹈理論”如何生長
大舞蹈與大美學的本土融合
“科學之美”與“美的真理”
結語 走向全球與回歸本土的“生活美學’’
一、“生活美學”的緣起與起源
二、“生活美學”的本土化建構
三、“生活美學”的全球化貢獻
四、“生活美學”的藝術與文化
五、“分析美學”的中國開拓者
后記
中國藝術學文庫生活美學與當代藝術 節選
《生活美學與當代藝術/藝術學理論文叢·中國藝術學文庫》: 在中國與西方美學界,21世紀以來出現了一種回歸“生活世界”來重構美學的取向。這種美學在當代歐美被稱為“日常生活美學”,而在中國則被稱為“生活美學”。生活美學在中國的建構,一方面力圖擺脫“實踐美學”的基本范式,另一方面又不同于“生命美學”的舊模式。 忘記生活世界,終將被生活世界所遺忘。與其他學科相比,美學更需回歸生活世界來加以重構,這是由美學作為“感性學”的學科本性所決定的。 這種美學新構的現實性要求還在于: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們正在經歷審美泛化的質變,這包含著雙向運動的過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藝術化”,特別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是“藝術的生活化”,當代藝術摘掉了頭上的光暈逐漸向日常生活靠近,這便是“審美日常生活化”。 實際上,我們在面對藝術時,一定意義上就是面對生活美學;我們在審美化觀照生活時,一定意義上也是依據藝術的。然而,當代中西美學所面臨的歷史語境并不相同。在歐美學界,所謂日常生活美學的當代出場,乃是對“分析美學”占據主流的以藝術為絕對研究中心的強大傳統的反動,于是選擇了回到“更廣闊的世界本身”,從而認定在日常生活美學中欣賞到的屬性就是被經驗事物的屬性,而并非從我們經驗的世界中被抽象出來的對象。 然而,我們所謂的生活美學卻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美學,而是一種介于“日常性”與“非日常性”之間的美學新構。這就是說,生活美學既認定美與日常生活所形成的連續性,又認為美具有非日常生活的另一面,盡管它們在摒棄主客兩分思維模式方面是如出一轍的。 追溯本源,在中國本土的豐富思想中,歷來就有“生活美學化”與“美學生活化”的傳統。在中國古典文化看來,美學與藝術、藝術與生活、美與生活、創造與欣賞、欣賞與批評,都是內在融通的,從而構成了一種沒有隔膜的親密關系。 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古典美學就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美學,中國古典美學家的人生就是一種“有情的人生”。他們往往能體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適當的地方上升到美學的高度。從莊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說批評,那種生活見識與審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漬了中國傳統原生的美學智慧。 當代中國美學原論的建構往往缺乏本土文化的積淀,無論是囿于“實踐一后實踐”范式的現代性的建構,還是深描“生活審美化”的后現代話語,顯然都太西方了! 其實,生活美學從本根上來說恰恰是一種*具本土特質的美學。這可以從中國思想的儒家主干中得見分曉,儒家美學就是一種以“情”為本的生活美學。 在新近發現的“郭店楚簡”中,儒家重“情”的思想取向被重新彰顯出來,所謂“凡至樂必悲,哭亦悲,皆至其情也”,“凡聲,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撥人之心也厚”,“用情之至者,哀樂為甚”。特別重要的是,在《語叢》里出現了“禮因人之情而為之”和“情生于性,禮生于情,嚴生于禮”的看法,在《性自命出》里又出現了“禮作于情.或興之也”的觀念。無論是“禮生于情”還是“禮作于情”,都強調了禮的根基就在于喜怒哀樂之情,“興”恰恰說明了這種情的勃發和滋生的特質。 我們過去對于儒家美學的哲學化解讀,往往盡著歐洲哲學研究的色彩,諸如仁學作為儒家美學的哲學基礎,或者認定儒家美學的核心就在于美善合一。這種思路顯然是一種用西方哲學思維模式過度闡釋儒家思想的結果。 然而,從“生活儒學”的角度來解讀儒學,似乎更能回到原初的語境來言說問題,儒家美學的基石實際上就是生活踐履之“禮”與生活常情之“情”及其統一。 ……
中國藝術學文庫生活美學與當代藝術 作者簡介
劉悅笛,“生活美學”倡導者與“分析美學”研究者,2003年起任職于*******,北京大學博士后,美國富布萊特訪問學者,曾任國際美學協會(IAA)五位總執委之一,中華美學學會副秘書長兼常務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美學》雜志執行主編之一,Comparative Philosophy 雜志編委。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學》、《分析美學史》、《藝術終結之后》、《視覺美學史》、《生活中的美學》、《當代中國美學研究(1949-2009)》(合著)、《世界又平又美》、《無邊風月:中國古典生活美學》(合著)。主編 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當代中國藝術激進策略》,布里爾出版社2011年版)、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生活美學:東方與西方》,劍橋學者出版社2014年版)、《美學國際:當代國際美學家訪談錄》、《文化巨無霸》。譯著有《美學、心理學和宗教信仰的演講與對話集(1938-1946)》、《藝術及其對象》、《環境與藝術》、《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在《國際美學年刊》和《東西方思想雜志》等發表英文論文多篇。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哲學、美學倫理與文化藝術,在中國美術館等策劃多次藝術展覽,其《生活美學與藝術經驗》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