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無中生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63559
- 條形碼:9787542663559 ; 978-7-5426-6355-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中生有 本書特色
1. 作家劉天昭70萬字自傳體小說,寫出了這整個世界——主人公以過度燃燒的意識將日常生活中大片的、轉瞬的灰暗無意識照亮,以浮動不確定的視角看到許多故事、許多人生的片段,這些故事在她以**人稱追述往事的章節中得到細密的展開,以隱秘的家族史折射出繁復的人性光譜、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深刻的時代變遷。
2. 這是一本云煙之書——這是一個人“尋找自我”的故事,講述一個人在青春末期試圖將人生與世界徹底想明白、并且以為非如此不能開始生活的努力。主人公持續地觀察自己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剖析內心纏繞的情感、欲念和思想,絕望地想象一個堅實純粹的自我。在書中,作者放縱過度醒覺的意識和永不止息的懷疑,復活那些精神上的具體,讓語言不斷重復、循環,像海浪推沙,撞擊邊界。
3. 這是一本具有冒險精神的先鋒之作——作者以一種可怕的野心,試圖突破文學對“真實”的修飾和遮掩。作者與主人公合而為一,一邊試圖理解生活一邊對自己的理解充滿懷疑,可以說,這個人物形象,比書中的社會生活或者歷史記憶都更具時代感,呈現出這個時代深處緊張的精神內核。
4. 這本書真實得令人震驚——它完全根植于此時此地,描寫了70后和部分80后的人生經驗——不僅是童年生活的集體記憶,還有成年之后的迷茫困惑。作者直截了當地寫出了許多同齡人不愿意面對、甚至不希望被寫出來的東西。那些令人不安的經驗,經由文學的處理和再次呈現,帶給讀者的卻是深沉的平靜和勇敢的力量。
這本書并不難讀——雖然作者經常會“想太多”,但是那些想法都是老老實實地寫出來的,沒有任何故作高深的地方。跟著作者的思路走遠,會發現“想更多”是對“想太多”的解決。書中有太多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和人生的小片段,不計其數的小心得和小體會,像葉子上的露珠必須在那葉子上才閃閃發光不會枯竭。
無中生有 內容簡介
小說的主線講述的是一個本世紀初留學歸來的女青年,帶著想要把自己和世界有效想明白的心情回到家鄉,家中發生的大事小情都被她當成“真實世界”的信息來處理,繼而進入自己持續的內心疑問。一方面,作者將那些精神上思想上的具體復原到生發的現場,將那些抽象的命題重新植入到經驗易感的生活場景。另一方面,作者以充沛的意識燈光將大片幽暗的無意識的生活流照亮,呈現出其中生動的細節,潛流的情感,若無其事又令人動容的虛幻與真實。
小說的另外一條故事線,是主人公靠前人稱自述,既有對家族史的追溯,也有對成長歷程的整理。一方面自述故事獨立成篇,以后知后覺的全景式敘述,描繪了人物命運在時代變遷中的沉浮和社會生活中的人性百態。另一方面,這些在綿長的時間線上從容展開的人物與故事,與主線空間中不時浮現的生活片段彼此回應。如果說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為表面化的生活現場提供了精神維度,那么這部分追憶則補充了它的歷史維度,令“只有一個的世界”完整飽滿地呈現出來。
無中生有 目錄
**章 空洞 0001
第二章 回家 0067
第三章 乾安 0227
第四章 別人 0343
第五章 桂林路 0485
第六章 局限 0597
第七章 南湖 0753
第八章 北京 0895
第九章 決定 1021
無中生有 節選
三娜決心要寫云煙之書,復活那些精神上的具體,放縱過度醒覺的意識和永不止息的懷疑,讓語言不斷重復、循環,像海浪推沙,撞擊邊界。局限即自我。這是可能的。沖積平原是可能的,建筑自我是可能的。
命運的演化千絲萬縷,不能分辨,只是她認定了,此時此地的這一點堅固解釋,是那時候填海生造出來的。
在逃避幻想自我反駁中智力毫無意識地路過一切,以偏見和余光看到一切——在向真實坍塌以前達到自己的*虛幻*廣闊。
每次亢奮起來、幾乎感覺到崇高,總是同時感到羞恥,因為疑心是表演。她不相信自己,“自己拿自己當真是不可能的”,也不能因此就去騙別人來拿自己當真。
在人群和人生的深處,一切劇情都松動了,驚險也很安全。
隱隱地三娜明白這過量的自我貶損是一種報復,小小的火苗一樣有個聲音說,這也是不誠實。
奶奶的孩子們身上那痛苦的幽靈,我一直以為是重負和羞恥,但是想到一代一代沖淡了,終究不可識別,那惋惜和遺憾也尖銳刺痛。緩一緩,原始的巨痛漫上來,本能地收縮遲鈍,化為無可奈何,幾乎是可以享受的。在這種事上沒有旁觀者,都是當事人。
戲劇中承受陰影的角色有一種仇恨兇猛,其實并不常見,不幸的人通常直接生活在那種角色*終暴露的脆弱里。
年輕時我仇恨血緣,覺得是對自己的成見——不自由。可是我終究無法同時成為所有人,倒是越來越像爸爸媽媽的孩子。基因是*初的偶然,令我可以從不需要解釋的地方開始,擁有自己,享有權利,承擔后果,自由和意志成為可能。
事實上那種必須面對這些年的持續跌落必須統一清算必須讓結實的痛苦砸下來的緊迫感一直在后臺逼促著,正如那逃跑的本能一直在驅動智力發出噪音。
狂傲騰起,同時感到恐懼,大概是模糊意識到,這否定太巨大了。以為自己始終未能進入的、其實就在眼前的,這個所謂世界,受不起她十幾年熱情堅貞的憧憬。——但是幻想的藍圖是從哪來的?
人間的是非不能用人與上帝的不平等條約來混淆。她太了解那種不真誠——任何小小的但是結實的煩惱都有可能讓她抓更大更虛無的理由來救場。
他們對自己、對真實的人生缺少敬意,才會向往、甚至也真的享受、那矯假空虛的盛大。然而這厭棄和向往本身都是真實的。
她發現自己無法集中注意力想下去,一直被那下墜的感覺吸引,一直在揣擬那面對現實的時刻,壓住憤怒的刀鋒,撥開自憐的纏繞,決心如巨石落下,落下那一個慢鏡頭反復播放——她發現她喜歡那力量——那痛感。
承擔自我的渺小和局限,承擔自我與“客觀”的偏差甚至對立,承擔真實的唯一性和不自由,承擔無意義,承擔他人即地獄自己亦是他人的地獄……我打算就此成為一個壞人嗎?在這個決定里好人要怎樣定義?
文明對孩子說謊,搶在現實之前注射價值觀。人首先是肉蟲、卑如蟻、被造之物——痛苦里也并沒有崇高。美如神是一種向往,人在*好的情況下模仿自己的向往,也許有微茫的機會——弄假成真?但是因此這向往這模仿都更加迷人。
我看見自己重新回到無法定位的混亂中,幾乎是溫暖而安穩的,像是回家一樣。我一邊想著明早起來記得去買衛生巾帶上看到長春忘記了,一邊感覺到這混亂本身正在枯竭——也許只是臆想、也許這真的就是我在不確定和開放性中*后的流連、*后的貪婪。
她可能已經放棄了追尋,變成一個空虛的游覽者,但是她幾乎真的以為,只有在這狹隘的自我的實踐中才能夠接近人世的真實。有時候夜深人靜,她看著自己的處境,那些具體的瑣碎的煩惱,她跟自己說,這是一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其實也心虛,一眼掠過去就知道許多質疑許多辯解都在了。
一旦真正入戲,自己就會被改變,她也不覺得害怕。只是遺憾那些全情投入的時刻總是無法細致地回憶,真實終究是抗拒監視、抗拒描述的。
像是*嫻熟的家庭情景劇,又似乎可能這就是完全的真實,生活也不可能更具體、更結實了。有一個小孩兒在現場,就像是總有一束童年的目光照著,他看見的一切都是真的。
當時只覺得荒廢煩躁,不能理解他的耐心,不能理解他為什么要以這樣的興致租房子、買電扇、收拾書、搬家,人為什么要生活——人需要的是意義啊。
無中生有 作者簡介
劉天昭,女,1977年出生于吉林省乾安縣。已出版散文集兩種,《無中生有》是作者的初本小說。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