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沃普蕭紀事 本書特色
約翰·契弗是《紐約客》御用作家,共在其上發表119篇短篇小說,與納博科夫、塞林格、厄普代克同在一位金牌編輯麾下。寫生活在城郊的富足美國人已成為典型,被譽為“美國城郊的契訶夫”,影響了一批電影電視作品:《美國麗人》《革命之路》《廣告狂人》等。此次是華語圈首度大規模譯介契弗作品。 《沃普蕭紀事》是20年《紐約客》短篇寫作后的處女作長篇,出版后即榮膺美國國家圖書獎。這一生,契弗還悉數摘得普利策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和美國國家文學獎章。 契弗不只剝開生活的陰暗內核,他的與眾不同,在于他還會去努力理解生活與失敗的合理性,而且從沒有忘記渴望一種“似乎不可能的簡單生活”。讀契弗,看深陷各自困境的普通人如何撲騰不息,讀者也學會如何更好地面對自己的生活。
沃普蕭紀事 內容簡介
來認識一下圣博托爾夫斯的沃普蕭家族:船長利安德?沃普蕭,值得尊敬的老水手,葬禮上唯1的心愿是有人念上一段莎士比亞;妻子薩拉,對于未來產生的幻想都會變成現實,操辦著小鎮上一切大小事項;大兒子摩西,熱愛女性,一次意外后竟在事業上也絕處逢生;二兒子科弗利,娶了一位美嬌妻,有一天回到家她卻沒了蹤影…… 這部寫于六十年前的小說,那些經歷在今天讀來,似乎也發生在我們身上。
沃普蕭紀事 目錄
第二部 123
第三部 271
第四部 387
沃普蕭紀事 節選
[ 1 ] 圣博托爾夫斯是一座古老的小鎮,一座歷史悠久的河鎮。在馬薩諸塞州商船隊興盛發達的歲月,圣博托爾夫斯還曾經是個內河港口,如今,這里只剩下一間銀餐具廠和一些小作坊了。鎮子上的老戶人家壓根不承認鎮子已經式微,早已失去昔日的榮耀了,但是,請瞧瞧拴在公共草地火炮上的一長串內戰陣亡者名單吧,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圣博托爾夫斯鎮上居民曾有那么多。當然,圣博托爾夫斯如今再也集結不到這么多士兵了。公共草地上蓊郁的榆樹濃蔭匝地,草地在一座廣場中間,廣場四周散點著幾家商號。廣場西邊是卡特賴特街區,充當了廣場的西墻,街區前面的二樓一溜排開又尖又窄的窗戶,跟教堂的窗欞一樣,顯得既纖細而又充滿哀怨的樣子。窗戶后面開設著東星公司、牙醫布爾斯特羅德大夫的診療室、電話公司和一家保險公司。那幾間辦公室的味道——牙藥劑,地板蠟,痰盂罐,煤氣—一股腦凝聚在樓下的廳道里,讓人想起往昔。圣博托爾夫斯公共草地在沙沙的秋雨中,在這多變的時世中,給人一種非同尋常的古老印象。獨立日那天一大清早,當游行的人們列隊伊始,公共草地上便籠罩著一種繁榮、喜慶的氛圍。 沃普蕭家兩個小子——摩西和科弗利——坐在清水巷草地上瞧游行彩車駛過。游行的人們自由自在地表達著他們的宗教和商業思想;在“七六年精神號”(1776年7月4日,美國宣布獨立。)彩車旁邊滾動著一輛陳舊的送貨馬車,上面寫著一幅標語:想吃鮮魚嗎?請找海勒姆先生。送貨馬車的輪子,其實游行行列中所有車輛的輪子上,都裝飾著殷紅的、雪白的、海藍的縐紙,車上掛滿五顏六色的彩旗。卡特賴特街區到處飄揚著彩帶,銀行門面前垂掛著彩旗,彩旗在所有汽車和馬車上拂動。 沃普蕭家兩個孩子清晨四點就爬起床了,他們昏昏欲睡,坐在暖洋洋的陽光下,似乎已經過了一個歡天喜地的節日一般。摩西放禮炮時燒傷了手;科弗利眉毛給燒焦了。他們住在鎮子南邊兩英里(1英里約合1.6千米。)的農場上,不等天蒙蒙亮,就劃條獨木舟溯河而上趕來了。清風掠過獨木舟的木槳,吹拂著手臂,使河水反而顯得暖絲絲的了。跟往常一樣,他們推開基督教堂的窗戶,敲響鐘聲,當當當——驚醒了成千的啼鳥、村民和鎮子上的狗——當然包括幾英里外小山街上普羅津斯基家的大警犬。“準是沃普蕭家那倆小子,”摩西聽見有人在牧師住宅黑洞洞的窗戶后面說,“回去睡吧。”科弗利那時十六七歲的光景,和他哥哥一樣白皙,一頭金發,長長的脖頸,時時低著腦袋,擺出一副牧師的架勢,而且他有個壞毛病——老喜歡把手指關節捏得咯吱咯吱響。他感覺敏銳,多愁善感,眼下正在為海勒姆先生的轅馬揪心呢,憂郁的目光投向水手之家那兒十五到二十個非常年邁的老人——他們擠坐在卡車廂的長凳上,瞧上去異常困倦的樣子。摩西正在上大學,*后一年,身量長得越來越成熟了,出落得一副很有見地、安詳而又躊躇滿志的樣子。現在,十點鐘了,兩個小子坐在草地上,等著媽媽爬上婦女俱樂部的彩車演講。 沃普蕭夫人在圣博托爾夫斯創建了這個婦女俱樂部,每年此時正是紀念婦女俱樂部成立的大好時光。在科弗利的記憶中,沒有哪一年的七月四日,他的媽媽不是以婦女俱樂部創建者的面目出現在游行隊伍中的。彩車十分簡單,在卡車或者馬車地板上鋪一塊東方地毯而已。六七名俱樂部創建成員端坐在折疊椅子上,臉對著車尾巴。沃普蕭夫人戴頂帽子,站在講臺后面,時不時喝上口水,對俱樂部成員或者路上遇見的老朋友凄然一笑。就這樣,沃普蕭夫人年復一年地出現在她朋友和鄰居面前,猶如波士頓北區的人秋季為了祈求平定海上風暴而抬上街頭游行的神像——兀立于人群之上,只是卡車或馬車的顛簸有點叫人掃興而已。當然,用車拉著她走街串巷也沒什么不可以的。論對于村子的啟蒙,沒一個人能和她匹敵的。是她組織了個委員會,為修建基督教堂牧師住宅而籌款;是她為在街角修造個花崗巖馬槽而東奔西跑去找錢;馬槽廢棄不用之后,又是她叫人種上了天竺葵和矮牽牛花。山上新建的中學,新的救火隊,新的交通燈,陣亡戰士紀念碑——是啊,是啊——甚至河邊火車站干干凈凈的公共廁所,哪個不是沃普蕭夫人天才的結晶?在廣場上這么溜達一遭,她自然是會心蕩神馳的。 沃普蕭先生——利安德船長——沒有露臉。眼下他正駕著蜂鳥號沿著內河向海灣駛去。夏日里,每逢晴朗的早晨,他就駕上船,在特拉弗廷靠一下岸,趕上從波士頓開來的火車,然后穿過海灣,駛向楠格薩吉特——那兒有一片白沙海灘和一座游樂場。這一輩子,他不知道干過多少行當了;他曾經當過銀餐具公司的合伙人,從親戚那兒也繼承了點兒遺產,但是,到頭來還是沒剩下幾個錢。三年前,堂姐霍諾拉讓他當蜂鳥號的船長,免得他再去招惹是非。這行當對他倒再適合不過了。蜂鳥號似乎成了他的生命,似乎是他浪漫和閑適情趣的化身,表達了他對海邊的泳女以及那漫長的、無所事事的、充滿鹽味的夏日的愛。船的吃水線足有六十英尺(1英尺約合0.3米。),船上裝著一只哈利公司出產的陳舊的單引擎螺旋槳,船艙也不算小,甲板上足夠站四十位乘客。利安德有時自己喃喃道,這玩意兒雖然遠海去不了,卻是筆能動的不動產。甲板上擠滿學生、婊子、修女和其他游客。船尾地板上撒滿煮雞蛋的殼和夾心面包紙。輪船一變速,船體便劇烈顫動,油漆紛紛剝落下來。這整個航程對站在舵手室的利安德來說,是無限榮耀而又令人傷感的。這老掉牙的輪船船板仿佛是由夏季的燦爛光輝和曇花一現黏合在一起似的,散發出一種夏日遺棄物——軟底鞋,毛巾,游泳衣,老式洗澡間廉價的、發出香氣的鑲花板——的味道。船在時而絳紫色的水面上滑行,在海灣處駛向岸邊,清風吹送過來旋轉木馬的音樂聲,人們站在那兒,可以見到遠處楠格薩吉特海岸——無聊的騎馬,紙燈,油煎食品,音樂——它們和大西洋若即若離,影影綽綽,仿佛是大西洋洶涌澎湃的波濤上無定的漂浮物、海星和柑橘皮。“把我綁在桅桿上吧,珀里墨得斯(希臘神話中以機智、多才、堅毅著稱的俄底修斯的伙伴之一)。”利安德每每聽到旋轉木馬的喧嚷聲就會這樣喊道。沒能瞅上一眼老婆子在游行隊伍里大出風頭,他才不在乎呢。 那天上午游行推遲了一會兒。糟糕的事兒似乎就出在婦女俱樂部的彩車上。婦女俱樂部一位創建成員奔過街來,向摩西和科弗利打聽他們的媽媽到底在哪兒。他們回答說,打一清早,他們就離家了。正在納悶的時候,沃普蕭夫人突然從穆迪雜貨鋪門道里躥出來,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司儀鼓起嘴吹響哨子,頭上綁著血淋淋的繃帶的司鼓手開始擊打鼓點,于是,鼓笛一齊滴滴答答吹打起來,十幾只鴿子從卡特賴特街區屋頂上拍打翅膀,飛向藍天。從河面上吹來的絲絲微風,給廣場帶來一種難以名狀的泥土的清香。紛雜散亂的游行隊伍開始行進了。 尼亞加拉消防公司義務救火隊員昨晚上洗車又擦車,折騰了大半夜。他們似乎對自己的活兒還蠻自豪,只是按照命令表面上顯得莊重一些而已。救火車后面跟著年邁的斯塔巴克先生。他穿著一身內戰聯邦退伍軍人協會的軍服,端坐在敞篷汽車里。其實大伙兒都明白他壓根和內戰一點兒不沾邊。接著是歷史學會的彩車,普里西拉· 奧爾登(普里西拉· 奧爾登(Priscilla Alden,約1602—1685):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殖民地清教徒。)嫡親的、正統的后裔戴著沉甸甸的假發套,正滿頭淌汗呢。接著是一車銀餐具公司的快活姑娘們,她們在往人群堆里扔贈券。然后便是沃普蕭夫人。她正站在講壇后面,四十歲的人了,細嫩的皮膚,俏麗的容貌,和她的組織天賦一樣,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她長得非常漂亮。只是當她從講壇上端起杯子輕輕呷口水的時候,那一笑非常殺風景,好像水是苦澀的似的!盡管她醉心于公眾事業,但她喜歡品味那淡淡的哀愁——喜歡柑橘皮的清香,裊裊炊煙的味道——這真是非同尋常。她在婦道人家中比在男人中間更受人欽羨,而她美麗的真髓就是讓人一見便對她不抱任何幻想(利安德背叛了她);她使盡了作為女性的所有智慧,讓利安德對婚姻不忠,而她便擺出一副高貴的、讓人一看便知的受委屈的樣子;如今她這樣穿過廣場,她的一些朋友們不得不唏噓感慨,似乎從她的臉容上看到了蹉跎的歲月。 有個小流氓——準是對岸的外國佬——在平切爾先生的老母馬屁股底下點響了個爆竹,老母馬脫韁跑掉了。事后,圣博托爾夫斯居民回憶起這場災禍時,還凈往好里想。真是天意啊,站在路邊看熱鬧的女人和孩子沒一個給馬踩著,他們會這樣說。彩車當時離清水巷和小山街交叉路口才幾英尺遠,馬兒瘋了似的霍然撒腿跑起來,老平切爾先生跟在后面吆喝著——唷,唷。游行隊伍前面的人還不曉得后面發生什么事了。他們聽見驚呼和散亂的馬蹄聲時,也全然沒有想到這會有多么嚴重。吹笛的照樣吹吹打打,斯塔巴克先生照樣往左往右地鞠躬,銀餐具公司的姑娘們照樣往人群中拋贈券。馬車沖上小山街。人們瞅見薩拉· 沃普蕭的講壇翻了個,底朝天,涼水罐和玻璃杯也隨之摔了下來;不過婦女俱樂部的太太們沒一個顯出膽怯的樣子或者傻嚷嚷,她們只是死勁趴在馬車上,聽天由命了。那會兒,小山街是條土路,夏季天氣干燥,馬蹄飛揚帶起陣陣塵土。一眨眼,彩車消失了。 ……
沃普蕭紀事 作者簡介
約翰·契弗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昆西,以描寫中上層階級的郊外生活為人所知。十七歲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長篇小說處女作《沃普蕭紀事》摘得1958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約翰?契弗短篇小說集》獲得1979年普利策小說獎和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第1個平裝版再度獲得1981年美國國家圖書獎。1982年4月27日,就在契弗逝世六個星期前,美國國家藝術與文學學會授予契弗國家文學獎章,以表彰其一生的文學成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