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張愛珍傳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35181
- 條形碼:9787519035181 ; 978-7-5190-351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愛珍傳記 本書特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傳承人傳記叢書是一套總結柳子戲藝術家藝術人生的書。它融普讀性與專業性為一體。人生道路、藝術成就、藝術傳承是書中三大內容。本套書通過對藝術家的全面總結,旨在傳播藝術家的精神藝德與藝術成就,進一步促進柳子戲的傳承與發展。
張愛珍傳記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親往訪問張愛珍童年的點點滴滴, 拿出了那么多的筆墨詳敘張愛珍的閱歷, 貼切地把張愛珍的苦楚融化在藝術的成長中, 從而是作品吸引看官, 感動看官, 陶冶看官, 闡述了張愛珍的確實踐了“功成于苦”的哲理。
張愛珍傳記 目錄
序一 真切情切貼切殷切
序二 為上黨梆子喝彩
**章
一
第二章
二
四
五
六
七
第三章
八
九
第四章
十
十一
十二
第五章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第六章
十九
二十
第七章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第八章
二十四
二十五
第九章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第十章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第十一章
三十三
第十二章
三十四
三十五
第十三章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第十四章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第十五章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第十六章
五十三
第十七章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第十八章
五十七
五十八
第十九章
五十九
六十
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
第二十章
六十四
六十五
六十六
第二十一章
六十七
張愛珍傳記 節選
《張愛珍傳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傳承人傳記叢書》: 聽了愛珍的肺腑之言,我思考著說:“話不好說,現在不少人不進市場進賭場,不進劇場進酒場,打麻將的癮頭是擋不住的,何止不看戲,再好的電視劇也顧不上看。這些人活得暈暈乎乎,昏昏沉沉,一天好像沒什么事可做。不單純是看戲還是看電視的選擇問題,而是在市場經濟帶來的多元化文化藝術思潮面前,派生出來許多變異走樣的東西,人們對此缺乏應有的思辨能力。可悲的是現在很多人以不看戲為時髦,分不清何謂雅俗,存在一種頹廢的劣根性意識。” 楊毅接過話茬說:“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國家大劇院,從編劇、作曲、舞美、演員、樂隊導演、道具制作、演出場所,都有固定的成套人馬和成套裝備。提前購票,場場爆滿,保留劇目,常演常新,芬蘭人沒有戲劇過時的感覺。還有法國‘紅磨坊’,可謂世界**級水平的劇院,也是一臺劇目天天演,也沒有過時感,相反卻顯示出它民族文化強大的生命力,這正是我們應當學習的。不可丟掉任何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戲劇是國之瑰寶,應當繼承創新,與時俱進嘛!老陳的話有一定道理,愛珍你說呢?” 她贊同地點點頭:“可能是國情不同,國民素質的差異,或者是思維方式不一樣吧!中國人發明了火藥,用來制作鞭炮驅邪和逐鬼除疫;外國人則用來制造了火槍。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用來制作羅盤看風水;外國人則用于航海技術和探險活動中:中國人將鴉片當飯吃;外國人則用它來制作藥品。中國人將戲劇棄之為過時古董;外國人則重視為國之瑰寶。這不能不說是思維方式的截然不同,帶來了完全相反的結果。” 張愛珍堅信戲劇不會過時,是抱殘守缺還是看透了前景呢?我急于得到證實,于是問她:“愛珍,你想過唱歌嗎?” “想過。” “你想過沒有,路走對了可門進錯了,以你的聲腔優勢,唱歌比唱戲更有前途。” “也許有這種可能,可是我就選擇唱戲,我太愛戲劇了。” “你的藝術發展是不是受到了地方劇種的限制?如果改唱京劇,起碼在聲腔方面比唱上黨梆子更勝一籌。” “我也沒想過唱京劇,哪個劇種都有局限性,局限就是特色啊!比如說上黨戲的打擊樂,那是其他劇種不可比擬的。所有戲都一個調就沒有意思了,也不可能是那樣。” “今年,京劇名角兒李勝素來山西參加山西省京劇團《走西口》的演出,她應邀做客山西電視臺。她在談到與山西演員合作的印象時,只談到兩個人,她說:‘張愛珍的嗓子很好,與她合作是愉快的’。” “李勝素在山西省京劇團時,我們接觸的機會比較多,她藝術水平高,人緣好,為人坦誠,她調到中國京劇院一團后,我與她再沒有找到藝術上的合作機會。這幾年,她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演出,在戲劇界是標桿性的人物,現在與她見面仍與在山西時一樣親切。國家級藝術團體是精英薈萃的地方,她是主角,處處是值得學習的地方。至于說到我,那是她對同行姐妹的鼓勵和昔日合作的懷念,這就是勝素的為人。” “那么,你對戲曲時下滑坡的境況該怎么看?” “困難重重往前走,潮漲潮落是常有的事,只要主義真,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犯什么愁呢?” 從一個“愁”字中,就可以看出她對戲劇的不了情結,也就有了她對戲劇藝術不舍追求的風雨歷程。 ……
張愛珍傳記 作者簡介
謝柏梁,1958年9月25日生,湖北天門人。湖北師范大學文學學士(1983),華東師范大學文學碩士(1986)中山大學文學博士(1989)。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6)。現任北京市特聘教授、二級教授、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高創計劃領軍人物,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主任。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北京劇協常務理事,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靠前戲劇家評論學會中國分會副理事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