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珞珈戲劇影視學叢書電影現象學引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8715
- 條形碼:9787520328715 ; 978-7-5203-287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珞珈戲劇影視學叢書電影現象學引論 本書特色
就電影領域而言,電影歷來被認為是與現象學*具有“親緣性”的藝術形式,那么,現象學與電影之間有著怎樣的隱秘關聯?現象學可以為認識電影提供哪些思想資源?現象學電影研究的切入點、方法及路徑是什么?一種電影現象學的可能形態是怎樣的?電影現象學能否為困頓不前的電影理論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及動力?這些充滿魅惑但深奧無匹的難題在電影學術史上始終很少得到有效回答。 著的《電影現象學引論》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對以上問題進行了嘗試性回應。作者王文斌以對現象學哲學的精細鉆研與深刻領悟為基礎,在國內外學界**次提出了電影經驗的“三重結構”說:電影知覺、電影想象、電影情感。
珞珈戲劇影視學叢書電影現象學引論 內容簡介
作為幾乎同時誕生、都深刻影響了20世紀人類思想文明進程的兩種對象,“電影”與“現象學”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緊密親緣關系。電影與現象學各自的巨大影響力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隱秘關聯,使得理論家們在對二者進行研究的同時,無法不對它們進行一種結合性的思考。由此,“電影現象學”構成了20世紀以來世界人文學術領域內很有魅惑力、同時也很難以索解的研究課題之一。本書稿《電影現象學引論》,乃是對電影現象學這一寬廣領域的一次純理論性探索。具體而言,它是對一個迄今為止尚未得到太多探索的對象——“電影(意識)經驗”問題的現象學分析。它是一次對電影觀看經驗的現象學描述,一次觀影的內在體驗研究,一次現象學電影美學的導引性研究。本書稿認為,對一部電影的觀看經驗分析,必須從知覺、想象、情感三方面及其交互關系的角度出發,才能得到完整的體現。
珞珈戲劇影視學叢書電影現象學引論 目錄
**章 電影現象學運動史評(1)
**節 初興期(1945年—20世紀60年代中期)(4)
第二節 過渡期(20世紀6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19)
第三節 發展期(1990年—)(31)
第四節 小結(40)
第二章 電影經驗(51)
**節 電影經驗的本質——意向性(53)
第二節 電影經驗的三重結構(57)
第三章 電影知覺(64)
**節 “完形性”與“單向性”(66)
第二節 “現實性”與“交互性”(72)
第三節 “虛幻的真實”(77)
第四章 電影想象(83)
**節 電影記憶(86)
第二節 電影聯想(91)
第三節 圖像與符號(96)
第五章 電影情感(102)
**節 電影情感的核心:認同(104)
第二節 敘事電影的情感機制(110)
第三節 電影情感的三個層次(116)
第六章 電影現象學的方法(122)
**節 先驗還原法(124)
第二節 本質直觀法(127)
第三節 現象描述法(131)
附錄(137)
現象學現實主義在西方(137)
現象學現實主義在中國(158)
現象學對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的超越(187)
數字3D時代的電影知覺
——一種現象學的勘察(194)
城市空間與電影經驗
——一種現象學的描述(202)
對電影精神分析學的現象學透視(208)
現象學視域中的現代電影理論轉型(213)
珞珈戲劇影視學叢書電影現象學引論 作者簡介
王文斌,男,1984年生,江西南昌人,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后。獲聘武漢大學“珞珈青年學者”(“351”人才計劃)。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1項,武漢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5項。在《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多次獲湖北省文藝評論獎和武漢大學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