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城鎮化的模式創新與風險管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31933
- 條形碼:9787520131933 ; 978-7-5201-319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鎮化的模式創新與風險管控 本書特色
張本效著的《城鎮化的模式創新與風險管控》嘗試性地對來自基層的城鎮化經驗進行深度聚焦和全景透析,通過研究先發社區經由主動城鎮化路徑躍升為現代化小城鎮的發展歷程,剖析城鎮化模式創新過程中的成功經驗與各類風險,發掘與研究適合基層的、能夠規避各類風險并創新發展的理性城鎮化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全文共七章,**章是緒論,主要包括現有研究成果的梳理與評述、研究的目的與意義、理論框架與研究問題的介紹及關鍵概念的界定等。第二、三、四章主要介紹發端于基層的城鎮化經驗,研究基層城鎮化模式創新過程中的鄉土性特點及行動理性與理性行動。第五、六章主要研究基層城鎮化創新過程中的各類風險及風險發生規律,探索風險管控的知識與方法。第七章主要研究理性城鎮化的支點、本質、未來模式及基本走勢。
城鎮化的模式創新與風險管控 內容簡介
城鎮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城市和鄉鎮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發動機的傳統功能,城鎮化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另一方面,城鎮化也帶來了諸多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問題,特別是盲目發展、無序推進的城鎮化,更是讓人與環境背上沉重的負擔。 今天的城鎮化,已經為我們積累起足夠多的經驗,新型城鎮化的頂層設計也讓我國的城鎮化擁有更明確的發展思路和推進之策。挑戰在于,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如何保證城鎮化始終沿著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之路順利推進。 《城鎮化的模式創新與風險管控》從創新城鎮化模式、管控城鎮化風險角度,打開了一扇城鎮化未來發展之窗,從這里可以看到理性城鎮化的發展之路,看到城鎮化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方案。
城鎮化的模式創新與風險管控 目錄
**節 對話與思考
第二節 目的和意義
第三節 理論框架與概念界定
第四節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來自基層的城鎮化經驗
**節 主要樣本村介紹
第二節 J村的主動城鎮化
第三節 J村主動城鎮化形成的原因與條件
第四節 主動城鎮化的共富機制
第五節 J村主動城鎮化的經驗啟迪
第三章 城鎮化創新模式的鄉土性
**節 內化外部制度規范的動力重構
第二節 內化外部拉力的動力重構
第三節 內部結構性壓力下的動力重構
第四節 嵌入式自主重構
第四章 模式創新的理性與行動
**節 行動理性
第二節 角色行動
第三節 嵌入式角色建構
第四節 激勵機制重構
第五章 潛在與顯在的風險
**節 主動城鎮化的經營性風險
第二節 決策機制中潛存的風險
第三節 股份激勵機制中存在的風險
第四節 系統化約束機制中存在的風險
第六章 風險選擇與風險管控
**節 邊緣化風險永固化的規避與管控
第二節 土地制度與村莊建設
第三節 優化主動城鎮化的生存環境
第四節 “三大關系”風險管控分析
第七章 城鎮化的理性與理性的城鎮化
**節 理性城鎮化的支點探討
第二節 理性城鎮化的本質追求
第三節 理性城鎮化的可能模式與問題討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城鎮化的模式創新與風險管控 節選
《城鎮化的模式創新與風險管控》: J村股份制改革的初衷是切實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使其共享集體經濟的發展成果。它是J村人對全國大多數被征地農民失地、失業、失保障境遇反思的結果,也是對自己村被征地農民“高高興興地當上了征地工,灰溜溜地成了下崗工”①遭遇反思的結果,希望通過以農民“帶股入城”的方式,保證他們在失去土地這一傳統的保障資源之后,獲得一份永久性的財產收入,實現由土地保障向股份保障的轉變。基于這樣的初衷,J村股份制改革采取了“切塊改制、分步實施”的改革策略,這也是該村股改分兩次進行的內在原因。同時,該村股份制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并能在以后的實踐中得到大多數村民的支持,從而形成不斷發展的良好局面,重要原因是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的初衷迎合與滿足了該村農民“均貧富”的傳統意愿。正是基于此,我們將他們的股份制改革成果稱為共有共享式股份制產權形式。 **次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時間是2005年10月,范圍是J村下轄的原牛頭浜管理區土地以外的所有集體資產,共計人民幣7829.87萬元。以全村1956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農齡為量化依據,以1022元/年為標準,將該塊資產量化到每一個村民,以現金的方式兌現到村民手里。這是該次股改的**步,通過這一量化過程,村民真正成為該塊集體資產的共享、共有者。第二步是成立上海J村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強制與自愿相結合的方式,吸納村民投資人股,將村民轉化為股民,從而實現村民“帶股進城”的目標。這樣,J村村民就整體轉化為股份公司股民,開始以雙重身份參與集體經濟的整體運作。 由于對參股對象、參股種類和參股比例有嚴格的規定,所以,進入股份公司的村民身份也相應發生分化。另外,由于農齡長短不同,人頭股的參股數量也有明確的分類,因此,村民之間在股份占有量及股息分配量上也存在明顯的類別差異,這是造成部分村民對股改政策不滿的主要原因。但是,總體上看,J村**次股份制改革是成功的,通過改革,明晰了村集體經濟的產權歸屬和村民的權利義務。同時,使農民以股民的身份“帶股進城”,讓他們在失地之后有了一份永久性的財產性收入和生活保障,既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又化解了因被征地產生的社會矛盾,從而引導J村經濟社會諸方面逐步進入良性發展狀態。 第二次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時間是2006年12月,范圍擴大到**次股改范圍以外的所有經營性資產,包括J村通過對外投資而形成的資產,共計人民幣34600萬元,是**次股改資產的4.4倍多。這次股改仍以全村1956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農齡為量化依據,不同的是,由于量化分配的凈資產高達2.4億多元,農齡年分配標準提高至3178元/年。另外,與**次股改相比較,第二次股改在下述四個方面發生了變化,分別是:①人股份額發生了變化,主要指原農學院、市建四公司的征地人員在**次股份制改革時持有半股的,改為1/4股;②集體股比例提高,由原來的占總股本10%,改為28%;③兌現原則也由一次性現金兌現到村民手里,改為分三年兌現到位;④入股對象發生變化,**次股改時可以人股的“農齡在縣屬以上單位的人員、頂替進入縣屬以上單位的人員、下放工人進入縣屬以上單位的人員”①不再允許入股。 從根本上說,前三個變化是股份制本身結構因子之間比例關系的微調,對J村集體和村民利益來說,不具有根本的意義,但是,第四個變化卻是一個帶有根本意義的改變,因為這一改變進一步厘清了J村村民內涵與外延的邊界,從而明確了在共有共享式股份制范圍內,應該享受權利與必須履行義務的群體成員資格,從而使改制后J村集體經濟,更少具有利益均沾的特點,更多的是參照現代企業制度的運行方式發展自己。 經過兩次股份制改革以后,共有共享式股份制產權形式主體架構得以確立,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村建制保持不變,不分配正在使用的集體土地和公益性資產,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分別由村民委員會、公司經營層和J村全體村民組成。 ……
城鎮化的模式創新與風險管控 作者簡介
張本效(1965—),男,山東莒縣人,中共黨員,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浙江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系主任。主要從事社會學、山區農村經濟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已有《論資本主義內部社會主義因素的生成與擴張》、《小城鎮特困的他助與自助研究》等17篇論文正式發表,主持、參與了5項課題,參編教材一部,論文“以政治文明為坐標,建構村級政權新格局”獲浙江省高校“兩課”教師學習研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優秀論文三等獎。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