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21695
- 條形碼:9787513921695 ; 978-7-5139-2169-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 本書特色
其實,《易經》中那些蘊含深厚的辯證哲學思想,在我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隨處用得到,日用而不知,時用而不覺。劉祺庸在這本《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里面,從基礎字詞訓詁做起,引申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直白的語言、熟悉的典故介紹了《易經》,閱讀之后,既能增長國學知識,也能引導讀者走出精神危機。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通俗系統的詮釋中國易經文化的作品, 繼承傳播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 是《易經》通俗化、大眾化普及的優秀作品。其著作不同于象牙塔里的嬌吟淺唱, 也不同于故紙堆里的考證訓詁, 鑒古通今, 學養深厚, 博大精深, 理論與實際結合緊密, 可讀性強, 極具啟發意義, 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難得的實用哲學類人氣讀本, 也是引導走出精神危機的心靈讀本。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 目錄
自序 第 一 章 《易經》:富有中華民族獨特智慧的變易哲學
**節 《易經》的誕生與發展…… 003
一、一畫開天,伏羲創立先天八卦系統…… 004
二、羑里蒙難,西伯侯創制六十四卦體系…… 006
三、父子同八卦,周公協助進一步推演爻辭…… 011
四、儒道雙弘,孔老升華哲學思想…… 014
第二節 “易經”是什么樣的學問…… 016
一、何謂“易經”…… 016
二、何謂“三易” …… 019
第三節 《易經》的核心與精髓…… 021
一、用唯物辨證法看問題…… 022
二、高度重視道德修養…… 026
三、以民為本,仁政愛民…… 029
四、講究誠信,司法公正 …… 030
五、統一思想意志,團結凝聚人心…… 030
六、順應時勢,按規律辦事 …… 031
第四節 學習《易經》到底有什么用…… 032
第 二 章 乾卦 ◎ 天道剛健
**節 仰觀天象,看到了什么…… 039
第二節 自強不息,靠誰不如靠自己…… 045
第三節 放眼宇宙,順其自然乃天道…… 049
第四節 生命成長有其規律,注意人生的六個階段…… 053
一、時乘六龍:人生成長或事業發展的六個階段…… 053
二、乾卦六爻如何解讀…… 055
三、孔子的《文言傳》如何解讀乾卦…… 061
第五節 遵循規律,保持穩健科學地發展…… 070
第六節 自強不息,是發展與進步的主導力量…… 072
第七節 民族精神和信仰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乾天…… 074
第 三 章 坤卦 ◎ 地道柔剛
**節 俯察地理,看到了什么 …… 079
第二節 地道柔剛,厚德載物廣蓄博養 …… 084
一、看地道柔剛…… 085
二、看厚德載物…… 086
三、看培育社會公德…… 087
第三節 為臣之道,要像牝馬一樣柔順堅貞…… 089
第四節 恪守中庸之道,廣蓄美德…… 092
一、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094
二、胸懷寬廣,包容萬物…… 095
三、順承輔助…… 096
四、謹慎行事…… 097
五、甘于奉獻,不居功…… 098
六、各居其所,各安其分…… 100
七、發揮美德到極致…… 102
第五節 積善遠惡、修養美德才會家和國興…… 106
第 四 章 屯卦 ◎ 始生之難
**節 開創基業難中難…… 115
第二節 腹有經綸變簡單…… 120
第三節 打好基礎再發展…… 126
第四節 遠離誘惑,保持初心…… 129
第五節 明白舍棄之道,適當調整目標策略…… 131
第六節 摒除私心,和諧共富…… 134
第 五 章 蒙卦 ◎ 蒙以養正
**節 在雨霧山中開啟蒙昧…… 141
第二節 蒙以養正,端正目的…… 146
第三節 果行育德,追求良好效果…… 149
第四節 因材施教,堅持正確的原則…… 151
第五節 循序漸進,講究科學的方法…… 158
第六節 花紅心美,共升境界筑和諧…… 160
第 六 章 需卦 ◎ 需以待機
**節 暴雨將至,飲食宴樂…… 165
第二節 堅守中正之道,將順利到達…… 170
第三節 順理適時,慎戒穩進…… 172
第四節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堅信一定會有好未來…… 179
第五節 需以待機,穩步求進不妄動…… 181
第 七 章訟卦 ◎ 謀始慎訟
**節 看天水違行,嘆人心私貪…… 187
第二節 探爭訟根源,看人性善惡…… 191
第三節 面對利益紛擾,崇尚中正慎爭…… 195
第四節 防事態惡化,妥協互讓好態度…… 201
第五節 作事謀始,不是你的莫爭搶…… 202
第六節 樹立正確利益觀,天安地寧心氣平…… 205
第 八 章 師卦 ◎ 師出正道
**節 陷泥沼之地,悟容民蓄眾…… 209
第二節 容民畜眾, 全民皆兵誰不怕…… 214
第三節 興仁義之師,帥德貞正服廣眾…… 217
第四節 選帥重德才,小人亂邦怎能重用…… 219
第五節 帥德中正,壯丁訓勇紀律嚴明…… 223
第六節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228
第七節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230
第 九 章 比卦 ◎ 比樂和諧
**節 地上有水,親比團結永遠吉祥…… 236
第二節 不寧方來,主動被動結果不一樣…… 239
第三節 建萬國,親諸侯,先王親比樹立榜樣…… 241
第四節 比樂和諧,擇善而從切莫偏枉…… 244
第五節 中正博愛,親密比輔共榮光…… 252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 節選
**節 《易經》的誕生與發展 伏羲一畫開天,揭示陰陽,創立先天八卦系統,肇始中華 文明。羑里,苦難集中營,《易經》及中華文明孕育發酵的總源頭。有其父必有其子,姬昌與其子周公共同推演爻辭,完善 六十四卦體系。 儒家泰斗孔子著《易傳》,亦稱《十翼》,進行哲學闡釋,為《易經》插上飛翔的翅膀;道家泰斗老子著《道德經》,開鑿辯證哲學金礦,使《易經》綻放光芒。 天,似乎有一種神秘的主宰力量!與生俱來,人總是對天心存敬畏,充滿深切期盼,給予無限深情。 遇到大事、難事、煩心事,總期望得到上天的啟示或幫助。我們常常會由衷感嘆:“我的天呀!”當人弄明白了一件事,或解決了天大的麻煩,又常常情不自禁驚叫: “噢!我的天!” 人類與地球上的萬物生存,離不開天,也離不開地,天地構成了人類生存的外在環境。 古圣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通過對物象的觀察與感悟,洞悉天地之變,體悟乾坤陰陽之道,后將其引入社會與生活實踐的各種情境之中,給出風險警示與忠告,誕生了富有中華民族獨特智慧的變易哲學,經過世代演繹發展,被系統地概括為《易經》。 《易經》由誰創作,為中華乃至人類文明貢獻了什么? 《易經》四圣—中華人文始祖伏羲、西周王朝奠基人西伯侯姬昌、儒學先驅周公、儒家鼻祖孔子發揮偉大的“工匠精神”,接力創制人文杰作;道家鼻祖老子弘揚變易哲學思想,使《易經》光芒璀璨。 作為世界文化寶藏、智慧寶庫的《易經》,也被稱作《周易》。起源于中華*原始、*古老的文化符號。傳說是由一萬年以前的中華始祖伏羲畫出來的: “”為陽爻, “ ”為陰爻,兩者作為基本符號, 創立先天八卦系統,肇始中華文明。 據相關史料記載,伏羲風姓,燧人氏之子,也常被稱為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等,在《史記》中稱伏犧,又稱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他生于成紀,所處時代大約是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也是古籍中記載的中華民族*早的王。關于伏羲傳說比較多,有的說其人首蛇身,有的說他雌雄同體,有的說他與女媧兄妹相婚配,生兒育女,頗具神秘色彩。伏羲對《易經》的貢獻是根據天地萬物變化,創造了先天八卦;以先天八卦為字根又創造了早期的文字;他結繩為網,用以捕鳥打獵,教授人們漁獵方 法;他發明了瑟,創作樂曲,用以尊崇美好的德行。《易經》六十四卦,是頗有規律的符號象征體系。由“陰”( )和“陽”()符號構成。那何謂陰陽? 現代易學研究者張善文在《象數與義理》中寫道: “遠古時代的人們創立這兩種符號代表‘陰’‘陽’,其所包含的直感的象征蘊意十分豐富,因此,這兩條線所喻示的事物、現象至為眾多。在古人的心目中,寒暑、日月、男女、上下、高低、晝夜、內外、表里、正反、黑白、勝負等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均屬于陰陽范疇。事實上,即使是現代科學中的陰電陽電、正極負極、正數負數等物理、數學概念,也皆可納入這兩種符號象征類例中去。可見,‘陰’‘陽’符號的設立,是古人對大自然一切對立而又和諧現象的高度的象征性概括。” 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寫道:“盈乎天地之間,無非一陰一陽之理。” 《說文解字》道:“卦,筮也。” 《說卦傳》言:“觀變于陰陽而立卦。” 《易經》中象征意義的符號以陽爻、陰爻相配合,每卦三個爻,組成八卦(見表 1-1),象征天地間八種基本事物及其陰陽剛柔諸性。八卦所代表的宇宙間的八種自然現象為:乾為天,坤為地,離為火為日,坎為水為月,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 表1-1 八卦卦名與其卦形、象征物和象征意義 介紹西伯侯姬昌,需要從周朝祖先后稷說起。 據《史記 .周本紀》記載:周朝的始祖叫后稷,名棄,喜愛種植莊稼,能根據土地的栽培特性,選擇適宜的農作物加以種植與推廣,民眾都紛紛仿效他。堯帝聽說后,推舉選用棄掌管農業,棄教授老百姓遵循農作物規律種植莊稼,老百姓都得到了利益和好處。舜繼承帝位之后,深感百姓受惠于棄 ,便對他說:“棄,百姓當初忍饑挨餓,全靠你教授百姓播種各種谷物,才有糧食吃。”舜根據他的功勞將邰(今陜西省武功縣西南)封賞給棄,稱后稷,另外冊封棄姓氏為姬氏。姬氏祖先以務農為業,姬氏家族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造福百姓,對養育古代民眾做出了巨大貢獻。歷經陶唐、虞、夏幾代,姬氏家族美德廣為流傳。姬氏家族開始生活在今陜西省境內的漆、沮兩條河流流域,后來繁衍擴展到渭水河畔,歷經十三代,傳至西伯侯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重新恢復后稷等祖先發展農業生產的舊業,積德行義,民眾都擁戴他。 當時,戎狄的薰育族來侵擾他,想要得到財物,他就把財物給他們。過了一陣他們又來攻打古公亶父,還想得到土地和人民。人民群情激憤,人人都想迎戰。古公亶父說:“人民立君長,是求對他們有利。現在戎狄部族之所以來攻打,是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人民由我統率與由他們統率,有什么不同呢?人民是為了擁護我的緣故才去打仗,但靠犧牲別人的父親和孩子來統治,我不忍心這樣做。”因而他同親近左右離開了原來的封地,渡過漆、沮兩條河流,翻過梁山,定居在岐山腳下,現岐山縣因此山得名。岐山縣位于陜西省西部,寶雞市境內東北部。北接麟游縣,南連太白縣,東與扶風、眉縣接壤,西同鳳翔、陳倉區毗鄰。而當時居住在豳地(古地名,在今中國陜西省彬縣、旬邑縣西南一帶)的人民扶老攜幼,也全部來到岐山腳下,回到古公亶父身邊。周圍國家的人民聽說古公亶父仁慈,也多來投奔他。從此古公亶父建造城郭和房屋,分成邑落居住,設立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種官職。司徒負責管理民眾、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職位相當于宰相;司馬掌管軍事大權,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長;司空掌水利、營建之事,相當于現在的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等職務;司士掌管群臣的名冊,辨別貴族等級,排定朝儀席位,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部長;司寇負責穩定國家秩序保障社會治安,相當于現在的公安部部長。將社會公眾事務分條塊管理,構建起良好的社會秩序。 古公亶父正妃太姜,生了三個孩子,長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小兒子是季歷。季歷娶太任為妻。太姜、太任都是賢惠的妻子。太任生子姬昌,有圣明之兆頭。古公亶父說:“我的后代中應當有能夠成就大事的人,大概就是昌吧?”長子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歷為繼承人,以便將來能傳位于姬昌,所以兩人便逃亡到荊棘叢生的蠻地(大致是現今湖北一帶),按當地風俗身刺花紋,剪短頭發,讓位給季歷。 古公亶父死了,季歷即位,即公季。公季遵循古公亶父留下的原則,篤行仁義,諸侯都順從他。 公季死后其子姬昌繼承了西伯侯爵之位。歷史上稱作西伯侯姬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由于他能禮遇賢能,對人才篤誠相待,為了接待士人,每天到中午還顧不上吃早飯,士人紛紛投奔他。伯夷、叔齊在現在河北省東部的墨氏封地孤竹國(約涵蓋今天太行山以東、內外蒙古及東北和朝鮮地區),聽說西伯侯姬昌善于敬養老人,一起投奔了他。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也去投奔了他。后來輔佐姬昌建立西周王朝的股肱之臣相繼聚集麾下。 姬昌先后在位五十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他在位時期,“克明德慎罰”,勤于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公元前 1056年,姬昌駕崩,葬于今陜西咸陽、西安附近渭水南北岸的畢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剿滅商朝,追尊他為周文王。公元 690年,武則天稱制時,自稱為周文王后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舊傳《周易》為周文王所演。他對《易經》的貢獻是 —將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撰寫卦辭與象辭。除此之外,創周禮,為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稱文王為“三代之英”。 張善文在《象數與義理》中認為:《易經》各卦“均以六畫卦的象征符號,反映作者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的種種認識,預示各種事物、現象特定的發展程序、哲學義理。六十四卦的出現,形成了《易經》以陰陽線條為核心、以八卦物象為基礎的完整的符號象征體系。” 《易經》每卦中的象辭為揭示本卦核心啟示的畫龍點睛之筆,直接強調加強道德修養的相關卦核心啟示。《系辭下》說:“象也者,像此者也”。其采取的方式是,取象比類,使用比喻修辭方法,通過觀察自然景物的象,發現和掌握一定的規律或道理,對治理社會管理民眾事務的君子提出風險警示與道德修身的忠告。六十四卦每一卦*核心、*精髓的、發自肺腑的啟示是象辭所開示的內容。象辭乃取象比類開示易理之辭,既是風險警示的忠告,也是道德修養的法則,是每一卦中*有價值的核心理念,是學習《易經》時必須牢牢把握的核心和關鍵,如果疏忽或偏離了它,就會偏離大旨與要義。此處的象,為卦象。爻辭中出現的象,為爻象。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 作者簡介
劉祺庸 原名劉國才,字懿德,男,漢族,畢業于黑龍江大學哲學系,高級經濟師,黑龍江省金融文聯副主席、金融作家協會理事,周易學者,曾出版《易道:話說易經 談道德修養》,創立易道辯證哲學體系,系統闡述易道辯證哲學思想,繼承傳播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