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世界土壤資源狀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28619
- 條形碼:9787511628619 ; 978-7-5116-286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界土壤資源狀況 內容簡介
這份報告針對的是科學家,非專業人員和決策者。它提供了一個特別重要的在優選和地區對于定期評估、土壤功能和整體健康水平的基準。這個是特別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而靠前社會承諾將會實現。事實上,這些目標只有通過關鍵自然資源——土壤是其中之一——能夠進行可持續的管理才能實現。靠前版的主要信息是,雖然在某些地區是令人樂觀的,但大多數的土壤資源僅僅是公平的,貧窮或很好貧窮的。今天,由于侵蝕、鹽堿化、壓實、酸化和化學污染33%的土地是中度到高度退化的。土壤生產力的進一步損失將嚴重損害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擴大食品價格波動,并可能使數以百萬計的人陷入饑餓和貧困。但報告也提供證據表明這種土壤資源和功能的損失是可以避免的。可持續是土地管理,利用科學、當地知識和基于證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術,能夠增加營養的食品供應,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氣候調節杠桿,來維護生態系統服務。我們可以預期,該報告廣泛的分析內容將大大有助于在所有層面上的可持續土壤管理,也與更新的世界土壤憲章包含的建議相一致,并且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個穩固貢獻。我們很自豪地把靠前版世界土壤資源的狀態報告提供給靠前社會,并再次重申我們的承諾,一個沒有貧困,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世界。
世界土壤資源狀況 目錄
引言
1前言
11世界土壤憲章
12基本概念
參考文獻
2土壤在生態系統過程中的作用
21土壤與碳循環
211土壤儲存的有機碳總量
212土壤有機碳的性質和形成
213土壤碳庫
214影響土壤碳存儲的因素
215碳循環:知識差距與研究需求
216結論
22土壤與養分循環
23土壤與水循環
24土壤:生物的棲息地與基因庫
參考文獻
3全球土壤資源
31土壤定義的演變
32不同土壤分類系統中土壤的定義
33土壤、景觀和土壤多樣性
34土壤性質
35全球土壤圖
36生態系統服務供給功能的土壤質量基礎知識
361固有土壤肥力
362土壤水分質量和限制性
363土壤性質與氣候變化
364土壤可蝕性和水蝕
365土壤適耕性
366土壤、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
37全球土壤變化評價的歷史
371人類誘導的土壤退化全球評價:專家意見
372旱地土地退化評價—全球土地退化信息系統:生態系統方法
373世界土壤資源狀況
參考文獻
4土壤與人類
41當前土地覆蓋與土地利用
42歷史上土地覆蓋與土地利用變化
43土壤、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之間的相互作用
431土地利用變化與土壤退化
432土地利用強度變化
433土地利用變化導致不可逆的土壤變化
44大氣沉降
441大氣沉降
442主要大氣污染物:當前知識狀況概要
443知識差距與研究需要
參考文獻
5全球土壤變化的驅動力
51人口增長和城鎮化
511人口動態
512城鎮化
52教育、文化價值和社會公平
53土地營銷
54經濟增長
55戰爭與內亂
56氣候變化
參考文獻
6全球土壤狀況、過程與趨勢
61土壤侵蝕狀況、過程與發展趨勢
611變化過程
612土壤侵蝕狀況
613土壤侵蝕與土壤形成
614土壤可蝕性
615土壤侵蝕與農業
616土壤侵蝕與環境
617水文和水資源的影響
618植被的影響
619營養和塵埃循環的變化
6110土壤侵蝕的發展趨勢
6111結論
62全球土壤有機碳狀況和發展趨勢
621前言
622全球土壤有機碳儲量估算
623土壤有機碳的空間分布
624生物質碳的空間分布
625陸地植被碳庫的分布
626土壤碳儲量的歷史趨勢
627未來氣候變化下土壤有機碳的損失
628結論
63土壤污染狀況和趨勢
631前言
632全球土壤污染狀況
633趨勢和立法
64土壤酸化狀況和趨勢
641土壤酸化的過程和成因
642土壤酸化的效應
643土壤酸化的應對措施
644全球土壤酸化的狀況與趨勢
65全球土壤鹽漬化狀況
651土壤鹽漬化狀況和程度
652土壤鹽漬化產生的原因
653土壤鹽漬化趨勢和影響
654土壤鹽漬化的應對措施
66土壤生物多樣性的狀況和趨勢
661前言
662土壤生物和土地利用
663結論
67土壤封閉:狀況與趨勢
68土壤養分平衡變化:狀況與趨勢
681前言
682土壤養分平衡計算的原理和組成
683養分收支:空間尺度的影響
684養分收支:土地利用制度、土地利用類型、管理及家庭資產的影響
685未來的前景如何?
69土壤壓實的狀況和趨勢
691耕作制度對土壤壓實的影響
692深層土壤壓實程度如何?
693土壤壓實問題的解決措施
610全球土壤水量與質量:狀況、過程和趨勢
6101土壤水變化過程
6102土壤水測量
6103土壤水的狀況和趨勢
6104土壤水分短缺的熱點地區
6105結論
參考文獻
7土壤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
71前言
72土壤變化與糧食安全
721土壤侵蝕
722土壤封閉
723土壤污染
724土壤酸化
725土壤鹽漬化
726土壤壓實
727營養失衡
728土壤變化對土壤有機碳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73土壤變化和氣候調節
731土壤中的碳
732氧化亞氮的排放
733甲烷的排放
734熱量和水分遷移
74大氣質量調節
741氨的排放
742氣溶膠
75土壤變化和水質調節
751土壤中氮和磷的轉化與固定
752酸化緩沖
753回用家庭廢水的過濾再利用
754影響水利用的因素
76土壤變化和水量調節
761土壤水分調節
762土壤攔截降水
763地表水調節
77土壤變化與自然災害調節
771土壤滑坡災害
772地震誘發的土壤災害
773土壤和干旱災害
774土壤和洪水災害
775凍土融化引起的災害
78土壤生物調節
79土壤和人類健康調節
710土壤和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8對土壤變化的管理和政策應對
世界土壤資源狀況 節選
1前言 11世界土壤憲章 “土壤為地球生命之本”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了解土壤,然而,真正了解土壤的人數可能比人類歷史的任何時候都要少。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與土壤打交道的人越來越少,因而,大多數地區人們與土壤直接接觸的經歷也越來越少。就這一點而言,人類對土壤的依賴完全不同于食物、能源、水和空氣,因為人類不必持續地依賴安全的土壤。然而,現在整個人類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從土壤中生產的農產品,也更依賴維護生物圈正常運轉的無形的生態服務功能。 本報告的目標是明確人類福祉與土壤間的本質聯系,并為共同保護這一重要資源采取行動提供一個基準。 本章節以2015年糧農組織修訂的世界土壤憲章的序言為開篇詞。 土壤為地球生命之本,然而,人類對土壤資源的壓力正在接近臨界極限。認真實施土壤管理是實現可持續農業的一個基本要素,并提供寶貴的氣候調節手段和保障生態系統服務及生物多樣性的途徑。 世界土壤憲章提出了9條原則,總結了我們當前對土壤的認識、土壤多方面的作用和繼續提供這些服務所面臨的威脅。這9條原則簡明扼要的對報告進行了概括性的介紹。 世界土壤憲章的9條原則如下。 原則1:土壤是一種關鍵生產資源,是創造眾多產品和服務的根本,而這些產品和服務則是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人類要做到糧食、水和能源安全,全球土壤資源的質量維護或提高是必需的,也是各個國家在各自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必須實現的至高無上的責任。尤其是,隨著人類對糧食、纖維和燃料產品需求的增加,為了實現糧食和能源安全,未來對土壤的壓力還會不斷增加。 原則2:土壤是時空過程交互作用的復雜自然體,因而,其本身的形態和特性及其所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也復雜多樣。好的土壤管理,首先需要理解不同的土壤能力,然后,鼓勵采取既適合土壤能力、又可消除貧窮和實現糧食安全的土地利用方式。 原則3:土壤在保持或增加支持、供應、調節和文化等服務時,如果對土壤服務功能或生物多樣性未造成明顯損害,那么,這種土壤管理才是可持續的。土壤既為植物生產提供支持和供應服務,又為水質量以及大氣中溫室氣體成分提供調節服務,這兩者間的平衡尤其令人關切。 原則4:土壤管理決策的執行具有局部特殊性,不同社會經濟條件下差異較大。要制定出適合地方決策者采用的具體措施,往往需要調動眾多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制定多層面、多學科的方案。因此,與地方或本土知識的密切結合是至關重要的。 原則5:土壤的特定功能主要受土壤一系列化學、生物和物理性質支配。了解這些性質的實際狀況、土壤功能的作用、自然和人為導致其變化的效應,對實現土壤的可持續利用很關鍵。 原則6:土壤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寶庫,包含微生物、植物和動物體。這種生物多樣性為支持土壤功能發揮著根本作用,進而為土壤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提供支持。因此,為保障這些功能的發揮,維持土壤生物多樣性是必需的。 原則7:所有土壤,無論主動管理與否,都在提供著與全球氣候調節和多尺度水分調節相關的生態系統服務。土地利用的改變有可能會減少土壤提供的這些全球公共產品的服務。對局部或區域土地利用改變產生影響的評價,只有在土壤生態系統服務貢獻的全球性評價框架下才具有可靠性。 原則8:土壤退化必然減少或消除土壤功能及其支持人類福祉所需生態系統服務的能力。盡量減少或消除土壤退化對維持土壤服務是必要的,這比出現退化后再恢復土壤要有效得多。 原則9:在有些情形中,退化土壤可通過應用適當恢復技術,恢復其核心功能及其對生態系統服務的貢獻。這可增加用于提供服務的面積,而又不必改變土地利用。 這9條原則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行動準則(表1-1)。準則是對我們共同目標的明確聲明:“所有各方的首要目標是確保土壤可持續管理,退化土壤得到修復。”開篇詞之后是一系列對人類社會不同階層的具體行動準則。本報告未來的更新將記錄我們在執行這些行動準則和實現世界土壤憲章簽署國設定的目標取得的成果。 表1-1土壤學和土壤管理概念介紹年表(來源:Bockheim et al,2005) 年土壤學土壤管理 1880年以前土壤的概念是指植物生長的介質和巖石表面的風化層 1880—1900土壤學基本概念的出現:土壤是一個自然體;土壤層次/土壤剖面;成土因素;土壤地理學的早期觀點 1900—1940全球范圍內對土壤自然體和成土因素概念的認可;建立了**個區域土壤分類系統;開展土壤調查;主要成土過程的識別水土保持 1940—1960闡明了成土因素和土壤發生;建立了全球土壤系統分類體系;加強土壤制圖 1960—1985全球土壤系統分類的深化;土體概念的確定;早期土壤模型及土壤覆被模式的概念的建立;土壤和地形共演變的認識世界土壤憲章(1981)、土地生產能力/適用性評估,全球土壤退化評價(GLASOD) 1985—2000土壤形成過程理解的加深;全球土壤模型的深化;全球土壤系統分類體系的進一步深化;基于統計和計算機的土壤信息系統構建可持續土壤管理、土壤質量、土壤健康 2000—2015地球系統科學,土壤圈,數字土壤制圖,土壤多樣性,民族土壤學,計量土壤學,近地感應;土壤系統,水文土壤學,關鍵帶土壤安全、碳封存 行動準則(摘自世界土壤憲章) 所有各方的首要目標是確保土壤可持續管理,退化土壤得到修復。妥善的土壤管理需要社會全方位的參與,包括國家政府、其他公共機構、國際組織、個人、團體和公司等,通過理解上述可持續土壤管理原則后采取行動,力爭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實現土地退化的零增加。鼓勵所有行動方,特別是以下各個利益相關者,考慮下述行動。 個人和私營企業的行動 (1)所有使用或管理土壤的個人,都必須起到土壤守護者的作用,確保這一基本的自然資源得到可持續管理,為未來世世代代保護土壤資源。 (2)在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過程中保證做到可持續土壤管理。 各團體和科學界的行動 (1)傳播土壤信息和知識。 (2)強調可持續土壤管理的重要性,避免關鍵土壤功能遭到破壞。 政府的行動 (1)推動可持續土壤管理,使之既適合各類土壤,又滿足國家需求。 (2)通過消除土壤障礙,努力創造有利于可持續土壤管理的社會經濟條件和體制。與土地權屬、用戶權利、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教育計劃等相關的可持續土壤管理措施的實行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可持續土壤管理措施的方式方法應當努力克服這些困難。可參照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于2012年5月通過的《國家糧食安全框架內土地、漁業及森林權屬負責任治理方式的自愿準則》。 (3)參與多層面、跨學科教育和能力建設法案的制定,促進土地使用者采納可持續土壤管理方法。 (4)支持有關研究計劃,為可持續土壤管理方法的開發和實施提供科學支撐,以便服務于終端用戶。 (5)將可持續土壤管理原則和實踐納入各級政府的政策指導和立法中,*好制定專門的國家土壤政策。 (6)在規劃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及生物多樣性保持計劃時,必須考慮土壤可持續管理措施的作用。 (7)制定和實施相關法規,防止污染物累積,避免超過為保障人體健康和福祉所確定的標準,促進修復已超標的污染土壤,減少其對人和動植物的威脅。 (8)開發和維護國家土壤信息系統,致力于全球土壤信息系統的開發。 (9)為監測可持續土壤管理實施和土壤資源總體狀況,構建一個國家制度框架。
世界土壤資源狀況 作者簡介
王樹聲,男,1962年1月出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三級崗位杰出人才。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中國煙草總公司青州煙草研究所副所長,黨委委員,工會主席,農業部煙草生物學與加工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七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煙草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中國煙草學會農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中國煙草科學》編委會委員、副主編;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農業部工程建設項目”評估專家;山東植物生理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煙草學會理事;上海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農業專家委員會委員。 長期從事煙草栽培與營養、生理與代謝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理論水平和豐富的科研管理經驗。參加工作以來,主持或參與農業部、國家煙草專賣局等科研項目2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13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8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其中5篇在國際煙草會議(TRSC和CORESTA)上宣讀;主編、主審或參編《優質煙草栽培技術》、《中國煙草栽培學》、《植物功能基因組學》等科技著作、譯著、教材和論文集17部;參加起草完成《煙用聚乙烯吹塑地膜》等國家、行業標準3項,均已頒布實施;培養博士或碩士研究生18名。先后榮獲全國煙草行業“十五”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第三屆中國煙草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先進工作者、文明職工、優秀共產黨員,青島市嶗山區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