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1900-1955-這不是我想要的世界-丘吉爾改變世界的經典演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616101
- 條形碼:9787514616101 ; 978-7-5146-161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00-1955-這不是我想要的世界-丘吉爾改變世界的經典演講 本書特色
1. 一部充滿文學色彩和個人印記的二十世紀上半葉國際關系史! 2. 一本貫穿丘吉爾整個政治生涯的經典演講;3. 丘吉爾在*艱難的時刻,以全部激情與勇氣發出的“獅吼”,充滿激情與斗志;4. 大量鮮活生動的細節,足以填補歷史教科書的空白。 希望這本書能讓讀者體會到,丘吉爾是如何將演講這門技藝,升華成為一種藝術,淬煉成為一種威力無比的斗爭武器。丘吉爾一生演講結集多達皇皇八大卷四百萬字,本書只是當中著名的一小部分。讀者無需貪多求全,隨意品嘗汪洋中的一捧,也會有酣暢淋漓、霍然病去之感。 1. 一部充滿文學色彩和個人印記的二十世紀上半葉國際關系史! 2. 一本貫穿丘吉爾整個政治生涯的經典演講;3. 丘吉爾在*艱難的時刻,以全部激情與勇氣發出的“獅吼”,充滿激情與斗志;4. 大量鮮活生動的細節,足以填補歷史教科書的空白。 希望這本書能讓讀者體會到,丘吉爾是如何將演講這門技藝,升華成為一種藝術,淬煉成為一種威力無比的斗爭武器。丘吉爾一生演講結集多達皇皇八大卷四百萬字,本書只是當中著名的一小部分。讀者無需貪多求全,隨意品嘗汪洋中的一捧,也會有酣暢淋漓、霍然病去之感。 溫斯頓·丘吉爾能把英語語言動員起來并將之送上戰場。 ——美國約翰·肯尼迪總統 在黑暗的年代里,他的言語以及與之相應的行動,喚起了世界各地千百萬人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瑞典文學院院士利列斯特蘭德
1900-1955-這不是我想要的世界-丘吉爾改變世界的經典演講 內容簡介
本書的作者丘吉爾可能是英國特別會演講的人,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不列顛孤立無援毫無防御能力之時,他用他的決心、戰斗到底的語調和幽默詼諧的調侃,激勵他的人民去抵抗、去戰斗、去獲取勝利。瑞典文學院在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中說:“丘吉爾成熟的演說,目的敏捷準確,內容壯觀動人。猶如一股鑄造歷史環節的力。丘吉爾在自由和人性尊重的關鍵時刻的滔滔不絕的演說,卻另有一番動人心魄的魔力。也許他自己正是以這偉大的演說,建立了永垂不朽的豐碑。” 本書讓我們直觀地看到,作為議會之母的英國議會如何進行日常辯論與重大表決;二戰中的英國是如何捉襟見肘又斗志昂揚;冷戰的“鐵幕”怎樣一點點籠罩了歐洲;聯合國又是怎樣從設想變成了現實。從歷史、政治角度進入這本書,你會發現一個更全面、更復雜的丘吉爾。
1900-1955-這不是我想要的世界-丘吉爾改變世界的經典演講 目錄
**部分
掌控聲音?1900—1917
1.議員演講首秀
2.德蘭士瓦憲法
3.高談闊論于競選講壇
4.海軍的任務
5.達達尼爾海峽替罪羊
6.一個災難性的建議
第二部分
蔑視與警告?1917—1939
7.關于預算案的廣播講話
8.印度的威脅
9.不列顛的空防
10.重整軍備的失敗
11.慕尼黑
第三部分
英語總動員?1940
12.新政府
13.迫在眉睫的考驗
14.敦刻爾克
15.獨自作戰
16.不列顛之戰
17.內維爾·張伯倫逝世
第四部分
發動語言戰爭?1941—1945
18.求助于美國
19.困難時期
20.擴大的沖突
21.被駁回的不信任案
22.悼念勞合·喬治
23.悼念富蘭克林·羅斯福
24.歐洲勝利
第五部分
風格多樣的演講?1945—1955
25.再次競選
26.戰爭總結
27.蘇聯的威脅
28.歐洲的團結
29.致敬喬治六世
30.演講辯論
31.八十華誕
32.天鵝之歌
1900-1955-這不是我想要的世界-丘吉爾改變世界的經典演講 節選
**部分 掌控聲音 1900—1917 1.議員演講首秀 一段光輝的記憶 下議院禮堂,1901年2月18日 1897年7月,丘吉爾在巴思的克拉弗頓莊園做了首次政治演講。兩年后,他作為保守黨候選人在一次遞補選舉中與奧爾德·海姆競爭失敗,不過在1900年的“卡其”大選中,他以微弱優勢贏得了同一批選民的支持。之后他就為一次報酬豐厚的演講啟程赴美國,回來后于1901年2月14日在下議院入席就座,當時他只有二十六歲。 僅僅四天后,他就發表了初次演講。因為恰好在勞埃德·喬治之后講話,也因為他本人已經聲名遠播,所以當時人們都蜂擁到議院里聽他演講。他先就勞埃德·喬治的煽動性演講做了即興評論,但演講主體是精心準備的對布爾戰爭之后南非的困難與前景的思考。演講的結束語直接而又刻意地提到了他的父親——倫道夫勛爵。 他收到來自議會兩院的祝賀,阿斯奎斯和約瑟夫·張伯倫的話遠非禮貌的敷衍。保守黨的《晨報》認為他“充分達成了對他業已形成的期望”。但自由黨的《每日新聞》則指出:“演講、口音和外表,都沒給他加分。”他們說得對,但他們很快就被證明說錯了。 我知道,議會剛才聆聽過尊敬的議員閣下的演講,本想將您的演講的修改稿拿來做演講的。修改稿內容已經出現在報紙上,語氣異常的溫和適度;但無論它是多么溫和適度,議員閣下和他的政治盟友們都不想將其曝光于批判之下,或者挑起分歧。的確,當我們對比溫和的修改稿與議員閣下剛才發表的犀利演講時,很難避免一個結論,即修改稿的溫和來自于議員閣下的政治盟友和領導,而他演講中的尖銳犀利則完全屬于他個人。竊以為,總體而言,如果議員閣下提交修改稿而不做自己的演講,不是像剛才那樣只做演講不交修改稿,也許會更好。如果議員閣下對此有任何看法我都不會抱怨,因為這么做是我的使命。那些曾為議院增光的*著名人物的經歷告訴我,在沒有緊急情況時,比如別國入侵時,國家不應該以任何方式限制或阻止議會討論的完全自由。而且我相信,布爾人也不會特別重視議員閣下的演講。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像布爾人一樣,得到過那么多的口頭安慰和那么少的實際幫助。如果我是正在戰斗的布爾人——如果我是個布爾人,我希望我正在戰斗——我不允許自己被任何同情的表示所欺騙,即使是一百個議員簽署的也不行。尊敬的議員閣下詳盡論述了火燒農場的問題。我現在無意討論火燒農場的倫理問題,但是我認為,議員閣下們應當追溯一個事實:**次世界大戰中,出于人道的考慮阻止了德國軍隊把炮彈扔進巴黎居民區,讓他們沒有為強迫駐軍投降而把這座偉大城市的居民餓得去吃老鼠。我冒昧地認為,國王陛下的政府沒有理由阻止他的指揮官在戰場上使用任何手段,那些在過去五六十年中已經由歐洲和美國的將軍們證明為合理的手段。有人指控說這些手段既是背叛又很殘暴,我不完全贊同。從我的戰爭所見出發——我有時會看到一些——我認為,與其他戰爭相比,特別是那些本國居民參加的戰爭,這場在南非的戰爭總體而言進行得非同尋常的人道和慷慨。卡那封區的議員閣下已經注意到了一位將官的事,雖然我反對討論此刻正在保衛國家的將官的個人品格,因為我自己就認識布魯斯·漢密爾頓將軍,議員閣下懷著崇敬之情描述這位將軍,我更覺得自己不能不在演講中提供微末的證詞。事實就是:在陛下的軍隊中,很少有人比布魯斯·漢密爾頓將軍更忠誠,更仁慈,更勇敢。 尊敬的反對黨領袖先生在戰后南非政策這一問題上的看法,與政府已經得出的結論有所不同。我已經能夠分辨出,其中的差異在于國王陛下的政府打算在戰爭結束后,在賦予當地人民充分的代表權利之前,在當地成立一個過渡政府;另一方面反對黨領袖先生認為,如果軍政府作為臨時措施延續下去,沒有當地過渡政府的干涉,這些代議制度還會更迅速地建立起來。但愿我沒有誤會先生閣下,如果我有,我相信他會毫不猶豫地更正我,我會因誤會他的觀點而萬分抱歉。如果我的判斷正確,我將恭敬地請求議會允許我對這兩個非此即彼的主張審視一番。我不希望自己發號施令,或者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議員先生。*近十個月中,我曾在不同情況下周游過南非,我很想把這期間自己強烈意識到的一些想法呈交議會。 首先,我想回顧一下我們參戰的緣起。我們參戰——我的意思當然是我們出發到海外參戰——與管轄權擴張相關。為了將管轄權擴張到德蘭士瓦,我們開始與布爾人談判。當我提到德蘭士瓦人時,我是指德蘭士瓦人全體,而非特指*早到達那里的人,那時布爾人的數量接近英國人和非荷蘭裔人的兩倍半。但在戰爭爆發前的幾周里,每列火車上都擠滿了竭力想逃離沖突的英國人,還有許多英國僑民因此而流落到世界各地。在我看來,戰爭結束后,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談判的主題也即戰爭的緣起。如果我能制定政策,我將請求議會確立這樣一個原則:在德蘭士瓦人口重新達到原有水平之前,不應該在那里推廣任何代議制度。把一個對國家毀滅負有責任的政府扔給它殘余的人民,扔給那些對國家基本制度懷著強烈敵意的人,還有什么能比這樣做更危險、更輕率、更沒用呢?我認為,在*后一次開火和**次投票之間,必須有段相當長的間隔,這段間隔必須由某種性質的政府來填補。在這一點上不應有任何懷疑、任何分歧。 我懇請議會考慮,何種形式的政府——當地政府或者軍政府——*有利于國家繁榮的恢復,*能鼓勵目前散落各地的人們回歸。我知道,有些議員先生希望代議制度能夠直接接替軍政府,但我以為,他們沒能完全認識到這種軍政府是多么討厭。我對英國官員懷著*崇高的敬意,聽到一些議員在演講中攻擊他們,我深感遺憾,也深感憤怒。雖然我認為英國官員在戰場上及處理本地人事務時都是世界上*優秀的官員,我還是不相信他們的培養過程和思維習慣能讓他們勝任在歐洲裔當地人中執行專制統治。我本人常常為看到可敬的布爾老農夫被年輕的下級官員當作列兵一樣蠻橫地呼來喝去而羞恥。布爾人是鄉紳與農民的古怪組合,在農民的粗糙外表下,人們往往會發現他鄉紳的本能。我敢肯定地說,只要讓任何類似直接軍政府的形式存在,這里就不會有商業復蘇,不會有僑民回歸,不會有世界各地的移民擁入——除了布爾人的絕望和不滿,對我們英國殖民者不斷增長的怨恨之外,一無所有。相反,如果有一個本地政府,情況將大為不同。我認為我們有絕對的道德權利建立這個政府,只要想想這個國家將不得不通過帝國國庫上交收入就可以了。如果有個當地政府,由阿爾弗雷德·米爾納爵士(聽眾大喊“聽啊,聽啊”,“啊”!)這樣的人管理,我確信他擁有整個保守黨的信任,議會里的另一派也有相當多議員發現,阿爾弗雷德·米爾納爵士對南非事件有著深入思考,反對他顯得很不合適。一旦大家知道德蘭士瓦有一個政府保護財產和自由,知道在這個國家,一個人可以自由、安全地生活,立刻就會有移民從世界各地擁入建設此地,并憑借戰爭后商業的巨大復蘇而獲利。如果可以憑自己的經驗判斷,我認為議會里有許多議員已經收到了選民來信,詢問去南非是否可取。當這一移民政策進展順利時,我們將再次擁有德蘭士瓦的絕大多數人口,和緊密團結在帝國之內的人民,當我們能夠在他們當中推廣代議制度時,我們會發現它安全地建立在被統治者一致贊成的廣泛基礎之上,同時少數人的權利將通過帝國當局精明老練的干預而得到有效的保護。我要說,南非將出現一個英語化的忠誠的德蘭士瓦,這樣一個美好前景才是那個海角得名“好望”的根本原因。 我沒有資格批評來自反對黨領袖如此杰出的權威提案,但是我發現,對比這兩個計劃后,我強烈地傾向于采納國王陛下政府的提議,讓我對此閉口不提是不可能的。現在,我的討論已經從根本解決這兩個共和國的問題轉向迫在眉睫的形勢問題。政府當前的政策應該是怎樣的?我認為,議會有一個相當廣泛的共識,即應當讓布爾人的投降輕松體面,對他們來說,繼續戰斗痛苦而又危險。讓我們的政府以*快的速度同時考慮這兩個計劃吧。我由衷地同情我尊貴的朋友高級議員奧德漢姆,他在去年的演講中表現出高度焦慮,認為應當不惜一切讓布爾人徹底明白,我們給他們提供了什么條件。我真心希望這位殖民地大臣一事無成,帶著在沙場上勇敢戰斗卻郁郁寡歡的士兵回國。無論何時,只有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小我的自由必須融入到大英帝國更宏大的自由之中時,他們的財產安全和信仰平等的權利,及代議制度的承諾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后,但并非*不重要的,英國軍隊*容易給予勇敢而堅忍的敵人的是什么呢?不是別的,是戰爭帶來的所有榮譽。我希望尊敬的殖民地大臣不會因他的使者遭遇斷然拒絕而灰心喪氣,而是堅持爭取讓對方明白我們的條件,憑借這些條件,他們任何時候都可以得到和平以及大不列顛的友誼。當然,我們只能承諾,實現與否還要看布爾人是不是接受我們的條件。他們也許會拒絕我們提供的慷慨條件,前進或后退取決于那一聲陳舊的口號:“不獨立毋寧死!”(民族主義者的喝彩)我在這種前景中看不到任何可令人高興的東西,因為如果它實現,戰爭將進入一個非常凄慘黑暗的階段。如果布爾人仍然對理智的聲音充耳不聞,對友誼之手視而不見,如果他們拒絕所有提案,無視全部條件,那么,雖然我們不禁要敬佩其決心和堅忍,我們也只能希望自己的民族在追求自認為正義的事業時,會表現出同樣強大的決心、同樣持久的堅忍。 我們應當采取什么軍事手段?我并不懷疑還有其他選擇會呈上議會來討論,但是以我對謠言的理解,總的說來,南非局勢可能改善的跡象相當明顯。有跡象表明布爾人正在變弱,他們長期以來付出的絕望而狂熱的努力已不可能無限期地維持。若果真如此,現在正是政府和軍隊以雙倍努力回擊的時候。像我這樣代表著大量工人階級選民的議員責無旁貸,我們應使政府深刻認識到,這個國家在戰爭勝利之前并不想計算戰爭的代價。我想我們都很高興看到報紙上的公告說,又有三萬名武裝好的士兵正被派往南非。我高度滿意地注意到,陸軍大臣由于不滿足于派遣大量士兵,已經找到了一些杰出的印度軍官,其中的佼佼者是賓頓·布拉德爵士,他們將奔赴南非,帶著自己在印度邊境積累的游擊戰爭經驗去應對南非正在進行的特殊戰爭——我不想稱之為游擊戰爭。盡管這些準備已經很充分,但還不是全部,我將一直奢望,希望某個美好的下午,殖民大臣會帶著嶄新的計劃來到議院,計劃中不僅要為軍隊保持兩萬五千人的標準(無論是因為戰斗減員還是疾病減員)而增加派遣兵力,還要將這一標準以每月兩千或三千人的配額逐步提高。這樣一來,布爾人以不斷減少的資源來對抗不斷增加的困難,就一定會屈服。他們不單會暴露在一波波的浪頭下,還會遭到漲潮的強大沖擊。 這里和別處的一些議員都認為,將這場戰爭污蔑為貪婪之戰是合適的。很遺憾,我堅決反對這一討人喜歡的看法。如果有人因這場戰爭而欣喜,帶著對刺激的希望或者對沖突的渴求去往南非,今天他們得到的已經足夠了,而且綽綽有余了。如果,像北安普敦議員曾數次指出的那樣,是某些資本家花錢引發了這場戰爭,期望它能抬高他們礦產的價值,他們現在應該明白,自己做了一筆非同一般的賠本生意。對于這個國家的大多數人,所有的人來說,這場戰爭從開始到結束都只是一場責任之戰。他們相信,他們通過*不同尋常的方式表明自己相信,國王陛下的政府和殖民大臣完全受到同樣崇高的愛國動機的鼓勵。他們知道,任何其他鼓勵都不能支撐并推動正規軍和志愿軍,經歷了這些艱難歲月的軍人們,不得不忍受著公眾輿論的沖擊。他們的確不得不悲嘆,正如我本人也是一樣,為戰爭中失去許許多多好朋友而悲嘆。我們不禁要為戰爭中的諸多變故而感到遺憾。盡管如此,經過再三考慮,我認為自己不可能去批評導致戰爭的總體政策,我們沒有理由為戰爭中經歷的一切而羞恥,我們也沒有權利消沉或悲哀。我認為,如果有任何議員為南非的事態感到不快,我會推薦給他們一個例子——我自己從中得到過許多鼓舞——請他們去看看大英帝國另一個偉大的屬國及殖民地,看看戰爭在那里的效果。無論我們在開普敦殖民地那些可疑的朋友那兒失去了什么,我們的所得依然超過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十倍,或許是二十倍。那里的人——哪怕是*偏遠省份*卑微的農夫——都通過有效的行動參與了沖突才得以認識到(因為從前他們絕不可能認識到),他們屬于這個帝國,帝國也屬于他們。在落座之前,我要對議會表達無盡的感激,我深深知道,諸位給予我仁慈和耐心不是因為我本人,而是因為許多議員依然保留著的一段光輝的記憶。
1900-1955-這不是我想要的世界-丘吉爾改變世界的經典演講 作者簡介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家、演說家、作家、畫家。曾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zui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戰后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揭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1953年,“由于他精通歷史和傳記的藝術,以及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等。 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zui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zui偉大的英國人”。 溫華,女,1974年生人,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洛陽校區中文系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國文學及比較文學。譯著代表作有《在北風的背后》(2007)、《失落的大陸》(2013)、《我們內心的沖突》(2018)。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