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馬克思的三大批判:法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2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61782
- 條形碼:9787300261782 ; 978-7-300-2617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馬克思的三大批判:法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2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本書特色
程廣云著的《馬克思的三大批判--法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形而上學》力圖從整體上探析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分別探析馬克思對形而上學、政治經濟學和法哲學的三大批判,馬克思的三大批判與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三個組成部分相對應,它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正是在對形而上學、政治經濟學和法哲學的批判中,馬克思構建了自己的政治哲學。本書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解釋并不停留在馬克思經典著作的原本中,而是努力依據當代國內外的理論和現實的成就予以推進。
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馬克思的三大批判:法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2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內容簡介
本書致力于以馬克思文本解讀為中心,努力把握馬克思自身思想的歷史和邏輯線索,將其歸結為法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形而上學“三大批判”,以此闡釋馬克思政治哲學理論體系。馬克思的法哲學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與其形而上學批判密切相關,他的實踐唯物主義就是政治哲學,其中的核心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具有兩個理論體系,一個是名詞體系,另一個是動名詞體系。這一新型政治哲學體系,在資本主義物質生產和再生產基礎上闡明資本主義政治生產和再生產、資本主義觀念生產和再生產。本書在相關問題上盡可能地建構馬克思與其他人的對話關系,并且在若干問題上盡可能地實現理論形態轉換。
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馬克思的三大批判:法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2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目錄
引論無產階級政治實踐合法性的理論論證
——馬克思政治哲學探析
政治哲學及其發展歷程
馬克思政治哲學研究的主題和范式
兩種基本論證:實踐論和唯物論
兩個補充論證:階段論和國情論
第1章《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市民社會和國家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國家主義
馬克思法哲學批判:社會主義
從政治革命到社會革命
第2章《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勞動、私有財產
和共產主義
異化勞動:管理活動與直接生產勞動的分離
私有財產的起源和本質
共產主義: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揚棄
第3章《德意志意識形態》:實踐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從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到實踐唯物主義
實踐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和政治哲學
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和玄學
第4章《共產黨宣言》的修辭和邏輯
《共產黨宣言》的創作
《共產黨宣言》的閱讀
作為歷史劇或思想劇的《共產黨宣言》
第5章從名詞體系到動名詞體系
唯物史觀的動名詞體系
唯物史觀的名詞體系
作為名詞體系和動名詞體系結合的唯物史觀
第6章唯物史觀與社會系統論
從歷史動力論到歷史合力論
唯物史觀:社會系統論
社會形態及其演變
第7章階級斗爭學說與社會博弈論
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學說
階級概念:經濟范疇和社會范疇
階級斗爭學說:社會博弈論
第8章《資本論》的敘事和邏輯
《資本論》:史詩級巨型文本的創作和閱讀
《資本論》的敘事結構:物象人格(拜物教等)
《資本論》的邏輯方法:現象本質/偶然必然(規律)
(征候法等)
第9章政治的生產和再生產
《資本論》的政治哲學:正義論
《資本論》的政治哲學:分工論
馬克思社會所有權和社會所有制設想
第10章勞動價值論與生態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和生產要素價值論
生態價值理念:馬克思和馬爾薩斯、密爾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
第11章剩余價值論與知識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和知識價值論
知識價值理念:馬克思和熊彼特
未來學和符號政治經濟學
第12章唯物論的科學觀和實踐論的科學觀
自然科學史和自然辯證法
自然辯證法的形而上學和科學
科學和偽科學
第13章無神論的宗教觀和實踐論的宗教觀
唯物論:無神論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理論和實踐
宗教和邪教
參考文獻
后記
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馬克思的三大批判:法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2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節選
馬克思政治哲學批判既是以馬克思政治哲學為主要視域關于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的批判,也是馬克思政治哲學的自我批判。“批判”是馬克思經常運用的一個字眼,如“法哲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等。馬克思是在德國古典哲學意義上運用這個字眼的。在康德哲學里,“批判”是對思想的根據的不斷探討,正如黑格爾所謂“反思”是深思、后思、對思想的不斷再思想的含義一樣。這樣一種辯證法為馬克思所發揚光大。因此,當我們談論“批判”時,是應該將其與非批判、非反思的獨斷形而上學劃清界限的。 馬克思政治哲學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因為以某一個人的名字來命名某一“主義”,正是表明這一個人的思想構成了這一“主義”的基本的和主要的資源。近些年來,中國大陸馬克思主義哲學界越來越習慣于用馬克思哲學來置換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企圖“回到馬克思”,呈現所謂原初的、本真的、作為馬克思的馬克思。其實,西方馬克思主義早已將馬克思與列寧、馬克思與恩格斯、“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區別開來,甚至對立起來。但是,如果我們因此拒斥馬克思思想的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那么我們就真正地扼殺了馬克思。誠然,這個劃分對我們澄清意識形態和學術形態的雙重意義是頗有價值的。這里有兩個態度:一是意識形態上的“馬克思主義”態度;一是學術形態上的“馬克思哲學”態度。從意識形態上看,馬克思主義在發展,卻沿著不同方向發展,每一方向都有專一性和排他性的特質。我們之所以在馬克思主義后加上后綴(如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是因為我們堅持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具有自身特色,這一特色是由時代背景、國情以及自身實踐決定的。我們所信仰的馬克思主義不是諸如伯恩施坦主義、托洛茨基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類的國外馬克思主義,而是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革命建設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現代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當然,不信仰并不等于不研究。從學術形態上看,馬克思主義同樣在發展,但不是單一性的發展,而是多樣性的發展。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元化的,而是多元化的。這不僅是因為時代的變化、國情的差異,而且是因為馬克思思想原本就具有多個面向、多個維度,從而為多種解讀方式、多種發展路徑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甚至無限可能。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或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只是其中一條重要的發展線索(他們之間的連續性和間斷性值得辨析),雖然馬列主義構成我們現有的政黨意識形態和國家意識形態,但并未窮盡全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譬如,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者就有三派,伯恩施坦是右派,考茨基、普列漢諾夫是中派,列寧、盧森堡是左派;而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劃分為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列寧之后,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又有三派——托洛茨基、斯大林、布哈林,總起來說,托洛茨基比斯大林左一些,布哈林比斯大林右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又有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如馬爾庫塞)和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如阿爾都塞)。在意識形態上,我們必須以其中一個派別為正統,以其他多個派別為異端。但是,在學術形態上,這里需要辨析這樣幾個方面:首先,真理和謬誤不是截然分立的,一個人掌握了一些真理,既不意味著這個人是真理的化身,也不意味著與之區別和對立的其他人等于謬誤。其次,雖然實踐檢驗真理、謬誤,但實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此時此地是成功的,彼時彼地或許就是失敗的。因此,檢驗應當是反復的和不斷的,否則就是成王敗寇。我們現在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和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多樣性存在和多元化發展的承認。當然,所有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都被稱為“馬克思主義”,是因為它們具有“家族相似”的特征。誠然,這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態度,它跟一個政黨、一個國家指導思想的單一性和一元化并不矛盾。
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馬克思的三大批判:法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2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
程廣云,1963年生,安徽懷寧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哲學和文化哲學。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和《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4部,論文集2部,教材1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等項目5項。代表作有:《作為公民教育和對話教育的哲學教育》《青春就是真理》《當代中國精神》《筑土為壇——多元文化與公共政治》《哲學導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