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人應知的中華十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32946
- 條形碼:9787101132946 ; 978-7-101-13294-6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人應知的中華十德 本書特色
☆ 闡釋十德內容: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 ☆ 解讀形式新穎:一問一答,釋疑解惑,針對性強; ☆ 感悟現代價值:精選經典事例,講述親切生動,具可讀性。
中國人應知的中華十德 內容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是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核心精神,即中華十德。本書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闡釋每種精神的內涵、意義,以及對現代人的啟示。作者緊密聯系當下的人生問題、社會弊病,并與中華十德相結合,提出解決問題、弊病的建議。每個問題后,均附經典事例,并作簡評,讀者可從中體會中華十德的涵義與價值。
中國人應知的中華十德 目錄
仁
仁的本質是什么?
如何以仁愛之心對待天地萬物?
仁德如何具體展現為“恭、寬、信、敏、惠”?
如何理解并運用“良知”?
如何存養自己的善念?
如何理解并踐行推己及人的恕道?
德與道是什么樣的關系?
如何交友才能有助于德性的增長?
為什么說善良的行為出自仁慈之心?
為什么仁愛之心需要與理性的智慧相結合?
為什么說憂患意識是仁愛之心的表現?
為什么說仁愛之心可以滋養人的心靈?
義
義的本義是什么?
如何理解并運用正義的原則?
為什么說正義的人性根源就是仁愛?
什么是道義?
如何理解“義利相生”?
如何做才是“取之有道,用之有道”?
如何做到以義制利?
禮
禮的內在精神是什么?
怎么理解禮儀中的真誠心、恭敬心?
在禮的運用中,要遵守什么樣的原則?
怎樣發揮禮在冶情養德方面的作用?
在禮的運用中如何正確體現“親親尊尊”的原則?
中華民族有哪些重要的禮儀?
如何做到儀容儀態的端正得體?
如何在禮儀中體現謙讓的精神?
智
如何區分真理和義理?
什么是體證?
什么是實踐,什么是踐行?
如何理解并運用“知行合一”的原則?
如何做到知人善任?
運用智謀要遵守什么樣的原則?
如何運用辯證之道?
在哪些情況下應當有為,哪些情況下應當無為?
信
誠與信的關系如何?
如何做到誠意?
如何做到慎獨?
怎樣理解“實事求是”與“求真務實”?
如何做到言而有信?
怎樣理解“信”與其他道德范疇之間的關系?
如何做到言行一致?
如何做到以誠待人?
怎樣理解無信不立?
忠
愛國主義的真實內涵是什么?
如何理解忠于公和忠于私?
忠于正道該怎么做?
如何做到忠于職守?
忠與其他道德范疇有怎樣的關系?
如何理解忠恕之道?
孝
為什么說孝道是中華民族核心精神的根基?
為什么說行孝不能講條件?
哪些不良行為會影響孝道?
為什么說愛敬父母是孝道的重要表現?
如何做到養父母之心?
如何做到養父母之志?
為什么說自虐自殘違背孝道?
如何做到以德傳家?
子女勸諫父母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怎樣做到以禮事親?
廉
如何節制自己的欲望?
如何養成清正廉明的風尚?
節儉有什么價值?
如何理解孔顏之樂?
為什么說知恥是道德體驗?
如何運用儒家持敬的功夫?
毅
如何立志?
“事上磨煉”如何展開?
如何做到自強不息?
怎樣理解中國文化中的“勇”?
如何運用道義之勇?
如何運用剛柔相濟的原理?
和
什么是中庸之道?
如何理解并運用陰陽和諧的原理?
怎樣理解“仇必和解”?
如何運用中和之道來養生?
如何運用和合之理做到“齊家”?
怎樣理解并運用“天人合一”?
中國人應知的中華十德 節選
仁 仁,表示人與人之間以“愛”為核心的一種關系。孔子將“仁”定義為“愛人”,“仁者愛人”是儒家的核心倫理范疇。儒家講“仁愛”,道家講“慈愛”,佛家講“慈悲”,“愛”是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原則。仁愛是奉獻式的愛,源自于人善良的心性,所以一個仁者要去愛護人、關心人、尊重人,維護他人的權益,尊重他人的人格。 仁者要化掉自己的私欲,對自然界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是維持人的道德品性與良善行為的重要信仰力量。 培養仁德就是去發現自己的良知。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的結合體,一個人找到了自己的良知,仁德才能夠產生。培養仁德還要存養自己的善念,修養自己的“恕道”。 “仁”是儒家*高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境界,具有統籌性和綱領性的作用。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仁愛的精神,其他的道德修養才可能產生。仁者的*高境界就是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將愛心擴展至天地萬物,將自己視為天地間的一分子,對萬物不加以征服、破壞、掠奪。 仁的本質是什么?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儒家看來,仁是人內在德性的*高體現,是一個人內在道德修養的*高境界,也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內圣”。一個人真正達到仁的境界是可以參天地之化育的,這樣的人起心動念之間無不是善的念頭,這樣的人內心是光明的,精神世界是充實的。 仁,從人從二。從人,是說“仁者”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從二,表示一個“仁者”看到自己的時候還要看到別人,中國文化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從二還代表天、地,即一個“仁者”要效法天地。在中國文化中“三”代表天、地、人三才。仁字從二不從三,就是說做人要化掉自己,心中只能懷天地,像天地一樣以廣博無私的愛來養育萬物,從不占為己有,所以一個“仁者”為人處事應該像天地一樣博愛、包容、無私,一個“仁者”的心胸應該像天地一樣寬廣無限。 ...... 有一天,孔子家的馬廄失火燒毀了。管家找到孔子,焦急地報告情況時,心中暗想:這么大的火災,馬廄被燒毀了,孔子要是知道那么大的損失,他一定會很心疼!讓他感到意外的是,當孔子得知后,沒有問到馬的損失情況,而是焦急地問:“有沒有傷到人?” 【點評】孔子主張“仁者愛人”,是人類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如何以仁愛之心對待天地萬物? 仁從二,“二”可以理解為天和地。就是說仁者要效法天地,即道家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中國的哲學認為,人生于天地之間,是萬物之靈,和天、地號稱三才。人要對天地萬物有敬畏之心,所以中國文化強調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所有“仁者”不僅要愛人,還要愛物,要以仁愛之心對待天地萬物。 中國從夏商周以來近五千年的文明,由于對天地有敬畏之心,所以古人從來沒有肆無忌憚地去破壞自然環境,這是中華文明能夠沿襲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今天,在祖國大地上,空氣、水、土地受到嚴重的破壞,如果再不回歸對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再過幾十年,還有可以呼吸的空氣,還有可以喝的水,還有可以可以生養我們的土地嗎? 一個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愛心不只是針對人,他的愛心可以擴充到萬事萬物。古人講,不可竭澤而漁,不可殺雞取卵,不可焚林而獵。這些都是對自然界的敬畏之心,都是以仁愛之心對待天地萬物。正是有了這樣的智慧,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才能夠同自然和諧相處,生生不息。 中華民族需要重新找回丟失已久的民族靈魂和文化精髓。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國際地位提高了,然而有的人把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丟失了,他們做事情沒有底線,毫無顧忌,沒有了對天地的敬畏心,什么壞事都敢干。部分為官者唯利是圖,賤賣資源;有些人為了私利,制假售假。 人只有保存著一份敬畏天地之心,才不會無法無天,膽大妄為。所謂“無法無天”,就是沒有法律意識,也沒有敬畏天地的意識。敬畏天地是維持人的道德品性與良善行為的重要信仰力量。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章),民間有言“老天有眼”,“蒼天在上”,“人在做,天在看”,都是敬畏天地的意識。 我們為什么要敬畏天地?天地生養萬物,承載萬物,澤被萬物,這是一種廣大無邊的無私與仁慈的精神。天地生養生命的精神下貫于人,形成人“仁”的品性。一花一草,春榮秋枯,正是生命的律動,體現天地萬物生生不已 之道。 人有仁愛之心,所愛的對象,由近及遠,逐層擴大。**層次是自尊自愛,第二層次是愛親人、愛朋友、愛鄰里,第三層次是愛人民、愛社會大眾,第四層次就是愛天地萬物。 仁者的*高境界就是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將愛心擴展至天地萬物,將自己視為天地間的一分子,將天地萬物視為生命的一部分。 仁德如何具體展現為“恭、寬、信、敏、惠”? “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一個真正把愛心修養圓滿的人,必定會做到“恭、寬、信、敏、惠”。 恭:即恭敬待人。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一個內心真正充滿愛的人,對人對物必定有恭敬心。從衣冠到容貌,從說話到做事,必定遵守一定的禮儀規范,一定不會傲慢無禮。恭敬不是卑微,一粒麥穗只有飽滿才會低下頭,一個人也只有內在的德行修養達到一定境界,才會升起對人對物的恭敬之心。 寬:即待人寬厚。寬以待人是一個智者、一個有仁德之人,在接人待物時自然而然的行為,是一個人內心強大的表現。有仁德的人才能夠隨時展現出寬容的心態。寬容不是為了去贏得別人的尊敬和愛戴,不是一種偽裝。寬容是智慧的體現,是一種修養。一個人只有智慧通達,內心常常充滿仁愛之心,充滿愉悅,才有能量去包容別人,去同情別人。民族英雄林則徐自勉聯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大海才能容納百川。 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一個人如果連基本的誠信都沒有,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德行的。而一個有仁德的人,自然能夠做到誠信待人。一個人置身于一個優秀的群體中,誠信是基本要求,不誠信的人無立足之地。但是,如果一個人置身于一個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群體中,就需要將“信”同“智”相結合,對別人的言行進行理性的分析判斷,才不會被人欺騙。 敏:即做事要勤奮,要敏捷。一個仁德具足的人,首先要把事情做圓滿,要把自己從事的工作做好,這就需要敏捷、勤奮。在工作和學習中,要有計劃,講效率,對事情反應要靈敏,行動要迅速。不遲鈍、不拖拉、不懶散,處事干練,作風果斷。具有“敏”的品質的人,做事才能有所成就。 惠:惠則足以使人。成大事者一定要有人幫助、支持。要得到真正有才干和智慧的人的支持和幫助,首先所做的事情要符合道義,符合道義的事情才能感召他人。領導者還要為人慈惠,對人要有慈愛之心,要有同情心,有愛護弱者之心,能夠常常施惠于人,這樣才能夠把人才留住。如果沒有真正做到施惠于人,他的仁愛之心就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就是沽名釣譽。所以,施惠之德,就是仁愛之心落到實處的具體表現。 ?柳盧氏睦族 唐朝時,有這樣一位奇女子,她出生于盧姓書香門第,自小接受圣賢的教誨,是賢良淑德的典范。 她嫁給一個叫做柳鎮的人之后,被人們稱為柳盧氏。她不僅上待公婆恭敬有加,對待夫君體貼入微,而且對柳氏宗族所有人,都是真心相待,盡力幫助。她的這種品德,受到了人們的稱贊與肯定。 后來,柳鎮被朝廷調去做御史。柳鎮離家之后,柳盧氏便承擔起了照顧整個家族的責任,儼然成為一個大家長,上對尊長謙卑有禮,下待晚輩如同慈母?墒,好景不長,不久之后便發生安史之亂,柳家家境每況愈下。當時又恰逢荒年,她舉家流亡到吳地。在那么惡劣的環境中,柳盧氏不惜自己挨餓受凍,也要讓家族中每個人能夠吃飽穿暖。 柳盧氏有一兒兩女,大家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就是柳盧氏的兒子。柳盧氏在孩子們幼年時期,就教他們古詩辭賦,教他們做人的道理。柳宗元成為一代散文大家,與他從小受到的良好教育密不可分。 【點評】柳氏宗族之所以和諧相安,就靠柳盧氏的仁愛之心。
中國人應知的中華十德 作者簡介
陳杰思 1964年生,云南江川人,F任世界儒學聯合會秘書長、云南師范大學教授、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組委會主任、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客座教授。著有《中華義理》、《中華義理經典》、《中華十大義理》、《君子規》、《國學復興方略》、《香港儒家德育與公民教育課程》、《中華誦?經典義理教程》(十卷本,中華書局版)、《國學教程》(十卷本,香港版)等。在經學、子學、理學、心學的基礎上,融合中華民族的價值、道德、精神、智慧,形成“十綱百目”(十大綱領132個主題思想)的國學思想教育體系,倡導建立中華義理學科與課程。 劉少華 彝族,云南永勝人。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現就職于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