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tǒng)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清代中泰關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31260
- 條形碼:9787101131260 ; 978-7-101-13126-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清代中泰關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本書特色
本書從貿(mào)易往來、文化交流及華僑華人問題等方面全面論述清代中國與泰國歷史王朝的政治關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清代中泰關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分四個歷史階段,全面論述了清代中國與泰國阿瑜陀耶王朝、吞武里王朝、曼谷王朝的傳統(tǒng)政治關系,以及晚清時期的中泰政治關系變化。同時討論了兩國政治交往下的貿(mào)易往來、文化交流及華僑華人問題。本書大量使用原始檔案文獻,對清代中泰關系的歷史分期、清代中泰傳統(tǒng)政治關系的流變與性質(zhì)、清代暹羅朝貢的時間與次數(shù)、近代中泰政治關系變化、清代中泰雙軌貿(mào)易、文化交流及泰國華僑社會發(fā)展階段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觀點。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清代中泰關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目錄
緒論
一、選題緣起
二、學術史回顧
三、研究價值與思路方法
**章清代以前中泰關系概況
一、漢代至宋代的中泰關系
二、元代中泰關系
三、明代中泰關系
第二章清朝與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的政治關系
一、與阿瑜陀耶王朝封貢關系的建立
二、與阿瑜陀耶王朝封貢關系的平穩(wěn)發(fā)展
三、緬軍攻滅阿瑜陀耶王朝與清朝擬議聯(lián)暹攻緬
第三章清朝與暹羅吞武里王朝的政治關系
一、吞武里王朝建立及其與清朝的聯(lián)系
二、吞武里王朝唯一一次遣使朝貢
第四章清朝與暹羅曼谷王政治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
一、曼谷王朝建立及其與清朝封貢關系的開始
二、清朝與曼谷王朝封貢關系的持續(xù)穩(wěn)定
三、清朝調(diào)解暹緬沖突及戛于臘問題
第五章清朝前期與暹羅封貢關系分析
一、貢期
二、貢道
三、貢物
四、使團規(guī)模
五、朝貢XE"朝貢"禮儀
六、賜予
七、關于清暹封貢關系之討論
第六章晚清與曼谷王朝政治關系的變化
一、關于暹羅再貢問題的交涉
二、清朝對西方勢力在暹擴張的反應
三、清朝官民關注暹羅的近代化改革
四、關于締約設領問題的交涉
第七章清朝與暹羅的貿(mào)易往來
一、清朝前期與暹羅的朝貢貿(mào)易
二、清朝前期與暹羅的通商貿(mào)易
三、晚清時期與暹羅的貿(mào)易往來
第八章清朝與暹羅的文化交流
一、科學技術交流
二、醫(yī)藥文化交流
三、語言文學交流
四、宗教文化交流第九章清代暹羅的華僑華人
一、阿瑜陀耶王朝時期的華僑華人
二、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前期的華僑華人
三、19世紀中葉后暹羅的華僑華人結(jié)語附錄
附錄一:暹羅王朝世系表
附錄二:泰國*后一次入貢中國紀錄書
附錄三:《粵海關志》卷二一《貢舶一》正誤
附錄四:《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傳三·暹羅》正誤
附錄五:圖錄
參考文獻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清代中泰關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節(jié)選
一、漢代至宋代的中泰關系
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史籍中即有關于中國與東南亞海上交通線的記載。據(jù)《漢書·地理志》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漢]班固撰:《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唐]顏師古注,中華書局,1962年標點本,第6冊,第1671頁。這是一條中國東南沿海至印度半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在造船和航海技術尚不發(fā)達的漢代,中國船只能夠到達印度東南海岸的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和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需要盡量靠近海岸航行,必然經(jīng)停沿海的越南、泰國、緬甸等地。有學者考證,邑盧沒國故地在今泰國東南濱海地區(qū),諶離國故地在今泰國暹羅XE"暹羅"灣畔參見[新]許云樵:《古代南海航程中之地峽與地極》,(新加坡)《南洋學報》1948年第5卷第2輯;韓振華:《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一世紀間中國與印度東南亞XE"東南亞"的海上交通——漢書地理志粵地條末段考釋》,《廈門XE"廈門"大學學報》1957年第2期。。也有學者認為,邑盧沒國在今柬埔寨XE"柬埔寨"境內(nèi),諶離國和夫甘都盧國在今泰國境內(nèi),二者分處馬來半島XE"馬來半島"克拉地峽XE"克拉地峽"東西兩側(cè)參見段立生:《泰國XE"泰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第14頁。泰國學者黎道綱則認為,都元國、邑盧沒國和諶離國分別在今泰國巴真武里府摩訶梭古城、素攀府烏通古城和北碧府境[泰]黎道綱:《泰國XE"泰國"古代史地叢考》,中華書局,2000年,第11—16頁。
東漢時期,中國史籍中出現(xiàn)了對泰國XE"泰國"地區(qū)古國的*早記錄。廣東XE"廣東"人楊孚《異物志》記:“金鄰XE"金鄰"一名金陳,去扶南XE"扶南"可二千余里,地出銀,人民多好獵大象,生得乘騎,死則取其牙齒。”[漢]楊孚:《異物志》,曾釗輯,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1頁;[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七九○《四夷部·南蠻·金鄰XE"金鄰"國》,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第3502頁。本書有些引文注釋同時列多個出處,一般以首個*為重要,其他作為信息補充和參考。有學者認為,金鄰位于中南半島昭披耶河XE"昭披耶河"(Jaophraya,又稱湄南河)流域,首府在今泰國佛統(tǒng)XE"佛統(tǒng)",佛統(tǒng)的梵文作Nagara Padhama,意為“始都”,即*古之都城,暹羅XE"暹羅"灣古稱金鄰大灣,是因金鄰國而得名參見[新]許云樵:《南洋史》,(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1961年,第158頁;中山大學東南亞XE"東南亞"史研究所編:《泰國XE"泰國"史》,第9頁;[泰]棠花編著:《泰國古今史》,第1頁。。也有學者提出,金鄰在泰國文獻中稱為“素旺那普米”(Suwarnabhumi),意為黃金地,故地在自古以產(chǎn)金聞名的素攀府烏通城參見段立生:《泰國XE"泰國"通史》,第16—17頁;余定邦、陳樹森:《中泰關系XE"中泰關系"史》,第2頁;[泰]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第48頁。。東漢以后,三國時期康泰撰《吳時外國傳》(又稱《扶南傳》《扶南土俗》或《吳時外國志》)和唐朝時姚思廉撰《梁書》對金鄰國仍有記載。其中《吳時外國傳》稱金鄰為金陣,記載云:“金陣國,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二《天部·霽》,汪紹楹校,中華書局,1965年,第32—33頁。《梁書》記述扶南王范蔓在位時,曾準備“伐金鄰國”,但“蔓遇疾,遣太子金生代行。蔓姊子旃,時為二千人將,因篡蔓自立,遣人詐金生而殺之”[唐]姚思廉:《梁書》卷五四《諸夷列傳》,中華書局,1973年標點本,第3冊,第788—789頁。。是為扶南王派太子征伐金鄰國,因范旃發(fā)動政變而中輟。
南北朝時期,開始有了中國與泰國XE"泰國"地區(qū)古國政治交往的記載,這些古國是盤盤XE"盤盤"、狼牙修XE"狼牙修"、頭和XE"頭和"。盤盤國據(jù)學者考證位于今泰國馬來半島XE"馬來半島"克拉地峽XE"克拉地峽"一帶參見[新]許云樵:《南洋史》,第158頁;段立生:《泰國XE"泰國"通史》,第23頁;余定邦、陳樹森:《中泰關系XE"中泰關系"史》,第4頁。泰國學者黎道綱提出,唐代時盤盤XE"盤盤"國領有今春蓬、素叻到洛坤XE"洛坤"、博達倫(高頭廊)一帶,參見[泰]黎道綱:《泰境古國的演變與室利佛逝之興起》,中華書局,2007年,第139頁。,這一時期共十余次遣使訪華,包括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453)、孝武帝孝建年間(454—456)和大明年間(457—464),“并遣使貢獻”;梁武帝大通元年(527),“使使奉表”;中大通元年(529),“累遣使貢牙像及塔,并獻沉檀等香數(shù)十種”[唐]姚思廉:《梁書》卷五四《諸夷列傳》,第3冊,第793頁。;四年,“遣使獻方物”;五年,“遣使獻方物”[唐]姚思廉:《梁書》卷三《武帝本紀下》,第1冊,第76、78頁。;六年,“復使送菩提國真舍利及畫塔,并獻菩提樹葉、詹糖等香”[唐]姚思廉:《梁書》卷五四《諸夷列傳》,第3冊,第793頁。;大同六年(540),“遣使獻方物”[唐]姚思廉:《梁書》卷三《武帝本紀下》,第1冊,第84頁。;簡文帝大寶二年(551),“獻馴象”[唐]李延壽:《南史》卷八《梁本紀》,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1冊,第236頁。;陳宣帝太建三年(571),“遣使獻方物”[唐]姚思廉:《陳書》卷五《宣帝本紀》,中華書局,1972年標點本,第1冊,第80頁。;后主至德二年(584),“遣使獻方物”[唐]姚思廉:《陳書》卷六《后主本紀》,第1冊,第111頁。。狼牙修國又稱郎迦戍,有學者考證位于今泰國馬來半島春蓬(Chumphon)附近,也有學者認為位于今泰國南部北大年XE"北大年"地區(qū)參見[新]許云樵:《南洋史》,第160頁;中山大學東南亞XE"東南亞"史研究所編:《泰國XE"泰國"史》,第9頁;余定邦、陳樹森:《中泰關系XE"中泰關系"史》,第3頁;段立生:《泰國通史》,第27頁;[泰]黎道綱:《泰境古國的演變與室利佛逝之興起》,第118頁。。據(jù)記載,狼牙修國共三次遣使來華,包括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十四年(515),“遣使獻方物”[唐]姚思廉:《梁書》卷二《武帝本紀中》,第1冊,第55頁。;中大通三年(531),“奉表獻方物”[唐]姚思廉:《梁書》卷三《武帝本紀下》,第1冊,第75頁。;陳廢帝光大二年(568),“遣使獻方物”[唐]姚思廉:《陳書》卷四《廢帝本紀》,第1冊,第69頁。。《梁書》還詳細記載了狼牙修國的地理、歷史、風俗及515年國王遣使阿撤多訪華時帶來的表文[唐]姚思廉:《梁書》卷五四《諸夷列傳》,第3冊,第795—796頁。。頭和國又稱投和、墮和羅、獨和羅、墮羅缽底、杜和羅缽底,據(jù)考證位于今泰國南部地峽以北,國都即今佛統(tǒng)XE"佛統(tǒng)"參見[新]許云樵:《南洋史》第192頁;中山大學東南亞XE"東南亞"史研究所編:《泰國XE"泰國"史》,第9頁;余定邦、陳樹森:《中泰關系XE"中泰關系"史》,第5頁;[泰]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第122頁;段立生:《泰國通史》,第23頁。。據(jù)記載,頭和國曾于陳后主至德元年(583)“遣使獻方物”[唐]姚思廉:《陳書》卷六《后主本紀》,第1冊,第110頁。。
隋唐時期,中國與泰國XE"泰國"地區(qū)古國的政治交往進一步加深。首先,南北朝時期已遣使來華的盤盤XE"盤盤"、頭和XE"頭和"國繼續(xù)派使訪華。盤盤國于隋煬帝大業(yè)十二年(616)“來貢方物”[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卷八二《南蠻列傳》,中華書局,1973年標點本,第6冊,第1838頁。;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又“遣使來朝,貢方物”[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蠻西南蠻列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16冊,第5271頁。。頭和國(《舊唐書》稱墮和羅國)于貞觀十二年“遣使貢方物”;二十三年“又遣使獻象牙、火珠,請賜好馬”,唐太宗“詔許之”[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蠻西南蠻列傳》,第16冊,第5273頁。另據(jù)[宋]王欽若等編《宋本冊府元龜》(卷九七○《外臣部·朝貢XE"朝貢"三》,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本,第3844頁)載:貞觀十四年、十七年,曾有墮和羅(獨和羅)國入貢。。其次,隋朝時出現(xiàn)了與赤土國XE"赤土國"互派使節(jié)的記載。赤土國,有學者考證位于今泰國南部宋卡XE"宋卡"或北大年XE"北大年"一帶,也有學者認為在今馬來西亞與泰國接境的吉打參見[新]許云樵:《南洋史》,第164頁;謝光:《泰國XE"泰國"與東南亞XE"東南亞"古代史地叢考》,中國華僑出版社,1997年,第223頁;中山大學東南亞史研究所編:《泰國史》,第9頁;余定邦、陳樹森:《中泰關系XE"中泰關系"史》,第6頁;[泰]黎道綱:《泰境古國的演變與室利佛逝之興起》,第128頁;段立生:《泰國通史》,第26頁。。據(jù)《隋書》記載,隋煬帝于大業(yè)三年(607)派屯田主事常駿、虞部主事王君政等出使赤土國,赤土國則于大業(yè)四年、五年、六年三次“遣使貢方物”。《隋書·南蠻列傳》還詳細記載了常駿、王君政出使赤土國以及赤土國王派王子那邪迦隨同回訪并覲見隋煬帝的經(jīng)過[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卷三《煬帝本紀》,第1冊,第71、72、75頁,卷八二《南蠻列傳》,第6冊,第1834—1835頁。。第三,唐朝時出現(xiàn)了哥羅XE"哥羅"、哥羅舍分、參半XE"參半"等國遣使訪華的記載。哥羅又稱箇羅,有學者認為位于今克拉地峽XE"克拉地峽"一帶,也有學者提出在今洛坤XE"洛坤"海域參見[新]許云樵:《南洋史》,第160頁;余定邦、陳樹森:《中泰關系XE"中泰關系"史》,第7頁;[泰]黎道綱:《泰境古國的演變與室利佛逝之興起》,第151頁。。據(jù)記載,哥羅國曾于唐玄宗天寶(742—756)初年和肅宗乾元年間(758—760)“并來朝貢XE"朝貢"”[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四夷·南蠻·哥羅XE"哥羅"》,王文楚等點校,中華書局,2007年,第3355頁。。哥羅舍分國,有學者考證位于今泰國叻丕一帶,泰國學者黎道綱則認為位于今泰國呵叻府色瑪古城參見余定邦、陳樹森:《中泰關系XE"中泰關系"史》,第7頁;[泰]黎道綱:《泰境古國的演變與室利佛逝之興起》,第32頁。。據(jù)記載,哥羅舍分國曾于唐高宗顯慶五年(660)遣使訪華,使者于龍朔二年(662)“到京朝貢”[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四夷·南蠻·哥羅XE"哥羅"舍分》,第3383頁。。參半國,中國學者多認為即泰國北部以清邁XE"清邁"為中心的庸那迦國XE"庸那迦國",泰國學者黎道綱則提出參半并非庸那迦國,其故地在今泰國碧差汶府的室貼古城參見黃盛璋:《文單國——老撾歷史地理新探》,《歷史研究》1962年第5期;謝光:《泰國XE"泰國"與東南亞XE"東南亞"古代史地叢考》,第11頁;余定邦、陳樹森:《中泰關系XE"中泰關系"史》,第8頁;[泰]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第96頁。。據(jù)記載,參半國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太宗貞觀二年(628)兩次“遣使朝貢”[宋]王欽若等編:《宋本冊府元龜》卷九七○《外臣部·朝貢XE"朝貢"三》,第3843頁。。除政治上的交往外,隨著佛教的盛行,這一時期也有很多高僧西行求法時到訪泰國地區(qū)。如唐代僧人義朗、智岸等曾到訪狼牙修XE"狼牙修"國,國王“待以上賓之禮”,智岸不幸罹患重病,“于此而亡”,義朗則與弟義玄“附舶向師子洲(今斯里蘭卡),披求異典,頂禮佛牙,漸之西國”[唐]義凈原著,王邦維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中華書局,1988年,第72—73頁。。另一位高僧大乘燈禪師則是幼時隨父母乘船往杜和羅缽底國方始出家,后來回國入大慈恩寺隨玄奘法師學習數(shù)載,又返斯里蘭卡、印度弘揚佛法,*終圓寂于北印度俱尸城般涅槃寺[唐]義凈原著,王邦維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第88—89頁。。
宋代時,之前中國古籍記載的泰國XE"泰國"地區(qū)古國已不再見,代之出現(xiàn)的是丹流眉XE"丹流眉"、羅斛XE"羅斛"、真里富XE"真里富"等國。丹流眉,又作登流眉、丹眉流,有學者考證位于今泰國叻武里,也有學者認為在今馬來半島XE"馬來半島"中段赤野與北大年XE"北大年"之間,泰國學者黎道綱則提出古之丹流眉即今之碧武里參見謝光:《泰國XE"泰國"與東南亞XE"東南亞"古代史地叢考》,第11頁;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歷史上的海洋中國與對外貿(mào)易》,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第77頁;[泰]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第133頁。。據(jù)記載,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丹流眉王多須機遣正使打吉馬、副使打臘等9人來華,貢蘇木萬斤,木香千斤,倩、镴、紫草各百斤,胡黃連35斤,紅毯1合,花布4段,象牙61株。宋真宗召見來使,“賜以冠帶服物。及還,又賜多須機詔書以敦獎之”[元]脫脫等:《宋史》卷四八九《外國列傳·丹眉流》,中華書局,1977年標點本,第40冊,第14099頁。。羅斛國,據(jù)學者考證故地以今泰國中部華富里為中心參見中山大學東南亞XE"東南亞"史研究所編:《泰國XE"泰國"史》,第26頁;謝光:《泰國與東南亞古代史地叢考》,第142頁;[泰]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第149頁。。羅斛國在宋代曾兩次派員來華。**次是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福建XE"福建"路提舉市舶司奉旨派員前往羅斛“說諭招納,許令將寶貨前來役進”,至政和五年(1115)八月,羅斛“前來進奉”[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第197冊,中華書局,1957年影印本,第7750頁。。第二次是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羅斛又“貢馴象”[元]脫脫等:《宋史》卷三一《高宗本紀》,第2冊,第583頁;[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第199冊,第7863頁。。真里富國,有學者認為在今暹羅XE"暹羅"灣東北岸尖竹汶XE"尖竹汶"一帶,也有學者認為在今洛坤XE"洛坤"以北,還有學者認為在今佛統(tǒng)XE"佛統(tǒng)",泰國學者黎道綱則提出位于今泰國叻武里參見方國瑜:《宋代入貢之真里富XE"真里富"國》,(新加坡)《南洋學報》1947年第4卷第2輯;謝光:《泰國XE"泰國"與東南亞XE"東南亞"古代史地叢考》,第10頁;[泰]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第140頁。。真里富國曾于南宋寧宗在位時三次遣使訪華。**次是慶元六年(1200),真里富王摩羅巴甘勿丁恩斯里房麾蟄“遣其使上殿官時羅跋智毛檐勿盧等赍表貢瑞象二及方物”,宋寧宗詔令學士院答以敕書,并賜紅緋羅絹1000匹、緋纈絹200匹等。第二次是嘉泰二年(1202),真里富國進瑞象2只、兜羅錦10匹、象衣大布2條,宋寧宗“詔令沿海制置司津發(fā)赴行在,仍令馳坊差軍兵二人前去同行管押”。第三次是開禧元年(1205),真里富國進象1只、象牙2枝、犀角10枝,雖然其所進象只“在海遭風,大浪擺損四腳,兼伏熱,不食水草,身死”,但宋寧宗仍詔令學士院答以敕書,賜紅綿纈羅100匹、紅綿纈絹100匹,又賜降緋纈絹50匹[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第197冊,第7763—7764頁。。除政治上的交往外,由于宋朝政府大力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這一時期中國與泰國地區(qū)古國的海洋貿(mào)易得到較大發(fā)展。據(jù)南宋時期趙彥衛(wèi)記錄,各國船舶常到福建市舶司貿(mào)易,其中包括真里富、丹流眉、羅斛等國[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五,傅根清點校,中華書局,1996年,第88—89頁。。另據(jù)《宋會要》記載,真里富“民所樂者,緋紅羅絹、瓦器而已……其所用緋紅羅絹、瓦器之類,皆本朝商舶赍到彼博易”[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第197冊,第7763頁。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清代中泰關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
王巨新,男,1973年8月生,山東臨淄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畢業(yè),現(xiàn)任中共山東省委黨校政法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外關系史和涉外法律史。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出版著作3部,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并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重大成果獎。擔任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等學術職務。近年被評為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智庫高端人才入庫專家,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人員。
- >
山海經(jīng)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