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星河鄉土文庫:邊地遺珍古村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856287
- 條形碼:9787537856287 ; 978-7-5378-562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星河鄉土文庫:邊地遺珍古村落 本書特色
編寫組深入太行鄉村的邊邊角角,挖掘出不少有故事的村落。如一個叫劉家咬的村莊里的愛情故事,成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后的重要成果,這就是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一個發生在石玉咬村的挖井故事,成了20世紀80年代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品,這就是鄭義的《老井》。
星河鄉土文庫:邊地遺珍古村落 內容簡介
太行邊地左權縣傳統村落尚未進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榜單,但千百年來發生在村落里的故事并沒有為世人淡忘。“鄉村記憶”成了一份珍貴的遺產,激勵山里人繼續追求人生的純粹。不論槐樹深宅里的讀書夢,還是旗桿飄逸著的從政念想,都有努力融入主流的刻苦與勤勉;不論瀟灑暢快的游勇,還是且行且歌的浪人,都在一份獨特的堅守中表達著對理想生活的追尋。更不用說“海娃”在炮火中的機智,“小二黑”在歡歌年代的豪邁,“孫旺泉”在貧困與壓抑中的隱忍。這一切,都融入“邊地鄉村”的肌理,成了村魂的組成部分,慢慢衍生成一種太行精神,繼續將邊村里的生活裝飾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調。 《邊地遺珍古村落/星河鄉土文庫》以左權縣數十個邊遠鄉村為背景,分六個專題,講述漫長年代里太行山民與自然和諧相處創作的獨特人文景觀和景觀中飄逝的蒼涼往事。
星河鄉土文庫:邊地遺珍古村落 目錄
**講 古閣處處佑村魂
第二講 癡心文士深宅夢
第三講 旗桿飛賊兩糾結
第四講 邊關遠村鄉紳事
第五講 赤膽瞽勇抗戰歌
第六講 麻田漳水裸渡人
星河鄉土文庫:邊地遺珍古村落 節選
《邊地遺珍古村落/星河鄉土文庫》: 1941年9月底,一群二十歲左右的愛國青年在蒿溝村葫蘆寨組建了中共遼西縣委,二十三歲的沁縣人張廣居任抗日政府縣長。遼西縣成立四年多時間,他們就在一個院子里,領導了遼西人民的抗日行動。 遼西人抗日的事情很多,但是令張廣居念念不忘的,是一群盲藝人的抗日故事。本來,太行山的盲藝人走村串鄉算卦、說書,有很深厚的傳統。抗戰爆發后,日本人到處封鎖,盲藝人活動的范圍大大縮小。一次,張廣居偶然碰上了盲藝人集會,就順勢動員大家宣傳抗日。 盲藝人們說,他們不是不抗日,日本人來了,他們本來的活動區域也去不了。不但如此,根據地干部還限制他們進入敵占區,限制算命,使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張廣居回憶說:“盲藝人給我上了一堂課,我向他們做了檢討,表示相信他們真誠的抗日愿望,允許他們自由進入敵占區,有集會、說唱的自由,有在敵占區算命的自由;并且希望他們把抗日歌曲帶到敵占區彈唱,利用算命勸敵偽回心向善。” 盲藝人被張縣長的話感動得哭了,表示一定努力報效抗日政府。此后,盲藝人們除演唱現成的抗日歌曲,還自編自唱《吳三桂引清兵自遭殺身大禍》《八月十五殺韃子》《義和團殺洋人》等,并利用算命,勸說偽軍棄暗投明。盲藝人用自己在敵占區賺的錢,買了根據地匱乏的火柴、鹽、紙張、牙粉、墨水等,送給抗日政府里的干部。1992年,七十三歲的張廣居已經從云南省政府秘書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他回憶說:“我和盲藝人相互信任,相處極好。我到他們所在村子工作,他們的家屬也要硬拉著去吃一頓飯,盡可能給煮好的吃。印象*深的是有一次蒸莜面條,拌點辣椒,至今難忘那種美味。” 蒿溝村的郝生云就是張廣居動員過的盲藝人中的一個。我們今天可以知道的是,小嶺底村老一代盲藝人趙大蠻帶了兩個徒弟,即蒿溝村的郝生云和小嶺底村的張二小。郝生云1922年出生,屬狗;張二小1929年出生,屬蛇。1941年遼西縣政府成立的時候,郝生云十九歲,他接受新思想快,不僅積極宣傳抗日,還與師父、師弟一起深入日軍炮樓刺探情報。 郝生云生在蒿溝村一個中農家庭,五六歲時失明了,從此,家里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郝生云健全的弟弟身上。早年受到的冷落使他這個盲孩子更懂得自強。 冬天,家里把小嶺底村的盲藝人趙大蠻請來,住在郝家,教這個盲孩子吹笙、彈三弦、算卦;夏天,趙大蠻領上郝生云走村賣藝混飯吃,串巷算卦掙幾個零錢。 遼西抗日縣政府駐扎在蒿溝的那幾年,二十三歲的縣長張廣居鼓勵盲藝人傳唱抗日歌曲,鼓勵盲藝人利用算命勸偽人員,回心向善。郝生云應該是與張廣居交往甚好的盲藝人中的一個。 在左權縣,中央黨校離休干部義凡也是與盲藝人有過交道的一個。 1940年,百團大戰前,中國共產黨的宣傳重點是“二年勝利”,意思是,再用兩年的時間,我們將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這時候,區里要求義凡利用自身對遼縣縣城周圍村莊熟悉、親戚多、便于隱藏的條件,派他到黃家會、蛤蟆灘一帶活動,往日本人占領的遼縣城內宣傳“二年勝利”,以此瓦解敵人的軍心。 義凡找到盲藝人,說明情況,把已經準備好的宣傳畫交給盲藝人,讓他們帶進敵占區。這兩幅漫畫宣傳單義凡至今還記得,一幅畫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關公的故事,意思要表明:你們雖然給日本人辦事,但是你們畢竟是中國人,應該有顆中國心,我們共產黨相信你們,你們要為取得抗日勝利出力!另一幅畫的畫面是一個小孩在喂兔子,象征日本人的壽命長不了。 義凡把漫畫遞到盲藝人手里,盲藝人很自然地往褡褳里一裝。義凡問:“就這么裝著,不怕被敵人發現?” 盲藝人們坦然說:“不怕。反正我是不認識。他們要是找出來,我就說畫什么對我都沒用,我不知道誰塞的,你要是想要盡管拿去。” 義凡說:“早年在太行山時對盲藝人有兩種看法,一種是同情和尊重的態度,一些老人不讓年輕人叫他們‘瞎子’,而是管盲藝人們叫‘先生’。另一種態度是認為他們就是討飯的,到了門上拉起胡琴、彈起三弦,不僅不給飯吃,還轟走。因為盲藝人們為抗日政府出了力,在政府管轄的村子里,盲藝人可以吃到派飯,也不再受歧視。尤其有了農會以后,對他們的幫助就更多了。” 郝生云說:“上炮臺,真日本人不打盲人,漢奸打。他上日本人建的紅都炮臺,是遼西縣政府讓他們去的。他領一個小孩,去的目的是利用算卦了解炮臺上有多少人。”路遠,又是盲人,因此經常不能按時吃到飯,有時候還遭受毒打。一次,為郝生云領路的小孩告訴別人他們上過紅都炮臺。共產黨的偵察連聽說了這個消息,就把郝生云押走了,懷疑他當了漢奸。 ……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