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2018)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內部講義(上下)/國家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090202
- 條形碼:9787510090202 ; 978-7-5100-9020-2
- 裝幀:55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18)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內部講義(上下)/國家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 本書特色
因印刷批次不同,圖書封面可能與實際展示有所區別,增值服務也可能會有所不同,以讀者收到實物為準。 《中公版·2018國家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內部講義(上下冊)》依據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新大綱和考試要求編寫,深入分析了歷年真題和命題規律,緊扣考綱,緊貼真題。 本書的編寫吸收了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的考試要點和命題熱點,覆蓋全面、內容豐富、講解透徹。 本書層次清晰,版面整潔,雙色印刷、重要知識圖表呈現等,也將有效提升考生的用戶體驗。
(2018)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內部講義(上下)/國家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 內容簡介
本書嚴格按照很新大綱內容進行編寫,適用于國家醫師資格考試(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并在深入研究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歷年真題和考情的基礎上,認真分析考試的發展趨勢,合理規劃內容體系,從而幫助考生有計劃性地復習,很終取得好的成績。
(2018)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內部講義(上下)/國家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 目錄
部分中醫基礎
章中醫基礎理論3
單元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3
第二單元精氣學說4
第三單元陰陽學說5
第四單元五行學說8
第五單元藏象學說10
第六單元五臟11
第七單元六腑16
第八單元奇恒之腑18
第九單元精、氣、血、津液、神19
第十單元經絡24
第十一單元體質27
第十二單元病因29
第十三單元發病32
第十四單元病機34
第十五單元防治原則38
第十六單元養生與壽夭40
第二章中醫診斷學42
單元緒論42
第二單元望診43
第三單元望舌51
第四單元聞診54
第五單元問診57
第六單元脈診64
第七單元按診70
第八單元八綱辨證72
第九單元病因辨證75
第十單元氣血津液辨證76
第十一單元臟腑辨證81
第十二單元六經辨證88
第十三單元衛氣營血辨證92
第十四單元三焦辨證94
第三章中藥學96
單元中藥的性能96
第二單元中藥的作用98
第三單元中藥的配伍99
第四單元中藥的用藥禁忌100
第五單元中藥的劑量與用法102
第六單元解表藥103
第七單元清熱藥108
第八單元瀉下藥116
第九單元祛風濕藥119
第十單元化濕藥122
第十一單元利水滲濕藥123
第十二單元溫里藥126
第十三單元理氣藥128
第十四單元消食藥130
第十五單元驅蟲藥132
第十六單元止血藥133
第十七單元活血化瘀藥136
第十八單元化痰止咳平喘藥140
第十九單元安神藥144
第二十單元平肝息風藥147
第二十一單元開竅藥150
第二十二單元補虛藥152
第二十三單元收澀藥160
第二十四單元攻毒殺蟲止癢藥162
第二十五單元拔毒化腐生肌藥164
第四章方劑學165
單元總論165
第二單元解表劑166
第三單元瀉下劑170
第四單元和解劑172
第五單元清熱劑174
第六單元祛暑劑178
第七單元溫里劑179
第八單元表里雙解劑182
第九單元補益劑183
第十單元固澀劑188
第十一單元安神劑190
第十二單元開竅劑191
第十三單元理氣劑193
第十四單元理血劑195
第十五單元治風劑198
第十六單元治燥劑201
第十七單元祛濕劑202
第十八單元祛痰劑207
第十九單元消食劑209
第二十單元驅蟲劑210
第二部分中西醫臨床醫學
章中西醫結合內科學215
單元呼吸系統疾病215
第二單元循環系統疾病232
第三單元消化系統疾病257
第四單元泌尿系統疾病276
第五單元血液及造血系統疾病288
第六單元內分泌與代謝疾病300
第七單元風濕性疾病315
第八單元神經系統疾病322
第九單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338
第十單元內科常見危重癥343
第十一單元肺系病證346
第十二單元心系病癥349
第十三單元脾系病癥352
第十四單元肝系病癥357
第十五單元腎系病癥361
第十六單元氣血津液病證363
第十七單元肢體經絡病證373
第二章中西醫結合外科學376
單元中醫外科證治概要376
第二單元無菌術380
第三單元麻醉382
第四單元體液與營養代謝386
第五單元輸血389
第六單元圍手術期處理391
第七單元疼痛與治療393
第八單元內鏡與腔鏡外科技術395
第九單元外科感染396
第十單元損傷401
第十一單元腫瘤413
第十二單元急腹癥421
第十三單元甲狀腺疾病428
第十四單元乳腺疾病433
第十五單元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的外科治療437
第十六單元門靜脈高壓癥440
第十七單元腹外疝442
第十八單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統疾病445
第十九單元肛門直腸疾病451
第二十單元周圍血管疾病454
第二十一單元皮膚及性傳播疾病459
下冊
第三章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469
單元女性生殖系統解剖469
第二單元女性生殖系統生理471
第三單元妊娠生理474
第四單元產前保健478
第五單元正常分娩480
第六單元正常產褥484
第七單元婦產科疾病的病因與發病機理487
第八單元婦產科疾病的中醫診斷與辨證要點488
第九單元治法概要489
第十單元妊娠病491
第十一單元妊娠合并疾病503
第十二單元異常分娩507
第十三單元胎兒窘迫與胎膜早破511
第十四單元分娩期并發癥513
第十五單元產后病516
第十六單元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522
第十七單元女性生殖系統炎癥523
第十八單元月經病529
第十九單元女性生殖器官腫瘤539
第二十單元妊娠滋養細胞疾病547
第二十一單元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子宮腺肌病550
第二十二單元子宮脫垂553
第二十三單元不孕癥554
第二十四單元計劃生育557
第四章中西醫結合兒科學560
單元兒科學基礎560
第二單元新生兒疾病568
第三單元呼吸系統疾病570
第四單元循環系統疾病574
第五單元消化系統疾病576
第六單元泌尿系統疾病579
第七單元神經肌肉系統疾病583
第八單元小兒常見心理障礙587
第九單元造血系統疾病589
第十單元內分泌疾病592
第十一單元變態反應、結締組織病594
第十二單元營養性疾病600
第十三單元感染性疾病604
第十四單元寄生蟲病612
第十五單元小兒危重癥的處理613
第十六單元中醫相關病證615
第五章針灸學621
單元經絡系統621
第二單元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622
第三單元腧穴的分類623
第四單元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624
第五單元特定穴625
第六單元腧穴的定位方法628
第七單元手太陰肺經、腧穴629
第八單元手陽明大腸經、腧穴630
第九單元足陽明胃經、腧穴631
第十單元足太陰脾經、腧穴633
第十一單元手少陰心經、腧穴634
第十二單元手太陽小腸經、腧穴635
第十三單元足太陽膀胱經、腧穴636
第十四單元足少陰腎經、腧穴638
第十五單元手厥陰心包經、腧穴639
第十六單元手少陽三焦經、腧穴640
第十七單元足少陽膽經、腧穴641
第十八單元足厥陰肝經、腧穴642
第十九單元督脈、腧穴643
第二十單元任脈、腧穴644
第二十一單元奇穴646
第二十二單元毫針刺法647
第二十三單元灸法651
第二十四單元拔罐法653
第二十五單元其他針法654
第二十六單元治療總論655
第二十七單元內科病證的針灸治療656
第二十八單元婦兒科病證的針灸治療662
第二十九單元皮外骨傷科病證的針灸治療665
第三十單元五官科病證的針灸治療668
第三十一單元其他病證的針灸治療671
第三部分臨床及公共醫學
章診斷學基礎675
單元癥狀學675
第二單元問診683
第三單元體格檢查686
第四單元實驗室診斷706
第五單元心電圖診斷724
第六單元影像診斷728
第七單元病歷與診斷方法737
第二章藥理學740
單元藥物作用的基本原理740
第二單元擬膽堿藥742
第三單元有機磷酸酯類中毒與解救743
第四單元抗膽堿藥744
第五單元擬腎上腺素藥746
第六單元抗腎上腺素藥748
第七單元鎮靜催眠藥750
第八單元抗癲癇藥751
第九單元抗精神失常藥752
第十單元抗帕金森病藥754
第十一單元鎮痛藥755
第十二單元解熱鎮痛藥756
第十三單元抗組胺藥758
第十四單元利尿藥、脫水藥759
第十五單元抗高血壓藥761
第十六單元抗心律失常藥764
第十七單元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藥766
第十八單元抗心絞痛藥767
第十九單元血液系統藥769
第二十單元消化系統藥771
第二十一單元呼吸系統藥772
第二十二單元糖皮質激素774
第二十三單元抗甲狀腺藥776
第二十四單元降血糖藥776
第二十五單元合成抗菌藥778
第二十六單元抗生素780
第二十七單元抗真菌藥與抗病毒藥782
第二十八單元抗菌藥物的耐藥性783
第二十九單元抗結核病藥784
第三十單元抗惡性腫瘤藥785
第三章傳染病學786
單元傳染病學總論786
第二單元病毒感染791
第三單元細菌感染806
第四單元消毒與隔離815
第四章衛生法規818
單元衛生法概述818
第二單元衛生法律責任820
第三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822
第四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826
第五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832
第六單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836
第七單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839
第八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844
第五章醫學倫理學847
單元概述847
第二單元醫學倫理學的歷史發展849
第三單元醫學倫理學的理論基礎853
第四單元醫學道德的規范體系855
第五單元醫患關系道德858
第六單元臨床診療工作中的道德862
第七單元醫學科研工作的道德865
第八單元醫學道德的評價、教育和修養866
第九單元生命倫理學869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表874
(2018)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內部講義(上下)/國家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 節選
部分 中醫基礎 章中醫基礎理論 單元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一、整體觀念 1.整體觀念的概念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認識。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和機體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為整體觀念。 2.整體觀念的內容 (1)人體是有機的整體:人體是由許多組織器官所構成的,臟腑、經絡、肢體、孔竅和氣血津液等,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是相互聯系的,主要體現于五臟一體觀和形神一體觀兩個方面。 (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人與自然界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形成“天人一體”的整體觀。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人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其生命活動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現為其身心機能和體質特點有一定差異。在病理上,劇烈、驟然變化的社會環境,可破壞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協調和穩定,則可引發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發疾病惡化。 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知疾病和處理疾病的基本原則。 1.癥、證、病的概念和關系 疾病的臨床表現以癥狀、體征為基本組成要素。 (1)癥:癥包括癥狀和體征。癥狀是疾病的個別表面現象,是病人主觀感覺到的異常感覺或某些病態改變。能被覺察到的客觀表現則稱為體征。 (2)證:又稱證候。證是中醫學的特有概念,是中醫學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核心。證是疾病不同階段、不同病理變化的反映。 (3)病:又稱疾病。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機體邪正交爭,陰陽失調,出現具有一定發展規律的演變過程,具體表現出若干特定的癥狀和各階段的相應證候,病是由證體現出來的,反映了病理變化的全過程和發生、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4)癥、證、病的關系:癥、證、病三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三者均統一在人體病理變化的基礎之上;但是,癥只是疾病的個別表面現象,證則反映了疾病某個階段的本質變化,它將癥狀與疾病聯系起來,從而揭示了癥與病之間的內在聯系,而病則反映了病理變化的全部過程。 2.辨證論治的概念 (1)辨證: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2)論治:又稱施治,就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實施治療的過程。 (3)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中醫臨床思維的過程。在臨床實踐中常用的辨證方法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病因辨證等。 3.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發病的時間、地區以及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或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表現的證不同,因而治法就各異。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出現了相同的證,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療。因此,“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實質上即是“證異治異”“證同治同”,亦是辨證論治原則的具體體現。 A1型題 1.中醫學整體觀念的內涵說的是 A.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B.自然界是一個整體C.人體是一個整體,人和自然界相互統一 D.五臟與六腑是一個整體E.時令晨昏對人體有影響 2.中醫學“證”的概念是 A.疾病的癥狀和體征B.疾病病理變化的總過程C.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D.患者主觀的異常感覺E.患者的某些病態變化 3.同病異治的實質是 A.證同治異B.證異治異C.病同治異 D.證異治同E.病同治同 1.C2.C3.B 第二單元精氣學說 一、精氣學說的概念 1.精的概念 精,又稱“精氣”,來源于“水地說”,一般泛指氣,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運行不息而又無形的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類的本原,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本原和發展變化的動力源泉。 2.氣的概念 氣是存在于宇宙中的運行不息且無形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來源于“云氣說”。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1.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 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氣所構成,世界萬物的生成皆為精氣自身運動的結果,所以,精氣乃是構成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的共同的原始物質。精氣有“無形”與“有形”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式,所謂“無形”,即精氣以彌散而劇烈運動的狀態存在,不停地運動,用肉眼難以看到。 2.精氣的運動與變化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將其歸納為升、降、出、入、聚、散等形式。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內向外;入,即由外向內;這些運動,從不停息。在正常情況下,一般升與降、出與入,是保持相對平衡的。通過氣的運動產生的各種各樣的變化,稱為氣化。氣的運動和氣化的關系十分密切,即必須通過氣的運動才能產生氣化,如果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一旦停止,氣化也就停止了。氣構成整個世界,氣通過運動,進而產生變化,引起了世界的運動和變化。 3.精氣是天地萬物的中介 精氣分陰陽,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萬物。天地萬物之間充斥著無形之精氣,并相互作用,且這些無形之精氣還能滲入于有形的實體,并與已構成有形實體的精氣進行著各種形式的交換和感應,因而,精氣又是天地萬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質。 4.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人類由天地陰陽精氣交感化合而生,人類不僅有生命,還有精神活動,“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的生命過程,亦即是氣的聚散過程。 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精氣學說滲透于中醫學,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尤其對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和整體觀念的構建,產生深刻影響。 1.構建中醫學的精氣生命理論 古代哲學精氣學說關于精或氣是宇宙萬物本原的認識,對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精是人體生命之本原,氣是人體生命之維持,人體諸臟腑、形體、官竅,均由精所化生,人體的各種機能活動均由氣所推動和調控等理論的產生,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為一種哲學思維,與中醫學固有的精氣理論和實踐相融合,從而創立了獨特的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 2.構建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作為哲學思想的精氣學說滲透于中醫學,促使中醫學形成了同源性思維和相互聯系的觀點,構建成了表達人體自身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統一性的整體觀念,強調其從宏觀上,從自然與社會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A1型題 1.構成人體的本原物質是 A.天氣B.清氣C.陽氣 D.陰氣E.精氣 B1型題 (2~3題共用備選答案) A.陰陽說B.水地說C.五行說 D.元氣說E.云氣說 2.氣的概念源自于 3.精氣概念源自于 1.E2.E3.B 第三單元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概念 1.陰陽的含義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并含有對立統一的內涵,故說“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和陽,既可以代表兩種相互對立的事物和勢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者,一分為二也”,明確指出,陰陽具有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用陰陽來概括事物或現象的對立統一關系,其對立事物或觀象必須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和陰陽屬性的規定性。陰陽學說認為,陰陽規律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固有規律。 2.事物陰陽屬性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事物的陰陽屬性的絕對性,具有規定性,即絕對性不可變性。而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陰陽屬性可以轉化。二是陰陽的無限可分性,即陰陽之中復有陰陽。三是因比較對象的改變而發生改變。 晝夜陰陽屬性的一般說法是:上午屬陽中之陽,下午屬陽中之陰,前半夜屬陰中之陰,后半夜屬陰中之陽。 四季陰陽屬性的一般說法是:夏天屬太陽(陽中之陽),秋天屬少陰(陽中之陰),冬天屬太陰(陰中之陰),春天屬少陽(陰中之陽)。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陰陽的一體觀 陰陽一體,指陰陽雙方在一個統一體中,協調共濟。也就是通常說的:陰陽分之為二,合之為一的觀念。陰陽一體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含義:①陰陽雖然對立相反,但在一個統一體中協調共濟;②統一體中陰陽雙方相互依賴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這就是陰陽的相互依存;③統一體中的陰陽雙方,每一方都含有另一方,陰中含陽,陽中寓陰,所謂陰陽互藏。 2.陰陽對立制約 陰陽的對立制約,是指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在一個統一體中的相互斗爭、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約。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統一是對立的結果。 陰陽的相互制約,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約束的特性。陰陽雙方的相互制約,主要體現為對立事物或現象的相互調控作用。正是由于陰和陽之間的這種相互對立制約,才維持了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因而促進了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無論是自然界的變化和人體的生理、病理,均體現了陰陽的對立制約關系。 3.陰陽互根互用 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系,是陰陽轉化的前提條件。即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對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故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具有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的關系。如“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等,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陰和陽之間的互根關系遭到破壞,就會導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4.陰陽交感互藏 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亦即相互發生作用。陰陽交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 陰陽互藏,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蘊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說:“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 5.陰陽的消長 陰陽消長,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陰陽的消長是量的改變。陰陽雙方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