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海派文化地圖崧澤之光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3199423
- 條形碼:9787313199423 ; 978-7-313-19942-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派文化地圖崧澤之光 本書特色
跟隨作者筆下的名人故居、城廂樓閣、民國倩影、紳士品格……遍尋上海之根,看盡前世今生。 既是一份簡繪版地圖,又是一部讀懂上海的說明書。
海派文化地圖崧澤之光 內容簡介
海派文化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合開埠后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源于歐美的近現代工業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現象。所以,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與雅致,又有靠前大都市的現代與時尚。區別于中國其他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本叢書由上海市政協牽頭,主要以各區特色的海派文化為核心,重點撰寫建國后70周年以來的文化建樹,其中也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進步文化等。
海派文化地圖崧澤之光 目錄
崧澤:致敬“上海之源”的史詩
福泉山:被央視“盯”上的國家級大遺址
青龍鎮與海上絲綢之路
海派大氣朱家角
江南橋鄉數金澤
“三色”相映靚練塘
淀山湖——東方日內瓦湖
曲水園:滬上古典園林瑰寶
課植園:傳承“課讀耕植”文化
東吳名將陸遜與西晉文學家“二陸”
任仁發《五王醉歸圖》拍賣出驚人天價
米芾與《隆平寺藏經碑記》
元代才女管道昇:站在趙孟背后的女人
清代學者王昶和“三泖漁莊”
力助林則徐禁煙的何其偉
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夏瑞芳
報業巨子席裕福
陸士諤的百年世博夢
敢為人先的富民私營經濟開發區
上海大觀園:國內首座《紅樓夢》主題公園
東方綠舟:青少年的“快樂之舟”
淀山湖文化藝術節:承載水鄉夢想的文化盛會
“中國龍舟之鄉”的世界華人龍舟邀請賽
青西郊野公園:令人驚艷的水上森林景觀
國家會展中心:世界*大會展綜合體
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會:全球*大手工藝綜合體
青浦:文化創意產業扮靚“一城兩翼”
陳云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青浦博物館:綠色水都的文化地標
青浦田山歌:從田間地頭唱到北京城
宣卷: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
絲竹在白鶴
練塘茭白——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入駐“大世界”的青浦非遺項目
張馬村:一幅美麗鄉村的水墨畫卷
蔡浜村:“水中蓬萊島”的美麗樣本
海派文化地圖崧澤之光 節選
這里,是上海迄今發現的人類*早的聚居地。 這里,是上海遠古文化的發源地。 崧澤遺址,位于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1957年首次被發現。1961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此多次發掘,大量珍稀文物將上海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推至約6000年前。生活在崧澤的上海先民在中國文明起源中創造的先進文化,被命名為“崧澤文化”,是上海地區**個用本地地名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崧澤作為上海*古老的一處原始社會遺址,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1977年,崧澤遺址被列為**批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頒布崧澤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5月18日,崧澤遺址博物館作為上海市“十二五”期間的重點文化項目之一,歷時三年多的建設和布展,正式開館對公眾免費開放。崧澤遺址博物館就建立在當年遺址發掘的現場之上,其建設初衷即是對“上海之源”的文化致敬與傳揚,這在博物館宣傳資料上有著一段精彩的描述:崧澤,一個地處上海西部腹地的普通村莊,卻被譽為“上海之源”——上海地區*早的古文化遺址在此發現,上海先民*早的生活足跡在此起步;崧澤文化由其得名,中國古史因之增輝。埋藏在這片土地下的歷史印痕,讓人們恍悟:東海之濱的“小漁村”,其實早已走過六千年文化興衰歷程;凝結在這處古代遺址中的歷史真實,讓我們驚詫:近現代的東方大都會,遠古時代就曾是中國發達的文明中心。 在這個以“藏品*古老”領銜上海博物館之“*”的崧澤遺址博物館內,以突出“上海之源”和“崧澤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之脈”為主線,集中展示上海先民*早的生活足跡和上海早期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帶給人們一段非凡的穿越歷史之旅。崧澤遺址考古發現的諸多個“**”無疑是*大看點。“上海**人”長什么樣?2004年春天,考古學家在對崧澤遺址進行第五次發掘時,發現了一個上海*早先民的頭骨。通過先進的成像技術,“上海**人”的相貌被復原,這是一位年齡在25歲至30歲之間的男性,面部略顯低矮,鼻根低平,跟東亞蒙古人相似。上海的先民們吃什么?1961年,崧澤遺址發現了炭化稻谷遺存,這是上海出土的*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被稱為“上海**稻”。這是國內發現的首個稻谷遺存,為中國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證據。在崧澤遺址的發掘中,還發現了“上海**井”——*早的水井,“上海**房”——*早上海人居住的房屋基址,還有陶釜、爐箅等*早的炊器和食后丟棄的豬、鹿、魚、龜等動物碎骨,以及先民們生產勞動所使用的各種工具等。根據這些珍貴的遺存,博物館采用高科技手段展現出一幅幅遠古村落的畫面,聲光電的變幻模擬出上海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情景,使觀眾身臨其境,產生穿越到六千年前的感覺。 城市的記憶在于其歷史遺存。記得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存在與超越》中寫道:“當代世界面臨著歷史連續性斷裂的危險,所以我們必須審慎地把握以古建筑、古村落、古代文化樣式等文化遺跡遺址形式存在的歷史記憶,發現養育我們現代人的生命源泉。”崧澤遺址自它被發現起,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掘、保護和研究,到如今遺址博物館的建成,崧澤不僅成為大遺址保護利用的實踐垂范,更是傳承上海古今史脈的精神家園和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文化坐標。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開展“鄉土文化符號”評選活動,由市民和專家推選,*終選出了屬于上海的100個鄉土文化符號,崧澤古文化遺址作為“上海之源”在列,被稱作距今*遙遠的“符號”。 今日上海即便已躋身國際化大都市之列,但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來說,總需要一片可回望的鄉土。正如一位考古專家所言“歷史的鄉愁,也是鄉愁”。歷史離我們既遙遠,又形影不離,實則是我們前行道路上揮之不去的鄉愁。崧澤作為上海人的故土,應該是我們文化尋根、傳承歷史文脈的精神家園。 上海是座海納百川的移民城市,海派文化就是在移民社會中形成發展的。考古研究表明,6000多年前崧澤這批*早的上海居民可能來自現在的浙江北部和江蘇南部這些太湖周邊的地區,是上海*早的外來移民。他們從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在這片處女地上發展生產,經營生活,繁衍生息——正是他們開創了上海人類歷史文明的先河。無疑,崧澤文化對于探尋海派文化的源頭同樣有著重要意義。
海派文化地圖崧澤之光 作者簡介
龔柏順,1950年生于上海。作家,著有電視劇本《滕王閣的傳說》、小說《笑中哭之》等文學作品。在《文學報》工作期間,編著出版《生命工程贊——蘇州河治理紀事》《托起大都市的脊梁》等反映上海城市重大工程建設報告文學著作。曾任《上海經濟報》經濟部主任,多家期刊專欄作者。近年來,注重海派文化研究,著有《海派畫家紀事》《海派中醫名家風采錄》等作品。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