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國學常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38800
- 條形碼:9787201138800 ; 978-7-201-13880-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學常識 本書特色
•由專業學者撰寫的長銷數十年的經典國學入門讀物,囊括語言文字、歷史、地理、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多方面的基礎知識
•依據可靠版本全面校訂,并訂正部分因時代及技術原因所限而沿襲下來的文字錯誤
國學常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面向普通讀者的國學普及讀物,旨在讓讀者初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作者以通俗的筆法,依托“國學”這一概念,向讀者們介紹了中國的語言文字、歷史、地理、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多方面的基礎知識,正如作者所言:“本書的討論限于常識的范圍,不是深入的研究,更不是講整理工作,只是關于國學的初步概念提示。”
國學常識 目錄
**章 概說
第二章 語文
第三章 古物
第四章 書籍
第五章 經學
第六章 史地
第七章 諸子
第八章 佛學
第九章 理學
第十章 詩賦詞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駢文
第十二章 新被重視的文學
第十三章 科學及藝術
本書參考書目
國學常識 節選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謂正史
從前學者對歷史研究也頗注重,史的地位僅次于經。史部典籍繁多,*占重要地位的就是所謂正史。正史是官修的,每逢朝代更易,新朝政府便簡派一批人員(但從前并不一定是這樣的),編撰上一代的全史,累積到清朝,這樣的史書就有二十四種之多,叫做“二十四史”,茲將“二十四史”的書名作者列左〔下〕:
1. 《史記》 漢司馬遷撰
2. 《漢書》 東漢班固撰
3. 《后漢書》 宋范曄撰
4. 《三國志》 晉陳壽撰
5. 《晉書》 唐房喬等撰
6. 《宋書》 梁沈約撰
7. 《齊書》 梁蕭子顯撰
8. 《梁書》 唐姚思廉撰
9. 《陳書》 唐姚思廉撰
10. 《魏書》 北齊魏收撰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撰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撰
13. 《隋書》 唐魏徵等撰
14. 《南史》 唐李延壽撰
15. 《北史》 唐李延壽撰
16. 《舊唐書》 后晉劉昫等撰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等撰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撰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撰
20. 《宋史》 元托克托等撰
21. 《遼史》 元托克托等撰
22. 《金史》 元托克托等撰
23. 《元史》 明宋濂等撰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撰
以上“廿四史”至明代止,共三千二百四十九卷。清朝雖已過去,但官修的正史還沒有完成。民國初年本來設有清史館,由趙爾巽等主持其事,到民國十七年,編成了一部未定的史稿,共五百三十六卷,目錄五卷,命名《清史稿》,曾草草付印,不久即被禁。開明書店印行“廿五史”,系將柯劭忞所撰《新元史》加入。《新元史》于民國九年脫稿,經政府明令列入正史,內容比《元史》正確詳備。又,《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為“廿四史”中*被人重視的一部分,過去讀史者,“廿四史”不必全讀,但這四史則在所必讀,尤其是《史記》《漢書》,文章優美,不僅被人當史書讀,也當文學作品讀。就正史體例說,司馬遷創立之,班固繼承之,略加更改,以后作史者完全依樣畫葫蘆,沒有新形式,我們只須分析一下《史記》《漢書》,便知道一切正史了。
五八 正史的內容
正史不一定正確,但比較地詳備,為研究史學者的主要材料。《史記》是*早的一部完備的史書,在它以前的重要史籍,有《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世本》《竹書紀年》等。這些書,司馬遷大概都參考過,只有《竹書紀年》敘事多與《史記》不合,恐怕司馬遷不曾見過。《世本》內有《帝系》《世家》《傳》等,大約就是《史記》體例的藍本。首創史例的司馬遷,編撰《史記》一書,是以人物做歷史的中心,作十二“紀”以敘帝王,三十“世家”以敘公侯,七十“列傳”以志士庶,共計一百十二篇傳記,形成全書的主要部分,此外有《平準書》《河渠書》《封禪書》等八“書”以紀政事,十個“年表”以貫歲月。《漢書》體例也差不多,只有“書”改稱“志”,如《藝文志》《律歷志》《食貨志》等。又去“世家”名目,收入“列傳”。《漢書》與《史記》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史記》的性質是通史,而《漢書》則為斷代史。《史記》包含的年代,上起黃帝堯舜,下至漢武帝;《漢書》則起于高祖,終于王莽之亡。自《漢書》以后,所有正史都是斷代史,只南北朝時的一段,除各代分撰者外,還有通敘各代的《南史》《北史》。又《五代史》因年代短促,也沒有再分。各書內容,差不多都仿《漢書》的形式編制。
正史雖是整理史料而編寫的史書,但從現代觀點看,仍不過一堆史料。讀正史的方法,以分別選讀為好。如要看政治上大事,當讀“帝紀”,參以有關人物的傳記。如要知道一代的典章文物,當讀“志”或“書”。例如研究經濟史,須讀《平準書》《食貨志》一類的史篇。研究學術史,當讀《藝文志》《經籍志》等,參以《儒林傳》《道學傳》之類的傳記。
五九 編年史
編年史是按照年月次序排列,與紀、傳、表、志體不同。*早的編年史本應算《春秋左傳》,但因其被稱為經,于是**部編年史便輪到東漢荀悅所作的《漢紀》,這書就是模仿《春秋左傳》的體裁的。編年史*著名的是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部書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重要史事,作者選材的主旨,專取“有關國家盛衰,生民休戚,其經驗教訓可資學習者”,宋神宗因其可作政治的參考資料,賜名《資治通鑒》。其他屬于編年史的史書有《續資治通鑒長編》(李燾)、《九朝編年備要》、《西漢年紀》、《靖康要錄》、《兩朝綱目備要》、《宋季三朝政要》、《元史續編》等,而朱熹所編的《通鑒綱目》尤為著名,與《資治通鑒》合稱“兩通鑒”。明清時人根據它們而編的簡單歷代史,名叫“綱鑒”,如袁了凡、王鳳洲所編之《綱鑒》及《綱鑒易知錄》等。又清乾隆敕撰的《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及清畢沅的《續資治通鑒》也頗重要。
六○ 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的史書亦稱類史,創自宋朝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它不以人為中心,而以事為中心,分類排纂,每篇敘述一件史事,窮源竟委,前后分明,易于通曉,但缺乏史事間之橫的連〔聯〕系。宋時仿袁氏體例的史書還有章沖的《左傳事類始末》及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明陳邦瞻撰《宋史紀事本末》及《元史紀事本末》,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高士奇撰《左傳紀事本末》,與袁氏書合稱“五紀事本末”。清魏源《圣武記》(記清代軍事),馬骕《繹史》(記上古至周末事),亦頗重要。
六一 別史
別史是私家著作而體例和正史相類似的,如宋鄭漁仲(樵)《通志》一書,有本紀、世家、列傳等篇,儼然正史一樣,所以史部分類,將它列入別史。其實《通志》的特點乃在于敘述歷代典章文物的二十略,應當屬于過去史部分目中的“政書”一類,與《通典》《通考》相聯系,而在現在的分類,則當屬之文化史或制度史。清蔣良騏所撰的《東華錄》,述清初史事,起天命至雍正凡六朝,亦是別史中的名著,后來王先謙將其內容擴大,并續編乾隆以下五朝,至同治止,稱《十一朝東華錄》。
《通志》一書,紀傳由上古敘至隋止,禮樂政刑之類,則敘至唐止。其中列傳,全仿《史》《漢》的分類的形式,而不采取個人的標題,其分類有后妃、宗室、外戚、忠義、孝友、義行、獨行、循吏、酷吏、儒林、文苑、隱逸、宦者、游俠、刺客、滑稽、貨殖、藝術、佞幸、列女、載記、四夷等。
《通志》二十略的名稱是氏族、六書、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禮、謚法、器服、樂、職官、選舉、刑法、食貨、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災祥、昆蟲草木。其中氏族、六書、七音、謚法、校讎、圖譜、金石、昆蟲草木諸略,是鄭氏創造的門類,不是前史所有,尤其值得注意。
清乾隆時又仿鄭氏《通志》敕纂《續通志》及《皇朝通志》兩書。《續通志》紀傳從唐起,諸略自五代起,列傳中增加孔氏后裔、貳臣、奸臣、叛臣、逆臣等傳,而刪并游俠、刺客、滑稽、貨殖等,二十略則內容多有增補。《皇朝通志》二十略名稱依舊,但將內容增減,紀傳年譜則從省。
六二 政書
紀述制度文物之沿革的史書,在過去史部子目中,稱為政書。創造這種史書的是唐朝的杜佑。杜氏搜集上古以至唐肅宗、代宗時的材料,參考劉秩《政典》及《開元新禮》等書,分八類編纂,成《通典》一書。其八類次序是:(1)食貨,(2)選舉,(3)職官,(4)禮,(5)樂,(6)刑,(7)州郡,(8)邊防。他自敘說:“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可說是獨具卓識。
清乾隆敕撰《續通典》,自唐肅宗至德元年,至明崇禎末年止,九百七十八年間的典章制度,頗能扼要敘述,又《皇朝通典》一部,記清朝制度。兩書都依杜氏篇目,但刑典中析出兵典一種。
繼杜佑《通典》而更加詳備的同類著作,應推元馬貴與(端臨)的《文獻通考》。馬氏自序中說:“門分類別:曰田賦,曰錢幣,曰戶口,曰職役,曰征榷,曰市糴,曰土貢,曰國用,曰選舉,曰學校,曰職官,曰郊社,曰宗廟,曰王禮,曰樂,曰兵,曰刑,曰輿地,曰四裔,俱效《通典》之成規;自天寶以前,則增益其事跡之所未備,離析其門類之所未詳;自天寶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則續而成之。曰經籍,曰帝系,曰封建,曰象緯,曰物異,則《通典》未有論述,而采摭諸書以成之者也。為門二十有四,卷三百四十有八。”
馬氏書,乾隆時也有續編。一為《續文獻通考》,敘宋、遼、金、元、明五代事跡,于馬書郊社、宗廟內分出群祀、群廟,擴充到二十六門,內容有比馬書詳密處。一為《皇朝文獻通考》,記載頗詳,卷帙與馬氏書差不多。
以上杜氏《通典》,馬氏《通考》,與鄭樵《通志》,合稱“三通”,再加以清乾隆敕撰的續編六種,則稱為“九通”。從前有一句話說:秀才不讀九通,還只算不通。可見人們對這幾部書的重視。三通內容雖不免重復,但亦各有其特點。《通典》簡單扼要,《通考》詳明周密,《通志》則別有剪裁,精于考訂,其細微節目,有為前兩種所不具備的。所以三種書同時流行。現在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學術史等專史,當以它們為重要資料。
六三 雜史傳記及其他
雜史是不以中央政權為綱領的史書,體裁和正史不相類似,但內容仍有體系,可與正史相參證。例如《國語》敘春秋時事,是分國敘述的,《戰國策》講戰國時縱橫捭闔的活動,也是分國敘述的。這兩書是司馬遷作《史記》的重要參考書之一部分。傳記是指《孔子編年》《朱子年譜》《名臣言行錄》那一類的書。清李元度所著的《國朝先正事略》,道光以前人物略具,是清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其他史書,有所謂“載記”者,如《吳越春秋》《安南志略》《朝鮮志略》等便是。有所謂“史抄”者,如《兩漢博聞》《通鑒總類》等便是。有所謂“職官”者,如《歷代職官表》《百官箴》等是。有所謂“時令”者,如《歲時廣記》是。有所謂“詔令奏議”者,如《兩漢詔令》《歷代名臣奏議》等是。這些書是次要的史料,在專門研究者是可以擇要參考的。至于所謂稗官野史,大概是指私人筆記,記述掌故軼聞,可以補官書之缺,糾正官書之錯誤的,例如太平天國失敗,它的本身記載,完全被滿清消滅,只民間有些零星筆記,保存其一部分真相。這類的野史,倒是可寶貴的資料。前代野史,如宋末有鄭所南(思肖)《心史》,明末有《揚州十日記》《風倒梧桐記》等,曾激發民族意識,是世所共認的。
國學常識 作者簡介
曹伯韓(1897—1959),湖南長沙人,著名語言學家。著有多部語言學專著及二十余部社會科學方面的通俗讀物,涉及歷史、地理、國際關系、青年修養等多個方面,其中《國學常識》最具有影響力,作為中國文化普及讀物,長銷數十年。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