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道德與自我意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94875
- 條形碼:9787010194875 ; 978-7-01-01948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道德與自我意識 本書特色
所謂現(xiàn)代語境,指的是社會學語境。社會學語境涉及社會與個人兩方面:社會是由行動者的互動與交往構成的,而個人被視為自由和理性的能動者。由于社會的合理化表現(xiàn)為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所以,“人是什么?我是誰?”就不是先行規(guī)定的。“我是誰”,這既是由它遵循什么樣的道德導致的,也是它設定意義與尋求價值的結果。 胡真圣著的《道德與自我意識》收錄了六章內容,包括現(xiàn)倫理反思,善良行為,自我與道德理論,道德哲學中的社會、自我與心靈,自我與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道德關涉。
道德與自我意識 內容簡介
《道德與自我意識》立足于現(xiàn)代語境與現(xiàn)代生活狀況,從自我意識的維度審視現(xiàn)代道德思想,發(fā)掘道德哲學中的自我理論,以期確立與社會道德相對照的自我道德:一是自我意識作為道德的起點之一,是道德發(fā)生的精神來源。二是在準則與法則中的道德存在與自我意識相關聯(lián)。三是道德的形式要素無不是自我意識,因而諸對立的形式要素可能在自我意識中得到融會貫通。四是自由是自我意識的希望,一切對于自由和道德的否定與懷疑都有自我意識的根源,都需要由自我意識的批判而造成意志抵御及意志選擇和*終的意志決定,從而在自我意識這里達到克服。五是善意與善行是自我意識達到道德意識后的實踐開展。六是消除現(xiàn)實人性混亂和創(chuàng)生理想人性都要經(jīng)由自我意識向道德意識的提升。七是道德地存在并且自我意識其存在,是一個永無終點的精神過程,也是一個永恒的追求道德實踐信仰的過程,存在的意義也孕育于其中。
道德與自我意識 目錄
**章 現(xiàn)代倫理反思
一、自由作為自我的希望
二、實踐理性與主體能力
三、實踐理性與倫理規(guī)則
四、正義的倫理
五、內在性:愛與正義
第二章 善良行為
一、善行的基礎與內涵
二、經(jīng)濟與行善
三、道德理性與行善命令
四、正義作為社會的根本善行
第三章 自我與道德理論
一、自我與道德的根源
二、自我的道德命義
三、自我生活與倫理精神
四、自我與群體
五、道德理論發(fā)現(xiàn)自我
第四章 道德哲學中的社會、自我與心靈
一、社會道德哲學
二、道德形而上學與人的觀念
三、情感主義與人類道德心靈
第五章 自我與自我意識
一、關于自我、自我意識的一般觀點
二、意識對于自我的意義
三、確立自我的路徑
四、自我意識的自身關聯(lián)結構
五、意識行為與意義
第六章 自我意識的道德關涉
一、道德自我
二、道德意象和道德理想
三、道德存在
四、立基于自我生命本體的哲學與道德
參考文獻
道德與自我意識 節(jié)選
《道德與自我意識》: 社群主義是適應與接受型的倫理。它以已有的價值傳統(tǒng)為標準,屬于倫理因循類型。而理性主義不先行承認任何未經(jīng)批判的價值權威,一切都要經(jīng)過自我的頭腦,只有經(jīng)過理性認定的規(guī)范才是我們應該遵循的規(guī)范。我們可以承認傳統(tǒng)及通行的規(guī)范作為倫理實體,但是,只有經(jīng)過反思的規(guī)范才能作為倫理或道德本體。社群論的優(yōu)勢在于,它有傳統(tǒng)有效的價值和規(guī)范作支撐。而理性論是個人倫理學,其規(guī)范或來自對傳統(tǒng)的反思,或來自自身的建構。它沒有先例可循,因此,只能靠理性建構,建構當然并非主觀,而是理性普遍化或公共理性。 (2)自由的不確定性。自由與偶然性相關。偶然的東西就是我們不能控制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在社會歷史生活中遇見的無力改變、無力控制的,相反被其控制或被其統(tǒng)治的力量。本來是由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社會生活由一系列生活條件構成。但是,本應服務和表現(xiàn)人的自主活動的生活條件變得與人對立時,偶然性就此產生。 古人沒有個體生活觀念,因此也沒有偶然性觀念。偶然性問題是個體生活問題。個體生活首先是個人的生活。個人有其生活目標,這些目標的區(qū)別也是做人的區(qū)別。不同目標的沖突,產生出偶然性:我如何安排我的生活目標并使其實現(xiàn)呢?這個問題就涉及他者、他人。我的生活是我的生活,但是,我的生活又與人牽涉。他人既可以促進也可能阻礙我的生活目標。這是產生偶然性的根本原因。 時代的特征是可以從人們的行為特征中觀察出來的。人們的行為越來越表現(xiàn)出非理性的特征,即行為出自激情、本能、猜疑、防范、敵意、反抗等。因此,從諸多行為中我們難以分辨出行為的動機。動機的一個特點其自身是可以說明的,當然是借助常識、常理說明的,而鑒于有些行為無法說明,或者單是就行為本身論行為而不能說明,這些行為就缺乏動機。動機也包含著理性,就是意向行為或行為的意向性,但意向性雖屬主觀卻不是任意的,意向性行為(動機)包括:行為現(xiàn)象的因果聯(lián)系、行為的規(guī)則、行為的后果預期、行為的評價等。 將行為歸因于主體,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一種看法認為,一個行為只有憑借種種條件才能歸于主體,這是強調必然性,即某種行為是在諸條件下必然產生的,這些條件就構成這個行為的因果系列,只有在這個因果系列中才能將行為歸因于主體,這是事實如此的層次;另一種看法是,一個行為就是主體發(fā)起的,主體就是行為產生的原因,當然諸條件的作用與影響是存在的,但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行為,而要經(jīng)過一些中介,一些轉換,其間會出現(xiàn)轉變、轉折、斷裂、對立、回避等,這些都發(fā)生在心理層次,而人是自己心理的主宰者,這是應當如此的層次。人的行為就被這兩種力量推動著,一方面與世界相連,在世界的因果系列中展開,這是實在性。行為另一方面與行為者相連,這是一種外部力量難以摧折的力量。主體本身就具有一種自發(fā)性,具有開始某種狀態(tài)的能力。這示意先驗理性的存在,這是先驗性。 偶然性導致自由的不確定性。在德國哲學家康德這里,自由屬于本體世界.自由的表現(xiàn)根本上是不確定性,而道德法則是不確定性的規(guī)定形式。或者說,道德法則是克服不確定性的一種形式。 ……
道德與自我意識 作者簡介
胡真圣,湖北武漢人,1963年生,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現(xiàn)為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哲學院副教授。主要講授現(xiàn)代西方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在《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等刊物發(fā)表論文數(shù)篇,著有《兩種正義觀——馬克思、羅爾斯正義思想比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