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漂泊 本書特色
《漂泊(精)/紫金文庫》是著名文學評論家黃毓璜的散文隨筆集,作者曾為在全國文學評論界頗有影響的江蘇省文學評論領域的領軍人物,其作品曾多次獲省級以上獎。本書包含“家事”“鄉情”“我和作家的往事”“豆爺筆記”“異鄉之鄉”共五輯。在這些文章中,作者的精神分明存有“長繩系日”的情結。作者尋向昨日,蓋因那里有生命的體認,有心靈的守護。非獨犖犖大端,一些芥末小事,也能成為歲月沖淡不去的存儲。
漂泊 內容簡介
《漂泊》是著名文學評論家黃毓璜的散文隨筆集,作者曾為在全國文學評論界頗有影響的江蘇省文學評論領域的領軍人物,其作品曾多次獲省級以上獎。本書包含“家事”“鄉情”“我和作家的往事”“豆爺筆記”“異鄉之鄉”共五輯。在這些文章中,作者的精神分明存有“長繩系日”的情結。作者尋向昨日,蓋因那里有生命的體認,有心靈的守護。非獨犖犖大端,一些芥末小事,也能成為歲月沖淡不去的存儲。
漂泊 目錄
目 錄
家 事
苦澀歲月的記憶 / 002
母親的名字 / 013
紡車的思念 / 016
娘·舅 / 020
英 子 / 024
銀 杏 / 027
伴 / 031
懷念良弟 / 035
打工者 / 040
鄉 情
吳 君 / 044
五先生 / 047
秋 兒 / 054
楊老師 / 058
習俗變遷(四題) / 062
辛國俊同學 / 070
熊喜然校長 / 074
回望丁文江 / 078
“東宮”小記 / 083
年光(三題) / 086
戀情(四題) / 093
我和作家的往事
唐達成贈字 / 106
閻綱編稿 / 109
顧驤回鄉 / 112
李進的信 / 115
顧爾鐔的電話 / 119
老陸的委托 / 122
章 老 / 128
作家高曉聲 / 133
葉至誠的感慨 / 138
吾友靜生 / 142
渴望交流 / 148
艾 煊 / 151
海 笑 / 158
憶明珠 / 163
楊旭的性格 / 168
陳遼治學 / 172
走近龐瑞垠 / 175
也說蘇童 / 181
葉兆言印象 / 186
趙本夫 / 193
畢飛宇 / 199
豆爺筆記
兒·孫 / 208
孫子們或者爺爺們 / 211
豆語的變遷 / 216
“隔代親”之研究 / 220
果然隔代親 / 225
希 望 / 227
送 客 / 229
角色位置 / 231
迎接爺爺的幾種姿態 / 234
夢 別 / 237
懷念是痛 / 240
科羅拉多的雪 / 243
屁大的事 / 246
在美國尋尋覓覓 / 249
異鄉之鄉
古都碎語 / 254
小鎮閑話 / 268
巷 音 / 277
訪俄小記 / 280
訪巴偶拾 / 292
歐行雜識(十一題) / 303
旅澳小記(二題) / 338
日常美國(十二題) / 347
漂泊 節選
家 事苦澀歲月的記憶父親篇我出生那年,父親已六十三歲。這不構成自己對父親情感濃濃卻又印象淡淡的原委 。貼實的關涉還要回到父親那邊——如果他建立過赫赫功業抑或留下過斑斑劣跡,如果他對我有過高高的企求、重重的責罰哪怕狠狠地打過我一次,都會有些刻骨銘心的記憶 ;但是沒有。父親沒有十足的“味兒”、鮮艷的“色彩”,就是一個普普通通、規規矩矩的人,一個無求于利祿乃至疏淡于營生的人,一個對自己的兒子從沒碰過一指 、罵過一聲的父親,一個對后輩的成長極少干涉而奉行“順其天性而育”的父親。在別人的眼光里,父親*明白的身份是“前清秀才”。然而,這并不妨礙我認定他的淡泊世事,他并不以為這身份值當什么。文人的疏狂是有的,要不然就不會像玩笑又像當真地數落幾位友人 :“你是第幾十名的舉人呀”“你是個*百多名的進士呀”。如果不是廢科舉前的五六年,逢上我爺爺、奶奶相繼去世而奉制“丁憂”,他還會一路高中的。至今不明白他何以幾次說到自己是“朝廷欽賜的舉人”這樣的話,跟何事有什么關系不重要,重要的是此類近乎標榜的言辭后面,除了表明他曾把科舉之路看成過“自我實現”的途徑,還分明著沒把自己是秀才當回事,或者說,他不以為自己只是個秀才。我用“自我實現”說事,是因為有把握斷定他的應試只是為了證明自我,所謂“學問在我”,對于他還該加上“我在學問”;否則,就解釋不了其何以始終那么決絕地一次次排拒任何意義上的“就位任職”和各種途徑上的“治家理財”。他既無撿拾“敲門磚”的心機,又無“學以致用”的務實精神,就是一個安于以詩為伴而隔膜于世俗也限制了自己的文人。如同其名“貽清”標示的那樣,無衣食之憂的他只想認認真真地寫詩、清清白白地做人。不難想見,實踐這一意愿是有些難度的,因為他的另一個明白的身份便是承繼了祖業的地主,這能“清白”得了嗎?好在“限制”了他的秉性也“成全”了他。父親那句“身外之物無足戀”的口頭禪,確實不只掛在嘴上,也很可以證之其行。比如,很早以前,老家的豪宅被付之一炬,父親異乎尋常地不甚介意,且為其常說的積善積德一直對縱火者不肯追究 ;比如,也還在民國時,離鄉客居小鎮之后,他就不再回鄉,漠然于鄉產、地租一類事體。雖無“毀家紓難”“棄產濟貧”一類壯舉,也就是當個隨遇而安的“甩手掌柜”了。難怪到了土改時,故里以“開明紳士”視之,只是派人到小鎮客客氣氣地知會一聲,竟然沒要他回鄉接受當時無可規避的批斗。這也該跟他散淡到沒有(政治)“立場”有關。依稀記得,當時在國民黨軍政服職的幾個年輕人慕名登門,他與之有過幾度隨意的談詩論文 ; 也依稀記得,家里幾次隱匿過一位當新四軍的族兄(我喊他“榮寶哥”);眼見院子里一位新四軍干部(我喊他“伯峻先生”)的老母親備受欺壓,便屢屢給予生活上的照應、接濟。這些跟“政治傾向”無關,更沒有跡象可表明是“同情革命”。他并非是個自覺地、高遠地寄夢的人,堅守的大體只是一種世俗意義上的善良。父親一度日有詩作,如果積存起來,不會下于千余首,未能保留并背不出完整的一首,作為后輩,至今不能不以無知、失職自譴。模糊的記憶中,多數詩作大體貫穿著自然的崇尚、自在的述懷以及自由的向往。只是抗日烽火燃起,到了民族存亡之秋,素常散淡的父親展示出了其激情的一面 :幼時難解的一些律詩無法追尋了,此間連連寫下多篇長調,斷章殘句還記得一點,比如,由“甲午一戰海師空 / 我軍勢弱彼逞雄”領起,鋪排開歷史的回望 ;以“倭奴侵匱我東土 / 臺上美人猶跳舞 / 下一令曰不抵抗 / 中原從此失門戶”開篇,譴責消極抗日 ;用“半壁高懸太陽旗 / 義軍一見淚如雨”描狀十九路軍的痛心疾首,謳歌其“二萬雄師御外侮”,慨嘆其“獨力無援終何補”。他的另一句口頭禪“百無一用是書生”,也在此間高頻率地出現,他是內疚于難盡效命報國的“匹夫之責”嗎?他是在慨嘆“吾老矣”的力不從心嗎?父親早年十分樂意接受一位詩友對自己的比稱 :“貽清先生是燕子,不入愁門。”據說燕子在梁上筑巢是會選擇環境的,那標準便是安謐、平靜的和諧之家。人們可能未曾去想,不入愁門的燕兒自身原是辛苦勞頓的,須得年年銜泥銜草地做窩、時時飛進飛出地覓食,并無閑適、瀟灑可言。人間事亦仿佛如此,不愿“以心為形役”原是須得有前提、有條件的。經濟條件并謀生能力的失落,子輩幼小的贍養無著,注定了暮年的“老燕”不能不陷入“愁門”。靠母親去故里勉力耕織,當然維持不了一個家庭的生計。小時候經常遇到的那種情境至今記得 :說不定何時一覺醒來,每每聽到父母在有一搭沒一搭地談話,大體是對“坐吃山空”的焦慮和前景黯淡的憂心。焦慮和憂心往往會導致父母的談心轉為讓我不安的拌嘴斗氣,我知道,這莫名的宣泄飽含了無依的懸懸、無盡的惶惶以及無奈的戚戚。樣板戲風行那陣,我特別容易動情于“小鐵梅”的“提籃小賣拾煤渣”,就是彼刻不能不聯想到當年自家情景而深深自責,以為自己縱然不能“早當家”,也不該從沒思量為分擔家庭重負而毅然輟學。內心自然也明白,果如此,恐怕又無異給父親造出一道心靈的創痛。就像那一年,初中畢業后我選擇中專而未被錄取,心安理得地當了小學代課教師。每給家里奉上微薄的工資,父親初始不無歡喜,繼而露出不安,后來有一次,竟久久沉默至于潸然淚下而不能自禁。代課只代了八個月,是父親堅執要我回家復習,他心心念念于兒子的再度投考。在歷經過科考中式又接受過書院熏染的父親,把后代立身有本的期望寄托于學業有成十分自然 ;異于通常的是,為了供我讀書,年逾古稀的他節衣縮食到苛酷的地步。記得有陣子,三日兩頭思量的就是家里可賣的東西,從玩物到家具,從衣飾到器皿,*后,連他視同生命的幾箱古籍也變賣一空。直到自己就業以后的很長一段時日里,我在兩種時刻特別容易牽動思情而黯然神傷。一是偶爾端起酒杯,不經意就想到已故父親早年曾是位宏量的飲者,家境的拮據使他不得不戒了酒。我接到高中錄取通知書那天,見到父親喜形于色的樣子,母親破例讓姐姐打來一毛錢酒,當然就是為他助興的意思。不想吃飯前,碗底的那點酒被我誤當做水,給倒了。雖然母親不顧父親的勸阻,再次掏了一毛錢,可父親飲用間,那顯然摻和了為破費而歉疚的微笑,久久地郁積為我心頭的一份隱痛。二是當自己寫作間點燃一支香煙,常會想起,為同樣的原因,父親不得不戒了煙。逢上寫詩時,偶或想來一支助其構思,就會不無猶豫地掏出三分錢,讓我幫他買上五根。這五根煙會應付上幾十天,因為他幾乎從不舍得一下子把一根吸完。好多年間,及于煙酒,每視為奢侈且每生莫名的罪感 ;而如今,倒上一杯、點上一支,已很為坦然。可見前賢說時間是“忘卻的救主”,是須得我們深長品味的。我在各級學校當然都在貧困生之列,可父親從未想過讓我申請減免學費、領取助學金。記得讀初中一年級時,班主任周老師中秋節前來家訪,適逢我們“舉家食粥”,唏噓不已的老師第二天一早便送來兩條大魚,臨走前又主動啟示助學金的事。父親感謝著也尷尬著,終究還是不讓我提起申請。多少年后忖度過 :是“家庭成分”不好奉行“自覺”?是不愿接受“救濟”已然自律成性?抑或還有些“君子固窮”一類的原則不愿違拗、有些“文人清高”一類的脾性難以棄置?雖然理不很清,私下卻分明做出了一己的領悟且化入了個人的臨世態度。譬若至于今日,自問一直注意“克己”“忍苦”,一直注重“自守”“自立”,應該跟“家風”的秉承、跟父親潛移默化的濡染不無關系。……
漂泊 作者簡介
黃毓璜,1939年生,江蘇泰興人。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于鹽城師專中文系。歷任鹽城師范學校文學教師、教導主任,縣文化局劇目室主任,江蘇省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創作研究室主任及理論工作委員會主任,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現為江蘇省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主要從事文學批評,兼及散文創作。著有論文集《文苑探微》,系列散文《鄉憶》、《逆旅瑣記》,隨筆系列《云煙過眼》、《都市風景》以及有關文學思潮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評論150余篇等,發表、出版作品300余萬字。另主編《江蘇青年作家論》、《江蘇文學五十年理論卷》等書。其作品曾多次獲省級以上獎。目前整理出版評論、隨筆集《苦丁齋思絮》*、二卷(85萬字)。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