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讀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37765
- 條形碼:9787511637765 ; 978-7-5116-377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讀本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與分類,經營主體的培育,產業化經營與管理,提升新型職業農民思想道德修養,精神的養成,政策與法規,基層民主法治建設,一事一議籌資籌營的管理,農民的創業等內容。適合廣大新型職業農民閱讀參考。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讀本 目錄
**章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與分類()
**節職業農民的內涵與分類()
第二節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特質()
第三節傳統農民與職業農民的本質區別()
第二章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
**節農民職業教育()
第二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背景和意義()
第三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的構建()
第三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
**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內涵()
第二節不同類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定義及功能()
第三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間的聯系與區別()
第四節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第五節優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環境()
第四章新型職業農民產業化經營與管理()
**節農業產業化經營概念()
第二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模式()
第三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健全體系
機制()
第五章提升新型職業農民思想道德修養()
**節誠信教育()
第二節社會公德教育()
第三節家庭美德教育()
第四節提升職業農民的文化()
第六章新型職業農民精神的養成()
**節愛國精神()
第二節尚農精神()
第三節奉獻精神()
第四節創新精神()
第七章新型職業農民的責任擔當()
**節自我責任()
第二節家庭責任()
第三節社會責任()
第八章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與法規()
**節農業法規()
第二節農業政策與農業法規的關系()
第三節農村惠農政策()
第四節農業保險政策()
第五節農業金融扶持政策()
第六節農業稅收優惠政策()
第九章新型職業農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
**節農村基層民主與村民自治()
第二節農村法制建設()
第三節人民調解()
第四節治安保衛()
第五節農村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管理()
第十章新型職業農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管理()
**節實行一事一議的重要性()
第二節一事一議的適用范圍()
第三節一事一議的組織實施()
第四節一事一議的履行()
第五節一事一議的監督管理()
第十一章新型職業農民的家庭農場經營管理()
**節家庭農場經營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家庭農場的登記注冊()
第三節家庭農場規劃()
第四節發展家庭農場的價值()
第五節家庭農場的農業文化()
第六節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
第七節農產品市場的相關概念()
第八節家庭農場的財務管理()
第十二章新型職業農民的創業()
**節現代農業發展帶來創業機遇()
第二節創業要素()
第三節創業者精神()
第四節創業者應具備的幾個基本素質()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讀本 節選
**章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與分類 **節職業農民的內涵與分類 一、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 農民職業化,就是把現在的兼業農戶分解,進行職業上的分化,實現農民身份的多種轉變,即由單一的農民轉變為農業生產者、經營者,非農產業的生產者、經營者和城市市民,使農民成為一種職業表述,而非身份界定。在我國,“農民”是一個反映社會身份的概念,“職業農民”則是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新的職業類型,是一個既反映社會屬性,又反映經濟屬性的概念。可以說職業農民是通過自主選擇將農業作為產業進行經營,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來獲取報酬,以期實現利潤*大化的理性經濟人。 新型職業農民概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需求導向。新型職業農民問題起源于城市化背景下農民分工分業分化的背景,包括轉移農民職業化和務農農民職業化兩個分支,*終發展方向是實現農民現代化,即實現農民的生活、素質、能力、關系的自由全面發展。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既是我國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客觀需要,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現實選擇,更是農民分工分業不斷深化的必然要求。從新型職業農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關系和發展路徑來看,首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更確切地說是新型職業農民發育的“蓄水池”,從兼業化向專業化、從小規模向規模化、從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轉型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基礎;其次,通過對培養壯大的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進行職業化培訓可以說是促成新型職業農民“成型”;*后,通過新型職業農民認定準入體系設置經營現代農業“門檻”和通過激勵政策使“培訓”和“培育”合二為一,從而實現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培養—培訓—培育”的長效機制。 二、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 對職業農民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長期以來,西方學術界一直以peasantry(傳統農民)而不是farmer(職業農民,也翻譯成農場主)稱呼中國農民。根據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的經典定義,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他們是身份有別于市民的群體;而職業農民則充分地進入市場,將農業作為產業,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極大化。沃爾夫對傳統農民和職業農民的定義實際上道出了兩者的*大差別。傳統農民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身份農民,它強調的是一種等級秩序;而職業農民更類似于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它是農業產業化乃至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職業類型。 我國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定義為自主選擇在農業一二三產業充分就業,專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工作,具有較高農業生產技能,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其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生產且高于當地城鎮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農業從業人員。目前認識比較一致的新型職業農民應符合4個基本條件,即以農業為職業、占有一定的資源、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據此,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對象應為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主,也有一些文獻提出培養對象為農民企業家、農民致富帶頭人、社會化經營管理者、非農產業工人、農村基層干部等。 中央提出“新型職業農民”很有深意。新型與傳統對應,職業與身份對應。傳統農民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身份農民,強調的是一種社會結構;職業農民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強調的是產業結構。兩者的顯著差別是:①傳統農民是一種身份“世襲”,具有強制性,不可選擇;職業農民沒有世襲和強制,具有自主性,可自由選擇。②傳統農民是農村生、農村長,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難以流動,相對封閉;職業農民沒有出生地限制,可以自由流動,是一種開放狀態。 ③傳統農民是小生產,分散經營、自給自足;職業農民是能夠主動適應現代農業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標準化要求的職業人,享有與其他行業勞動者同等的職業保障和權益。 三、新型職業農民的分類 新型職業農民具有明顯的時代性、階段性和區域性特征。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有機地將新型農民和職業農民結合起來,適應了我國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體現了農民從身份向職業轉變、從兼業向專業轉變、從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的新要求。 當前,新型職業農民按照從事農業產業類別,大體分為3種類型。 (一)生產型職業農民 這類職業農民大多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技術,有較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直接從事園藝、鮮活食品、經濟作物、創匯農業等附加值較高的農業生產,如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加工大戶等。 (二)經營型職業農民 這類職業農民有資金或技術,掌握農業生產技術,有較強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經驗,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涉農企業領辦人、家庭農場領辦人等。 (三)技能服務型職業農民 這類職業農民是指掌握一定農業服務技能,并服務于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群體。主要包括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的專業人員等,如農產品經紀人、農資營銷員、農作物植保員、動物防疫員、沼氣生產工、農機駕駛員、農機修理工等。 第二節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特質 職業農民是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達到相當水平之后,隨之伴生的一種新型職業群體,也是農業內部分工、農民自身分化的必然結果。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曾把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作了對比分析。他認為,傳統農民主要是為追求生計,是與市民身份相對應的群體;而職業農民則是充分地進入市場,將務農作為商品產業,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大化。依據這一理論,結合當今中國農民職業化演進的實際,職業農民的內涵應有4個特質。 一、全職務農 職業農民的經濟活動是以從事農業再生產為主體,并以此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在職業規劃上,職業農民以務農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選擇。穩定性是對職業農民的基本要求,因為農業具有周期長的特點,只有穩定性才可能積累農業生產經驗,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穩定性的另一個表現是新型職業農民把務農作為終身職業,而且有農業生產的后繼者。 二、高素質 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文化素質和職業素質(包括具體專業技能、相關的經營管理能力)。較高的文化素質是職業農民的基本素質;專業技能是職業農民的資質標識。在農業自身不斷分化、細化的背景下,專業技能標準也將不斷提高。同時,從事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要求職業農民具備很強的市場意識,具有營銷、品牌、借用現代信息手段經營等新的理念。 三、高收入 新型職業農民生產的目的在于為市場提供農產品,所以要充分地進入市場,通過利用市場信息,提高產品質量,調整農產品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和農業的多功能性等滿足消費者需求,通過一切可能的選擇追求報酬的*大化。因此,新型職業農民一般具有較高的收入。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職業農民的收入基本都能與城市居民齊平。如日本1973年后,農民收入就一直高于城市居民;美國農民的收入也是略高于城市居民。中國未來的職業農民,不但要比傳統農民收入高,而且也要比兼業農民的收入高,至少應與城市居民收入相當,甚至高于城市居民收入。 四、社會尊重 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其社會責任要求也不斷擴大。首先,要求新型職業農民的行為要對消費者負責,保障為社會提供安全、可靠的農產品。其次,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對環境負責,如不濫施化肥、農藥,不破壞植被等,即承擔對環境的責任。再次,要對后代負責。農業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土地要做到永續利用,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可利用資源。可見,新型職業農民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求其行為對他人、生態環境、社會和后人承擔責任。職業農民將破除社會對傳統農民“身份”的歧視,真正從社會成員階層轉為經濟產業職業,并且能得到與教師、工程師等其他職業一樣的社會認同與尊重。 第三節傳統農民與職業農民的本質區別 正確區分傳統農民與職業農民,對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具有重大意義。在我國,長久以來,農民是一種身份而不是職業,將農民作為一種職業提出來,這在我國是**次。職業農民雖然也是農民,但是不同于傳統意義的農民。職業農民是將農業作為產業來經營,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獲取報酬,以期實現利潤*大化的理性經濟人。職業農民是一個特定的概念:一是必須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二是必須以獲取經濟利潤為目的;三是必須作為一種獨立的職業。傳統農民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身份農民,是一種等級秩序;而職業農民更類似于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它是農業產業化乃至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職業類型。傳統農民是“世襲”的,具有強制性及不可選擇性;而職業農民是由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人員自我選擇的,具有自主性。傳統農民是當地“土生土長”的,難以流動,具有封閉性;而職業農民既可以是當地人員,也可以是外地農民、城鎮居民,可以自由流動,具有開放性。傳統農民對于經營素質、科技知識、資金投入等方面的條件可有可無、可多可少,幾乎沒有什么約束;而職業農民在經營素質、科技知識、勞動技能、管理經驗、資金投入等方面或某些方面則必須具備良好的條件,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從理論上來講,農民要成為一種職業,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重要條件:一是農民這種職業是由經營者或勞動者自主選擇的,并能夠充分就業、自由流動;二是從事農民這一職業的人員能夠取得社會平均收益;三是從事農民這一職業的人員能夠得到公正的社會待遇。其中,*重要的是**個條件。現代農民不是一種身份、稱呼,而是有尊嚴、有保障的職業。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傳統農民和職業農民是有很大區別的。只有深刻了解職業農民的內涵,才能正確地區分傳統農民和職業農民,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培養職業農民的需要,明確職業農民培訓目標,積極探索符合職業農民培訓的方式方法,有針對性地建立統一規范、齊抓共管、形式多樣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以吸引更多的農民轉變成為職業農民。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讀本 作者簡介
胡小兵.女.1968年3月10日出生.在吉林省梅河口市農民科技教育中心工作,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及技術推廣10年.近三年獲獎情況:連年獲得吉林省農廣校授予先進個人榮譽;連年在本級年度考核中獲得優秀;連年獲得本級優秀領導干部殊榮……多次參與通化農科院新品種繁育推廣工作并獲得證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