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戰國趙北長城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55388
- 條形碼:9787501055388 ; 978-7-5010-553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戰國趙北長城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的一卷, 是關于早期戰國趙北長城調查的翔實記錄和對相關長城修筑歷史沿革的梳理, 并主要從長城墻體的修筑方法、墻體沿線烽燧和障城的設置、長城沿線的軍事建制等方面, 對戰國趙北長城作一些概要總結。
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戰國趙北長城卷 目錄
序[二]
**章 概述
一 調查工作的緣起與經過
二 歷史記載與前人調查、研究成果綜述
三 本次調查的主要認識
第二章 烏蘭察布市戰國趙北長城
一 烏蘭察布市興和縣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建筑保存現狀
二 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建筑保存現狀
三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建筑保存現狀
四 烏蘭察布市卓資縣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建筑保存現狀
第三章 呼和浩特市戰國趙北長城
一 呼和浩特市賽罕區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修筑保存現狀
二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建筑保存現狀
三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修筑保存現狀
四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建筑保存現狀
第四章 包頭市戰國趙北長城
一 包頭市土默特右旗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修筑保存現狀
二 包頭市東河區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修筑保存現狀
三 包頭市石拐區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建筑保存現狀
四 包頭市青山區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建筑保存現狀
五 包頭市昆都侖區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建筑保存現狀
六 包頭市九原區
(一)長城墻體分布與走向
(二)長城墻體與單體建筑保存現狀
……
參考文獻
地圖·彩圖
后記
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戰國趙北長城卷 節選
《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戰國趙北長城卷)》: 二 歷史記載與前人調查、研究成果綜述 關于戰國趙北長城修筑的原始記載,見于《史記·匈奴列傳》,趙武靈王在位期問(前325~前299年),大約自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開始,“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相對于趙國以前修筑的戰國趙南長城,這道長城一般被稱為戰國趙北長城,也稱作趙武靈王長城。 此后,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河水三》中兩次提到戰國趙北長城。一是在白渠水流經秦漢云中故城之南河段下,酈道元記云:“故趙地。《虞氏記》云:‘趙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長城,東至陰山。…另一是在芒干水下,記日:“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縈帶長城,背山面澤,謂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謂之白道嶺。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窮。余每讀《琴操》,見《琴慎相和雅歌錄》云:飲馬長城窟。及其跋涉斯途,遠懷古事,始知信矣,非虛言也。顧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頹基焉。沿溪亙嶺,東西無極,疑趙武靈王之所筑也。” 《水經注》關于戰國趙北長城的記載,至少提供了兩點關于戰國趙北長城的認識。一是戰國趙北長城的西端在“五原河曲”。五原是指漢五原郡而言,由其所轄縣域位置可知,五原郡西部與朔方郡以黃河北河與南河交匯處的轉曲河道為界,所謂“五原河曲”即指此處,大體在今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以東一帶。由此亦知,酈道元所引今已失傳的《虞氏記》,*早只能是漢代人的作品。 其二,酈道元所見的這段戰國趙北長城,在今天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蜈蚣壩之下,到北魏時期已經是“有垣若頹基焉”,墻體較為殘破。位于白道南谷口的白道城,在北魏時期是歸屬于云中鎮管轄的一座軍事戍城,起到扼守白道嶺南谷口的作用。白道城舊址即為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攸攸板鎮壩口子村東南的壩口子古城,今天古城墻體已被村落破壞無存,地表僅殘留少量遺物。早期對該古城的調查,除發現北魏時期遺物外,還存在大量秦漢時期遺物。通過對秦漢兩代云中郡屬縣的考證,壩口子古城應為秦漢時期云中郡武泉縣治所在。白道嶺“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窮。”酈道元這一親眼所見的記載,也可為“武泉”得名由來提供佐證。 有關文博機構和研究人員,對戰國趙北長城的東端起點、西端終點、具體走向等作了調查,陸續有調查報告發表。關于戰國趙北長城的東端起點,李逸友《中國北方長城考述》一文調查發現于興和縣民族團結鄉二十七號村北面鴛鴦河北岸的斷崖之上,并推斷當時趙國所筑長城的*東端并不在今河北省境內,而在今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東部的大青山西麓地帶。并認為,今興和縣大同窯古城為趙國代郡延陵縣舊址,《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的戰國趙北長城東起自代,并不是專指起自代郡郡治,而是指起自代郡的管轄范圍之內,從而進一步否定了在今河北省境內存在戰國趙北長城的觀點。 關于戰國趙北長城的兩端終點,一般認為,《史記·匈奴列傳》既然記載“至高闕為塞”,那么在戰國趙北長城的西端趙國應建有高闕塞。對于高闕塞的位置所在,由于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詳細描述,長期以來成為一樁眾說紛紜的學術公案。辛德勇《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一文,在對史料記載和前人研究成果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高屋建瓴,縱橫捭闔,近乎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并對戰國秦漢時期北邊防線的變遷作了詳細探討。辛德勇認為,戰國趙武靈王在趙國北部邊境線一卜修筑的長城,位于今烏拉前山一大青山南麓。這道山系,即古陰山山脈,因此,《史記·匈奴列傳》所記趙武靈王“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的“高闕”,應當是這道長城西端的一處山口,這座山口,可以稱之為“陰山高闕”。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其北方邊防設施,在秦人故土上沿用了戰國秦昭襄王長城,在趙國1日境則沿用了戰國趙北長城。《史記·秦始皇本紀》謂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時,其疆界“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指的就是在北邊沿用戰國趙北長城的這種情況。至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率軍“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并在第二年,亦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興工修建了“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的所謂“萬里長城”。這道長城的西北地段,是“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其在原趙國北邊地帶,仍是利用戰國趙北長城。下令建造“萬里長城”之后,秦始皇隨即在當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這里的“陶山”應為“陰山”的形訛,“北假”應通假為“北各”,是指山體的北部。所謂“陰山北假中”,是指陰LIJ的北坡部分及其迤北直至陽山(今狼山一烏拉后山山系)南麓地區,這里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河套(后套)地區。蒙恬出兵占據這一區域,是為利用這里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解決“河南地”邊防駐軍的糧食供給問題。為保障這里農業生產環境的安定,便又在河套北側的陽山之上修筑了一道新的長城,以阻遏匈奴的襲擾。這道長城建成后,秦人原來一直沿用的趙北長城已經遠離邊界線,失去了防守疆界的功能,這道長城上的關塞“高闕”,也隨之喪失了控扼邊境通行要道的隘口作用。中國古代的關隘,具有隨著區域開發和疆域拓展而向外側推移的規律,“高闕”這一關口,即隨著秦朝疆域向“陰山北假中”地區的擴展,遷移到陽山長城西端的一處山口。與“陰山高闕”相對應,這座山口,可以稱之為“陽山高闕”,也就是酈道元所記載的高闕。秦朝末年,蒙恬死后,“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于是,匈奴趁機越過秦陽山長城以及黃河防線,重以秦昭襄王長城和戰國趙北長城與中原王朝為界。直到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率軍大舉反擊,才又重新收復今河套地區,恢復以陽山長城為邊防線。 ……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