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東南亞銅鼓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680280
- 條形碼:9787504680280 ; 978-7-5046-8028-0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南亞銅鼓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是關于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銅鼓分布、源流、工藝關系等科技史的研究成果,是201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東南亞銅鼓數字化記錄與研究”(項目編號: 17ZDA163)階段性成果之一,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填補了國內關于銅鼓跨境研究的的空白。該書不是幾年中形成的研究成果,而是近10年持續不斷的銅鼓研究——不僅有跨國境田野調查的豐富成果,科技考古的實證研究成果,還有豐富的文獻研究成果,對全面了解中國與東南亞銅鼓之間的傳承、演變,了解其間的文化聯系與發展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兩位作者常年致力于銅鼓研究,尤其是萬輔彬教授,是銅鼓研究的大家,較早采用科技考古的手段研究銅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第二作者韋丹芳是萬教授的開門弟子,如今在銅鼓和南方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中成果豐碩,是不可多得的科技史領域的青年才俊。相信這本書對推動銅鼓研究的進一步繁榮會起到積極地作用。
東南亞銅鼓研究 內容簡介
已有 2700余年歷史的銅鼓是古代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國家諸多民族創造的青銅文化瑰寶。它集冶煉、鑄造、音樂、美術、舞蹈于一體,是曾經的權力與財富象征的“重器”、指揮軍陣的“響器”、溝通人神的“祭器”和娛神娛人的樂器。經過調查發現,中國南方和東南亞都確實存在著連片的銅鼓文化圈,且至今依然存在活態銅鼓文化。 本書作者在田野調查和考古研究的基礎上,分十章論述了中緬、中老、中越跨境民族以及越南、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銅鼓分布、現狀與源流,探討了中國與東南亞傳世銅鼓的工藝特點與聯系,并依據對湄公河流域與紅水河流域的黑格爾Ⅲ型(西盟型)銅和黑格爾Ⅳ型(麻江型)銅鼓豐富的田野調查,全面展示了中緬、中老、中越跨境民族的銅鼓文化,提出了銅鼓文化圈的概念,并呼吁加強國際協作與交流,通過建立國際性的銅鼓數據庫、恢復并保育銅鼓文化圈的文化生態、注意推陳出新和將銅鼓文化符號化等措施來實現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本書對了解銅鼓的歷史、分布、傳播、工藝與傳承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對于傳承、保護和發展銅鼓文化具有指導作用,適合傳統工藝研究者與愛好者、非物質物化遺產研究者與愛好者、銅鼓研究者與愛好者等參閱。
東南亞銅鼓研究 目錄
前言
緒論
**節.銅鼓的分布和分類
第二節.銅鼓和銅鼓文化研究綜述
一、國外學者對銅鼓和銅鼓文化的研究
二、中國學者對銅鼓和銅鼓文化的研究
三、對東南亞銅鼓文化的研究
第三節.研究思路
一、選題的意義和創新性
二、主要研究內容
第二章 中緬、中老、中越使用銅鼓的跨境民族
**節.克木人
一、克木人的歷史
二、克木人的分布
三、老撾的克木人
第二節.佤族
第三節.苗族和瑤族
一、中緬、中老、中越跨境而居的苗族
二、中緬、中老、中越跨境而居的瑤族
第四節.彝族(倮倮人)
第三章.中緬、中老、中越跨境民族使用的銅鼓
**節.中國的佤族銅鼓
一、20世紀中期的佤族銅鼓
二、博物館收藏的佤族銅鼓
第二節.老撾的克木鼓
一、館藏的克木鼓
二、傳世的克木鼓
第三節.緬甸的克倫鼓
第四節.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黑格爾Ⅲ型銅鼓
一、泰國銅鼓
二、越南和柬埔寨的同類型銅鼓
第四章.越南銅鼓
**節.越南銅鼓樣品鉛的富集與鉛同位素測定
第二節.越南銅鼓和其他器物成分分析
一、越南銅鼓成分分析解讀
二、麻江型和石寨山出土銅鼓成分分析結果比較
三、越南出土其他類型器物成分分析結果試析
第三節.越南銅鼓及相關器物金相分析
一、鑄造青銅
二、熱鍛及冷加工銅器組織
三、夾雜硫化物的組織
四、對金相分析結果的討論
第四節.越南東山銅鼓再認識與銅鼓分類新說
一、前人的銅鼓分類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越南東山銅鼓與東山文化的再認識
三、東山銅鼓鉛同位素數據的解讀
四、筆者對銅鼓分類的意見
五、小結
第五章.泰國銅鼓
**節.泰國歷史上的銅鼓
第二節.泰國皇宮中使用的銅鼓
一、春耕儀式
二、皇家鳳凰船游行儀式
第六章.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銅鼓
**節.印度尼西亞的銅鼓
第二節.柬埔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銅鼓
第七章.中國與東南亞傳世銅鼓的工藝
**節.黑格爾Ⅲ型鼓的銅鼓工藝:失蠟法
一、黑格爾Ⅲ型鼓的結構特征
二、黑格爾Ⅲ型鼓的失蠟鑄造特征
三、失蠟法鑄造銅鼓的工藝
第二節.黑格爾Ⅳ型鼓鑄造工藝:濕型砂模鑄造法
一、學術界對銅鼓鑄造工藝的實驗研究
二、廣西民間的麻江型銅鼓鑄造
三、濕型砂模鑄造法鑄造銅鼓的工藝
四、韋氏兄弟銅鼓鑄造技術的創新
第三節.小結
第八章.中緬、中老、中越跨境民族的銅鼓文化
**節.與銅鼓相關的傳說
一、老撾克木族的銅鼓傳說
二、泰國的銅鼓傳說
三、緬甸的銅鼓傳說
第二節.黑格爾Ⅳ型銅鼓文化
一、瑤族銅鼓文化
二、苗族銅鼓文化
三、彝族銅鼓文化
四、黑格爾Ⅳ型鼓的流通與使用
第三節.黑格爾Ⅲ型銅鼓文化
一、緬甸佤族的祭鼓儀式
二、銅鼓與財富
三、銅鼓與祈福
四、銅鼓紋飾與稻作文化
五、銅鼓的功用與稻作生產
第九章.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節.銅鼓文化的保護應加強國際協作與交流
第二節.銅鼓文化保護與傳承應持的理念
一、原生態的保護理念
二、參與式保護的理念
第三節.銅鼓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基本措施
一、建立國際性的銅鼓數據庫
二、恢復并保育銅鼓文化圈的文化生態
三、銅鼓文化的保護應鼓勵創新
四、將銅鼓文化符號化
第十章.結論:試論銅鼓文化圈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東南亞銅鼓研究 作者簡介
萬輔彬,1942年 9月生,安徽繁昌人,教授,廣西民族大學(原廣西民族學院)原副校長,廣西高等學校首屆教學名師。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廣西優秀留學回國人員。主要研究銅鼓,曾 3次以銅鼓為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東南亞銅鼓數字化記錄與研究”子課題負責人。多次獲得省級優秀成果二、三等獎,在核心期刊發表相關論文 20余篇,出版相關專著 10余部。曾獲 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 1項。 韋丹芳,女,1979年 8月生,廣西宜州人,現為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南方民族技術史。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少數民族科技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理事、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理事。主持和在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2項,完成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項目 3項,在研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 1項。在核心期刊發表研究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 3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