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制造的騰飛: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證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63079
- 條形碼:9787010163079 ; 978-7-01-01630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制造的騰飛: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證研究 內容簡介
本選題以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為研究對象,重點是探討如何發揮國家、社會、市場的合力解決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難題,并對珠三角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現狀以及政策進行評估。從企業層面分析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措施、手段和路徑,以及政策因素,建立適用于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評估體系和問題診斷方法,并根據珠三角產業特征和區域特點,提出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企業的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基于已有的研究范式和珠三角經濟發展的現狀,產業轉型升級內涵可詮釋為技術創新、靠前化、新興產業為的技術、戰略、資源的有效整合,這三個因子也可能是促進珠三角產業升級的很顯著力。也接近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面對鮮活、蓬勃的經濟發展現實,這樣的研究框架被調整,充實,改變。
中國制造的騰飛: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證研究 目錄
**章 產業轉型升級的相關理論
**節 產業轉型升級的概念
第二節 產業轉型升級的相關理論
第三節 產業轉型升級的理論范式
第四節 亞洲“四小龍”和日本產業轉型升級的經驗
第二章 產業轉型升級的研究設計和方法
**節 研究思路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微觀企業的產業轉型升級
**節 產業轉型升級的政府與企業
第二節 產業轉型升級的環境與目標
第三節 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手段與效益
第四節 環境因素、戰略措施與企業效益的多元相關
第四章 中觀產業轉型升級
**節 產業與地域轉型升級的比較
第二節 產業集群升級和公共服務
第五章 宏觀區域的產業轉型升級
**節 產業轉型升級指標體系建構
第二節 產業轉型升級指標體系數據分析
第三節 區域比較和總結
第四節 宏觀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舉措和新動向
第六章 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評估
**節 產業政策體系總體評估
第二節 產業政策需求定量分析
第三節 對產業政策的建議
第七章 總結與討論
**節 總結
第二節 討論
附件
一、背景報告:產業轉型升級的企業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報告
二、中觀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問卷A
三、中觀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問卷B
四、微觀企業轉型升級調查問卷
五、適應新環境:珠三角港商的經驗
六、淘汰、轉型、升級?——東莞臺商的困境與轉變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制造的騰飛: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證研究 節選
《中國制造的騰飛: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證研究》: 一 注重實現經濟結構高度化 20世紀60年代亞洲“四小龍”能夠創造經濟奇跡,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自身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承接了歐美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加工制造業,發展對外貿易。這一經濟發展軌跡其實質是參與全球經濟分工:歐美發達國家掌握一流技術設計,亞洲“四小龍”發展加工制造和對外貿易,這大大緩解了歐美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危機,從整體上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錢納里等人的理論,經濟增長的過程就是經濟結構轉變的過程,經濟結構的轉變推動經濟發展①。創新能力的提高,在市場條件下表現為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動。技術變遷的結果是,生產率提高較快的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趨于上升,而生產率增長較慢的產業的比重則有所下降,消耗實物資源少的產業比重增加,消耗實物資源多的、增加值小的產業比重減少,*終表現為產業升級。 東亞國家和地區幾乎每隔十年就實現一次產業結構的重大變革,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升級與追趕過程是通過其獨特的產業政策來實現的,即政府為促進比較優勢的快速升級,通過各種保護與優惠政策來促進戰略產業的技術進步與快速成長②。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將煤炭、鋼鐵、化肥、有色金屬、石油、紡織和印染等部門作為優先部門,采取傾斜投資方式,促進其迅速恢復與發展。1949年9月開始推行產業合理化政策,陸續制定和頒布了促進產業合理化的各項法律,促進企業組織創新和戰略產業的發展。為了趕超發達國家,日本20世紀60年代將鋼鐵工業、一般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制造業、化學工業、汽車制造業以及交通運輸業作為戰略產業加以扶持。到1970年以鋼鐵、石油化工、汽車、造船、家用電器等為主的重化工業在工業產值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到92.3%。70年代嚴重的環境污染與兩次石油危機迫使日本進行新的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淘汰污染嚴重的資源能耗型工業,集中發展節能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選擇微電子產業、機械電子裝置產業、光學機械產業、生物工程、新材料產業等知識密集和節能環保型產業作為戰略產業加以發展。1985年日元升值后,為了應對貿易摩擦與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日本決定重點發展創造性的知識密集型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將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向海外轉移。 亞洲“四小龍”進口替代工業化始于20世紀50年代,在完成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階段轉變時,東亞國家充分利用國內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和歐美國家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開始實施出口替代工業化戰略,將勞動密集型產品打人國際市場。60年代重點發展紡織服裝、橡膠塑料、食品、電子鐘表、家用電器等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70年代,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機會,重點選擇纖維、塑料、機械、鋼鐵、造船、汽車、石油化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重化工業作為主導產業加以扶持。80年代以后,它們又提出科技升級和工業多元化發展戰略。如1990年臺灣地區出臺《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將發展的重點轉向微電子產業、光電產業、生物工程、信息咨詢等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①。 ……
中國制造的騰飛: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證研究 作者簡介
丘海雄,1954年生,中山大學經濟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碩士、博士。現任珠三角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山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創新驅動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兼博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與技術政策教席承擔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經濟社會學,重點是國有企業的產權和組織改革、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產業集群、區域協調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先后主持承擔四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省級課題。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管理世界》《學術研究》Communist and Pcst-Communist Studies等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四十余篇,出版專著9部。 于永慧,1977年生,華南師范大學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中山大學社會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經濟社會學、體育社會學,研究領域: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體育賽事與城市發展等。出版專著:《虎門服裝產業集群變遷》《企業邊界的嵌入性》《中國體育設施發展的制度分析》,發表論文多篇。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