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新書--十指魅影--鋼琴怪杰古爾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46105
- 條形碼:9787208146105 ; 978-7-208-1461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十指魅影--鋼琴怪杰古爾德 本書特色
★當然還是會有人陸續推出古爾德的書,但恐怕沒有哪一本可以寫得比這本更翔實、更精彩。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極具魅力的一本傳記,這本書捕獲了古典樂迷和一般讀者的芳心。作者以靈巧的分析,探討了影響古爾德演奏風格的諸多作曲家,同時又能避掉那些艱深難懂的專業術語。更重要的是,作者筆下的古爾德是一位栩栩如生、可愛迷人的角色…… 對于熟知并熱愛古爾德音樂的人,該書讓你深入理解古爾德的生命與藝術;而對古爾德還不太熟的人,保證還沒讀完該書就忍不住跑去買下你的頭一張古爾德鋼琴專輯。 ——《出版人周刊》
新書--十指魅影--鋼琴怪杰古爾德 內容簡介
《十指魅影(鋼琴怪杰古爾德)》生動地再現了這位當代*富盛名的鋼琴家深邃、絢麗的音樂世界,把一個立體矛盾的天才音樂家展現在讀者面前。
新書--十指魅影--鋼琴怪杰古爾德 目錄
一個死后輝煌的生命
**部
湖濱區男孩
天才,1932—1947
第二部
國寶
少年職業演奏家,1947—1954
第三部
雜耍丑角
巡回中,1955—1964
第四部
文藝復興人
一個更高的召喚,1964—1975
第五部
音樂家肖像
第六部
*后的清教徒
變革,1975—1982
新書--十指魅影--鋼琴怪杰古爾德 節選
《十指魅影(鋼琴怪杰古爾德)》: “多倫多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終生的根據地。” 他是個郊區長大的孩子,雖然他們家寬敞、富裕、讓人印象深刻,不過環境上還是屬于郊區。1932年他出生的時候,整個加拿大還不到一千萬的人口,散居在一大片比全歐洲更大的土地上;雖然加拿大建國時間不短了,但當時在文化上還不算成熟,日不落帝國雙眼的余光仍然遙控著加拿大,然而另一方面英聯邦本身卻是迫于另一個更新、更強的美國的擠壓下突然蹦出來的贏弱組織。其實古爾德的家鄉已經不算小了——大多倫多地區在1932年已經有超過63萬人口,其中有20多萬的人口聚集在都會區——當然那時的多倫多不像今天已成為國際都市。那時的多倫多更像一個驕傲的鄉村城市、一個大規模的城鎮,而文化腳步跟不上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速度。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曾經為20世紀30和40年代的多倫多下過這樣的一個注腳:“基本上是盎格魯風,不過是*讓人呵欠連連的那一款”,而孵育出大師古爾德其性情與藝術造詣的環境不是別款,正是這款。 當時就是一整個的英國風。古爾德出生的時候,加拿大一半以上、安大略四分之三、多倫多百分之八十,全部是英國佬,一種殖民思想相當盛行:亦即一個多倫多人*得意的事情莫過于變成英國人。多倫多是英國人在1793年建的,用以作為約克郡的重鎮要塞及北加拿大首府,從許多考慮上看起來,大家心知肚明這是個英國堡壘。古爾德成長的年代,加拿大還在吵著“我們應如何強化在英聯邦中的地位”這類議題;在學校,小朋友要唱《偉哉,大不列顛!》(Rule,Britannia)、《四海皆“英”土》(There’ll Always Be an England),然后學畫畫、畫聯邦旗幟的米字圖。20世紀30年代末期,退出英聯邦的危機,王室的到訪在加拿大都是頭條新聞。確實,在整個20世紀早期,加拿大對英皇的效忠已經逐漸摻雜了怨懣,尤其每次在大戰結束的時候,大家越發談論加拿大的自主性其實越來越大了,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國家認同啊……但是整個國家一直到1982年,也就是古爾德過世那一年,對本國的憲法才開始有了完全自主的行使權。 多倫多這個今天世界上*多元文化的城市之一,在古爾德小時候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單元城市——種族上、信仰上、政治傾向、文化背景,全部保持高度的單一性。四分之三的人口信仰新教,里頭自然包括了該城的統治精英,舉凡政商領袖、司法體系、文化主流等等,幾乎所有的領域精英都是新教背景。像奧蘭治教團(Orange order)這么一個基本教義派的新教組織,在當時真的是所向披靡,小說家羅伯森’戴維斯(Robertson Davies)把多倫多喻為“奧蘭治教團的羅馬教廷”。不論在何領域——政治上的保守勢力、文化上的褊狹性格、氣質上的道貌岸然,處處顯見英國國教的價值觀無所不在。雖是進入20世紀了,但當時社會上仍有維多利亞時期所留下來的遺風——意大利裔的移民于是創造了一個詞匯專門形容盎格魯一撒克遜的白人新教徒,叫做“吃蛋糕的家伙”;至于地方上的普通老百姓,美德的象征則是那一身清貧寒愴的穿著。那是個高度被壓抑的城市;人們的一舉一動都需嚴格地恪遵新教倫理。節欲酒禁也非常嚴格,整個安大略都是如此;甚至當雞尾酒吧和爵士夜總會合法化了之后,警察還常針對這些場所進行蠻橫的突擊檢查、弄得酒客神經緊張、敗興而歸。法律和風俗一起監控,確保安息日“的寧靜。一到了星期天,除了教堂是開著的以外,各行各業所有店家都不準營業;當然還是有些地方上“不受教的野民”在星期天從事戶外活動、吃糖果、看小說、泡澡……甚至連唱歌、笑出聲音都屬于“悖理逆天”的行為。媒體的新聞管制是家常便飯,隨時隨地一有群眾聚集、警方馬上同步趕到現場,強制執行道德與政治規范;就算偶有警方無權介入的時候,個人自由也總是被犧牲以換取公共秩序。戴維斯形容當時的情況為“骨瘦如柴、手指淤青的清教主義”,這等奇觀讓多倫多成為外地游客口中的笑柄,包括敗德的蒙特利爾快樂主義者。 “虔誠的多倫多”、“貴族般的多倫多”、“教堂之城”、“百都之后”……這些聽起來恐怕都是傳說中、形容古老多倫多城的陳詞濫調,況且七十年前還沒有完整的多倫多市呢。只是,在整齊肅穆的外觀底下,一定有晦暗猥瑣的角落存在著,臺面上的正經八百一定也尾隨著危險的偽善虛假——這些狀況在莫利·卡拉漢(Morley callaghan)早期的小說還有當地小說家休·加納(Hugh Garner)的作品中都有過描寫;嘉納在1949年寫道:“多倫多肅凈的星期天實在是前一晚狂歡宿醉的結果啊。”尤其在多倫多下城的許多區域,母國(譯者注:即英國)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消失。總之,正是這樣英屬的多倫多、猥瑣的多倫多、仿美的多倫多,成為古爾德成長的搖籃地。多城打造了古爾德的性情與藝術;如同他后來帶些陶醉地回憶道“我一直覺得‘虔誠的多倫多’這個昵稱蠻不錯的”,可見在他心目中多倫多依舊擁有濃郁的英國國教禁欲形象,這形象是許多多倫多人都渴望擺脫的。每當他自稱“*后的清教徒”時(他頗喜歡這樣自我解嘲),可以想見他對于家鄉的傳統古風是樂于且有意識地去維護的。 ……
新書--十指魅影--鋼琴怪杰古爾德 作者簡介
凱文·巴扎納(Kevin Bazzana),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音樂史與文學博士。自1995年起,擔任《格倫·古爾德》國際雜志編輯,著有《格倫·古爾德:作品的演繹者》(Glenn Gould:The Performer in the Work),研究古爾德的鋼琴演奏與詮釋。
- >
推拿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