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走向和諧:轉型期幸福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82681
- 條形碼:9787010182681 ; 978-7-01-01826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向和諧:轉型期幸福論 本書特色
幸福是什么,對于個人來說如何獲得?從社會文化的現實背景出發去理解幸福的含義及其實現,具有特別的生活和實踐意義。對于幸福是什么和怎樣獲得幸福的思考伴隨著在轉型期這一特殊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解讀,《走向和諧:轉型期幸福論》選取了大學生這一群體,圍繞著轉型期的幸福提升與人格培養申請了教育學國家社科一般項目,通過比較的方法試圖去理解幸福的社會文化性和幸福獲得與社會文化的關聯這一主題。
走向和諧:轉型期幸福論 內容簡介
如同追問自我追尋意義,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如同愛情與死亡,幸福也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我國轉型期背景下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具有獨特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并呈現從關系到自我的傾向。本書從現實的生活,即什么是幸福、怎樣獲得幸福問題入手,反思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影響個體生命和生活質量的實踐性命題,探索了轉型期人們對生活的基本態度,從人的本質的社會性角度,闡釋了幸福的三大要義:價值與意義、實踐、德性。本書在思維范式與論述方法上突破單一學科的局限,綜合社會學、哲學及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探討了幸福是什么及如何實現這一問題。實證性研究成果的支撐使本書對“幸福是什么”這一抽象詰問的回答變得合理有力。
走向和諧:轉型期幸福論 目錄
**章 詮釋:幸福的本質
**節 什么是幸福
第二節 幸福的特性與構成
一、幸福的特性
二、幸福的構成
第三節 溯源幸福
第四節 幸福的測量與感知
一、源于國外的幸福測量表
二、國內研發的幸福測量表
第二章 幸福與自我的社會文化構成性
**節 詮釋:文化與自我
第二節 一致性與差異:文化的自我觀
第三節 一個重要方法:比較的視角
第四節 幸福的社會文化構成性
一、幸福與人的社會性
二、幸福的社會性差異
第三章 轉型期的社會文化與幸福
**節 轉型期的概念與范疇
第二節 轉型期我國社會文化規范模型解析
第三節 走向和諧:轉型期中國人幸福觀的差異與整合
第四節 一項基于調查的思考:差異或是變化
一、問題
二、研究方法
三、結果與分析
四、討論
五、進一步研究與討論
第四章 社會文化比較中的自我與幸福
**節 國外社會的自我與幸福
一、西方人的自我與幸福
二、日本人的自我與幸福
第二節 轉型期中國人的自我與幸福
一、新舊沖突:矛盾的自我
二、多元困惑:包容的自我
三、對話調整:成長的自我
第五章 自我提升:實現個人幸福的路徑
**節 心理沖突中自我和諧的基本理念
第二節 生活實踐:體驗與提升的諸多方法
一、身體與心理
二、接納與生成
三、實踐與和諧
第六章 社會理想:實現多數人的幸福
**節 為什么要追求大多數人的幸福
第二節 基于大多數人幸福的社會發展理念
第三節 社會文化建構中的契約
第四節 幸福的社會理想及實現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走向和諧:轉型期幸福論 節選
《走向和諧:轉型期幸福論》: 為了突出幸福的價值和能力這一扇面構成,亞里士多德用靈魂及德性的實現活動來界說幸福。他認為,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合于完滿德性的實現活動。顯然,幸福不是自然萌生或“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它也不會完全由天生和遺傳決定。幸福與美德相聯系,是美德的實踐及結果。個體自我實踐的過程即自尊實現過程才是獲得幸福體驗的必要途徑,在實踐中,通過自我的努力與成長,獲得自我價值的逐步實現,并在社會價值體認的過程中,完成自我與社會和諧互動的過程。正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幸福“是學得的而不是靠運氣獲得的。一個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獲得幸福。因為幸福在于整個靈魂,尤其是靈魂的欲望部分的合德性的活動”;“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時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動”①。雖然在經驗的現實生活中,價值經常與成就相連,因為我們所具有的社會性,我們經常直接地看重我們是否獲得某種社會認可,比如,與社會地位相關的我們的成就或成功。然而,對于社會而言,只有實現具有價值性的自我內在的品質,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美德,即“人們對于人的出色的實現活動的稱贊”,是“使得一個事物狀態好并使得其實現活動完成得好的品質”②才更具有真實性和永恒性。因為,它不僅僅會使我們獲得成功,更會支撐我們超越失敗和挫折,讓我們獲得持續的成功和持久的幸福。在美德支撐下的個體的成功,才真正會促進社會秩序的和諧與社會持續的發展,因而是被普遍和永久認可的。所以,我們才更珍惜我們的善良、正直,更看重通過我們自己踏實的努力、真實的積累去實現成長和進步,我們才不會僅僅為了一時的成功去弄虛作假和投機鉆營。當然,弄虛作假和投機鉆營會獲得一時的成功,為一時的成功或成就也不乏不借助自我成長的能力,然而作為真實和持久的幸福,價值與能力也一定保有多個含義和多種層級,正如價值本身是多元的一樣,能力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幸福也有不同的境界。“對亞里士多德來說,有兩種快樂是合理的:一種是在滿足需要與實現人之能力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快樂;另一種則是在獲得人之能力的體驗中所產生的快樂。這后一種是更高尚的快樂。”①不僅如此,能力與價值之間的協調和平衡尤其重要。“這其中的道理是簡單的。幸福意味著人體各種機能都得到滿足的狀態。一種機能的滿足是通過對它的運用產生的。要使人愉快,這種運用必須與機能的力量相稱;使用不足就產生不滿,使用過度就產生疲勞。因此,要獲得完全的幸福,就要把所有機能按其各自發展的比例加以使用。”②如果說價值是個體根源性內在的心靈欲求,是對人心*有力量的和*能引起我們欲望的主觀判斷,能力則是一種客觀實踐性和生產性,在一定意義上,幸福是個體實現自我價值與能力的實踐過程,個體的自我價值通過生產性的能力現實化,在能力的現實化過程中個體體驗到自我的價值。 ……
走向和諧:轉型期幸福論 作者簡介
叢曉波,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博十生導師。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現教育學部)心理學博十、日本廣島大學社會心理學人類行為研究博士。研究領域為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著有《自尊的本質》(2012)等著作,在《新華文摘》、《教育研究》、《蘭州學刊》、《社會科學戰線》、《人間科學研究》(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三十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