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人物畫技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110415
- 條形碼:9787562110415 ; 978-7-5621-104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人物畫技法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繪畫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基本上分為工筆和寫意兩大類;就其表現內容而言,大致分為山水、花鳥、人物三個科目。而寫意人物畫,就是包含著形式和內容這樣兩個范疇相統一的學科。通常我們把以洗練淋漓的筆墨技法完成的畫稱為寫意畫,把以工整細致的筆墨技法完成的畫稱為工筆畫。這兩種藝術形式都具有相對獨立的表現規律和審美特征。以寫意這種表現形式來表現人物形象而成為一門藝術學科,自然有它自成體系的特殊規律。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形式和內容是一對相互轉化的范疇。黑格爾說過:“內容,是向內容轉化著的形式。形式,是向形式轉化著的內容。”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當寫意這一表現形式向著人物這一表現內容轉化時,內容則要適應形式的規律而變化;當人物這一表現內容向著寫意這一表現形式轉化時,形式則要適應內容的需要而變化。因此,寫意人物畫就是這樣一種形式和內容相互轉化而又協調統一的藝術學科。同時,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把寫意人物畫中的人物和工筆人物畫中的人物理解為具有相同性質的內容,它們是兩種各具特色的藝術形式,無論在造型規律、筆墨技法、構圖處理、審美意趣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規律和特點。認識和理解這種差別,研究和探索其規律和特點,是我們學習和發展中國人物畫的前提。 就中國人物畫技法而言,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理解為單純的技術和方法,而應該把它看作是理論與技法二者統一的整體。畫法和畫理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在中國畫傳統理論的典籍中,畫理與畫法從來是二位一體的。謝赫的“畫有六法”,,名為畫法,實為畫理。六法之一的“氣韻生動”,能說是畫法嗎?荊浩的“六要”,其中的一二要:“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遺不俗”。簡直是談筆墨以外的韻味。三四要:“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總言概括取舍、想象創造,似近言法。五六要:“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化,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染,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筆。看似言畫法,實則言作畫者進入一種”法我相忘“”物我為一“的創作境界。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畫的畫法和畫理是密切聯系的整體。作為一本技法書籍,更是不可能只談畫法而不旁及畫理。 再就傳統繪畫的藝術主張和審美評價來看,中國畫歷來主張畫理高于畫法,以畫理運用畫法。 首先談談理高于法。劉道醇的”六要“之三:“變異合理”,韓拙的“天地之間,雖事之多,有條則不紊:雖物之眾,有緒則不雜,蓋各有理之所寓耳。”(〈山水純全集〉)黃公望的“大抵作畫只是個理字*緊要。”上述三例都是強調理高于法,也是言畫法要體現物之理,即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蘇軾把事物的外部特征稱為“常形”,把事物的內在本質規律稱為。“常理”。這里談的都是物之理。畫法不僅要體現物之理,還要體現畫之理。方薰說:“有畫法而無畫理,非也;有畫理而無畫趣,亦非也。畫無定法,物理有常;而其動靜變化機趣無方,出之于筆,乃臻神妙。”(《山靜居論畫》)鄭板橋也說:“趣在法外者,化機也。(《板橋論畫》)這里談的”機趣“、”化機“都是畫法之外的趣味,即是畫之理。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畫強調理高于法,法中含理。這對我們學習中國人物畫技法,也是具有指導意義的。 其次談談以理運法。方薰說:“以意運法,法亦妙。”在古代畫論中,“意”與“理”,是相通的,以意運法也即是以理運法。韓拙說得更為明白,他說:“造乎理者,能盡物之妙;昧理者,則失物之真。”又說:“造乎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會神融,默契動靜;”揮于一毫,顯于萬象;則形質動蕩,氣韻飄然矣。“(《山水純全集〉后序)由此可見,中國畫家只有對事物的深入觀察、認識、理解,把握其內在本質和規律,才能進入”心會神融“的作畫心態,創作出既能”盡物之妙“,又有”氣韻飄然“的作品來。以理運法,明理通法,這是一種主動把握,對于學習技法是至關重要的。 其三,談談以畫理運用畫法,必然法中含理。方薰說的”有畫法而無畫理,非也。造成法中無理的原因是作畫者未能以理運法。那么對于“法”的理解,我們也不能僅僅把它看作是諸如用筆用墨等表現技法,它還包含著被描繪的物象。對物象的認識和把握,既包含著如蘇軾所說的“常形”,也包含著“常理”。常形是外部特征,常理是內在規律,只有把二者統一起來,筆墨之法才合于畫理,才富于畫趣。方薰曾揣摩古人作畫的情態云:“未畫時,如何胸次寥廓;欲畫時,如何解衣磅礴;既畫時,如何經營慘淡,如何縱橫瀟灑,如何潑墨設色,必心會神謀;捉筆時,張吳董巨如在上下左右。”(《山靜居論畫》)這種作畫運法的境界是中國畫家特有的審美心理體驗,是道家的“物我為一”、“法我相忘”的藝術哲學的體現。所以中國畫強調畫法中要體現畫理;只有體現畫理的畫法,才有“法外之趣”,也才能進入“法我相忘”的境界。方薰又說:“法我相忘,平淡天然,所謂擯落筌蹄,方窮至理。(同上)他認為在運法過程中,要追求意趣,——一經得”意“,”法“就可以忘卻。”擯落筌蹄,是由《莊子》“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一語而來。這是把“法”看作捕魚的筌、獵兔的蹄(網)那樣的工具一樣,只要表現出畫的“意”,“法”就可以不要。這種對“法”的理解和運用,對于我們學習中國人物畫也不無啟示的意義。
中國人物畫技法 目錄
上篇 工筆人物技法
一 總論
1 工筆人物畫的基本概念
2 工筆人物畫技法的衍變
3 工筆人物畫的表現規律和特點
二 工具和材料
1 筆硯和其他工具
2 紙、絹
3 墨
4 顏色
三 白描人物畫法
1 白描人物畫的規律、特點
2 觀察和表現對象的方法
3 線描的表現功能和藝術處理
4 骨法用筆
5 頭面、手腳的畫法
6 衣紋的畫法
四 工筆設色技法
1 工筆設色的規律
2 設色方法
3 著色方法的運用
4 作畫步驟
五 工筆人體畫法
1 人體美與人體藝術
2 工筆人體畫的寫生和創作
六 構圖
1 構圖的基本規律
2 構圖的基本法則
3 構圖的基本方法
七 基本功與學習方法
1 造型能力的訓練
2 線描的基本功
3 寫生與臨摹
八 練習作業
九 附圖
下篇 寫意人物畫技法
一 寫意人物畫的發展概況
1 原始初型時期
2 丹青時期
3 水墨時期
4 多元化發展時期
二 基本筆墨技法簡述
1 寫意線描
2 沒骨水墨
3 線墨一體
三 造型與結構
1 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2 人體結構和造型的藝術處理
3 意象造型與筆墨表現
4 造型訓練
四 頭面、手、腳的畫法
1 頭的形體及頭發
2 眉、眼
3 嘴、胡須
4 鼻、耳
5 手、腳
五 寫生步驟和筆墨處理
1 起稿
2 落墨
3 上色
4 整理
六 小品畫
1 小品畫的特點
2 小品畫的筆墨
3 小品畫的創作
七 創作
1 生活與創作
2 題材與主題
3 構思與靈感
4 構圖與形式
5 形象與筆墨
6 題目與款識
7 創作步驟
八 練習作業
九 附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