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社會學概論-(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04689
- 條形碼:9787302504689 ; 978-7-302-5046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學概論-(第2版) 本書特色
本書第2版在通讀全文基礎上,結合經濟社會變化特點進行修訂,增加新材料、新提法,使全書內容更加貼近現實,充分體現社會學實證性、現實性等學科特點,充分發揮社會學知識和方法的實踐功能。
社會學概論-(第2版) 內容簡介
《社會學概論(第2版)/二十一世紀普通高等院校實用規劃教材·經濟管理系列》是按照教育部社會學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社會學概論主干課程的要求而組織編寫的。 《社會學概論(第2版)/二十一世紀普通高等院校實用規劃教材·經濟管理系列》共分為11章,主要內容包括社會學導論、社會及其構成要素、社會化與社會角色、初級社會群體與社會組織、社會分層、社區、社會制度、生活方式、社會變遷與現代化、越軌與社會控制、社會學理論視野與研究方法。 《社會學概論(第2版)/二十一世紀普通高等院校實用規劃教材·經濟管理系列》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內容翔實、重點突出、行文簡明、表達流暢,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社會學、社會工作、管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為成人高校社會管理、公關文秘等專業的通用教材,還可供其他人士自學使用。
社會學概論-(第2版) 目錄
目 錄
**章 社會學導論 1
**節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 1
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1
二、社會學的研究領域 3
第二節 社會學的地位和特點 5
一、社會學的學科地位 5
二、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關系 6
三、社會學的學科特點 8
第三節 社會學的社會作用 10
一、理論作用 10
二、實踐作用 13
第四節 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18
一、社會學產生的條件 18
二、社會學的產生和發展 19
三、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 22
本章小結 24
習題 24
第二章 社會及其構成要素 26
**節 社會的本質 27
一、社會的含義 27
二、社會的類型 28
第二節 社會結構 29
一、社會結構的概念 29
二、社會結構研究的內容 31
三、轉型期中國的社會結構問題 32
第三節 社會空間——自然環境 35
一、自然環境的概念 35
二、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35
第四節 人口——社會主體 37
一、人口的含義 37
二、人口因素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 38
三、我國人口狀況及問題 41
第五節 社會文化 43
一、文化的構成與特性 43
二、文化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48
三、文化的運行規律 51
本章小結 55
習題 55
第三章 社會化與社會角色 57
**節 個人社會化 57
一、個人社會化的含義與類型 57
二、社會化的條件和過程 59
三、社會化的中介 62
四、社會化的內容 65
第二節 社會互動 66
一、社會互動的定義與構成要素 66
二、社會互動的類型 67
三、社會互動的意義 69
四、社會互動的理論 70
第三節 社會角色 71
一、社會角色概述 71
二、社會角色的扮演 73
本章小結 74
自測題 74
第四章 初級社會群體與社會組織 76
**節 社會群體概述 77
一、社會群體的含義和特征 77
二、社會群體的類型 78
三、社會群體的結構 80
第二節 家庭、鄰里與工作群體 82
一、家庭群體 82
二、鄰里群體 86
三、工作群體 88
第三節 社會組織的性質和類型 89
一、社會組織的含義及其構成
要素 89
二、社會組織的類型 89
第四節 社會組織的內部結構和外部
關系 91
一、社會組織的內部結構 91
二、社會組織的外部關系 93
三、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組織結構 94
第五節 社會組織的運行和管理 95
一、社會組織的運行過程 95
二、社會組織的管理 96
本章小結 99
習題 99
第五章 社會分層 102
**節 社會分層概述 103
一、重要概念辨析 103
二、社會分層的維度 105
第二節 社會階級 109
一、階級的定義 109
二、階級的劃分 111
三、中國的階層劃分 113
第三節 社會分層的解釋 116
一、功能主義的分層觀 116
二、沖突論的分層觀 118
本章小結 118
習題 119
社會學概論-(第2版) 節選
《社會學概論(第2版)/二十一世紀普通高等院校實用規劃教材·經濟管理系列》: 第二節社會互動 社會是由不同個體、不同群體之間的合作、競爭、協調、沖突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構成的動態體系,人們也在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中追求著自己的目標,使得社會呈現出復雜、變動的局面。由此社會互動成為社會存在的基礎,是社會分析的*基本現象之一。 一、社會互動的定義與構成要素 社會互動*早是由致力于研究社會是如何形成的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在其1908年所著的《社會學》中提出來的。在齊美爾看來,單個的自然人正是構成社會的原子,社會正是通過人們不斷發生的諸如問路、聚餐、互相贈送禮物等日常交往活動結合而成的。他也由此把人們之間經常發生的日常交際活動稱為社會互動,并認為社會互動不僅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原子,而且還是將人與人聯系在一起的基本力量。 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社會互動,則會形成關于社會互動的不同含義。從滿足人類需求的角度來看,社會互動實際上是人類滿足自己生物需求和社會需求的一種重要生存手段。從人類交往的角度來看,社會互動又可以理解為社會主體之間通過傳遞信息而進行的社會交往活動。從產生的社會價值角度來看,社會互動又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社會生活的基礎。無論個體、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存在都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為前提才能夠實現的,社會交往是人類社會不可不發生的社會行為,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因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 綜合以上的理解,我們可以給社會互動定義如下:社會互動是社會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不同社會主體為了追求和達到一定的目標,按照一定的社會規范的要求,通過一定的社會情境和信息傳遞等方式所發生的直接影響對方的相互溝通和交互反應的行為。通過社會互動,人的社會性得以表現出來,整個社會也得以存在。 社會互動的構成要素包括以下幾個。 (1)互動者。社會互動是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等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產生的互動,離開社會主體的參與,社會互動是無法產生的。在現實生活中,參與社會互動的社會主體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個體自然人,也可以是群體和組織,包括家庭、學校、公司、行會、學會、政府等人的集合。在互動的過程中,各種主體之間會形成合作、交換、競爭、沖突、利用、幫助等社會關系。 (2)互動目標。不同社會主體為了追求各自不同的目標是社會互動產生的原始動力。社會互動不是簡單的社會主體之間毫無意義的交往,它一定是有一定需求滿足的訴求在里面,是社會主體之間為了滿足各自利益需求、為了實現某種目的才進行的互動。換言之,在社會互動行為發生之前,互動參與者必然已經對互動行為的效果進行了價值判斷,如果斷定是一種毫無結果的交往行為,則互動雙方中必有一方會規避交往行為的產生,互動也將不復存在,所以,是否能夠滿足互動參與者的利益需求是判斷互動行為是否發生的重要依據。 (3)互動情境。互動情境是社會互動發生和存在的場所,是社會互動的支持系統。互動情境由時間、地點、社會條件、社會關系、場景等多種因素構成,參與者根據互動的具體情境進行接收、理解和吸納對方傳遞的信息,并據以做出相應的回應。 (4)互動手段。互動者之間實行互動所使用的所有能夠共享的方式方法或工具都可以稱為互動手段。一定的互動手段是產生互動效果的必要條件,互動參與者通過一定的工具和方式將彼此的信息傳達給對方,以保證互動能實現雙方所需要達到的某種目的或目標。 (5)互動規范。互動規范是互動參與者都必須遵守的、能夠保證互動正常持續進行的強制文化,是在社會主體的不斷互動中形成的,反過來又成為社會互動的評價尺度。互動參與者不可以隨心所欲,必須遵循互動規范的要求參與社會互動。沒有互動規范,社會互動就會失去相應的秩序,從而無法保證社會互動的持續進行。 ……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