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往事與隨想-全3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05142
- 條形碼:9787220105142 ; 978-7-220-10514-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往事與隨想-全3冊 本書特色
★16開精裝,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赫爾岑是思想家,也是文學家,曾影響過列夫·托爾斯泰的寫作
★本書不僅講述歷史,剖析人性,同時是一部自由思想的巨著,為大思想家以賽亞·伯林所推崇
★項星耀的譯本,首次出版以來廣受好評,并得到巴金等權威的稱贊
友情提示:本書為特價庫存書,圖書外封有磨損或臟污,介意的讀者慎拍
往事與隨想-全3冊 內容簡介
《往事與隨想》是一部心靈史巨著,是赫爾岑用血和淚寫成的回憶錄。全書的覆蓋面相當廣,從1812年的衛國戰爭,十二月黨人的起義,19世紀40年代俄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歐洲的革命風云,資產階級政權對群眾的血腥鎮壓,直到19世紀50年代倫敦各國流亡者的活動和宗派斗爭,19世紀60年代俄國的社會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爾岑所說的“未來風暴的年輕舵手”的成長,幾乎包括了19世紀初葉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個歷史時期。
赫爾岑在俄國的經歷使他接觸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們,他的描繪構成了一部“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他來到西歐后,又遭遇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歐洲民族民主運動波瀾壯闊的場面,也經歷了斗爭失敗后的慘痛景象。
赫爾岑不僅是藝術家,也是政論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懷悲憫,在他筆下展現了一個高貴的靈魂不畏壓制與迫害,在歷史波瀾中奮勇搏擊的歷程。對于今天的人們也是不乏啟示與激勵的。
往事與隨想-全3冊往事與隨想-全3冊 前言
赫爾岑是俄國偉大的文學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影響了整整幾代人的思想和生活。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赫爾岑于1812年4月出生在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中,那是拿破侖大軍壓境,侵入莫斯科的前夕。因此可以說,他在襁褓中便經歷了戰爭的烽火,他的童年是在關于這次戰爭的傳說中度過的。1825年12月他十三歲的時候,在彼得堡的參政院廣場上發生了十二月黨人的起義,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少年赫爾岑的心中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列寧所說:“十二月黨人喚醒了赫爾岑。”不久,他便與一位同伴和遠親,后來成為他的終生戰友的詩人奧加遼夫,在莫斯科郊外的麻雀山上發出了莊嚴的誓言:為反抗沙皇專制暴政獻出自己的一生。1829年他進入莫斯科大學數理系,接著,奧加遼夫也到了那里,他們周圍形成了一個小組,大家共同研究圣西門和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探討俄國的發展道路。
1833年赫爾岑大學畢業,正打算展開廣泛的社會活動時,沙皇政府突然把他和其他進步青年一起逮捕了。他被關押了九個月,然后在1835年春被流放到了當時的邊遠地區彼爾姆和維亞特卡,并按照規定,在維亞特卡省政府當小官員。但是流放生活沒有使赫爾岑屈服,他在這里看到了俄國*黑暗的現實,從而更堅定了斗爭的信念。1837年底,由于詩人茹科夫斯基的斡旋,他被調到離莫斯科較近的弗拉基米爾。1838年他在那里與伯父的私生女納塔利婭•亞歷山德羅夫娜結婚。1840年他回到了莫斯科,但不久又因一件小事(在給父親的信中偶然提到了一個警察的暴行)被再度流放到諾夫哥羅德城,直到1842年夏才獲準回莫斯科居住。
在莫斯科的幾年是赫爾岑才華顯露鋒芒的時期,這時他與以別林斯基為首的俄國進步知識界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并努力研究哲學、歷史和自然科學,發表了哲學論文集《科學中的一知半解態度》和《關于研究自然的信》,優秀的長篇小說《誰之罪》,中篇小說《克魯波夫醫生》和《偷東西的喜鵲》等。
1846年5月,赫爾岑的父親死了,留給了他大宗遺產,使他可以在經濟上完全獨立,于是他立即著手實現他擺脫沙皇黑暗統治的計劃。他以給妻子治病為理由申請出國,期限是六個月。1847年1月赫爾岑離開俄國,3月到達巴黎。法國七月王朝的現實當然不能令他滿意,他于這年年底到了意大利,在那里迎接了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始。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后,赫爾岑又趕回巴黎。他于5月初到達那里,但迎接他的是5月15日的群眾示威和六月起義的遭到鎮壓。他在這里吸取了1848年革命失敗的血的教訓。
這段經歷便反映在他的《法意書簡》和《來自彼岸》中,這些書信本來是為了向俄國人民報道西歐的民族民主運動的,它們的開端部分原系寄回俄國準備發表。但隨著沙皇反動統治的加強,俄國的報刊甚至不能提到赫爾岑的名字,因此后來它們只得用法文和德文在國外發表。為了向西歐介紹俄國,他還在這時期寫了《論俄國革命思想的發展》一書,在1854年首先用德文本發表。
但是,盡管赫爾岑到了國外,沙皇政府并沒有放松對他的迫害。它通過駐外機構命令他回國,甚至扣留了他的一部分財產對他施加壓力,企圖迫使他就范。但是赫爾岑作出了堅定的回答,他移居到當時屬于意大利的尼斯城,并取得了瑞士的公民權。與此同時,他的家庭又發生了悲劇,他的母親和一個兒子于1851年11月因輪船失事遇難,他的妻子也在次年5月病故,這使赫爾岑幾乎精神崩潰。
但是赫爾岑沒有從此消沉下去,他于1852年8月來到倫敦這個國際流亡者集中的地方,開始了新的戰斗。他為了促進俄國的解放運動,在倫敦創辦了“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出版了年刊《北極星》文集和周刊《警鐘》,通過各種地下渠道發往俄國。它們對在俄國傳播進步思想和進行宣傳鼓動,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普希金、萊蒙托夫和十二月黨人雷列耶夫等的許多禁詩,都是首先在這里發表,然后傳回俄國的。《警鐘》還在俄國聯系了不少秘密通信員,沙皇政府的許多暴行便是通過這刊物在俄國公之于眾的。但是到了60年代中期,在沙皇的高壓政策下,革命形勢進入了低潮,《警鐘》和《北極星》也相繼停刊了。
60年代末,赫爾岑又移居日內瓦和巴黎,他意識到了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但是在1870年1月由于偶然感冒引起的肺炎而病逝于巴黎,他的遺體后來運到尼斯,葬在他妻子的墓旁。
《往事與隨想》是赫爾岑用血和淚寫成的回憶錄,它不僅忠實而真誠地記載了他的一生,而且正如他所說,這是“歷史在一個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書的覆蓋面相當廣,從1812年的衛國戰爭,十二月黨人的起義,40年代俄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歐洲的革命風云,反動的資產階級政權對人民的血腥鎮壓,直到50年代倫敦各國流亡者的活動和宗派斗爭,60年代俄國的社會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爾岑所說的“未來風暴的年輕舵手”的成長,幾乎包括了19世紀初葉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個歷史時期。赫爾岑在俄國的經歷使他接觸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們,他的描繪構成了一部“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他來到西歐后,又碰到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歐洲民族民主運動波瀾壯闊的群眾場面,也經歷了斗爭失敗后的慘痛景象。他是作為歷史見證人寫他的回憶錄的,它的一個*顯著的特點,便在于他不是從個人的角度,而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描繪一切,評價一切。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不是簡單的編年史或大事記;它有統一的出發點,那就是對人民解放事業的深切關懷和對進步社會思想的熱情探索。
赫爾岑不僅是藝術家,也是政論家。早在40年代別林斯基即已指出,赫爾岑的藝術作品的*大特點在于“思想的威力”。他的回憶錄也是這樣。赫爾岑總是站在維護進步事業的高度,評價一切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動。在赫爾岑看來,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是首要的,這規定了他的寫作意圖和目的,寫作不是作家個人的事,而是人類整個社會事業的一部分,因此在他的回憶錄中,政論性和哲理性插話幾乎隨處可見,這也構成了本書的一個基本特點。他把書名定為“往事與隨想”,便是這個道理。
屠格涅夫曾指出,赫爾岑“在刻畫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沒有敵手的”。《往事與隨想》藝術地再現了19世紀歐洲解放運動的許多歷史人物,如馬志尼、加里波第、科蘇特、蒲魯東、路易•勃朗等,思想界和文學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羅伯特•歐文、雨果、密茨凱維奇等,40年代俄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如別林斯基、恰達耶夫和許多十二月黨人。赫爾岑的人物畫像從來不著重外表,他總是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或細節,在適當的場合刻畫他們的精神面貌,因此有時寥寥數筆,便能使人物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赫爾岑一向反對以所謂“客觀主義”為標榜的寫作方法,他對他所寫的任何事件,任何人物,都有鮮明的態度,以愛憎分明的筆觸描繪一切,這使他的文字帶有明顯的抒情色彩,有時熱情洋溢,有時嬉笑怒罵。在《往事與隨想》中,他對人民的苦難始終充滿同情,對一切非正義的事則表現了強烈的憎恨。赫爾岑從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從不講違心之言,在本書中他對自己進行了嚴格的解剖,也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對倫敦的一些流亡者的描寫便是這樣。但他對無私的、忘我的革命志士則不遺余力地加以謳歌,如他對波蘭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沃爾采爾在倫敦病故前后的那些血淚斑斑的描寫,便扣人心弦,成了本書許多光輝的篇章之一。
《往事與隨想》還表現了赫爾岑作為一個偉大藝術家的諷刺才能。俄羅斯的許多大官僚,暗無天日的西伯利亞的統治者,各種胡作非為的大地主和大貴族,都在赫爾岑的筆下現出了原形。赫爾岑的描寫總是能觸及要害,給這些人以致命的打擊。他有時用對照等手法,讓沙皇反動官僚的丑惡面目在讀者面前自動曝光;有時則利用一些小故事,揭露沙皇專制統治的荒謬可笑,如第二卷關于一個女孩被教士灌醉以后,胡亂取了個男孩的名字,以致開始了長達數年的交涉和調查。這看似不可信,然而卻是俄羅斯的活生生的現實。赫爾岑對俄羅斯黑暗社會的抨擊,表現了他作為一個革命家的正直的良心。
赫爾岑也是一個偉大的文體家,他在《往事與隨想》中運用了種種表現手法,這里有詩的語言,也有抒情獨白,有書信,也有日記,有描繪自然風景的美麗篇章,也有邏輯嚴謹的說理文字。屠格涅夫稱赫爾岑是一位“天生的文體家”,高爾基在《俄國文學史》中談到赫爾岑時,也贊揚“他的語言特別優美和光輝”。
赫爾岑經歷了錯綜復雜的一生,他的回憶錄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它的藝術感染力更使它不僅成為俄羅斯文學中,也成為世界文學中一份珍貴的遺產。我們今天閱讀這樣一部書,除了它在文學寫作上的卓越成就外,還可以了解到許多東西。他堅持正義、堅持進步的一生,他盡管長期流亡國外,對俄國仍充滿摯愛和信心的深刻的愛國主義精神,他不屈不撓維護民族的自由和發展的堅定意志,他追求真理、愛憎分明、不講假話的真誠坦率的作風,他對人民的熱愛和同情,對丑惡現象的至死不渝的憎恨,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赫爾岑從1852年開始動筆寫《往事與隨想》,歷時達十五年之久。作家生前曾親自編定了一至五卷(除《家庭悲劇》等少數部分外),第六至八卷大多由后人根據他的遺稿陸續發表,但直至1956年,全書才由蘇聯科學院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編定,列入《赫爾岑三十卷集》。中譯本系根據莫斯科國家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赫爾岑九卷集》譯出。
項星耀
1992年4月于上海
往事與隨想-全3冊 目錄
譯者前言 1
致尼•普•奧加遼夫 7
序 言 9
**卷 育兒室和大學(1812—1834)
**章 3
第二章 24
第三章 53
第四章 80
第五章 93
第六章 116
第七章 172
增補 亞•波列扎耶夫 191
第二卷 監獄與流放(1834—1838)
第八章 199
第九章 210
第十章 217
第十一章 228
第十二章 238
第十三章 257
第十四章 275
第十五章 296
第十六章 326
第十七章 344
第十八章 355
第三卷 克利亞濟馬河上的弗拉基米爾(1838—1839)
第十十九章367
第二十章 孤 兒 376
第二十一章 離 別 392
第二十二章 我離開后的莫斯科 413
第二十三章 1838 年3 月3 日和5 月9 日 425
第二十四章 1839 年6 月13 日 447
目 錄(中冊)
第四卷 莫斯科、彼得堡和諾夫哥羅德(1840—1847)
第二十五章 3
第二十六章 48
第二十七章 83
第二十八章 100
第二十九章 自己人 123
(二)在友人墓前 135
第三十章 對立面 152
第三十一章 204
第三十二章 238
第三十三章 251
尼•赫•凱切爾(1842—1847)263
1844 年的一個插曲 300
第五卷 巴黎——意大利——巴黎(1847—1852)
前 言 313
革命前后
第三十四章 途中 314
第三十五章 共和國的蜜月 322
西方小品 **集
1. 夢 331
2. 在大風暴中 335
第三十六章 345
第三十七章 372
第三十八章 416
西方小品 第二集
1. 哀歌 442
2. 附言 452
第三十九章 463
第四十章 484
第四十一章 522
一些已經觸及的問題引起的思考
一 546
二 550
三 554
第四十二章 558
家庭悲劇
一 1848 年 567
二 589
三 心的迷亂603
四 又是一年(1851 年)610
五 621
六 海洋之夜(1851 年)625
七 1852 年 638
八 651
增補662
俄羅斯的影子
一 尼•伊•薩佐諾夫674
二 恩格爾松夫婦696
目 錄(下冊)
第六卷 英 國(1852—1864)
**章 倫敦的霧 3
第二章 山峰 8
第三章 倫敦的流亡者 32
增補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和他的《論自由》 71
第四章 兩件案子 85
1. 決斗 85
2. 巴泰勒米 104
第五章 “無罪” 115
第六章 136
波蘭的流亡者 139
第七章 德國流亡者 169
第八章 203
50 年代倫敦的流亡自由民 204
第九章 羅伯特•歐文 234
第十章 紅衫軍 293
第七卷
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和《警鐘》
**章 高潮和低潮(1858—1862) 343
第二章 瓦•伊•克利西耶夫 386
第三章 流亡者中的年輕一代 401
第四章 巴枯寧和波蘭問題 416
附錄 給波蘭的俄國軍官委員會的信 444
第五章 韋瑟利公司的輪船“沃德•杰克遜號” 447
第六章 弗•佩切林老爹 463
第七章 伊•戈洛溫 479
第八卷
斷 片(1865—1868)
**章 雜拌兒 509
第二章 美麗的威尼斯(1867 年2 月) 555
第三章 美麗的法蘭西 576
舊信選編(《往事與隨想》附錄) 613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波列沃伊的信 615
選自維薩里昂•格里戈里耶維奇•別林斯基的信 617
選自季莫費•尼古拉耶維奇•格拉諾夫斯基的信 635
彼得•雅科夫列維奇•恰達耶夫的信 642
選自皮•約•蒲魯東的信 643
托馬斯•卡萊爾的信 650
往事與隨想-全3冊 節選
往事與隨想-全3冊 相關資料
他的自傳是俄國文學與心理學天才的偉大紀念碑之一,堪與屠格涅夫及托爾斯泰的偉大小說并列。——以賽亞·伯林
星耀同志:二十六日來信收到,知道赫爾岑的“回憶錄”即將發排,我十分高興。您的全譯本仍用“往事與隨想”的譯名,我當然同意,而且我應當感謝您替我償還了一筆欠了幾十年的大債(我一九二八年就計劃翻譯這部大書!后來又有朋友們幫忙,您也是其中之一,我只譯出五分之一,而且“隨想”二字還是采用一位讀者朋友的建議。)赫爾岑是我的“老師”,他的“回憶錄”是我*愛讀的一部書。但幾年來我疾病纏身,寫字吃力,有話寫不出,也無力寫,只好等我身體養好點,或者您的譯文出版時,再拿起筆寫出我的喜悅。再一次感謝您。——巴金
《往事與隨想》是一部自傳經典,可與盧梭、司湯達、吉本、托爾斯泰和亨利·亞當斯的自傳并列,甚至有人會加上托洛茨基、丘吉爾,像赫爾岑一樣,他們知道怎么把個體置于歷史當中。——德懷特·麥克唐納(《往事與隨想》英譯者)
他的觀察力極其出色,以偉大記者的儉省筆墨講述故事。他的天賦在于不僅了解人們本身,還了然于他們在歷史中的處境。這位不懈而又誠實的觀察者在書中給出的觀察——運動中的人們經受了什么——我們*好自己去發現。——V.S.普利切特(英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
赫爾岑的這本回憶錄是十九世紀一部紀念碑式巨著,是重要的文獻,更是出色的文學作品。——菲利普·湯因比
往事與隨想-全3冊 作者簡介
項星耀(1924-1997),翻譯家,江蘇蘇州人。1944年肄業于南京中央大學。1945年至1947年間,在貴陽、南京等地當新聞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蘇州文聯工作。1957年起歷任上海師范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校講師、教授,講授外國文學,業余從事翻譯工作。其主要譯作有《平凡的北極帶》、《謝德林寓言選集》、《基督教簡史》、《英雄艾文荷》、《一位女士的畫像》、《往事與隨想》和《米德爾馬契》等。
- 主題:往事與隨想書評
《往事與隨想》是赫爾岑用血和淚寫成的回憶錄。全書的覆蓋面相當廣,從 1812 年的衛國戰爭,十二月黨人的起義,19 世紀 40 年代俄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 年歐洲的革命風云,資產階級政權對群眾的血腥鎮壓,直到19世紀50年代倫敦各國流亡者的活動和宗派斗爭,19 世紀 60 年代俄國的社會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爾岑所說的“未來風暴的年輕舵手”的成長,幾乎包括了 19 世紀初葉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個歷史時期。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