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切斯拉夫·米沃什詩集凍結時期的詩篇/切斯拉夫.米沃什詩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71448
- 條形碼:9787532771448 ; 978-7-5327-7144-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切斯拉夫·米沃什詩集凍結時期的詩篇/切斯拉夫.米沃什詩集 本書特色
切斯瓦夫•米沃什,二十世紀*偉大的詩人之一,以其無可匹敵的精確與優雅,定義了他所屬時代的悲劇與美。他的詩歌,無論是描述他在波蘭度過的少年時代、戰亂中華沙的悲痛或對信仰的追尋,都令人嘖嘖稱奇、驚嘆不已,感受到強烈的生活氣息和平凡人生的個體性。詩歌對死亡、戰爭、愛與信念的探索扣人心弦,震動人心并為之深思低回: “在這片大地上存在過,其本身已遠非任何語言可以形容。”
《米沃什詩集》匯集詩人1931年至2001年間幾乎所有的詩作,分四卷呈現。本書為《凍結時期的詩篇:米沃什詩集Ⅰ》,收錄米沃什詩作56首,來自《凍結時期的詩篇》(1933)、《三個冬天》(1936)、《拯救》(1945)白晝之光(1953)、《詩論》(1957)和《波庇爾王及其他》(1962)。多為長詩,既有色彩濃郁的抒情與描寫,也有激烈憤慨的嘲諷與批判。在此期間,米沃什見證了諸多歷史事件,寫下《菲奧里廣場》等名篇。
《著魔的古喬:米沃什詩集Ⅱ》本卷收錄米沃什詩作73首,來自《著魔的古喬》(1965)、《沒有名字的城》(1969)、《散詩》(1954—1969)、《太陽何處升起何處降落》(1974)和《珍珠頌》(1981)。多為詩人移居美國后的創作,部分作品透露出他定居新大陸的幸福感,但仍不乏內心的掙扎與痛苦。切斯瓦夫•米沃什,二十世紀*偉大的詩人之一,以其無可匹敵的精確與優雅,定義了他所屬時代的悲劇與美。他的詩歌,無論是描述他在波蘭度過的少年時代、戰亂中華沙的悲痛或對信仰的追尋,都令人嘖嘖稱奇、驚嘆不已,感受到強烈的生活氣息和平凡人生的個體性。詩歌對死亡、戰爭、愛與信念的探索扣人心弦,震動人心并為之深思低回: “在這片大地上存在過,其本身已遠非任何語言可以形容。”
《米沃什詩集》匯集詩人1931年至2001年間幾乎所有的詩作,分四卷呈現。本書為《凍結時期的詩篇:米沃什詩集Ⅰ》,收錄米沃什詩作56首,來自《凍結時期的詩篇》(1933)、《三個冬天》(1936)、《拯救》(1945)白晝之光(1953)、《詩論》(1957)和《波庇爾王及其他》(1962)。多為長詩,既有色彩濃郁的抒情與描寫,也有激烈憤慨的嘲諷與批判。在此期間,米沃什見證了諸多歷史事件,寫下《菲奧里廣場》等名篇。
《著魔的古喬:米沃什詩集Ⅱ》本卷收錄米沃什詩作73首,來自《著魔的古喬》(1965)、《沒有名字的城》(1969)、《散詩》(1954—1969)、《太陽何處升起何處降落》(1974)和《珍珠頌》(1981)。多為詩人移居美國后的創作,部分作品透露出他定居新大陸的幸福感,但仍不乏內心的掙扎與痛苦。
《故土追憶:米沃什詩集Ⅲ》本卷收錄米沃什詩作87首,來自《故土追憶》(1986)、《紀事》(1985-1987)和《彼岸》(1991)。詩人追憶已逝的人和難以涉足的故土,沉思我們共同的命運,但“還是學不會妥帖敘事,平心靜氣”。
《面對大河:米沃什詩集Ⅳ》本卷收錄米沃什詩作120首,來自《面對大河》(1995)、《路邊的小狗》(1998)和《這》(2000)。詩歌包含了與其他人士的往來對話,對人世的描述冷峻,字里行間熱血依舊,延續了對善與惡、真實與自由的探討。詩人將個人經驗和歷史視角融合在一起,顯示出一種啟示性的洞察力。
切斯拉夫·米沃什詩集凍結時期的詩篇/切斯拉夫.米沃什詩集 內容簡介
《切斯拉夫·米沃什詩集》涵蓋了米沃什1931年至2001年間絕大部分重要詩篇,按創作年代,分為四冊出版。《凍結時期的詩篇》收入米沃什詩歌作品八十余首,分別選自詩集《凍結時期的詩篇》、《三個冬天》(1936)、《拯救》(1945)、《白晝之光》(1954)、《詩論》(1957)、《波庇爾王和其他詩》(1962)等。米沃什獨特的經歷和多重文化背景,使得他的詩歌呈現出一種沉郁、敏銳和恬靜的氣息,他將個人經驗和歷史的視角融合在一起,顯示出一種啟示性的洞察力。
切斯拉夫·米沃什詩集凍結時期的詩篇/切斯拉夫.米沃什詩集 目錄
切斯拉夫·米沃什詩集凍結時期的詩篇/切斯拉夫.米沃什詩集 作者簡介
Czeslaw Milosz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 波蘭作家,翻譯家,二十世紀偉大的詩人之一。 米沃什通曉波蘭語、立陶宛語、俄語、英語和法語,一生忠于母語,堅持用波蘭語寫作。 他的一生,見證了二十世紀歐洲大陸的劇烈動蕩,他的詩歌創作深刻剖析了當代世界的精神危機,堅持知識分子的道德責任,并與波蘭古老的文學傳統進行對話。 1980年,他因作品“以毫不妥協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類在劇烈沖突世界中的赤裸狀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