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哥特文學對少年兒童性格養成的影響剖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145541
- 條形碼:9787568145541 ; 978-7-5681-455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哥特文學對少年兒童性格養成的影響剖析 內容簡介
哥特小說一般是指在1764年首部哥特小說《奧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出版后,18世紀中后期開始興起的帶有黑色恐怖情節或兇殺陰森氣氛的一種小說,它們大多以封建社會中爵位篡奪、財產繼承和宗教迫害等為題材,可以分為英國哥特小說和美國心理哥特小說等。哥特小說自從問世以來,就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廣大的讀者,影響了同時代及后世的許多作家,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作家紛紛以哥特小說為摹本進行文學創作。所以說,哥特小說對歐美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兒童及青少年時代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其思想情感、觀念意識處于接受或排斥的活躍時期,并*終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初步定型。優秀的文學作品通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描繪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風尚,再現現實生活的圖景,表現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人際關系,少年兒童通過文學欣賞可以加深對生活和社會的認識和理解,明辨是非曲直,培養正確觀念和良好習慣,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養。 但鑒于哥特文學自身的特殊性,對于少年兒童來說,哥特文學利弊共存。一方面,哥特文學的超浪漫主義文學風格對少年兒童的想象力開發、好奇心的滿足、浪漫主義樂觀情緒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哥特文學的恐怖情節及血腥暴力場面決定了其超強的氛圍代人感,必然會對少年兒童尚未發育成熟的心理產生一定的沖擊,造成其或者膽小怕事、自卑軟弱,或者崇尚暴力、叛逆、挑戰規則等偏激性格。
哥特文學對少年兒童性格養成的影響剖析 目錄
**節 哥特小說概述
第二節 矛盾中誕生的哥特小說
第二章 哥特小說的雅俗性探討
**節 哥特小說的文化通俗性
第二節 哥特小說的雅俗性
第三章 哥特文學藝術特征分析——怪誕
**節 怪誕的表現形態
第二節 怪誕的審美價值
第四章 哥特文學藝術特征分析一恐怖
**節 恐怖的特征
第二節 恐怖特征的文化探源
第五章 哥特小說對讀者的塑造功能分析
**節 道德觀念
第二節 意識形態
第三節 移情與審美
第六章 哥特小說與少年兒童的自我意識分析
**節 自我意識的概念
第二節 自我結構的要素分析
第三節 少年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第四節 哥特小說中的自我意識
第七章 少年兒童性格塑造分析
**節 少年兒童的秩序敏感期
第二節 少年兒童性格塑造時機分析
第三節 審美模仿與性格塑造
第四節 偏離正軌的少年兒童性格狀態
第八章 哥特文學對少年兒童性格養成影響分析
**節 文學作品對少年兒童性格成長作用
第二節 其他兒童文學中哥特因素分析——以《格林童話》為例
第三節 哥特文學的積極影響分析
第四節 哥特文學的消極影響分析——以《哈利·波特》等為例
第五節 哥特文學對少年兒童性格影響分析的回顧與展望
參考文獻
哥特文學對少年兒童性格養成的影響剖析 節選
《哥特文學對少年兒童性格養成的影響剖析》: 18世紀小說(尤其是哥特小說)所遭受的指責與后人對通俗文化的某些批評十分相似。現代社會給推動現代化的力量賦予了陽剛的色彩,而與其相對的大眾則開始帶有女性、陰柔的外延。法國作家龔古爾兄弟對他們時代中的大眾文化(指連載小說、大眾雜志等)同樣不屑一顧,稱其為“下流的小玩意兒、街頭妓女的回憶錄、臥室里的表白、色情淫穢之作和在書店的櫥窗里撩起裙擺招人耳目的丑聞”,而真正的小說則是“嚴肅而純潔”的。大眾化的文學對愛情所做的是“臨床診斷式的描寫”。作家、藝術家對大眾文化表露的鄙夷,反映的其實是現代主義文藝對通俗文化的懼怕:大眾文化如同一個能量無比的怪物,通過其規模巨大的產業機器吸納、侵占著現代主義文藝的空間,而困守一隅的傳統藝術家一再試圖固守原有的領地。耐人尋味的是,兩者的較量具有濃重的性別色彩,無論18世紀對哥特小說抑或現當代社會對大眾文化,負面評論時常有性別針對性。大眾化的文化形式被賦予女性色彩,除了心理學層面的原因外,還因為哥特小說等大眾性文藝作品通常訴諸大膽露骨的聲色描寫以達到其商業目的,好似一個以色相誘人的女妖。女性形象自古象征欲望而又高度情緒化,是官方文化表達其文化立場的一個順手比喻。同時,女性社會地位相對低下,將大眾文化比作女性符合批評者貶抑這種文化的意圖。 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及大眾文化的比喻中,女性通常是一個充滿“威脅”的形象。在男性主導的現代社會看來,“大眾”顯然與女性一樣,是一股充滿欲望、變化無常而難以控制(因而需要控制)的力量。“大眾”在哲學家尼采眼里就有女性特征。對于二者的共性,法國心理學家賴朋所著的《大眾心理學》如是高論道:“天下群眠皆有女性特征……如同女人,群氓之情緒會旋即走向極端。”這段論述也反映,對于大眾文化的性別化批評與其說出于畏懼女性本身,毋寧說與大眾文化那種女性式表達情感、欲望和釋放能量的方式有關。大眾文化不同于嚴肅文化,無須遵從任何成規,其唯一考量是市場。而為獲得*佳市場效果,大眾文化往往需要在形式與內容上突破或違反傳統和嚴肅文化所制定的規則。所以,我們將哥特小說稱作大眾文化或通俗文化,根本原因是這種小說在當時是一種非官方的文學,包含為官方與精英文化所不容或至少不贊許的欲望和感情,其思想內容因可能危及社會穩定而需要受到控制。事實上,18世紀上層文化的捍衛者猛烈抨擊小說主要正是因為這種文學沉溺于感情,其描寫可能“刺激激情”,向人“灌輸出格的思想”,甚至導致“犯罪傾向”。當時,甚至有人將哥特小說稱為恐怖主義文學。對于小說的“危害”,約翰遜在評論傳奇與小說時指出,小說較傳奇更接近生活,更容易成為讀者模仿的對象,對讀者影響深重,因此常是年輕人、無知和游手好閑者的生活教材。哥特小說介于二者中間,但在描寫人物方面更接近寫實主義小說。 總之,新古典主義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父權式的文化,代表著秩序的嚴厲,哥特小說則是紛亂、擾動、自下而上、充滿誘惑的母性式文化,代表欲望的力量和破壞潛能。在風格上,新古典主義刻板、嚴肅,哥特小說則是一種開放式的感性文化,注重感情與感受的表達,甚至宣泄。哥特小說將人人心知肚明但社會不愿面對或言及的欲望公開展示于公眾面前,所以是丑聞,成為正人君子口誅筆伐的目標也不足為怪。兩種文化之別說到底是規則與能量之間的矛盾。以哥特小說為主的通俗小說盡管數量可觀,但并不代表當時的主流世界觀,以這種小說為代表的通俗文化體現市民社會的真實品位。在哲學上,浪漫主義小說表達的是有別于啟蒙時代的、以物為對象的世界觀,將人、自然和神靈視為宇宙中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部分。對于這些作家而言,現實并非一堆毫無靈知、供人占有與測量的物體,而是始終處于變化之中的一個過程。在浪漫主義小說所創造的世界里,人與鬼神、社會與自然、現在與過去的距離或界線變得十分模糊,甚至消失。在這一點上,哥特小說與稍前出現的感傷文學以及其后出現的浪漫主義詩歌一脈相承。 ……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