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渠魂--修建紅旗渠背后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53034
- 條形碼:9787511553034 ; 978-7-5115-530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渠魂--修建紅旗渠背后的故事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一場人與水抗爭的奮斗史,聚焦紅旗渠修建過程中的幕后故事,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等幾個層面來講述當時發生在林縣土地上的人和事,以及從這些故事中誕生出來的歷久彌新的紅旗渠精神,一改以往從宏觀層面來講述紅旗渠歷史的相關角度,從細微處入手,著重描述每一個修渠人物的心路歷程及光輝事跡,不疾不徐地刻畫出了一幅修渠百人圖。
渠魂--修建紅旗渠背后的故事 目錄
**章 干旱歷史
絕人的生存環境……………………………………1
光緒三年人相食 ……………………………………5
人與水的抗爭 ………………………………………8
逃荒山西 ……………………………………………11
林縣人的逃荒路 ……………………………………14
賣兒女的歷史 ………………………………………17
郭月英賣子 …………………………………………19
窮山村里光棍多 ……………………………………23
李漢卿與天平渠 ……………………………………28
謝公渠與謝公祠 ……………………………………31
第二章 縣委決策
被迫境外找水源 ……………………………………35
紅旗渠命運的決策 …………………………………40
豫北賓館會議 ………………………………………52
以引水促建渠 ………………………………………61
決定性的復測 ………………………………………67
隔三修四 ……………………………………………71
出碴不見碴 …………………………………………78
以渠帶路 ……………………………………………84
抗美援朝戰后的鋼材 ………………………………92
修渠民工補助糧 ……………………………………97
第三章 自力更生
三百萬元銀行存款 …………………………………101
三千萬斤儲備糧 ……………………………………104
總干渠的選線與測量 ………………………………108
紅旗渠工地石灰窯 …………………………………112
紅旗渠工地神炮手 …………………………………116
自主架起空運線 ……………………………………121
惜物如金崔鐵匠 ……………………………………124
紅旗渠工地做奶媽 …………………………………127
第四章 艱苦創業
鸻鵡崖大會戰 ………………………………………131
懸崖絕壁上的歲月 …………………………………141
敢拼敢闖攻險關 ……………………………………151
初當爆破手 …………………………………………154
第五章 團結協作
紅旗渠工地的糧食供應隊伍 ………………………183
紅旗渠工地醫院 ……………………………………188
紅旗渠建設中的后勤供應隊伍 ……………………193
第六章 無私奉獻
獻身紅旗渠的吳祖太 ………………………………233
舍己救人的英雄李改云 ……………………………244
紅旗渠特等勞!跄ユ …………………………250
路銀與任羊成 ………………………………………257
楊貴,我不想讓你走(一) ………………………283
楊貴,我不想讓你走(十七) ……………………286
與老書記楊貴的*后一面…………………………289
后記 ………………………………………………… 290
渠魂--修建紅旗渠背后的故事 節選
**章部分書摘 絕人的生存環境 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水是人生存的**條件,只要有了水,人就能夠生存和發展。《重修林縣志》記載:“林縣山多水少,居民苦汲,土薄石厚,鑿井無泉,致遠汲深,人畜疲極,每遇亢旱,居民懸釜待炊,欲救瓶壘之罄,不擇溲渤之污,暍既為災,穢亦生疾,南鄉尤甚,山后類然! 林縣地處太行山區,常年干旱缺水,給居住在這里的人民帶來了無限的災難。全縣耕地絕大部分都是靠天收獲:小旱薄收,大旱絕收,種麥面積很小,即使豐收年景,畝產也僅限七八十市斤,秋糧畝產也不過百把斤。因此,群眾過著糠菜半年糧的貧苦生活。全縣550個行政村,就有305個村莊人畜吃水困難,有的村群眾要跑5至10華里才能取到水,甚至有的要跑更遠的路程,才能把水取回來。一個區3萬至5萬人,只有3至5眼活水井。東姚公社方圓幾十里,靠的就是東姚村的南大井及合順廠、白象井等村的幾眼活水井。茶店附近靠的是茶店、辛店等村的活水井。一到干旱年頭,井旁人和水桶就會排成長隊,人們從早等到晚,每天只能擔上一挑水。石頭砌成的井口,因長年累月被麻繩摩擦而出現一道道深溝。為了能取到水,群眾之間經常發生斗毆打架的事情,甚至發生傷人亡命事件。全縣每年因遠道取水而導致的誤工竟達300多萬個。當時,在林縣群眾中流傳著“吃水如吃油”的俗語,有一首民謠更是令人心酸: 咱林縣,真苦寒,光禿山坡旱河灘。 雨大沖得糧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見。 在林縣檔案館里保存著一部泛黃的老縣志,就記載著那段讓人膽寒的歷史。從明初到1920年的500年間,發生嚴重旱災30多次,形成人相食的慘境就有5次,人民群眾不僅逃糧荒,還要逃水荒。有碑文記載:“林縣每遇干旱,河干井涸,地裂禾焦,顆粒無收,餓殍遍野,慘不忍睹!痹诤蠞炬傂≌逵幸煌▊浠挠涊d碑記述,清光緒三年(1877)鬧旱災的悲慘情景,碑文中記載有:“……回憶兇年,不覺心慘,同受災苦,山西河南,唯我林邑可憐……人口無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賣其妻,而昨張今李;父棄其子,而此東彼西。食人肉而療饑,死道路而尸皆無肉,揭榆皮以充腹,人莊村而樹盡無皮,由冬而春,由春而夏,人之死者大約十分有七矣……”在桂林鎮瑯沃村有通《重修六圣祠碑記》,刻有一首悲慘揪心的詩曰: 光緒三年人食人,男女餓斃逃出門。 東村不敢西村走,娘食兒肉不心疼。 米價每石十七串,麥價十五串有零。 瓜秧豆秧白干土,剝去樹皮刨草根。 二八婦女不上串,十歲女兒換燒餅。 出賣田產沒人要,牛犢更比賣地行。 指望春暖修絮菜,天降瘟疫可不輕。 貧富得病皆泣死,連病帶餓七八分。 在采桑鎮沙河村有一通《人相食碑記》曰:“丁丑戊寅人相食,村人逃亡者十居六七,因而掀房屋拆院墻,凡可易一粟充饑者,斯減殆盡,此廟宇之門窗戶扇,所以也難保全。”在這種干旱慘狀的肆虐下,在林縣的歷史長河里,曾發生過很多悲慘的故事。原康西南山村民,一到旱年,就攜兒帶女,到淅河畔的合澗頭道河村就水居住。因為缺水,很多山區小伙子娶不上媳婦,任村牛嶺山村因為缺水,本村閨女嫁到山下,別村閨女不上山,當時全村40歲以下的未婚“光棍漢”有30多個。張大郊村王白丑73歲沒有娶上媳婦,自己找了個12歲的死姑娘,告訴人說,待他死后和她合葬。茶店鎮大峪村每遇天旱,就跑30里山路去合澗鎮三道河取水吃,有勞力的人家走一天只能擔回一擔水,僅夠全家用一天,沒勞力的人家,只好背鄉離土到有水的地方就水吃。河順鎮馬家山村,從1949年到1952年,全村發生五起火災,因沒有水,只能用土去壓火,其中王萬和家因沒有水救火,眼睜睜看著五間草房被火燒盡。因此,長期以來,林縣人民養成惜水如命的傳統習慣,有些山村的農民,平時很少洗手臉、衣服,很多人都是到過年過節、走親戚時才洗手臉。在林縣經常會看到:不少村莊群眾趕著毛驢馱上帶蓋的大水桶,跑十多里路取水,趕毛驢的人還要再挑一擔水。在這種悲慘的情況下,山區群眾幻想得到老天的恩賜,就省吃儉用,捐資集財,到處修建龍王廟,燒香叩頭,祈天求神降雨水,結果想水盼水千萬年,一朝一代過去了,廟蓋了很多,香也沒少燒,頭也沒少磕,但干旱缺水仍像一把要命的刀,架在林縣人民的脖子上永遠取不下來。 林縣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種干旱缺水的環境中,卻養成了勤儉節約、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在那種年代,林縣很少有人進飯館吃飯,認為進飯館吃飯的人不會成家過日子,是個敗家子。因此,林縣歷代的飯館在蓋房子時,就把窗戶留得小小的,無論冬夏,都要在門上掛個門簾,只讓里面的人看到外面,不讓外面的人看見里邊。林縣人在面對“餓殍遍野”的悲慘境況下,也將逃荒他鄉謀求生之道刻在了石碑上,以示后人。在桂林鎮流山溝村的《災荒碑記》里就記載有: 再遇此兇年,絕宜早逃荒。 若不舍故土,命難得久常。 從前逃荒輩,后皆返故鄉。 光緒三年間,時景太兇惡。 國家屢放糧,民人多難活。 后人知積蓄,庶免兇年殺。 凡為搶奪人,各社皆除盡。 非么行刻薄,官早有示命。 守分且安平,餓死亦得正。 若逢此兇歲,休念妻子情。 早將人口賣,庶不命歸陰。 留此數俗語,提醒后世人。 此言雖是下策,但若不是經歷過慘痛災難,誰肯為子孫留下如此不堪 的警句呢! 光緒三年人相食 清光緒元年(1875)至三年(1877),連續三年干旱。三年春天,地里、路上到處都是干裂的深縫,小滿早就過去了,但地里的草還沒返青,到處是灰蒙蒙一片。雖然沒雨,地上干得冒煙,家民還是餓著肚子,把保存的種子寄種在了干土里,希望下點雨養出禾苗,能有點收成。在整個林縣大地上,聞不到一點潮氣,籠罩在干旱的絕境之中,沉悶的天氣,使人喘不過氣來。凡人到之處,樹皮早被剝光,草根也被挖得長不出土來。因饑餓無食,人們就開始采食觀音土,甚至時有發生以人相食的慘狀。 在林縣任村鎮井頭村有戶叫程萬鐘的人家,全家住在村中間一個破落的小院里,雖然家境貧窮,但程萬鐘全家省吃儉用,還是廣托媒人,從姚村上陶村徐姓家給兒子士義娶回了一房叫二妞的媳婦,第二年徐二妞生下了一個胖小子,程萬鐘歡天喜地地給孫子起名叫德創。從此,一家祖孫三代過起了清貧的安樂日子。 就在光緒三年(1877)春天的一個早晨,有位鄰居從上陶村給程萬鐘家捎來口信,說二妞她娘病得很重,她娘盼閨女能回去看看。徐二妞生性賢孝,一向行事利索,一聽說娘病重,當即把孩子往婆母懷里一放說: “我去看看就回來了!”便急匆匆地往上陶村娘家去了。一天過去,待到初更時分了,程士義還不見媳婦回來,也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便約上本家一個兄弟,帶著防身棍棒,提著防風燈籠,直奔二妞娘家去了。 當他們到達下陶村二妞娘家時,二妞娘家人還埋怨不讓她回來看看呢!程士義這才知道,二妞根本就未回到娘家,此時士義心里頓感忐忑不安,認為二妞此次失蹤兇多吉少,雖是深更半夜,又是荒山羊腸小道,還是心急火燎地沿路往回去找。當他們找到井頭村南七八里遠的貓兒嶺深溝時,在一道高岸下發現了 徐二妞的衣物,還有一堆血肉模糊的骨頭。原來,徐二妞早被比張著血盆大口的豺狼還兇猛的饑餓者殺食了。 黎明時分,程家小院早已哭成了一團,村里人聞聲紛紛來到了程家,只見不到兩歲的小德創在哭喊著要找他娘,程萬鐘老兩口早已哭得死去活來,程士義也已瘋瘋癲癲地喊叫:“老天爺!你真是瞎了眼,你讓俺這個家還咋過時光。 凡進這個小院的人都在為這無情的人禍痛哭著。有幾個淚眼汪汪的老人,哆嗦著把一領葦席撐在地上,把幾件女人的衣裳鋪在葦席上,把徐二妞的骨頭一根根裝進衣裳里。然后,老人把葦席卷起來,抬到早有人準備好的門板上,有幾個較年輕的本家人,抬著門板上徐二妞的尸骨出了大門。此刻,哭聲從小院移到了大街上,悲痛欲絕的哭聲染遍了井頭這個小山村,充滿了整個山谷和大地……此事雖已過去一百多年了,但井頭村程氏家譜里永遠記述著這件刻骨銘心的家事,每逢程家有喪事和逢年過節,都要將家譜掛出來,代代相傳。每逢此時,其家幾代子孫都會悲傷萬分,不禁潸然淚下。其實,在林縣干旱的歷史上,又何止程萬鐘一家呢!同在光緒三年(1877),被人食者還有程萬鐘的本家重孫女程花枝和程改芝。在林縣的老縣志上,連年干旱,顆粒無收,人無糧可食,到山西省去逃荒,賣兒賣女,家破人亡,餓殍遍野,十室九空,一樁樁幕幕,慘不忍睹的記載滿目皆是。 再看看林縣現存的石碑,全是干旱災荒的記載。姚村鎮寨底村,存有一通石碑,就記載著光緒三年(1877)人吃人的悲慘情境:“光緒元年歲次乙亥(1875)夏,頗有麥,自夏以后至戊寅(1877)夏月,三年間無麥無禾,大米一斗,大錢一千六百文;黃豆一斗,一千文;黑豆一斗,九百文。人苦無錢買糧食,眾所食者,樹葉野菜,更有非人食之物,亦皆和榆皮為末食之……有饑而死者,有病而死者,起初用薄木小棺,后用蘆席,嗣后蘆席亦不能用矣。列于道路者,人且割其肉而食之,甚有已掩埋猶有刨其尸割其肉而食之者。十分之中死者六七。言念及此,能不痛哉!” 桂林鎮桃科行政村盤峪自然村,存有清光緒七年(1881)的石碑,碑文記載:“光緒二年(1876)間,共計男女一百一十七口,自三四年間,流離死亡,僅存男女十一人。斯時,尸骸有未葬而竊食者,有已葬而竊食者。此間,北地有小窯,食人肉者混跡其中,骸骨堆之如丘……樹皮草根,或剝或刨,亦幾殆盡。每一婦女十七八者,僅值三五百文。王姓祖居其莊,男女四五十口,自光緒三四年間,流離餓死者,僅存三人而已!痹诹挚h,從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到1932年,編纂六部縣志,幾乎每頁都有“大旱、絕收、人相食”的記載。 采桑鎮沙河村現存的《人相食碑記》、橫水鎮焦家屯村的《無糧亂世碑》、合澗鎮小寨村的《備荒記載碑》、桂林鎮南屯村的《勸世人勿因雨晚誤種秋記》、任村鎮桑耳莊村的《暑后雨季晚種秋碑記》、河順鎮東皇墓村的《光緒三年人吃人碑記》、桂林流山溝村的《災荒碑記》、合澗鎮南奄溝謝公祠院內的《謝公渠重修碑》、采桑鎮烏云山寺廟院內的《重修碑記》,也記載有“道殣相望,食人肉如雞豖”的歷史,更是對“人相食”的形象描述。 遍布林縣的那一通通石碑,鐫刻著林縣人民悲慘的血淚史,是留給后人永世不忘的沉痛教訓,也是對林縣子孫世世代代的警示。在林縣檔案館里珍藏的那一部部老縣志,無不記載著歷代林縣干旱缺水的悲慘故事,這些故事無一不是令人撕心裂肺的史實。 人與水的抗爭 民國初年,春夏無雨,冬天無雪,立秋后雖下了幾場小雨,只是濕了地皮,根本就形不成徑流,所有的旱井池塘仍干底朝天,這年又是一場大旱。從春到冬,林縣人又是遠道取水吃的一年。 林縣北部任村區有個叫桑耳莊的窮山村,全村三百來戶人家,因常年到離村十里遠的黃崖泉去取水吃,在這種遠道取水吃的境況下,全村人總是盼望著年終能下一場大雪。臘月臨近,老天爺卻刮起了一陣陣干冷的寒風,把人們逼到了絕望的境地。天不但沒下大雪,黃崖泉的出水也大量減少,只有香火頭粗細的一股泉水,它并不顧及泉旁排著的長隊,也不顧及人們的焦急情緒,而在不緊不急地向外流著。 大年三十了,在外打了一年長工的桑林茂老漢,因兒子臘月剛娶過媳婦后就被抓壯丁抓走了,家里沒人,早早地起了個五更,就上黃崖泉去擔水,本想早去早回,沒想到取水的人太多,排起了很長的隊,一直等到天黑才接滿了一擔水。等了一天,年過六旬的桑林茂老漢雖又饑又渴,卻強擔著好不容易才接滿的一擔水,伴隨著暗淡的星光,摸著黑踉蹌地趕路。因他對這一擔水的付出太大了,生怕路上有人請求喝水,狠了狠心,從路邊拾了幾個驢糞蛋放到了水桶里,這才放心地往家趕。這時,剛過門不久的兒媳婦王水娥,早已同婆婆準備好了下鍋的餃子,看看天已經黑了,一向孝道的王水娥,惦記起了年邁的老公公,她等 了又等,又到門外望了望,總是不見老公公的影子。她放不下心,便給婆婆說了一聲,摸黑出村去接。 王水娥接過老公公的擔子,沒走多遠,由于天黑路陡,加之女人裹得腳小,又因食不果腹,一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倒,只聽“咣當”一聲,老公公辛辛苦苦一天從黃崖泉擔回來的這一擔水,瞬間便傾了個精光。 潑水難收!此時的王水娥,頓時臉色蒼白,嘴唇顫抖,半句話也沒有說,卻哽哽咽咽地哭了起來。 桑林茂老漢見兒媳婦跌倒了,便一再安慰說:“只要人沒跌著,就不要緊,今天咱回去先借點水,明天我還能再擔! 回到家后,婆婆見此時境,也一再說:“不要緊,我這就去借點水來,咱先有今兒和起五更的水吃,讓你爹明天上午再去擔就行了!”可王水娥的心里又氣又愧,一頭栽到炕上想:自己怎么這么沒本事,竟做了這種沒出息的事。丈夫被抓了壯丁不在家,老公公快70的人了,明天大年初一還得去挑水。這都是自己闖的禍,今后咋還有臉去見人呢……她想一陣哭一陣,越想越哭,越哭越想,想來想去便想到了死,索性從炕上爬起來,朝娘家的方向磕了三個頭,便懸梁自盡了。 當婆婆把餃子煮好后,去叫她吃飯時,王水娥已經全身僵硬,去世多時。王水娥死了,雖顯出她對生活脆弱的一面,但一擔水又是那么重,重得可以付出一條人命的代價,可以摧殘她剛剛步入新生活的夢想。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漢草草地埋葬了兒媳婦后,審視著以后的歲月,雖然難以預料未來的命運,但感到在這地方的日子沒法過了。因此,懷著悲痛的心情,懷著對這個世道的憂憤,桑林茂老漢帶著老伴走上了遙遙無期的逃荒路。 因為一擔水,奪去了一個剛過門的新婚媳婦的生命,這是人與水的抗爭,這是對自然環境的宣誓。王水娥用生命對付捉弄她的水,用死維護了一個新婚媳婦的尊嚴。 因為一擔水,毀了一個本來很安靜的家庭,這是林縣整個社會現象的縮影,是人求生路上的一道鬼門關。桑林茂老漢逃荒外出的遭遇,就是林縣人求生存的一種選擇。 因為一擔水,到幾十里以外遠道取水的何其之多,人多隊長,水少井深,人與人,村與村,爭水打斗時有發生,打死人的傳聞不絕于耳,這就是林縣在絕望中求生存的希望。 后來有人到林州市任村鎮桑耳莊村采訪,偶見一處久未居住的廢宅,問及其源,方知其主桑林茂老漢,早在民國初年就逃荒外出,至今未歸。有感而發,便有了《逃荒謠》古風一首,以證人與水之間的悲慘 抗爭,詩曰: 客行桑耳莊,障眼廢棄宅。 借問何所居?逃難身在外。 此去時已久,沒回音訊來。 因于民國初,林縣遭旱災。 夏秋皆無收,餓殍遍野埋。 河干井隨枯,泉旁長隊排。 老翁桑林茂,久等仍無奈。 春節除夕日,雖渴保安哉。 天黑滴滿擔,終得歸途凱。 新婚兒媳婦,單等做炊齋。 接過肩挑擔,一路行程快。 抬腳進家門,絆倒雙桶摔。 潑水難回收,心慚自悲哀。 懸梁染黃泉,冥冥啼驚駭。 下跪黃土求,上呼蒼天開。 人窮命雖苦,世間誰理睬。 本鄉不養人,外地更無奈。 在林縣這片土地上,水“吃”人的慘境時有發生,并非只有桑耳莊村桑林茂老漢一家。采桑狐王洞村有個年輕人叫王老二,一直到30多歲,好不容易才娶了個媳婦,媳婦過門后3個月,因為沒有水,沒敢提洗衣裳的事,堆在屋里的衣裳實在臟得不能再穿了,這才向婆婆提出想洗洗衣裳,當她在洗衣裳時,婆婆說用水多了,媳婦一氣之下,上吊自殺。王老二含著悲痛與鄉親們一起埋葬了媳婦后,便回到屋里,卷起了 鋪蓋,跪在他娘的面前說:“娘,我走了,去找個有水的地方安家,到時候我再來接你!蓖趵隙崃思,到桃園村就水吃。從此以后,狐王洞村王姓斷絕。 林縣干旱的歷史久遠,為水而死的人無計其數,在林縣各村的家譜上,就記載著因水奪去本族人生命的史實。水在林縣是*昂貴的,昂貴得可以逼死一個個與之抗爭的生命。
渠魂--修建紅旗渠背后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金芳 河南林州人,文學碩士 ,某央媒記者、編輯。 郝順才 河南林州人, 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詩詞學會理事,林州市詩詞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出版有多部紅旗渠專著。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