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休謨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86733
- 條形碼:9787010186733 ; 978-7-01-01867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休謨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 本書特色
徐志國著的《休謨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該研究在借鑒和批判以上中西方學術成果,以及大量研讀休謨的哲學、歷史、政治、宗教、倫理、經(jīng)濟等著作的基礎上,認為休謨的社會政治理論包括著“社會合作”和“自由”兩個核心概念。其中,“社會合作”構成了休謨思考人類社會政治秩序的邏輯起點,他的認識論、情感論和道德理論都是以如何增進人類“社會合作”為基本問題意識;“自由”是休謨關于社會政治秩序的追求目標,是一種“文明”的社會秩序,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社會的繁榮發(fā)展和個人幸福。社會秩序的發(fā)展就體現(xiàn)為人類不斷從“野蠻”走向“自由”的過程。為論證以上觀點,本研究的主體內容包括上、下兩篇。“上篇”以休謨的哲學著作為基礎,揭示休謨社會政治理論的內在邏輯,“下篇”則以休謨的政治論著、歷史著作和宗教論著為基礎,分析休謨如何以上述理論為基礎,對當時西方的主要社會思潮進行評析,揭示西方社會由“野蠻”向“自由”演化發(fā)展的歷程。
休謨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休謨的人性理論與他的政治哲學之間的邏輯需要通過他的社會秩序理論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休謨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一方面從休謨的人性理論出發(fā),論述了休謨的社會秩序構成理論的內在邏輯,描述了休謨的政治理論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本著作以休謨的社會政治理論為基礎,再現(xiàn)了休謨與當時英國思想界關于英國歷史、古典共和主義和宗教治理等問題的公共論辯。休謨是近代西方較早認識到商業(yè)對于政治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的思想家,闡明了諸種社會因素與自由社會秩序之間演化發(fā)展的內在原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休謨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 目錄
導論
一、論題的緣起
二、時代背景與學術生平
三、休謨政治思想研究的長期沉寂
四、休謨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政治理論家形象的興起
五、我國學界對休謨政治思想的研究
六、問題意識與基本論點
上篇 理論結構
**章 人性與社會秩序構建的基本困境
**節(jié) 政治學與相互依賴的人類社會
一、分工、合作與人類發(fā)展
二、經(jīng)驗主義的研究方法
三、溫和的懷疑主義
第二節(jié) 情感與社會秩序
一、“理性是情感的奴隸”
二、情感的類型劃分
三、自私與有限的慷慨
四、“同情”的重要作用
第三節(jié) 理性、信念與社會秩序
一、理性的作用
二、信念的作用
三、合理的慎思對信念的修正
第四節(jié) 社會秩序的困境
一、人類貪欲與社會沖突
二、信念與社會沖突
三、“人為”的社會秩序
第二章 社會秩序的二維構成:正義與政府權威
**節(jié) 正義規(guī)則的起源
一、社會秩序構建的“霍布斯悖論”
二、正義規(guī)則生成的“人為”與“自然”
三、正義規(guī)則生成的理論解讀
第二節(jié) 正義與社會秩序
一、正義規(guī)則作為社會秩序的基礎
二、正義規(guī)則與商業(yè)社會
三、正義之德
第三節(jié) 政府的起源與忠順之德
一、正義規(guī)則的脆弱性與政府起源
二、忠順之德
三、政治服從的重要意義及限度
第四節(jié) 公眾信念與政治權威的基礎
一、公共利益信念與政府權威
二、權力占有信念與統(tǒng)治者
三、以財產(chǎn)權為基礎的信念與政府體制
四、休謨政治權威理論的意義
第三章 派系威脅與自由政體
**節(jié) 派系對政治社會的威脅
一、休謨對派系的關注
二、派系的成因及類型
三、派系治理的原則
第二節(jié) 政體科學
一、派系斗爭與無賴假設
二、從“美德政治”到“制度政治”
三、自由政府的制度構成
第三節(jié) 自由的根據(jù)與內涵
一、自由的根據(jù)
二、“自由”概念的幾種含義
三、正義規(guī)則與自由
四、政府體制與自由
第四節(jié) 社會秩序完善的邏輯
一、理性與社會進步
二、合法性與政治理想
三、審慎的政治變革
下篇 思想論辯
第四章 1688年“英國自由”:何以形成?
**節(jié) 輝格派的“古代自由”觀:休謨(《英格蘭史》的寫作背景
一、普通法與古代憲政
二、新哈林頓主義與古代混合政體
三、洛克的社會契約理論與“古代自由”
四、《英格蘭史》寫作的問題意識
第二節(jié) 古代英國何以沒有“自由”?
一、野蠻人與“虛假的自由”(thepretendedliberty)
二、封建君主制與“君主的奴役”(thetyranny0fprinces)
三、封建貴族制與“貴族的任性”(theturbulenceofthegreat)
四、“絕對君主制”與政府權威的建立
第三節(jié) 休謨對1688年“憲政自由”形成的理解
一、議會與“大眾的瘋狂”(madnessofthepeople)
二、混合政體與“體系化的自由”
三、《英格蘭史》與自由形成的條件
第四節(jié) “憲政危機”與休謨對鄉(xiāng)村派的批判
一、鄉(xiāng)村派、宮廷派與“憲政危機”
二、休謨對鄉(xiāng)村派的批評
三、英國“憲政危機”的內在根源及改進方案
第五章 古典共和主義:如何應對商業(yè)社會?
**節(jié) 古典共和主義對商業(yè)社會的拒斥
一、古典共和主義的“美德政治”
二、商業(yè)社會的奢侈與“腐敗”
三、19世紀蘇格蘭思想家對古典共和主義的復興
第二節(jié) 休謨對商業(yè)社會的辯護
一、商業(yè)、奢侈與幸福
二、商業(yè)與公民美德的轉型
三、商業(yè)、自由與富強
第三節(jié) 休謨對古典共和主義的批判
一、古典共和主義的自由幻象
二、古典共和主義理念的當代危害
三、商業(yè)并非古典共和國衰落的原因
第四節(jié) 商業(yè)與共和主義的可能結合
一、近代歐洲的君主制與共和國
二、哈林頓共和思想的局限
三、休謨的商業(yè)共和主義理念
四、休謨與共和傳統(tǒng)的思想發(fā)展
第六章 宗教派系與政治:如何治理?
**節(jié) 情感、理性與宗教的起源
一、宗教存在的認識論批判
二、情感作為宗教起源的基礎
三、真正的宗教與偽宗教
第二節(jié) 一神教對理性、道德和政治的消極影響
一、多神教與一神教
二、一神教對理性與道德的危害
三、一神教對社會生活的危害
第三節(jié) 宗教迷信、宗教狂熱對政治秩序的威脅
一、宗教迷信與宗教狂熱的含義
二、“宗教輝格”與英國內戰(zhàn)
三、威爾克斯事件與自由
四、宗教迷信與專制主義
第四節(jié) 宗教的治理方案
一、商業(yè)、科學與藝術的積極影響
二、國教制
三、宗教寬容
四、休謨宗教治理方案的局限與意義
結語:歷史地位與當代價值
**節(jié) 休謨與美國立憲的思想淵源
一、美國立憲中的蘇格蘭啟蒙思想
二、杰弗遜、亞當斯對休謨的排斥
三、休謨、麥迪遜與《聯(lián)邦黨人文集》第十篇
四、休謨政治哲學對美國憲法影響的具體表現(xiàn)
第二節(jié) 休謨社會政治思想的特質
一、休謨與亞當·斯密:人性與社會秩序的起源與繁榮
二、功利主義:休謨思想的片面化發(fā)展
三、休謨與柏克:不同特質的保守主義
四、休謨與盧梭:古代與現(xiàn)代的爭論
第三節(jié) 休謨對當代社會政治理論發(fā)展的影響
一、哈耶克與休謨社會秩序思想的回歸
二、理性選擇理論對休謨思想的繼承及其局限
三、“現(xiàn)實主義”的自由主義理論
第四節(jié) 休謨社會政治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國家、市民社會與民主的辯證發(fā)展
二、商業(yè)與社會秩序的進步
三、合作、同情與正義的起源
四、政詒哲學與政治科學的融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休謨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 節(jié)選
《休謨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 不過,休謨認為同情的發(fā)生需要一定的條件。觀念的聯(lián)接主要遵循的是相似關系、接近關系和因果關系的原則,通過這些關系,觀念之間就容易結合在一起。沒有這些關系,相互的同情是很難產(chǎn)生的。由于相互同情的作用,他人的意見會對個人的行為產(chǎn)生重大影響,因為意見代表了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情感,我們不可能不在乎別人對我們的感受。當然,他人的意見必須建立在事實推理的基礎上,如果是虛假的、不真實的,就不能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在生活中,相互的同情和觀點相互交織在一起,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休謨說:“一方面由于同情,同情使得他們的全部情緒親切地呈現(xiàn)于我們之前;另一方面是由于推理,推理使我們認為他們的判斷就是他們所肯定的事實的一種論證。權威和同情這兩種原則幾乎影響了我們一切的意見。”② 休謨關于社會生活中人們之間的同情關系的論述表明,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并不是個體化的,而是深深地受到他人的意見和情感的影響,特別是與自己有密切關聯(lián)的人的影響。同情原理使得社會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必須要遵守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否則就會受到他人內心的譴責和批判。同情對于個人的情感影響是非常大的,構成了影響一個人幸福與否的主要因素之一。 從類型學的角度,休謨將同情分為“廣泛的同情”和“特殊的同情”。前者是指“對于既非我們的親友,并非我們所敬重者,我們只感到一種普通的同情,或對他們的痛苦感到憐憫,對他們的快樂感到欣慰。”后者是指“根據(jù)于對德行的一種看法,根據(jù)于對我們進行的幫助,或根據(jù)某些特殊的關聯(lián)。”③這兩種同情對于社會秩序有著重要的影響,特殊的同情使得個人更多關心自己的親友,在親友與他人利益相沖突的時候,偏向于維持親友的利益,親友的意見對自己也有著更大的影響;普遍的同情則來自于我們對于社會其他陌生的個體的同情,這些個體雖然是陌生人,但是由于個體都是相似的,所以也會對他們的情感和利益產(chǎn)生同情。在審美和道德判斷中,為了避免個人的偏私,人們會在判斷中借助想象,根據(jù)一個人的行為所影響到的人的利益或情感進行判斷,形成一般性的審判和道德判斷規(guī)則。休謨雖然認為功利是道德判斷的標準,但是他認為這種功利必須是經(jīng)由人的同情心才能夠道德判斷。如果一個人的同情心并不敏感,那么他就難以形成恰當?shù)牡赖屡袛唷!拔覀儗⒉粫岩桑槭堑赖聟^(qū)別的主要源泉。”① 休謨關于廣泛的同情和特殊的同情的區(qū)分為他的正義與社會秩序理論提供了基礎。由于特殊的同情,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更傾向于關注自己和親友的利益,所以財產(chǎn)權應當進行嚴格的劃分,財產(chǎn)公有的主張不符合人性的基本規(guī)律;由于普遍的同情,人們擺脫了個人私利的影響,采取中立的立場,形成一般性的道德規(guī)則。“根據(jù)這些原則,我們就很容易消除廣泛的同情和有限的慷慨之間可能出現(xiàn)的任何矛盾;廣泛的同情是我們的道德感所依靠的根據(jù),至于有限的慷慨,我曾經(jīng)屢次說過,是人類自然具有的,而且依據(jù)前面的推理來說,又是正義和財產(chǎn)權的前提。”②不同的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人們的交往形式也是不同的。在農業(yè)社會中,人們交往的半徑小,生活較為封閉,社會按等級式化的方式構成,人們相互之間缺乏廣泛的同情,在這種情況下不容易形成普遍的社會規(guī)范。在商業(yè)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交往因為經(jīng)濟活動的需要而大大增加了,人們的交往范圍擴大到,甚至可以了解遼遠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狀況。隨著交往的擴大,人們之間的同情也在增加,從而催生出普遍的社會規(guī)范。因此,休謨認為商業(yè)社會是一種較農業(yè)社會更為進步的社會形態(tài)。 休謨認為同情是人性中十分重要的規(guī)則。同情使得人們關注其他人的命運,更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想法。對聲譽的渴望使得為個人追求財富和地位提供了心理支持,使個體十分重視他人對于自己的評價,促進個體必須要重視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如果沒有了同情機制,那么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將會變成完全自利的個體相互博弈的過程,這種博弈將會陷人到霍布斯式的“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當中。 ……
休謨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徐志國,男,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在吉林大學、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取得政治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于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訪學一年。在《社會》、《哲學動態(tài)》、《浙江社會科學》、《學海》等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多項。主要從事蘇格蘭啟蒙思想,特別是休謨社會政治思想研究,并對當代中國治理模式、公共政策理論等有著較強的研究興趣。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