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績水淌過舊光陰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2099565
- 條形碼:9787212099565 ; 978-7-212-0995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績水淌過舊光陰 本書特色
“鄉愁徽州”共分為8卷,本卷為鄉愁徽州系列之《績水淌過舊光陰》,書中收錄了《望不斷的鄉流不盡的愁》、《走過一張紙的距離》、《情思履和堂—株秧苗的前世今生》等作品。 程慕斌、邵之惠、章灶來著的本卷可以為普通的市民和游客提供通俗易懂的文化讀本,也可以為安徽省政府相關部門對外交往提供精美的文化禮品。
績水淌過舊光陰 內容簡介
本叢書共分為8卷,本卷為鄉愁徽州系列之績溪卷《績水淌過的舊光陰》,字數15萬字,圖片200幅左右。全書以徽州績溪地區為敘事對象,以電視散文筆調、圖文并茂的輕松閱讀方式,以歷史追憶或回憶的視角,重現績溪地區居民的個性特征與行為方式、民風民情與民俗、歷史遺存和代表性建筑及歷史文化名人名家等,展現其厚重博大的歷史文化。
績水淌過舊光陰 目錄
在脊背上行走與仰望
情重鄉關
望不斷的鄉流不盡的愁
一匹來自遠古鄉野的犯
刻刀與光陰的美麗情話
走過一張紙的距離
情思履和堂
—株秧苗的前世今生
歌謠里的鄉愁
文廟又傳讀書聲
舌尖上的鄉愁
績水淌過舊光陰 節選
《績水淌過舊光陰/鄉愁徽州》: 鄉土是根。故鄉情重。游子出外闖蕩世界,無論走多遠、走多久,無論是成功之時還是氣餒之際,只要回首遙望,便會感悟:故鄉是你力量與勇氣的源頭,故鄉是你人生的始發站也是你生命的永久棲息地,故鄉是你遠方有為的子孫手中那本讀不厭、續不盡的鄉土童話集。 我的故鄉是叢山關內、老蕪屯線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只有幾十戶農家的小村石街頭。村尾離叢山關僅干余米之距,因叢山關名氣大,又是同屬一個行政村之故,我對外宣稱是當然的叢山關人。我的故土之情隨著居城日久而漸濃漸重。遙想老家那草垛旁,融融冬陽暖著的老黃牛在悠然嚼草;那籬笆墻頭上,誰家一只紅毛公雞扯開嗓子在鳴唱鄉韻;那繚繞夕煙上升與燦爛晚霞組成一幅玄妙彩繪在山頭不肯散去;還有那剛出籠的水餡包,香噴噴的苞谷錁……無不在我的夢境中深入淺出。 一個融融冬日,我又一次來到故鄉叢山關。滿眼的翠綠,煞似陽春。漫山遍野的竹林、青松、混交林與幾條小溪流交織成詩意盎然的山水畫屏;而村中卻多為新蓋的樓房,陽臺、花圃、魚池……少了粉墻黛瓦馬頭墻的民居,便少了幾分古樸,添了幾許洋氣。我們的山民畢竟跨入了新世紀,你沒理由一味要求他們沉浸在古典王國的氛圍中。別看這里不超過五十戶人家,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山村,但由于它位于績溪縣版圖中心地帶揚溪鎮去北不足十華里的地方,在三百余年前,那可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關口。當下的我看到的既是叢山關遺址,又是叢山關新村。那原先頭腦中固有的古老而神秘的印象——關寨、嘹樓早已被歷史的風雨雷電銷蝕得斑駁陸離、所剩無幾;旱關城、水關城的陳跡也遺下不多。然而,這天造地設的險峻山形,卻讓人不難想象出當年的雄姿和旺勢。兩列青山對峙,當中是狹長的溝壑,蕪屯公路和皖贛鐵路儼如藍天中超音速飛機尾部那并行不悖的銀線從北筆直地穿關而來,昂首向南別關而去,直至隱匿在很遠很綠的群山褶皺之中。屹立關上,面北鳥瞰,左側,龍叢源流從山澗向關外沖撞——嘿!遙想當年那水關城大閘一開,蓄洪猛獸便奔涌著呼嘯著向北沖卷外患;而旱關城頭,將士擊鼓吶喊,一俟水勢大去,便傾兵出關收拾外患“落湯雞”。水關、旱關,相輔相成,如此擊敵,可謂設關一絕也!站立關上,登高臨下,傾聽古人的“發號施令”,又聞現代機車奏鳴,穿關飛馳,不由得令我在發思古之幽情之外,頓生幾分“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情。 不錯,現在站在關上,腳下便是這樣的所在:倘若在雨天,你撐著的雨傘上面瀝下的雨水,有一半將急匆匆向北溜去,一路淺唱低吟,經水陽江、青弋江,漸匯漸大,終于釀成大勢,吼著、哮著奔向波瀾壯闊的揚子江;另一半則朝南流淌,九曲回腸,百折不撓,經徽水、練江、新安江,闖入浩浩蕩蕩的錢塘江。這兒是真正的地理學意義上的分水嶺,我就站在這高高的分水嶺之上。 績溪縣的地勢高于周邊縣市,從南北縱向而眺,素有“宣徽之脊”之稱,而叢山關又是“績溪之脊”;從東西橫向而望,東部山嶺屬天目山余脈,西部山嶺屬黃山余脈,揚溪鎮的石頭街村至叢山關村則是兩脈的結合部。因叢山四合,中有通道,居高臨下,地勢險要,故筑關*為合適。據《省志》《府志》《新安志》《縣志》等典籍記載,叢山關原為永安鎮,為歙、宣兩州的界關。明清曾在此壘石為關,上置樓櫓,下設鐵門,屯兵駐守,按時啟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看官,說到這當兒,請聽我細表兩位與叢山關生死與共的歷史人物:明末徽州人士、抗清名將金聲和江天一。、金聲,字正希,號赤壁,徽州休寧甌山人。其父經商,常年在外。金聲從小聰敏,十一歲就被父親帶到湖北投師授教。他的文章寫得相當出色,備受先生賞識。但金聲志向不在“大塊文章”,而在定國安邦。他在崇禎元年中進士第,官庶吉士。清兵進逼北京之際,金聲上書建議破格用人御敵,可惜朝上無慧眼識英才,故憤然辭職復歸故里。弘光帝時擢升為左僉都御史,卻堅辭不就。此時,清兵勢如破竹,不到半年就占領華北諸省。南京失陷后,金聲猛驚,即與學生江天一起兵抗清,分兵扼守關隘要道,一時應者云集。 且說金聲弟子江天一,字文石,號淳初,歙縣江村人。他出身于書香門第,然父親去世很早,幼小時便挑起侍奉母親、撫養幼弟的重擔。江天一自幼愛讀書,為人正直。有一年,他聽說休寧縣名士金聲正在復古書院講學,立即登門造訪拜師,后來成為金聲高足,通曉詩賦,沅近聞名。 ……
績水淌過舊光陰 作者簡介
潘小平,安徽文學院院長,安徽作家協會副主席。有《季風來臨》《北方驛站》《城市囈語》《文化徽州》《風韻新安》等散文隨筆、紀實文學,長篇小說《美麗的村莊》《翁同龢》等出版。已發表論文、散文、紀實文學、影視文學、小說約780萬字。 程慕斌,績溪縣文化館館長。在《安徽日報》《江淮時報》《劇作家》等報刊發表作品十余篇,主編出版《績溪古今詩詞集萃》《生態績溪》等。 邵之惠,曾歷任績溪縣文化館副館長、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績溪縣志》副總編,現為黃山市徽州文化研究會研究員、安徽省徽學會理事。編有《徽嶺南北》《歷史文化名城績溪》《績溪徽商》(1-5集)和《邵之惠書畫集》,并參與協編出版物10余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