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道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13735
- 條形碼:9787520313735 ; 978-7-5203-137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加坡道路 本書特色
李路曲著的《新加坡道路》正是在對新加坡的發展全貌有了一個具體而清晰的了解的基礎上,對其發展模式進行了探討和概括。所謂一國的發展模式,實際也是其發展特色,從不同的視角看是有所不同的,需要把它放在一個特定的比較框架中來確定。新加坡模式大體上有這樣幾個特點:充分利用了殖民遺產,尤其是在經濟、法治和行政系統中有更多的傳承,在這些領域中高度開放,逐步建立起了高度市場化的經濟體制、高度法治化的法律體制和高效廉潔的行政體制:在政治領域中,一黨長期執政、實行強國家的治理,同時也逐步發展起了一定程度的民主選舉制度;在個人權利方面,個人的經濟和社會權利受到法律的充分保護,尤其是經濟權利高度自由,政治權利則受到限制,但在日益擴大。實際上,這些特點也主要是以中國或發展中國家為比較對象而確定的,它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比較框架中的特征及其程度是不同的。現實更需要的是在一定的比較框架中確定其發展的“量”的變化,確定其發展模式的“度”。對于中國來說,主要是從自身的角度來關注、比較和學習新加坡的經驗。
新加坡道路 內容簡介
本書以考察新加坡開阜前后的歷史為起點,對從那時至今200多年的發展歷程進行了詳實的敘述,對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如移民結構、社會變遷、文化選擇、殖民主義、政治發展、政治體制、經濟發展、企業制度、政黨政治、國家與社會的治理方式等進行了探討。是一部了解新加坡發展道路的不可多得的重要著作。
一國的發展模式或發展特色,從不同的視角看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本書在闡述新加坡發展模式的過程中,總是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觀察,以使讀者能夠更全面地認識新加坡的發展特色。這種比較是把它放在世界各種發展模式之中進行觀察,同時更多地以東亞各國為主要參照物,而中國一定是重要的比較對象,因此,本書對新加坡模式的探討也要在這個意義上來理解。
本書的出版得到上海師范大學哲學學科高原計劃的資助,得到山西省教委新世紀教師計劃的資助,在此表示感謝!
新加坡道路 目錄
**章 移民社會的形成及其特色
**節 19世紀初新加坡的社會狀況
第二節 新加坡的開埠
第三節 華人移民新加坡
第四節 印度人移民新加坡
第五節 移民的定居及其意義
第六節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華人移民的特色
第二章 傳統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
**節 社會發展中的宗親組織
第二節 社會發展中的地緣組織
第三節 秘密會社與社會控制
第四節 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的社會階級關系
第五節 19世紀的華人首領
第六節 19世紀末期以后的社會分化和社會沖突
第三章 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殖民政府的統治
**節 殖民政府對華人社會的政策
第二節 華人參事局的設立與政治參與
第三節 國民黨的挑戰
第四節 左翼運動與共產黨的興起
第四章 多元種族社會的形成
**節 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各種族的移民與人口發展
第二節 種族關系
第三節 以種族為載體的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第四節 多元種族主義政治的發展
第五章 東西方文化的交匯
**節 西化與儒化的歷史角逐
第二節 20世紀中期以來的文化變遷
第三節 20世紀中期以來的儒化
第六章 宗教的文化、社會和政治導向
**節 主要宗教的輸入與傳播
第二節 多元種族與多元宗教
第三節 多元宗教與多元語言和教育
第四節 宗教與社會經濟地位
第五節 當代宗教的變化與發展趨勢
第六節 宗教的政治化與政府的宗教政策
第七章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政治發展進程
**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的社會政治狀況
第二節 政黨政治的興起
第三節 林德憲制和自治政府的成立
第四節 20世紀50年代的工潮與學潮
第五節 人民行動黨的成立與發展
第六節 人民行動黨內部溫和派與激進派的權力角逐
第七節 爭取自治的斗爭
第八章 20世紀60年代的政治發展
**節 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
第二節 人民行動黨政府與社會主義陣線的斗爭
第三節 在馬來西亞聯邦內爭奪領導權的斗爭
第四節 一黨為主的政治體制的形成
第五節 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政治斗爭
第六節 公共行政體制的發展及其現代性特色
第七節 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基層組織
第八節 社會組織的發展與“互賴式治理”
第九節 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對新加坡的適用性
第九章 國家意識形態
**節 文化構建與國家認同
第二節 社會政治文化的形成與演變
第三節 民主社會主義的建國思想
第四節 國家合作主義——一種隱含的意識形態
第五節 “共同價值觀”的功效和實質
第十章 工人運動與工業關系
**節 19世紀至20世紀90年代的工人運動
第二節 合作與控制:工業關系的新模式
第三節 分離主義傾向
第十一章 反對黨的壓力有多大
**節 反對政治的形成
第二節 20世紀70年代后期反對黨的復興
第三節 一黨為主的體制內的生存空間
第四節 反對黨的崛起
第五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反對黨的發展
第六節 2011年的大選與政治發展
第十二章 20世紀70—0年代的政治變遷
**節 人民行動黨的自我更新
第二節 20世紀80年代國內政治格局的變化及人民行動黨政府的對策
第三節 20世紀90年代的政治發展
第十三章 法治社會的建立
**節 立法機構與司法機構的演變、結構和運作
第二節 法制社會的建立
第三節 從文化視角分析治理腐敗成功的原因
第四節 新加坡法治社會構建的政治生態分析
第十四章 經濟發展進程
**節 文化與經濟發展
第二節 社會經濟性質:市場經濟還是國家控制?
第三節 經濟的市場化進程
第四節 市場經濟結構的主要特征
第五節 新加坡的國有企業為什么能贏利?
第六節 國內私營企業的發展
第七節 新加坡企業家階層的崛起
第八節 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第十五章 20世紀40—90年代政治參與的發展
第十六章 威權主義的功效
**節 政治權力的集中與擴展
第二節 威權主義的現代性
第三節 權威政治形態的基本特征及其功效
第十七章 轉型方式
**節 政權更替的性質和方式
第二節 執政方式的轉變
第三節 政治體制的特性與發展
第四節 意識形態的變遷
第十八章 “體制內”民主化的模式
**節 “體制內”民主化范式的形成
第二節 政治現代性的累積與政治體制的發展
第三節 政黨與國家的關系是影響民主化路徑的重要因素
第四節 政治制度化水平是影響民主化路徑和范式的重要因素
第十九章 國家治理方式
**節 新加坡與中國治理方式比較的方法論意義
第二節 后發展國家治理方式的理論及其演進
第三節 強國家與大政府:政府干預社會的不同方式
第四節 國家政治治理方式變革的基本路徑
第五節 政府主導下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
第二十章 現代國家的構建
**節 殖民主義時期現代性的積累
第二節 強民族國家的構建及其現代性特質
第三節 國家權力的擴展及其現代化導向
第四節 威權主義體制內的民主化與國家構建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新加坡道路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李路曲
新加坡研究是作者的學術起點,從將新加坡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到將它作為一個比較框架中的個案,作者對它的研究已經30年。正因為如此,與國內多數新加坡的研究者甚至國國別研究者不同的是,作者總是把新加坡作為一個多國比較框架中的案例來進行研究,總是在不同的比較視角下來看新加坡問題,當然,中國視角或與中國的比較始終是觀察新加坡的重要的視角。
作者獨立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出版的學術專著有:《新加坡的現代化之路:進程、模式與文化選擇》(1996)、《東亞模式與價值重構:比較政治分析》(2002)、《東亞政黨政治的發展》(2005)、《比較政治學解析》(2015)、《政黨政治與政治發展》(2016)、《新加坡熔鑄共同價值觀》(合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