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精華黃帝內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037146
- 條形碼:9787558037146 ; 978-7-5580-3714-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華黃帝內經 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又名《內經》,因托名為上古黃帝所作,故名《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早、地位高的中醫理論巨著,從問世之日起即被尊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各81篇,共約18萬字。其思想內核大致可歸納為10個方面,即陰陽五行說、藏象說、精氣神說、經絡學、病因病機學、病證學、診法學、治則學、養生學及運氣學。從整體篇章的層次分析,《內經》又可粗分為15個部分,其中《素問》涵蓋8個部分,《靈樞》涵蓋7個部分。《黃帝內經精華》著意遴選出文意相對淺顯且能反映中醫學術思想特點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譯。另外,為了便于讀者理解《黃帝內經》的精髓,我們結合現今社會的常見疾病,從精血、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法、養生學、運氣學等諸多方面精選相關篇目,以期給讀者以切實有用的指導。
精華黃帝內經 目錄
目錄
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咳論篇第三十八
痹論篇第四十三
脈解篇第四十九
針解篇第五十四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靈樞
九針十二原**
本輸第二
小針解第三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
根結第五
官針第七
本神第八
經脈第十
骨度第十四
脈度第十七
四時氣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熱寒病第二十一
癲狂第二十二
熱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腸胃第三十一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脹論第三十五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血絡論第三十九
陰陽清濁第四十
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傳第四十二
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本臟第四十七
論痛第五十三
逆順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脹第五十七
賊風第五十八
五禁第六十一
動輸第六十二
五味論第六十三
通天第七十二
癰疽第八十一
精華黃帝內經 節選
上古天真論篇** 【題解】 上古,指人類生活的遠古時代。真,即真氣,李東垣說:“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天,天年、天壽、天數的簡稱。本篇認為遠古時代的人,通過養生,以保養真氣,就能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盡終其天年之目的,因此將本篇的篇名命名為《上古天真論》。 昔在黃帝①,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②,長而敦敏③,成而登天。乃問于天師④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⑤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⑥,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⑦,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注釋】 ①黃帝:古帝名。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少典之子,復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國于有熊,亦稱有熊氏。以土德王,土色黃,故曰黃帝。 ②徇齊:疾速。引申指敏慧。徇,通“睿”,迅疾。齊,敏捷。裴駰集解:“徇,疾;齊,速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 ③敦敏:篤實,勤勉。 ④天師:指岐伯。黃帝之臣,主管醫事,兼為黃帝的醫學師傅。因功高爵重,通達天人玄機,被尊稱為天師。 ⑤春秋:這里指年齡。 ⑥術數:古時多謂以種種方術,觀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現象,來推測人的氣數和命運。此指時令的變化規律。 ⑦虛邪賊風:泛指一切乘虛傷人致病的外來邪氣。 古代的軒轅黃帝,生來就異常聰靈,還在襁褓之中便能說話;幼年時期思維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當迅速;長大以后為人篤實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際,得到百姓推奉,登上了天子之位。在公務之余,便向天師岐伯詢問道:我聽說上古時期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而且行動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到半百,而行動卻已都顯出衰老的跡象了。這是由于時代不同了呢?還是由于人們違背了養生之道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期的人,他們大都懂得養生之道,能夠遵守天地陰陽的自然規律,適應四季時令的天氣變化,飲食有節制,起居有法度,不過度勞作,因此能夠使身體與精神和諧統一,從而盡享自然的壽命,活到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卻不是這樣的,把濃酒當作漿湯來飲用,把放縱的行為當作生活的常態,醉酒之后還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們的精氣衰竭,在縱情聲色中使他們的真元耗盡;不懂得保持體內精氣的盈滿,不能夠節制體內精神的運用,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樂,違背了生命真正快樂的大道,作息毫無節制,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現了衰老的跡象了。 上古時期的圣人教導民眾的時候,都曾經強調過,一切乘虛而入使人致病的外來邪氣,都要注意適時避開;思想上要清凈淡泊,無所欲求,真氣深藏體內而和順不亂,精神持守于內而不耗散,那么病邪從哪里侵害人的身體呢!正因為如此,他們神志悠閑,無欲無求,心性平和,無憂無慮;身體雖然勞苦,但感覺不到倦怠;人氣和諧平順,各個隨心所欲,都能實現愿望。因而人們能夠以他們的飲食為甜美,以他們的服飾為舒適,以他們的習俗為快樂,彼此之間并不羨慕地位的高低,所以那時候的民眾都很淳樸。因此過度的嗜好和欲求不會干擾他們的視聽,淫亂邪說也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無論是愚笨還是聰明的人,也無論是賢能還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樂,因而合乎養生之道。他們都能活過百歲而動作毫無衰老跡象的原因,就是由于他們道德完備而無沒有偏頗。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