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回憶曹聚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497377
- 條形碼:9787503497377 ; 978-7-5034-973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回憶曹聚仁 本書特色
為了紀念曹聚仁先生百年誕辰,彰顯他在中國現代文學、新聞出版和學術文化史上的貢獻,有助于人們了解他的生平行事和道德文章、學習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研究他的學術思想,同時也為現代文學史、新聞史和文化史積累有益的參考資料,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輯了《回憶曹聚仁/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 他的一生,學者、作家、記者,以記者生涯*長。 我們這一輩人,通過五四運動向往科學與民主,曹聚仁卻另辟蹊徑,他從樸學的角度正視當時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他研究中國的哲學和歷史,他自稱接受了老莊的影響,但我看,他對世事并不“逍遙”,他沒有出世,他始終是一個熱烈的愛國主義者。 ——夏衍
回憶曹聚仁 內容簡介
《回憶曹聚仁/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百年中國記憶》匯集了曹聚仁先生的生前友好、家人、同事等所寫的回憶曹聚仁先生的文章,“也算是對這位愛國主義者、民主主義者的一點紀念吧”。
回憶曹聚仁 目錄
懷曹聚仁夏衍
現代東方一但丁曹藝
曹聚仁先生的紅豆深情墨人
記曹聚仁先生趙家欣
讀《聽濤室人物譚》談曹聚仁何滿子
與曹先生的學術因緣胡道靜
回憶曹聚仁先生方漢奇
憶曹聚仁先生袁義勤
我和曹聚仁的交往鄭子瑜
敬悼曹聚仁先生劉子政
曹聚仁給我的**封信及一篇未發表的序文鮑耀明
幸運的一面史伯英
父親*后的日子曹雷
生平與思想研究
從“曹聚仁專庫”的創設說起王錫榮
章太炎·曹聚仁·魯迅章念馳
曹聚仁的心路歷程任嘉堯
曹聚仁在虹口袁義勤
緬懷魯迅友人曹聚仁周國偉
一位值得敬仰和研究的文壇前輩陳福康
自由的書寫者孫郁
曹聚仁的自由主義思想及其報業活動陳振平
曹聚仁先生與香港“左派”出版黃耀堃
天下滔滔,幾人堪與共語趙敬立
貫穿一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曹雷
學術與創作研究
“毋求備于一夫”陳漱渝
“不如寫成為一個‘人’的好”吳長華
“把魯迅當作有血有肉的活人來描畫”古遠清
獨特的構架、視角和光彩陳鳴樹
獨具特色的現代文學史潘頌德
云霧不會永遠蒙住真實余力文
曹聚仁的長篇小說《酒店》袁良駿
《酒店》之旅李浩
欲望的酒店艾曉明
家人思憶
聚仁和他的世界鄧珂云
終生之師鄧珂云
我的丈夫與書本鄧珂云
父親的文稿與書曹雷
父親的夢曹雷
我的父親曹景行
難忘的日子曹景滇
曹聚仁致子女家書三封
曹聚仁致子女家書三封
曹聚仁年譜
曹聚仁年譜曹雷曹臻編訂
編后記
回憶曹聚仁 節選
《回憶曹聚仁/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 懷曹聚仁 夏衍 曹聚仁和我同年,也是20世紀的同齡人。五四運動那一年,我們都是中學生,不過,他在浙江**師范,我在甲種工業學校。浙江**師范,是和長沙湖南**師范齊名的進步學校。校長是經亨頤,教員中有前后“四金剛”,前“四金剛”是陳望道、李次九、劉大白和夏丐尊;后“四金剛”是朱自清、俞平伯、劉延陵和王祺。還有知名的李叔同(弘一法師)和樸學家單不庵。 曹聚仁是單不庵的得意門生,單不庵對他的早期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在五四運動時期,**師范是浙江*進步的學校。但是,據我記憶,當我和浙江**師范的學生施存統等人辦《雙十》和《浙江新潮》的時候,他沒有參加。他讀了許多書,在單不庵的影響下,他對于樸學,對于乾嘉學派的考據之學,有了很大的興趣。 我們這一輩人通過五四運動,向往科學與民主,曹聚仁卻是獨辟蹊徑,他從樸學的角度,正視當時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他研究中國的哲學和歷史,他自稱接受了老莊的影響,但我看,他對世事并不“逍遙”,他沒有出世,他始終是一個熱烈的愛國主義者。 1920年,我們都到了上海,我們都穿上了中山裝和西裝,他卻一直穿著那一件藍布長衫。 他的舊學根底比我們強得多,才二十二三歲的人,就把章太炎的演講整理出一部《國學概論》來,對那樣的年紀來說,是很不簡單的事。他教書,辦雜志,當記者,特別是抗戰一開始他就穿上軍裝當記者,那真是再入世不過的了。 他不參加任何黨派,但和“左”、右兩方面都保持著個人的友誼,都有朋友,雖然愛獨來獨往,但他基本上是傾向于進步和革命的。 他和魯迅有著良好的關系,常有來往,常通書信。他辦《濤聲》,魯迅替他寫文章;他和陳望道、徐懋庸合辦《太白》《芒種》,魯迅替他們寫文章;他和陳望道等七人提倡“大眾語運動”,魯迅更替他們寫了好些篇重要的文章。抗戰時期,宋云彬在桂林編了《魯迅語錄》后問曹聚仁:“為什么魯迅文章中沒有罵你的?”這是事實,魯迅從來沒有在文章中罵過曹聚仁。 曹聚仁50年代在香港出過《魯迅評傳》,60年代又出過《魯迅年譜》,還因此受過“左”派的批評。他說,30年代初期他在上海和魯迅談到,如果替魯迅寫傳記,“與其把你寫成為一個‘神’,不如寫成為一個‘人’的好。”曹聚仁這兩部書我都沒有看過,但他這“神不如人”的議論,我卻認為說得有道理。 曹聚仁常挨罵,一是因為他自比烏鴉。在上海辦《濤聲》時,他用了烏鴉做標記,意思是報憂不報喜,在當時來說,國難當頭,報國家民族之憂,報國計民生之憂,并沒有什么不對。 后來到了香港,50年代中期他開始了一次又一次“北行”,前后六次,*北一直到了鴨綠江邊。他是以新加坡《南洋商報》駐香港特派記者的身份“北行”采訪。在北京他對朋友說,現在要做喜鵲,不做烏鴉了。這是真話,他的確在海外僑報上說了許多新中國的好話。 1950年他剛由上海到香港,發表《南來篇》,寫了一句“我從光明中來”,于是右派罵他。后來他把新中國和蔣經國當年的“新贛南”相比,又以《門外談兵》評說朝鮮戰爭,又挨了“左”派的罵。陳毅同志對我說過,曹聚仁偶發怪論,但是他的用心是好的。 據我所知,**個在海外華文報紙上為新中國系統地作愛國主義宣傳的,是曹聚仁。他寫了大量的報道和通訊,出了《北行小語》《北行二語》《北行三語》《人事新語》《萬里行記》等書。 在他七十二年的生命中,新聞工作幾乎占了一半。他曾以中央社記者的身份,到過臺兒莊。事后對人說,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多半抗戰不力,真正打仗的是非嫡系的地方部隊。從這里可以多少看到他的原則:客觀真實。后來他到贛州替蔣經國辦過《正氣日報》,也到上饒參加過宦鄉主辦的《前線日報》的工作。抗戰勝利后,他在上海辦過短暫的《前線日報》,在大學教過新聞課程。新中國成立后他“南飛”香港,替海外報紙工作,還協助林靄民辦《循環日報》《正午報》,直到生命的結束,前后計三十余年。 他的一生,學者、作家、記者,以記者生涯*長。 他在舊學方面的著作中,死后出版的《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是重要的一部。他的學識淵博而深厚。他記憶力很好,許多前人的議論都不是照引古書原文,而是憑記憶寫下的。不過,這也成了一個缺點,使得后人不能作為準確的引述根據。 他的文學作品早年有《文心》式的《筆端》《文思》《文筆散策》等。晚年有章回體小說《秦淮感舊錄》(寫國共和談期間的南京),還有《酒店》(寫新中國成立之初跑到香港去的“過氣官僚”和舞女生活)。這些小說我都沒有看過。 我倒是看過他一些詩,是從他的文章中看到的。他的詩主要是舊體,也沒有出過集子。較有印象的一首是: 迷茫夜色出長欄,白發慈親相對看; 話緒無端環如繭,淚瀾初溢急于汛! 撫肩小語問肥瘦,捻袖輕呼計暖寒; 長笛一聲車去也,四百八秒歷辛酸! 詩題較長:《戊戌仲秋,自京歸滬,夜過下關車站,老母夜半相候,歷更次相見,僅八分鐘即別去,感賦一律》。戊戌是1959年,下關車站在南京,八分鐘合四百八十秒。他為什么趕得這么急?主要不是為了“歸滬”,恐怕是為了返港,可能有些新聞工作以外的事要趕著回去辦。這就難為了老母親了。這是充滿了感人的親子之情的詩篇。 說到新聞工作以外的事,有一個時期他很有興趣于促成海峽兩岸和解與祖國和平統一。一次周總理對我說:“曹聚仁真是書生,他想說服蔣經國學張學良,要臺灣像當年的東北一樣‘易幟’,他把復雜的政治問題看得太簡單了。”他是書生,但畢竟是有志報國的書生。 我曾在《懶尋舊夢錄》中替他說過幾句公道話,認為他骨頭是硬的,晚節是好的。 在香港那樣復雜的環境中,他能二十多年不改其志地堅持愛國,是不容易的事,是當得上晚節可風的贊譽的。 他1972年病逝于澳門。歲月匆匆,今年是他的二十周年祭。寫下這些,既是對上海教育出版社為他新出版的遺著《論杜詩及其他》作代序,也算是對這位愛國主義者、民主主義者的一點紀念吧。 (1992年1月) ……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