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武漢大學出版社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2016)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7201507
- 條形碼:9787307201507 ; 978-7-307-20150-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武漢大學出版社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2016) 內容簡介
本書為資料性工具書,分多個欄目反映華文文學2015年基本狀況和成果,收集相關信息供研究者參考。
武漢大學出版社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2016) 目錄
彷徨無地后又站立于大地——魯迅為什么無與倫比
陳國球、王德威、陳平原談《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
磨心磨詩耀眼十年——再訪泰華小詩磨坊召集人曾心
文學創作與香港文化漫談
臺灣文學現象如云,我只是抬頭看過——答客問
綜述
2016年北美華文文學研究概況
2016年澳大利亞及歐華文學研究概況
2016年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概況
2016年大陸的臺灣文學研究概況
2016年香港文學研究概況
2016年澳門文學研究概況
資料
2016年世界華文文學大事記
2016年中國大陸高校開設華文文學課程概況
2016年中國大陸華文文學部分研究著作一覽
2016年有關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碩士博士論文提要
2016年中國大陸期刊有關華文文學研究論文索引
201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有關華文文學立項課題
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有關華文文學立項課題
日本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概況
“蓉子華文文學工作室”大事記
爭鳴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中的儒學思想
世界華文文學的新格局
全球史觀視域中的海外華文文學
無聲的繪本小說:華裔文學亞現象
“自由中國文壇”的建立及崩盤
“鬼臉時代”的臺灣新世紀文壇
國際視野與本土能力——“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與“本土批評”
藤井省三研究華語文學的歧路——評《華語圈文學史》
劉登翰的貢獻和遺憾——在劉登翰教授學術志業六十年研討會的發言
目錄
2016年《華文文學》目錄
2016年《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目錄
2016年《世界華文文學評論》目錄
2016年《華文文學評論》目錄
2016年《香港文學》評論目錄
2016年香港《文學評論》目錄
2016年臺灣《中外文學》目錄
2016年臺灣《文訊》目錄
2016年臺灣《藝文論壇》目錄
2016年《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目錄
2016年《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目錄
悼念
臺灣作家藍博洲深情追憶陳映真
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先生
難忘“大頭”陳映真
哭信元
一位英名振蕩同時又“惡”名遠揚的人——追憶不戴面具的袁良駿
小史
馬來西亞及馬華作協出版的文學刊物簡介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小史
書評
去掉政治家給魯迅加上的各種光環——評林曼叔的《香港魯迅研究史》
求深務新銳意進取——讀曹惠民、司方維《臺灣文學研究35年》
眼光獨到體例新穎——評《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2014》
守護文明的學術品格——讀《古典的回響》
時空·身份·性別——評王艷芳《異度時空下的身份書寫》
別開生面的香港文學研究——評凌逾《跨媒介香港》
機構
國際華語作家協會
全球華人詞曲作家協會
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
國際詩歌音樂協會
非洲華文作家協會
北美南加州華人寫作協會
南美華文作家協會
新西蘭華文作家協會
捷克華文作家協會
新加坡錫山文藝中心
胡志明市華文文學會
臺灣文學館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
澳門文藝評論家協會
福建省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
廈門大學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世界華人文學和文化研究中心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華文文學與華人文化研究中心”
浙江大學海外華人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年譜
黃維棵年譜
林曼叔年譜
朱壽桐年譜
會議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暨漢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澳門舉行
張詩劍《香妃夢回》、陳娟《曇花夢》作品研討會在榕舉辦
“歐華文學會首屆國際高端論壇”在布拉格舉辦
劉登翰教授學術志業六十年研討會在榕舉辦
世界華文中東歐文學研討會暨第八屆文心作家筆會在布拉格舉行
“一帶一路”與泰國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曼谷舉行
“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召開
“中國多民族和加拿大原住民文化的比較探索對話”國際研討會召開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19屆年會海外華文文學小組討論綜述
“自然寫作與環境倫理”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2016內地與港澳文學對話”論壇在香港舉行
第十一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在曼谷召開
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在北京舉行
陳映真文學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第八屆當代詩學論壇在澳門大學舉行
第三屆兩岸四地華文文學研討會在香港舉行
2016兩岸詩會暨新詩百年論壇在高雄舉行
“一帶一路”與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在連云港召開
備忘
死神,且慢對余光中驕傲
附:九旬余光中:我要再訂一個五年工作計劃(張忠進)
2016年的臺灣文學事件
附:2017年的臺灣文學出版事件
補白
我們今天怎樣做華文文學老師(學術相聲)——在2016年江蘇省華文文學年會“演出”
后記
編著“年鑒”成了我晚年的一項事業
武漢大學出版社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2016) 節選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2016)》: 現當代文學史寫作為什么難 客:你姓古,可你并不崇尚發思古之幽情,將自己的精力全埋首在古文學堆里呀。 主:我出版的文學史明顯帶有當代人寫當代史的特點。我受老師劉綬松的影響,寫“史”似乎上了癮,現在仍和歷史的情緣未斷,真好像是走上“不歸路”了。可我寫的“史”并不屬古文學的亡靈,其中上史的作家不少還健在,這就是為什么我喜歡用“當代”命名的緣故。 客:中國古代有江郎才盡的故事,放眼內地學界,也可找到不少這樣的例子。你已75歲高齡,快成“無齒之徒”了,難道沒有“才盡”之感? 主:“才盡”應與年齡無關,而與對研究現狀、研究題材和研究對象失卻敏感相聯系。“才盡”的人往往找不到新的學術生長點。我為了將自己和“江郎”區隔開來,近幾年在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出書和寫論文時均盡可能做到出新,不至于“把破帽,年年拈出”。例如,我于2015年初在長沙舉行的第四屆“新銳批評家高端論壇”上發表的《偷渡作家:從逃亡港澳到定居珠海》,以及*近寫的《厚得像電話簿的(世界華文新文學史)》,后者就曾被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大報競相轉刊。 客:你這種年齡老化、思想僵化、等待火化的人,竟然成了“新銳批評家”,真是少見。不過,說香港文壇有個偷渡作家群,這個發明權屬于你。你寫的境外文學史的確很多,我記得你有一部《澳門文學編年史》還未出版。有人建議你改換門路,因為這些不成為“史”的著作,很容易被他們用后現代的非中心論進行解構。 主:我的確想改換門庭,我十年前在臺北出版的《分裂的臺灣文學》,以及武漢出版社即將出版長達近百萬言的《臺灣當代文學事典》,就是用辭條寫的文學史。對拙著提出任何批評意見,我都表示歡迎,但不應由此認為“當代事,不成史”或否定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必要性。我這8種境內外文學史,均是基于自己的史學意識和文學觀念,對境內外文學存在的一種歸納和評價,與現代性尤其是與現代的教學和學術緊密聯系在一起,它們都富有強烈的當下性與現實感,這既是由選題決定的,也與我的研究興趣和評論取向分不開。 客:你說即將出版的《臺灣當代文學事典》也是文學史的另類寫作,可文學史總應不同于作家小傳一類的工具書吧。 主:你說得對。以臺灣成功大學馬森為例,他由于缺乏寫大規模華文文學史的實踐或日文學史理論功底本來就不足,所以他在臺北出版的《世界華文新文學史》凡是寫到兩岸文人、作家部分,大多用早年劉心皇所使用過的“點鬼簿”寫法,抄抄生平和排列著作目錄了事,故有大量引文的《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不該署名“著”,而應為“編著”。 客:現當代文學史寫作之所以難,在于當代眾多作家健在,還無法蓋棺定論。 主:就是要查他們的生卒年,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作家生平的敘述,看似公式化,連中學生都會做,其實這同樣包含著學客。以卒年而論,當代文學史上某些作家由于消息閉塞導致其生死不明,而這種消息有的其實已以公開報道的方式出現,另有某些作家因離開文壇太久或居無定所造成無人知其下落。對后種情況,華文文學研究者和文學史家,一直難以把握。如馬森寫到1922年出生的香港老作家岳騫未注明卒年,讓岳騫、文曉村、鐘雷、云鶴等眾多華文作家全活在他的文學史中。 客:有位資深學者看了你的《臺灣新世紀文學史》打印稿后很不爽,他強烈反對用“史”命名。因為以“史”的名義顯得過于莊重,還不如用“現場”一類的詞好。 主:這是很不錯的建議,“現場”的命名既有學院派的嚴謹,又有作家智慧的靈動,讀之能帶給入學術震撼和審美享受。我為此動搖過,很想按他的意見改。不過,后來掂量了一下:藍海的《抗戰文學史》,不就是當時創作的編排和歸納?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在框架上與作家作品匯編并無多大的不同。至于今人溫儒敏的《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則純粹是批評史家論組成。可見,“史”并不神秘,何況拙著前面有整體勾勒,有史的線索,有不少地方闡明了新世紀臺灣文學與上世紀末文學的不同之處。不敢說拙著已全面總結了臺灣當下文學發展的規律,但起碼描述了當選票變成臺灣所有核心價值的新世紀之文學發展之輪廓,其中不乏“兩岸”框架下文學對象的經驗總結。 客:你2012年報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曾考慮過“臺灣新世紀文學”能單獨成為一個階段來寫嗎?這樣論說,能得到對岸的認可嗎? 主:在臺灣,除《文訊》雜志2004年10-12月策劃過“臺灣文學新世紀”專輯外,鮮有“臺灣新世紀文學”的提法,而在大陸,“新世紀文學”成為各出版社出版系列叢書競相打出的新旗號,還成為各媒體討論的熱門話題。不管別人如何評說,重要的是走自己的路。但臺灣文學研究在大陸畢竟屬邊緣性專業,故諸多文學評論刊物,可以對研究大陸新世紀文學一路開綠燈:不是設專欄,就是開研討會,還出專書乃至套書,可對論述臺灣新世紀文學的文章,他們大多以所謂“敏感”為由拒之門外。當然,也有少數文評刊物愿意刊登。既然園地不多,我只好移師到文學圈外的刊物《學術研究》,另交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臺灣研究》、《臺灣周刊》上發表和連載。在臺灣,盡管他們認為我有所謂“預設立場”,但仍欣賞我的歷史情結,有《文訊》、《新地文學》、《海峽評論》、《祖國文摘》、《世界論壇報》發了我這個課題的有關論文,讓我受到鼓舞,使我覺得自己還未到“古郎才盡”地步,有構思多時的《兩岸臺灣文學編纂史》、《臺灣文學制度史》以及《文革魯迅研究史》等待我去完成呢。 ……
武漢大學出版社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2016) 作者簡介
胡德才,漢族,男,1962年10月生,湖北監利人,教授。先后求學于華中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師從著名學者董健教授,獲戲劇戲曲學專業博士學位。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講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主要有: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戲劇專題研究、影視傳播專題研究等。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