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法官養成機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082408
- 條形碼:9787562082408 ; 978-7-5620-824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法官養成機制研究 本書特色
《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法官養成機制研究》作者楊小利博士對于國內外法官養成機制的了解和熟悉程度非同一般,作者對于我國法官養成機制的現狀和問題分析透徹深刻,作者立足本土借鑒域外從而提出中國的法官養成機制改革建議,兼收并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法官養成機制研究 內容簡介
公正的司法制度無不依靠公正的好法官支撐,而公正的好法官從哪里來?具備了什么條件的人才可以通過法官的門檻?如何培養這些人獲得這些擔任法官的條件和資質呢?這就是法官養成問題。我們把法官養成制度應作為綜合配套司法改革的靠前配套工程。如何將這一配套工程設計好,使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有力支撐則為本書研究的內容。本書由八部分組成。靠前部分為“困惑之源: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法官”。第二部分“基礎探析:法官是‘另類公務員’的理論基礎”。第三部分“傳統路徑:我國法官養成實錄”。第四、五、七部分“法官養成路徑”。第七部分“現實之惑:我國法官助理必然會成為法官嗎”。第八部分“萬徑歸宗:建構我國法官養成機制問題的建議”。
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法官養成機制研究 目錄
緒論
DY章 困惑之源: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法官
一、什么是法官
二、法官素質
三、“法官是需要培養的”的理念共識
第二章 基礎探析:法官是“另類公務員”的理論基礎
一、公務與公務員
二、公務員分類管理與司法官類公務員
三、不同于行政組織的司法組織理論
四、法官的行為依據理論與履職程序理論
五、法官的職業保障制度
六、法官的其他管理制度
第三章 傳統路徑:我國法官養成實錄
一、基層人民法院法官成長紀實
二、基層人民法院、Z高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成長紀實
三、中級人民法院法官成長紀實
四、高級人民法院法官成長紀實
五、吸收與借鑒:我國傳統法官養成之路
第四章 法官養成路徑(一):法學院教育與法官養成之關系分析
一、法學院教育與法官養成之關系分析
二、目標、方法與出路:中國的法學院教育
三、目標與方法:域外的法學院教育
四、總結與建議:我國法學院教育階段的問題
第五章 法官養成路徑(二):法官專門培養機構與法官養成之關系分析
一、法官專門培養機構教育與法官養成之關系分析
二、法官入職前強制教育模式
三、法官培訓機構教育作為入職后繼續教育模式
第六章 法官養成路徑(三):法官遴選環節
一、我國法官遴選環節的確立
二、其他國家或地區法官遴選制度
第七章 現實之惑:我國法官助理B然會成為法官嗎?
一、法官助理制度試點及立法梳理
二、比較分析: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法官助理制度
三、解決問題:我國法官助理制度探索中的問題解析
第八章 萬徑歸宗:建構我國法官養成機制的建議
一、理論前提的重構:審判事務與非審判事務的進一步分離
二、從法官培養的視角:我國的法官
三、過渡期后員額制法官的養成之路
余論 非職業法官制度
一、非職業法官
二、非職業法官的遴選
三、非職業法官的培養
四、啟示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法官養成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
楊小利,女,1974年5月生,河南省洛寧縣人。國家法官學院副教授,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法律適用》雜志兼職編輯。中國人民大學訴訟法專業博士,中國社科院法學所與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后。曾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做訪問學者,赴德。國進行學術交流。從事民事訴訟、司法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和法官教育培訓工作。出版專著《民事判決法律效力研究》一部,主編《房地產糾紛索賠》一部,參與編寫《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研究》《保護企業家權益弘揚企業家精神典型案例述評》等多部著作,參與編寫《民事訴訟法》《人民陪審員教程》等多部教材,參加多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的研究工作。在《法律適用》《人民法院報》《法制日報》《中國法律評論》《中國應用法學》《中國審判》等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譯作數十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