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長安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京華通覽”叢書的一個分冊。長安街作為北京城的東西軸線,如同一條寬廣舒緩的彩帶橫貫北京城的東西兩端,在這條街上發生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記錄著北京發展的步伐,見證著首善之區和新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長安街 目錄
引 言/ 1
北京城的起源及遼金時期長安街
沿線的變遷/ 4
元、明、清時期的長安街/ 6
民國時期的長安街/ 11
新中國成立前的長安街/ 14
新中國成立后的長安街/ 17
20 世紀50 年代 / 27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 29
20 世紀80 年代/ 31
天安門廣場及
周邊建筑設施
東長安街及其延長線
20 世紀90 年代/ 34
21 世紀以來/ 35
天安門廣場/ 39
天安門廣場3 次大規模改擴建工程/ 43
重要慶典與活動/ 47
天安門城樓/ 58
國旗旗桿/ 66
人民英雄紀念碑/ 69
毛主席紀念堂/ 75
人民大會堂/ 78
中國國家博物館/ 83
文物古跡/ 86
故宮/ 86
勞動人民文化宮/ 94
中山公園/ 97
金水橋/ 100
華表和石獅/ 102
正陽門/ 106
黨政機關/ 111
公安部/ 111
商務部/ 113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115
交通運輸部/ 116
中國海關總署/ 117
商貿設施/ 118
貴賓樓飯店/ 119
北京飯店/ 121
長安俱樂部/ 123
東方廣場/ 124
國際飯店/ 126
交通及通信設施/ 128
北京火車站/ 128
北京郵政樞紐/ 130
文化設施/ 132
菖蒲河公園/ 132
東單體育中心/ 134
東單公園/ 135
長安大戲院/ 137
中國社會科學院/ 138
城市雕塑/ 139
文物古跡/ 144
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144
古觀象臺/ 145
皇史宬/ 148
西長安街及其延長線
于謙祠/ 151
東長安街延長線/ 152
建國門外交公寓/ 154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 155
北京友誼商店/ 156
齊家園外交公寓/ 158
CBD 商圈——建國門至四惠橋/ 159
黨政機關/ 162
中南海/ 162
中共中央宣傳部/ 166
中共中央組織部/ 166
工業和信息化部/ 167
商貿設施/ 168
北京圖書大廈/ 170
北京中銀大廈/ 172
民族飯店/ 173
遠洋大廈 / 175
通信設施/ 176
北京電報大樓/ 176
北京長途電話大樓/ 177
文化設施/ 179
國家大劇院/ 179
北京音樂廳/ 181
西單文化廣場/ 182
民族文化宮/ 183
城市雕塑/ 186
文物古跡/ 190
瀛臺/ 190
豐澤園/ 191
懷仁堂/ 194
紫光閣/ 196
勤政殿/ 198
都城隍廟/ 199
牌樓/ 200
西長安街延長線/ 203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206
中華全國總工會/ 207
首都博物館/ 208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210
中華世紀壇/ 213
京西賓館/ 216
北京城鄉貿易中心/ 217
參考資料/ 220
后 記/ 223
引
長安街 節選
元、明、清時期的長安街 蒙古鐵騎入主中原后,由于燕京舊城已毀,元世祖忽必烈決 定在東北郊另選新址興建新都城。元大都是按照《周禮· 考工記》 規制建設的*完備的封建都城,縱貫全城的中軸線和棋盤般交錯 的道路,使之具有完整而方正的格局,從而奠定了北京舊城的基 礎,開啟了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歷史。 長安街的雛形始于元大都南城墻內的順城街,至元八年(1271 年)建成,寬度大約為20 米,長約6.8 千米,街南為大都的南城 舊跡尋蹤 長安街的歷史變遷 / 7 墻,城外是寬約30 米的護城河。南城墻有3 個門:東為順城門, 西為文明門,中央為麗正門,均與順城街連通。在順城街西段路 北(今六部口西)建有慶壽寺(雙塔寺)。 明洪武元年(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 將元大都更名為北平,就是平定北方的意思。“靖難之役”后, 明成祖朱棣即位,年號為永樂,將都城由南京遷至京師,并改北 平為北京。為了營建北京城,明成祖下令從全國各地征調數十萬 工匠和上百萬民工,還有大批駐軍,相繼完成了外城、皇城、宮 殿和壇廟、鐘樓的建設,北京城的輪廓發生了改變。曾經的元大 都南城墻被拆除,改做了城內的道路。明永樂十五年(1417 年), 皇城的正門——承天門建成,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 這就是*早的天安門。 永樂十八年(1420 年),歷時14 年建成的規模宏偉的紫禁 城出現在北京的中心。在皇城的*南端建有大明門(清代改名大 清門,民國時稱中華門),即今天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大明門 左右兩側各伸出兩道紅墻,以紅墻和宮門合圍為一個“T”字形 廣場,這個封建皇帝的宮廷廣場封閉而嚴密。沿廣場的邊緣筑有 紅墻,紅墻內側建有“連檐通脊”的千步廊,是封建皇帝舉行盛 大慶典等重要活動的場所。廣場北至天安門及兩側皇城南墻,天 安門前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寬敞的“橫街”,該街東西各有一門, 即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其名得自盛唐時代的都城長安,取“長 治久安”之意,長安街便以此得名。 明代的長安街特別是承天門附近分布著*重要的官署機構。 8 / 長安街 明代北京城及長安街 承天門東側為太廟,是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節大典祭祀先人的 地方,也是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西側為社稷壇,是皇 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廣場兩側的宮墻之外,東側有宗 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鴻臚寺和欽天監等,西 側有都督府、太常寺和錦衣衛等。這些中央行政機構通過宮廷前 舊跡尋蹤 長安街的歷史變遷 / 9 的廣場與宮城連為一體,象征著封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在廣場上還定期舉行一些隆重的活動,如被稱為“金殿傳臚” 的科舉揭榜儀式和每年的“秋審”和“朝審”,因此長安左門和 長安右門又分別有“龍門”“虎門”之稱,顯示出封建皇帝主宰 一切的權威。而皇帝的登基大典或冊立皇后等儀式則要在承天門 舉行隆重的頒詔儀式。 清軍入關后,仍定都北京。清朝統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北京 城的布局,城市建設未做變動,只是對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 部的小范圍的改建、增建工作。順治八年(1651 年),長安左門、 長安右門改名為東長安門、西長安門。在今北京飯店前,建東長 安牌樓,在今府右街南口,建西長安牌樓。在今東單和西單還建 有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東長安門以東到東單牌樓稱為東長安街; 西長安門以西到西單牌樓稱為西長安街。此外,在東長安門之東、 東長安牌樓以西(今公安部辦公大樓門前)建有3 座門,稱東三 座門;在西長安門之西、西長安牌樓以東(今國家大劇院門前) 也建有3 座門,稱西三座門。 清代官署機構大多沿用明代建置舊址。大清門千步廊以東官 署基本未變,西側的官署變化較大。因兵制不同,清代不設五軍 都督府,廢除了錦衣衛,空出來的地方部分改建為民居,部分安 置為三法司。在原明朝錦衣衛的舊址自南而北依次是大理寺、刑 部、都察院、太常寺和鑾儀衛。隸屬于都察院的京畿道御史衙門、 巡城御史、編修法律的律例館都遷到正陽門附近,靠近刑部諸機 構,使職能相近的官署機構較為集中。 10 / 長安街 清代還特設理藩院,掌管蒙古、西藏、新疆和其他少數民族 事務,位于東長安街北側、皇城東南角墻外。此外,東長安街還 有皇史宬、詹事府、貢院、觀象臺,西長安街還有西苑(今中南海)、 行人司、升平署、慶壽寺(雙塔寺)等。 明清時期的長安街與其他街道一樣為土路,皇帝經過前要先 “黃土墊路、凈水潑街”,平時則是“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1905 年,東長安街修成石砟路,1907 年,西長安街也修成石砟路。 北京城址變遷圖 舊跡尋蹤 長安街的歷史變遷 / 11 清末,列強入侵北京,對北京城造成了嚴重破壞。1858 年 的《天津條約》和1901 年的《辛丑條約》后,清政府允許外國 使節進駐北京,自此,天安門以東、崇文門內大街以西,北至東 長安街,南到皇城根,被劃為東交民巷使館區和外國兵營。該地 區由各國自行建造,因此,東交民巷地區出現了為外國人服務的 一些城市設施,如郵局、旅館、醫院、舞廳和西餐廳等,建筑也 形成了各國的特色和風格。
長安街 作者簡介
鄭珺,中國社科院當代所副研究員,北京歷史研究專家,著有《北京地方志·風物圖志叢書·長安街》等。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