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河洛文化研究叢書 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新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5113237
- 條形碼:9787215113237 ; 978-7-215-1132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河洛文化研究叢書 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新 內容簡介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區的區域性文化,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開封,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在古代雄踞于中原,為“天下之中”(《史記·周本記》),即所謂“中國”(西周何尊銘文),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新/河洛文化研究叢書》是“河洛文化研究叢書”系列其中一冊,是關于河洛文化的研究。
河洛文化研究叢書 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新 目錄
河洛文化的“核”與“魂”
根在中原:“先民”與“后民”、“先客”與“后客”
——賴際熙論客家源流試評
先秦兩漢時期河洛文化的仁恕理念
簡論河洛文化之“核”與“魂”
吸納河洛文化精髓的“靜道”思想在臺灣的承襲與嬗變
河洛文化的源頭之一是伏羲文化
淺談河洛文化
河洛地區與中華文化
河洛文化與早期中華文明
閩西客家祖地教育的河洛之源
論客家文化中的河洛文化符號元素及其功能
先秦時期河洛文化的特質
論河洛文化與華夏文明
試論魏晉河洛文化中“禮”的體現及影響
新時期河洛文化發展傳承與發展創新模式探究
臺灣通霄李氏家族傳承中原圣德家風
河洛文化、華夏文化與國家文化
河洛地區與華夏族的形成
河洛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河洛文化與程朱理學
河洛文化傳承中漳江理學的緣起
河洛文化與程朱理學在臺灣的傳承關系及其現代意義
宋明理學中的天道性命之說探析
淺析二程的知行觀
朱熹《伊洛淵源錄》的理學觀念
中晚明河洛理學家的教育實績
論二程的道德底線意識與文化本位思想
丁若鏞對邵康節及朱熹數理說的評論
——以《邵子先天論》為中心
略論朱子的“理氣生成論”
邵雍的易學成就及對宋明理學的影響
河洛文化與“一帶一路”
讓河洛文化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再展風華
絲綢之路中西域對中原的影響
絲綢之路開拓考略——兼談洛陽在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地位
從若干史實看河洛文化與嶺南海上絲路的關系
早期河洛文化與史前絲綢之路
——從二里頭遺址談起
“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港起點
河洛道家文化視野下的“一帶一路”周邊外交戰略
發揚河洛文化:與“一帶一路”相結合
古代洛陽與海上絲綢之路“
河洛文化的傳播與“一帶一路”戰略
河洛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新
——“一帶一路”為世人鋪奠和平
從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論中華文明之復興
絲綢之路敦煌與六桂洪
試論漢唐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體育文化的交流
“一帶一路”下的臺商契機
河洛文化與洛陽
河洛文化與洛陽
客家語言反映的中原文化
從貴州安順屯堡文化看河洛文化對外傳播與變異
菩提達摩對河洛文化的歷史貢獻
洛陽地名蘊含的河洛文化元素
洛陽與河洛文化的關系
河洛鳳鳥之一瞥——從卜千秋墓壁畫說起
河洛典籍《洛陽伽藍記》叢考
北宋時期西京洛陽城市市政管理文化
河洛文化與洛陽文化產業發展探析
洛陽盆地的地形特征與隋代洛陽城址的遷移
關于洛陽與“絲綢之路”的三個問題
淺議洛陽地區的關公文化
詩意洛城送別情
隋唐時期的洛陽與絲綢之路
從漢魏石經看古都洛陽的文化地位
河洛飲食文化與“絲綢之路”
——以洛陽面食文化為例
河洛文化背景下洛陽文化消費新生態研究
河洛文化源遠流長
河洛文化的傳承及創新
——以洛陽與苗栗客家舞龍節慶文化為例
漢代洛陽與絲綢之路
其他
河洛文化與現代科學關于“宇宙形成、生命起源”之奧秘
河圖洛書研究綜述及展望
閩南方言的多元性及其原因探析
華人與美國佛教
河圖洛書與現代科學創新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與中華文化
河洛文化與西南彝族的祭祀文化之比較
拉丁字母分析河洛古漢語聲韻
河洛易學的古代教育與海外傳播
追尋嵩云草堂風雨歷程弘揚河洛文化精神
河洛漢畫像石與楚美術的淵源探討
略論河洛文化對西漢政治的影響
略論河洛文化與漢代“新(親)民”治道
新媒體時代河洛文化傳播策略研究
河南堂:凝聚華夏子孫的徽記
從河洛文化談易動平衡的美學
閩南語是中原古語的活化石
——從姬姓蔡氏的源流談起
河洛文化研究叢書 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新 節選
《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新/河洛文化研究叢書》: 東漢時期行仁恕之政的帝王不在少數。東漢初年,經過光武帝在位期間的與民休息,社會經濟逐步恢復。《續漢書·祭祀志上》記載,建武三十二年(56年)二月,光武帝封禪泰山,在泰山刻石中有“聰允明恕”之句贊揚光武帝的仁恕之政。唐顯慶元年(656年)八月,侍御史王義方在奏章中說“光武聰明寬恕”①。漢明帝在位期間,行“察察”(苛察,煩細之意)之政,民眾都厭煩漢明帝為政的“苛切”,但仍有傅毅《明帝誄》說他“薄刑厚賞,惠慈仁恕”②。漢章帝即位后,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為政“事從寬厚”,行仁恕之政。史家評價云:“深元元之愛,著胎養之令。奉承明德太后,盡心孝道。割裂名都,以崇建周親。平徭簡賦,而人賴其慶。又體之以忠恕,文之以禮樂。故乃蕃輔克諧,群后德讓。謂之長者,不亦宜乎!”③漢章帝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是與漢明帝相比較而得出的。《東觀漢記》記載漢和帝“孝順聰明,寬和仁孝”,在游歷東觀之后,“德教在寬,仁恕并洽,是以黎元寧康,萬國協和”④。東漢前期仁恕之政的實施與其執行的治國之策有著密切的關系。元初四年(117年)七月,漢安帝針對包括京師在內的十郡國雨水成災,再加上有關官員不體恤民眾,特別是地方官在案驗戶口之時.違反《月令》中的“仲秋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之禮,出現了“雖有糜粥,糠秕相半,長吏怠事,莫有躬親,甚違詔書養老之意”的現象,因此下詔要求地方官“其務崇仁恕,賑護寡獨,稱朕意焉”⑤。漢安帝要求地方官用“仁恕”善待百姓,賑恤愛護寡獨之民。 兩漢之際,作為家族文化的仁恕傳統贏得了東漢皇帝的敬重,成為當時政治生活中的獨特現象,官員的仁恕之舉對社會風尚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王莽篡位后,潁川人陳咸隱居不出,陳咸“性仁恕”,常常告誡子孫:“為人議法,當依于輕,雖有百金之利,慎無與人重比。”所以世人說:“陳氏持法寬平也。”漢章帝元和三年(86年),“廷尉郭躬家世掌法,務在寬平,決獄斷刑多依矜恕,乃條諸重文從輕者四十余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律令”。永元六年(94年),陳咸之子陳寵代郭躬為廷尉,及為理官,“數議疑獄,每附經典,務從寬恕,帝輒從之,活者甚眾”,陳寵“復鉤校律令條法,溢于《甫刑》者除之”①。用仁恕的理念處理法律問題,深得百姓的尊仰。漢元帝時,卓茂在長安學《詩》、《禮》及歷算,初為丞相府史,侍奉孔光,后來為侍郎,給事黃門,遷任密縣令,“勞心諄諄,視人如子,舉善而教,口無惡言,吏人親愛而不忍欺之”。在處理縣中“人嘗有言部享長受其米肉遺者”事件中,既考慮了人情,又顧及法律規定,贏得了民眾的信賴。經過數年的努力,“教化大行,道不拾遺”,甚而出現了蝗蟲不入密縣的異象。王莽攝政時,卓茂遷任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隨送”。劉秀即位后,卓茂在河陽拜謁了光武帝,光武帝下詔褒揚:“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執節淳固,誠能為人所不能為。夫名冠天下,當受天下重賞……今以茂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戶,賜幾杖、車馬,衣一襲,絮五百斤”。史家評論日:“夫厚性寬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鄰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②卓茂以自己的仁恕贏得了社會的認可。漢明帝初年,鄧禹的兒子鄧訓為郎中,“樂施下士,士大夫多歸之”。鄧訓的“樂施下士”其實也是仁恕的一種表現,李賢注引《東觀記》日:“訓謙恕下士,無貴賤見之如舊,朋友子往來門內,視之如子,有過加鞭撲之教。太醫皮巡從獵上林還,暮宿殿門下,寒疝病發。時訓直事,聞巡聲,起往問之,巡日:‘冀得火以熨背。’訓身至太官門為求火,不得,乃以口噓其背,復呼同廬郎共更噓,至朝遂愈也。”③鄧訓的仁恕在對待士人、友人之子以及同僚之間得以表現,正顯現出仁恕理念在河洛地區普通人心目中的位置。馬援雖然能夠看淡功名,但仍然被讒言攻擊,史家評論日:“誠能回觀物之智而為反身之察,若施之于人則能恕,自鑒其情亦明矣。”④漢和帝時,魏霸任巨鹿太守,“以簡樸寬恕為政”。 ……
河洛文化研究叢書 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新 作者簡介
楊崇匯,男,漢族,1945年(乙酉年)8月生,四川鹽亭人,大學本科,中共黨員。現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委員。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